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解构与实践——后现代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后现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后现代哲学思潮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情境中的理论碰撞和互动关系,是一个十分值得 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领域。学术界对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过程:早期阶段,国外理论界一般认为后现代哲学的出现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超越和 扬弃,国内学者则大多对后现代哲学持一种谨慎的拒斥态度,认为它是对马克思哲学的 一种完全错误的解读;到了后期阶段,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后现代哲学思想并没 有超越或扬弃马克思哲学,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印证的关系,国内理论界甚至产生 了一种把马克思哲学视为一种后现代哲学的倾向。如果说早期阶段体现的是两种理论在 当代情境中的碰撞而给人们带来的理论思考,那么后期阶段则体现了人们对两种理论之 间的互动关系的体认和把握。然而,这种思考、体认和把握却仅限于将两种理论的代表 人物的只言片语进行简单的对比罗列,没能深入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文从 以下三个方面对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马克思哲学的 诠释框架与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与解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与文化批 判。
一、马克思哲学的诠释框架与形而上学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后现代哲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超越和扬弃,与后现代哲学在思 维范式上对马克思哲学的诠释框架的拒斥是分不开的。在后现代哲学看来,马克思哲学 的诠释框架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宏大叙事。就像伍德等人在其主编的《捍卫历史:马克 思主义和后现代议程》中所述那样,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精神”、“工人阶级解放 理论”等都被当作“宏大叙事”,“与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一起”遭到了“抛弃”。因为 这些哲学陈述在后现代哲学家看来都是“单一性的陈述”,从而必定是“压迫性”的陈 述,因此,所有这样的“宏大叙事”都是“值得怀疑的”。(Wood & Foster,p.66)
实际上,正如我们所知,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拒斥形而上学的产物。马克思在哲学上 的变更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他全面、彻底地超越了近代哲学思维范式,建 立了以强调社会化的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为特征的现代哲学思维范式,其根本特征之一 就是把哲学视野从建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追求终极意义的基础和本体,转向注目于 和人相关联的客观世界,关切人类自身生存的客观基础和人的现实生活。马克思哲学从 人的存在方式即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
但在后现代哲学看来这还不够彻底,且具有“宏大叙事”的封闭性。尽管詹姆逊在《 政治无意识》中也承认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框架具有优越性,即它总是介入并斡旋于不同 的理论符码之间,“容纳这些显然敌对或互不相容的批判操作,在它自身内部为它们规 定了部分令人可信的区域合法性,因此既消解它们同时又保存它们”(詹姆逊,第4页) ,但在多数后现代哲学的思想视域中,马克思哲学依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需要加 以解构,以便使其充分发挥方法上的革命性,摆脱其阐释框架所带有的“元叙事”性质 的封闭性。
后现代哲学对马克思哲学采取了一种碎片式理解,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解构性的阅 读和重新书写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后现代哲学思想家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多重框 架分析,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概念,如延异、逻各斯中心主义、撒播等,摒弃了马克思哲 学解释框架中许多重要的范畴和概念,如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阶级、国家等,而代之以话语、文化意识形态、与种族和性别等有关的身份认同政 治等。在他们看来,马克思哲学中的这些概念都是具有形而上学特征的对统一性的思考 ,而他们所要做的则是借助话语等概念,对哲学进行新的诠释,以便拒斥任何对统一性 的思考。
在这一理论目标的指导下,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和詹姆逊等人分别对马克思哲学做 出了自己解读。在他们看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但却被当作某种 政治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元叙事”,难逃保守和封闭性的命 运。马克思哲学虽然倡导实践的首要性、人的现实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但它的阶级斗争 学说和人性解放学说仍是一种“宏大叙事”,导致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对于统一整体的偏 执和对异质成分的压抑。马克思哲学虽然提供了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认识框架,但 又过于迷恋和依赖作为认识范式的结构,以至很少关注犯罪、疾病、孤独和死亡等人类 生存的基本困境。
二、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与解构
后现代哲学思想家无论对马克思哲学采取如何激烈的批评态度,却大都对马克思哲学 的批判方法持一种赞同态度。在他们看来,尽管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框架具有形而上学的 封闭性,但其研究方法却具有解构性。
对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的重视源于后现代哲学思想家对晚期资本主义现实所持的一 种批判态度。可以说,后现代哲学思想家是为了批判当代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才求助于马 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中的批判方法必然会作为分析社会的方法 论而继续存在下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里达大声呼吁:“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 克思……就没有将来”,“至少得有”马克思的“某种精神”。(《德里达中国讲演录 》,第21页)这里的“某种精神”指的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但是后现代哲学家 视野中的批判精神已经有了另外一个新名字:解构。正如他们自己指出的那样,解构理 论不是马克思主义,尽管它忠实于马克思哲学的某种精神,因为解构不再单纯是一种批 判,而是向一切批判发问,甚至向一切问题发问。同时他们又认为,离开了马克思哲学 所提供的空间,解构活动又是不可想象和不可能的,因为除了是一种激进化之外,解构 活动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或主旨。
