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对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张拴云
摘 要: 新一轮高考改革从2014 年开始逐渐向各省份推行。新高考从选课、综合素质评价、高校自主招生多方面对学生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师范生培养而言,需要根据新高考的导向,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协调好五育之间的关系、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等。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综合素质 教师培养
一、新高考改革“新”在哪里?
新高考改革是于2014 年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地区改革开始的。其目的是要突破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和文理分科弊端,增加学生选课权和选课自由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校正系数是由常规喷雾雾滴标准粒径值与其测量值对比而得,K的大小根据雾滴的放大倍数而确定;然后利用索太尔平均粒径公式计算雾滴的平均粒径。
1.选择考试科目
新高考为了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或学科优势自主选择课程,提出了“6 选3”的选考制度,即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 科中选3 科。从学生的角度讲,尊重学生特长和兴趣,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文理不分科
传统高考是文理分科,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文科学生对理科一窍不通,而理科学生又缺乏人文素养,严重偏离了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新高考通过选课的方式将文理科糅杂在一起,试图实现“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突破了传统唯书本知识学习和唯分数论的局限,道德、诚信、社会实践、创新、责任感、合作、体育活动等内容都进入了评价的范畴。用改革研究课题组的话“高校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外,关注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做一个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高校自主招生
现行的高考,主要是笔试,文理分科。教师和学生主要围绕各个学科教学和学习。但是,一直以来,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观念影响,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理科。这一方面和理科好就业、就业面广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文科不受重视、就业前景不乐观有关,所以就出现了诸如“文科学不好没关系、理科学好就行”、“只要能学懂理科,坚决不选文科”的现象。于是,读文科的不外乎就两种情况:要么特别擅长、喜欢文科,要么学不懂理科,被迫无奈。上述因素造成了文理科之间长期的隔阻,以至于面对新高考改革,让学生有些措手不及。
二、新高考对学生的新要求
学生的学习积累、能力培养等是一以贯之、长期积累的过程。新高考的变化表面看起来是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要求,实质上是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提出的要求。要想在高中阶段顺利适应新高考,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需要奠定相应的基础。所以,新高考是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要求。
林夕:所谓天会告诉你该走的路,没有一个神一个天意要你怎么走,反而想你按自己性情走,仅此而已。人还是有走路的自主权的。
1.文理兼修
高校自主招生目的是避免只见分数不见人。避免招收只会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的人。自主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通过面试来完成。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文理科的界线,通过文理不同组合方式选择课程引导学生文理兼修,加强对文科的重视。我们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其实只是文科中最基本的学科,真正的文科应该指“文、史、哲”,理科是数、理、化,不管文理科,应该都属于基础学科,这些基础学科构成了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2.综合发展
新高考改革打破之前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评价要求和自身特点,参加活动、锻炼能力、积极发展自我。很显然,综合素质评价把学生从课本和分数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走进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完成教育的一部分社会功能。而唯分数论的教育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剥离,当学生花费全部精力投入的考试分数仅仅成为衡量学生能否考上大学的标准时,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上大学后怎么办?当今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现状和培养质量堪忧,应该是给出的最沉痛的答案。
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发展。具体表现在思想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团活动、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学业水平:各门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身心健康: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艺术素养: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社会实践: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及成果。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情况,以此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3.特长培养
新高考改革引起了招生录取模式的变化。现行高考依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择优录取,新高考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招录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自主招生的目的是要选拔有某些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能的优秀学生,更看重的是特长和优势领域。所以,对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全面考核内容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培养特长和优势科目。
三、新高考改革对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
