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仪烨[1]2010年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文中认为本文选择2009年《修辞学习》中的四篇论文作为出发点,对该年度杂志的流行语研究进行评论,勾画了在流行心态的推动下,流行语的扩散从直接使用开始,到语义泛化、格式框填的整体景观,同时尝试据此建构起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在泛化方面,讨论了专指性、特指性、类指性的各种流行语语义泛化的不同方式,如隐喻、类指化等,以及为扫平泛化障碍而发生的词语化;在框填方面,则从框填流行语作为一种能产的语言机制入手,分析了话语框填、词语框填、形式框填叁种类型,并指出框架的解构、重组,标志着流行已经走向低潮。文章希望这四篇文章已有的成果,都能在这一研究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其中未被占据的位置则启示着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王仕勇[2]2012年在《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网络流行语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当前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取向和主要议题,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若干研究建议。
宁珊珊[3]2013年在《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微传播时代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PC文化的必然产物。网络流行语作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表现了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那一部分语言,因其流传领域广,传播速度快,影响深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网络流行语经过十余年的演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情绪、生存方式的风向标。对网络流行语这一新兴语言现象的文化内涵分析,对于文化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与流行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对于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研究涉及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又具有巨大社会效应以及学术的必要性。本文从文艺学科的文化研究入手,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武器,结合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实际国情,以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80后、90后的文化心理为突破口,并力图跳出伯明翰学派历史背景的束缚,做到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的观照,实现亚文化理论的再语境化,深入分析亚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特征与价值。全文分为绪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特征、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价值与规范和结语五个部分。第一章从网络流行语的语料来源与分类、生成原因与流行机制、使用主体叁个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第二章将网络流行语置于亚文化视域下探讨其独特的亚文化内涵与表征,提出网络流行语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和批判性等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与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景观,带有强烈的对主流文化和主流话语霸权的颠覆和抵抗的色彩,具有鲜明的抵抗性。网络流行语的边缘性体现在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的青年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他们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在父辈主流文化影响下生活、生存,一直以来就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社会意识形态上具有边缘性,部分语言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问题,与传统精英书面语言表达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使它不易被主流传统语言接纳,大多只能以边缘化形式存在与亚文化体系中。网络流行语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它是聚焦社会现实生活的时代产物。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传播,促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丑陋,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第叁章是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价值与规范,分析网络流行语能促使主流文化创新和丰饶网络文化等文化功用和以亚文化方式协商微观政治和达成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等价值。同时分析网络流行语存在的文化伤害和网络文明缺失等不足,分析网络流行语未来走向和难以摆脱被主流文化“融合”、“收编”的命运。本文将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着重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抵抗性、边缘性与批判性等亚文化特征,以期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做出补充,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激发对网络流行语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彰显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内涵以及青年使用者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所达成的群体认同。本文寄望于能给以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并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数位时代的文化传播现象,促进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刘诚, 戚露露[4]2010年在《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青年流行语——关于青年流行语研究的综述》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是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青年流行语的现有研究成果从原因、类型、影响力、态度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分析,旨在呈现我国青年流行语的研究状况,为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提供思路。
周荷蕊, 叶禾[5]2018年在《近叁十年汉语流行语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指出当下,流行语受到了广泛关注。对流行语的研究及探讨,国内已有较多的学术成果。其中,对流行语词典的编纂及语料库的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对流行语的界定、分类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另外,多数研究倾向于某一类流行语或流行语某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网络流行语与新媒体下的流行语研究颇丰,整体而又系统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通过对流行语的研究现状作出合理分析,有利于完善今后的流行语研究。
张琪[6]2018年在《2017年度社会流行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行语是语言研究的热点,几乎每个时间节点都有与之相应的流行语反映社会现状。流行语数量庞大、内容具体、形式多样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尽管对汉语流行语已探讨近叁十年,但对其根本问题的见解仍然存在着不同。本文将着重从语言学角度对2017年的社会流行语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段又挺[7]2017年在《网络流行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当然也不例外。不过相比较而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叁要素中,词汇是最为敏感,变化最快的。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网络语言随之应运而生并快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中较为活跃的成分近年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词汇教学一直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流行语不仅是时下较为活跃的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理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一定位置,起到自身的积极作用,同时,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留学生在运用网络时不可避免会遇到网络流行语,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本文基于这种考虑,结合了网络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进行辨析,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抽样采访等方式了解留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并具体分析调查问卷;最后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流行语的教学策略和构想,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好地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了解中国当下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
刘凯[8]2013年在《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不断迈进,网民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网络语言己成为网民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了网民的青睐,迅速并广泛地传播于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它不仅是网民交流的个性工具,更是网民对社会发出的个性呐喊。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对社会及国家的各种情绪和观点,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它的流行除了语言因素之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给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影响着网民的素质文明、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社会学为分析框架,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概念、特征及影响的深入分析,揭示出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深层社会心理动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进行厘定,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网上得以广泛传播,并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网络或社会生活中的新生语言,它来源于网络或网络之外。网络流行语包括网络上流行的符号、字、词、句以及文体等。以构成及来源为标准将网络流行语分成两大类,并从其功能及所要表达的心理基调对二者加以区分。从语料来源、使用群体、使用目的等多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二是从网络流行语形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媒介条件等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生存状况。并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即外在形式不断丰富、内在语义逐步偏离、社会意义愈加明显、创新空间日趋增大、影响范围日益广泛。叁是从全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及特征入手,进。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的社会心理动因,主要包括:求异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亲和心理、从众心理。四是归纳了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影响,如提升交流效率,促进人际交往;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幽默能力;加深事件了解,提升分析能力;促进舆论监督,反映民生民意;增强传播效果,实现经济价值。并总结了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如冲击语言规范,造成交流障碍;引发网络暴力,威胁社会安定;颠覆伦理道德,阻碍文明建设;挑战传统媒体,颠覆其权威性。本文最后从政府、媒体、学校以及网民自身出发,提出了解决网络流行语带来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网络环境、建立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社会心理引导等。本文研究旨在开拓网络流行语原因研究的新视角,系统地总结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全面看待其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引导网络流行语良性发展,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李娜[9]2007年在《近十年流行语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近十年的流行语研究做出总结性述评,包括流行语的界定、流行原因、来源及发展规律等问题,并且提出了对流行语研究的一些看法。
冯静[10]2018年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生态语言观为基础,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将网络流行语及其生存、发展的环境一起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其生理态、生存态、生活态叁个层面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网络流行语是具有有机性的个体,可以与它们的环境一起构成网络流行语的生态系统;网络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网络流行语在其中不断的产生、运动和变化。
参考文献:
[1]. 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J]. 辛仪烨. 当代修辞学. 2010
[2].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 王仕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D]. 宁珊珊. 吉首大学. 2013
[4]. 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青年流行语——关于青年流行语研究的综述[J]. 刘诚, 戚露露.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5]. 近叁十年汉语流行语研究现状分析[J]. 周荷蕊, 叶禾.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6]. 2017年度社会流行语研究[J]. 张琪.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
[7]. 网络流行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段又挺. 河北大学. 2017
[8]. 社会心理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 刘凯.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9]. 近十年流行语研究述评[J]. 李娜.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0].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 冯静.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