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美育与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_艺术论文

论高校美育与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_艺术论文

论大学美育与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素质论文,人才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646(2000)02—71—04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21世纪,它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各类人才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许多著名教育家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看法。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大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全面的教育。大学美育,对于创造型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作用,大学美育与人才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

大学美育始终贯穿着一种创新意识的教育。大学美育与中、小学美育不同,与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也不同。大学美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学习美学理论及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启迪学生。文学艺术创作提倡创新独到,忌讳因循守旧;美的创造提倡推陈出新,拒绝雷同翻版。如果你徜徉于中外文学艺术经典名作的长廊,你就不难发现经典长廊中的每一首诗歌,每一部音乐,每一幅绘画,每一部影视佳作,无不凝聚着文学艺术家们苦苦创新、孜孜求异的心血。我们在介绍杰出的文学艺术家时,也总是对其创造性的艰辛劳动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大学生扎扎扎实实学好各类文化知识,作好创新的心理准备,为今后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事实上,一部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我们学习文艺史,推介文学艺术经典作品,就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创新意识的教育。大学美育对于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大学美育能有效地促进人才的创新思维。大学美育对于进一步开发当代大学生的智力与技能,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思维,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利用美育,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脑结构可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两部分。左半脑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执行着抽象概括思维的功能。而右半脑则具有感性认识的优势,执行着形象思维的功能。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左右半脑的活动得到相互密切的配合,人的创新能力和发明潜质才能得到高度的开发。我们利用大学美育,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充分调动脑的“次要半球”的积极性,去努力补偿脑的“优势半球”的机能,使人脑左右两半球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就能有效地开发人的智力和技能,这对长期缺乏形象思维训练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就显得十分突出。清华大学与我校艺术团的同学都反映,每天一小时的美育活动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比整天埋头学习功课的效果要好得多。我校艺术团钢琴班去年毕业的6个同学中,就有4个免试或考上了研究生,这也是很好的证明。

大学美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艺术对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都起到了良好的智力和技能的促进作用。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已举世皆知;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被载入中国音乐史册;钱学森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授予他的“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荣誉时,深有体会地在“答谢词”中谈到了“音乐给予他的帮助”。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康耐尔大学教授罗尔德·霍夫曼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学生们:“发挥你们最大的潜能研究自然科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大学学习所提供的难得机会,大量吸收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文学、哲学、艺术、音乐等等。”事实证明,大学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以及形象思维对于抽象思维的丰富,都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美的创造与科技创新有许多相通之处,作为大学美育中重要内容的美的创造规律、艺术创作法则,与科技创新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艺创作和科技创新都不可缺少想象力。我们都知道,文学艺术创作需要想象力,科技发明也离不开想象力。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马克思曾经把想象称为“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肯定了它对于一切文学艺术创造和科学技术发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向往着有朝一日人类能飞向月亮,遨游太空。从中国“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西方关于飞毯、飞靴的传奇故事,都表现了古代人们飞天的希冀是多么强烈。正是这种先人们充满浪漫主义、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到今天,人类终于造出了飞机,人造卫星已经遨游在太空,月球上也多次留下了我们人类的足迹。难怪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灵感在文艺创作进程和科学技术创造发明进程中具有相似性。在文艺创作的过程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灵感有时也是相似的、相通的。我们都明白,文学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科技创新也不能排斥灵感。因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一种创新过程中的“顿悟”。灵感是人们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却在偶然受到某种现象触发,在头脑中顿时出现的一种新晰的图景与概念。灵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的平时的生活积累,依赖于人的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的积淀和人的文化、艺术、科学的修养。具有创造性特点的灵感,常常在人们苦思竭虑之后,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造访。灵感不会去拜访文艺、科技领域里的懒汉,它常常会去寻访那些生活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且愿意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辛勤耕耘的人。灵感的这一特点,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和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中,表现得十分相似。

美的创造与科技创新具有相互渗透性。本世纪国际流行的“工业设计”,就是一座技术与艺术对接的桥梁。桥的一端是技术,它所强调的是产品的结构功能,反映纯粹的技术性、物质性;桥的另一端是艺术,它所强调的是人类精神的美的享受,这同技术的、物质的另一端同样重要。工业设计把美学理念运用于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理念与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在技术设计上的审美要求,也将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今国际上许多崭新的高科技产品,都是科技工作者按照美的规律设计制造出来的创新成果。我们的大学美育课给理工科的大学生们传授一点工业设计的思想,使他们在今后的科技新产品的设计中,多多关注新产品的实用性、科学性、美观性的结合问题,多多思考设计的产品机能、功能、艺术三者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既实用又美观、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新型产品。

心理学家们依据大量的科学实验分析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和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创造性人才不完全表现在智力上,而是更重要地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不少事实也证明了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非常内在地与审美教育有关,它绝对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这一维度。我们都清楚,创新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尝试冲动。对于好奇心,美育从来没有采取抑制的方式,而总是持有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去扶植、去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大学美育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大学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问题,也严峻地摆到了议事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客观现实:一是专业面不宽。50年代我国借鉴前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过早地进入专业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二是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不同层次的院校开设同一个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和科技知识更新的速度。三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法和考试体系在我国的高校里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认为:

第一,要改变过去的办学指导思想,改变过去学校的管理方式,破除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高校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积极鼓励并采取措施支持学生的创新实践。现代科学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能力,普通人和科学家的主要差别,不在其大脑是否天生的聪明或愚蠢,而在于他们能否得到培养和开发其创造潜能的机会与条件。高等学校是以研究学问、创造新知为使命的学府,学生进入大学实际上也就获得了发挥自己的创造天赋的机会和条件。高等学校应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创造的冲动,并进而自觉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第二,优化高校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大学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从而完善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是关键,创造型的人才要由创造型的教师带出来。那些知识面较宽、具有良好文化艺术修养的,善于吸收当今世界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迅速积极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他们在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学方法,都有独特的一套。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普遍地比中小学教师更死板。他们往往喜欢高智商、会考试的学生,却往往忽视创造力较强的、但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些优秀的大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本领域正在争论的最前沿的学术问题、各派的观点及介绍这些争论主要有哪些参考资料时,往往会激发大学生在这些问题当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寻找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展开自己的创新研究计划。这样一来,不仅缩短了学生从学习到进入独立创造的周期,而且更重要的是,老师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创造,如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尊重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都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与理论进行大胆的更新和突破。我们要尊重创造型人才的独特个性和行为特征:他们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究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感,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和游戏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意志品质超群,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他们平时富有幽默感,常常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我们只有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行为特征,营造一种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促进创造型人才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

第四,营造与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学校的群体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班级、集体环境,都会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因此,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学校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文化的繁荣、教学设施和实验室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都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

收稿日期:2000—01—18

标签:;  ;  

论高校美育与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