品德是人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素养,培养人真诚、友善、诚信、感恩等良好的道德质量应该是教育首要的育人目标,可以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志愿等活动将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统一起来;智育是传统教育最重视的,但是传统教育更重视知识传授与习得,新高考则提出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自主学习以及能力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本钱。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加之,学生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要从两方面重视体育。一方面,丰富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参加,加强锻炼,实现劳逸结合,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中学以后,大部分学生住校,学校要提供合理的营养膳食,保证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两方面的结合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奠定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美育在教育的所有内容中是最不受重视的。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找丰富的兴趣。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我国传统儒家强调的诗、礼、乐,就是对美育的重视。诗与乐能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二者结合,可以达到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状态。此外,美育可以丰富人的想象,解放人的精神世界,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强调美育,不仅不会削弱德育和智育,相反,可以为德育和智育提供丰富的养分。
1.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
(2)以教材中心转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考改革后,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Ⅰ、选修课Ⅱ三类课程构成。不同课程有不同目标。必修课是为了打好公共知识基础,促进全面发展;选修课Ⅰ满足学生升学就业的基本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课Ⅱ属于拓展提高、整合性的课程,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促进学生特长发展。这三类课程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需要,既考虑基础要求,又满足成长性发展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学生发展中心观,不管是哪类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为首要的出发点,而不能再只围着教材转。
(1)转分数至上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课程学习、品德、身心健康,也包括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与提高。所以教师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开展有效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转变以往知识学习、考试分数至上的教育教学观,树立能力意识和全面发展观。
新高考提出的文理兼修、综合素质评价、高校自主招生等内容,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领会新高考改革的精神、深刻理解新高考改革的意义,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承担起育人和教学的双重使命。
(3)严格控制固相含量。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各级固控设备和聚合物胶液,及时有效清理钻屑等无用固相,使总固相含量维持在合理水平。
鉴于此,对学生从小进行目标、理想教育尤为必要。任何一种考试形式,不可能做到至善至美,当学生总是以考大学为首要目标时,不管什么样的改革,他们都不一定按照改革者的愿望去做。而理想和目标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选择却具有天然的优势,北京大学前校长蒋梦麟曾说过:“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理想和目标一旦确立,就成为内心一种坚定的信念,不会随便更改,也不会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轻易放弃,最重要的是更容易让兴趣爱好、课程选择和专业选择三者保持一致。此外,目标理想能使学生进入大学后继续保持学习热情,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这本是教育应该有的模样。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有了目标、理想,如何实现,需要一步一步来完成,就需要有具体的规划。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这些方面的引导,当面对新高考的选择时,也可以从容应对。
实行变化管理的有效控制就是要从变化的出现到变化的完成实现全方位的闭合管理,使整个变化过程都在掌控之中。天脊集团对变化信息确定了预测、汇报、处理、检查、落实、完成六个程序,确保高效运行。
新高考实行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虽然说增加了选择的自由度,但从另一角度看,实际使选择更加纠结。一方面,不同的课程组合只能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换言之,课程组合的选择是受专业限制的,而不一定是根据个人优势和兴趣。在这三个因素当中,个人的兴趣爱好、能选择的课程组合、想选择的专业三者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三者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选择的矛盾。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更容易得高分的课程组合而放弃自己的兴趣。这样看来,课程组合的选择并不能真正增加选择的自由。根据改革课题组的研究发现:在以高考总分录取的制度下,由于物理获得高分的难度明显偏高,从而导致一些爱好物理、数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没有选择物理,造成该科目选考人数逐年下降,甚至很多学校高一、高二选考物理科目的学生人数也在下降。而物理科目又是选择理、工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可见,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只考虑当前利益—上大学,功利性色彩非常重。如果是一些没有明确兴趣爱好的学生,他们会直接选择容易学、易得分的学科。有些学校的做法也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为了提高升学率,抢赶教学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压缩不考试科目,用考试科目暗中替代,挤压选修课等。这与高考改革的选科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不考虑学生的持续发展以及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仍然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是违背新高考改革初衷的。
教师提供资料:Taq酶是从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Taq)中分离出的具有热稳定性的DNA聚合酶。该酶对于PCR的应用有里程碑的意义,Taq酶可以耐受90℃以上的高温而不失活,所以不需要每个循环加酶,使PCR技术变得非常简捷。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3)具有对中小学生进行理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的意识。从学习动机来看,有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也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学生的目标、理想与高考相比,属于远景的内部动机,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欲望的动机,也能更持久。
2.协调好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
