王文超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小学 271400
摘 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班级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这种趋势的聚集点,主要是因为班级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环境,班级是心理教育资源的基地,班级心理教育模式丰富多样,班主任是学生心灵的向导。因而开展“班级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长远。
关键词:班级心育 重要性 功能 资源基地 心育模式 心灵向导 和谐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注意到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对人才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它列入未来发展的规划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几年来,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构建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并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心理教育。班级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这种趋势的聚集点,研究和探索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教育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个人对班级心理教育的几点粗见。
一、班级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环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中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由于班级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即使年龄相同,但各自的需求、能力、性格也不一样,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交往对象和多种多样的发展机会;其次,由于学生在班级中度过了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且持续极长,这段时间在学生心理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再次,班级的发展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目标与心理教育目标内在的一致性,使得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所以,班级是学生心理教育最好的场所。
在实践中,我初步体会到,一个良好的班级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1.满足需要功能。班级给学生提供满足归属需要和依存需要等基本需要,以及满足自我实现和受尊重等方面的高级需要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促进发展功能。班级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发展的机会,这些发展涉及到各种领域:知识及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社会技能的发展。
3.诊断功能。在班级中,学生缺乏社会技能和自我控制力等发展上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班级有团体要求时,学生违反这种要求的倾向将会显现无遗。
4.矫正功能。班级具有矫正学生行为的功能,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会因受到班级同学的批评而改变行为。
二、班级——心理教育资源的基地
除了我们熟悉的心理教育资源(如心理教材和读物、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课程等)以外,在班级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心理教育资源潜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资源特性是潜在的,因而经常被忽略,正如人类对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过程一样,只有当其资源潜质被认识到时,才可能成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在实践中,这种心理教育资源主要包括:
1.班级环境,包括班级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的装饰,整洁、雅致的墙面布置不仅能使人心情愉快,还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情趣的熏陶;一点小小的装饰如一盆植物,需要的不仅是水和阳光,而且更需要有“学会关心”的人格品质的学生来呵护。在心理环境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班风,在我看来,“热情、和谐”远比“勤奋、竞争”的氛围更易使人养成健康的品格和丰满的人性。
2.班主任的工作作风。心灵只有通过心灵才能培育,品格只有通过品格才能养成。班主任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和空间。班主任工作作风既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榜样和机会(如民主的作风),也可以成为学生心理障碍和消极发展的原因(如放任和强制作风)。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作风是一种易变的教育资源,必须进行积极的开发,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
3.班级管理机制。它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等。班干部培养制度就是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因素之一。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其对学生的锻炼价值不言而喻,但传统的班干部培养制度更多地关注“用人”而非“育人”,所以有能力的学生会受到重用,而其他的学生则被剥夺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即使是被重用的学生,由于渐渐滋生的优越感,也会因此而消减进取的动力,降低自身的适应力和耐挫力。现在正在逐步推行的班干部轮换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班干部轮换制改静态的“用人”制为动态的“育人”制,不仅给了全班每个人锻炼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台下”与“台下”、指挥与被指挥、领导与被领导的真实而丰富的心理情境,而这正是一般教师在心理教育中极难创设的。
三、丰富多样的班级心理教育模式
班级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面向全体的目标,又有面向少数或个别的具体目标;既有发展性的阶段目标,又有补救性的阶段目标。班级心理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而复杂的,既有学习、生活和升学择业辅导,还有情绪、社交和青春期辅导。班级心理教育的途径也是多样的,除了课堂渗透、活动课、心理咨询以外,班主任工作中的主题班会、学生周记、师生书信、读书会和家校联系等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学生心灵的向导
班主任的角色很多,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但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是我们首要的教育理想,班主任责无旁贷,班主任首先应是心理辅导者。
但是对传统角色的固守使得班主任对履行“心理辅导者”角色义务的准备远远不足,这可能也是推行班级心理教育的最大难题和挑战,因此,不管怎样地强调“转变班主任的角色观念”都不算过分。我在这方面是有体会的。首先,班主任要自觉强化心理教育的意识,把心理教育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任务,自觉地而不是为了赶时髦地从事心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多从心理方面而不是仅从道德方面思考问题。其次,进一步学习心理教育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熟悉有关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心理教育的技术含量,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最后改进工作思路,既要转变把心理教育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靠规劝、说服来解决心理问题,又要避免把心理教育等同于治病抓药简单处理。尤其不能象传统做法那样“树典型”,把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例子公开讨论,这是违背心理教育者基本的职业道德的。
总之,我认为结合当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班级心理教育”实践活动,还是很有现实价值和意义的。这对学生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班主任潜能开发及其综合素质提高和班级工作顺利开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备注:本论文曾获山东省第五届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主办单位: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论文作者:王文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班级论文; 心理论文; 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教育资源论文; 目标论文; 功能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