综合素质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各科目修习状况、日常行为表现和核心素养的系统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将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传统教育,理论上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实际教育教学却只有智育一个目标,严格来讲智育都不算。智育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认知能力,也包括知识学习,而在教育教学中,知识学习是最主要的内容,而其他认知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新高考改革后,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并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之。
所有的教育改革,表面看起来是课程、教材、体制或制度的变革,其实质却是关于人的变革,是对人教育活动方式的改变,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新高考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文理分科到文理兼修、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从单一分数标准到多方面发展评价,以此作为指挥棒对教学目标进行调节,归根结底还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培养,应该积极地改革师范生传统培养模式、方法和内容。
(4)压缩空气潮湿。 广宁轨枕预制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东天气潮湿,由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含水分较大,空压机经多次使用后水分在输送管道内积留易堵塞气阀,使得压缩空气不能自由流动,气缸内进气量不同导致气囊顶升不同步,从而导致轨枕挡肩裂纹出现。
3.进行通识教育,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
广博的知识,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是教师适应新高考改革、培养人才应具有的重要素质。以往的教师研究中,一般认为教师素质由职业意向和职业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心理素质几方面构成。在师范生培养中,课程基本由三部分构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类的课程。基础课程也叫公共课,主要包括一些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思想政治等,也包括少数的选修课。而在这三类课程中,专业课程占比最重,其次是教育类课程,基础课程所占比重最少。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培养目标中,专业知识学习最为重要,这与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最开始的教师培养或许只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对教学稍有了解即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仍然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对其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显然不足以承担教师的使命。现代教师需要具备除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更多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能有理性认知等等。要培养教师这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通识教育或基础教育无疑是很重要的途径。
基础课程就是要体现基础性的特点,应该是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师范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将来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西方国家一般把这种课叫作通识课程,通识意指课程宽广的覆盖面,知识内容的丰富多样,而在我们的教师培养中,这样的课程恰恰是最不被重视的。
1.3.1 对照组 32例患者,仅采用口服用药治疗法进行治疗,口服药物包括泼尼松片(辰欣药业股份),30毫克/次,晨顿服(5 d后减半量,逐减至停药);标准桃金娘油胶囊(德国GeloMyrtol) 0.3克/次,2次/天(15 d);酌情使用头孢羟氨苄片(清远华能制药),0.5克/次,2次/天(<7 d)。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师培养中的通识教育,尤其是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美国小学教师培养中,通识课占40%。英国则认为小学教师要承担所有核心课程教学,职前培养必须采用通识教育。日本小学教师通常不分科,强调师范生应具有指导小学全部学科的能力。我国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强调“综合培养”,通识课程除了大学本科必修的通识课程外,还有涉及科学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运动与健康四大领域的60 余门选修课。之所以重视通识教育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是因为小学教学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小学教师的培养就以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具备多门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跨学科通才为目标。其实,通识教育不是只有小学才需要,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对所有阶段的教师培养都是必要的,所有阶段教师都应该是“综合培养,发展特长”。在新的高考改革背景下,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此外,通识教育的实施,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未来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使教师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高尚的情操,不仅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积极、健康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正如星星之火,其理念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试图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但不能忘记,改革终极是对人的改革,而首要的人正是教师自己。
参考文献:
[1]李 进.教师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沪浙新高考改革近四年,效果怎么样[N].光明日报,2018
[3]全国各地高考改革方案[EB/OL].http://www.eol.cn/html/g/2016gkgg/.
[4]付占文.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智富时代,2018
[5]高 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J].艺术评鉴,2019
[6]张天佑.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部省市高中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
[7]任涵涵,文俊沣,刘思聪.论教育改革背景下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3
[8]阳爱红,陈艳武.普通高校体育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14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21-0106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心项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师范生培养改革探析”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PDTR2018-18)
作者简介: 张拴云(1976—),女,汉族,山西寿阳人,硕士研究生,四川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标签:新高考改革论文; 综合素质论文; 教师培养论文;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