后现代哲学家也承认,马克思哲学依然是对后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构和矛盾进行批判 分析的一种合适的、在哲学上令人满意的理论。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要对马克思哲学持 一种“激进化的做法”,即解构。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马克思哲学 的原有之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哲学批判方法的革命性,从而彻底摒弃 其阐释框架上的封闭性。在这种解构式阅读中,马克思哲学与其说是一种哲学,倒不如 说是一个课题,或者说是一种论争。在后现代哲学家那里,解构与其说是对马克思哲学 批判方法的新阐释,倒不如说是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批判的一种策略,以便使之更“符合 ”他们的后现代打算。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呼吁多样性和异质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也是一种批判哲学,它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制度安排及 其内在精神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但是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意义上的批判哲学大相径庭 。通过对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及其精神的批判,通过对意识形态根源的揭露,马克思哲 学的批判方法表现出一种“实践的批判”的色彩,从而得以在批判一个旧世界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新世界,因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性。与此不同,后现代哲学借用马克思批 判范畴而延伸出来的“解构”概念,尽管也构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持久的批判力,但其目 标指向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其过程也不过是在意识形态的范围里兜圈子,最 终只能是成为现实力量的同谋者。虽然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都对资本主义异化状态 进行了批判,但前者更着眼于对资本主义的微观分析,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 态——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后者则着眼于宏观分析,主要是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 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因此马克思哲学更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也更能符合现实 实践的需要。
三、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与文化批判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使得它在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之后,从人的现实存 在和发展出发,将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确立为研究对 象。而作为从晚期资本主义的当代体系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理论思潮,后现代哲学与先前 的大多数哲学思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对社会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的强烈批判当成了 研究的对象。
在后现代哲学视野中,资本主义和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加强对文化本身的侵蚀,以致在 今天的生活世界中,文化基本上变成了商业。这种对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批判工作实际 上并不是后现代哲学思想家的专利,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就是以其深刻而全面 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闻名于文化理论领域的。和法兰克福学派一样,后现代哲学思想家 在进行文化批判的时候,总是将文化批判和政治关怀结合起来,并试图将理论导向实践 、将话语导向政治。但与前者不同,后现代哲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摒弃了辩证法、阶级和 解放等与文化批判和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的范畴和概念。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马克思哲 学的实践观和文化批判理论的痕迹还比较明显;而在后现代哲学思想家这里,这种痕迹 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论争和理论互动中的一种策略式的思考。
马克思虽然也从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但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一种文化 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使得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理论与大多数近代哲学的纯粹思辨 的批判截然不同:马克思哲学体现的是一种“武器的批判”,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建立 一个新世界,在尘世的政治生活中进行一场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解放运动,从而建 立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人类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实践特质不仅使得马克思 哲学与以往的纯粹批判哲学具有根本区别,也与后现代哲学具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大多数后现代哲学思想家都在强调马克思哲学批判方法的同时,呼吁并切身实践 一种微观政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赞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相反,他们对马克 思哲学的实践特质做了符合自己目的的解构式理解:主张用话语范式、话语实践来定位 和定向社会,表达和说明文化,理解和解释历史。尽管这无疑开辟了哲学研究的又一新 方法,但却溢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立场:经济基础在后现代哲学思想家那里不再具有 基础地位;他们借口历史的不在场和历史不可避免地文本化这一现实,将历史视为一种 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叙事形式,拒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历史辩证法去理解和 考察历史,并将经济基础视为在历史中与文化、意识形态等具有同质重要性的结构因素 。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后现代哲学家在提醒我们要重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的同时 ,又提出了要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予以局部修正。从他们提出的种种修正方法中可以 看出,马克思哲学在他们的文化批判旨趣中,充当的只不过是对历史文本进行政治阅读 、阐释的方法,现实的政治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因此变成了仅仅 局限于文化革命范围内的对抗。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改造社会的革命批判模式的 否定。
通过马克思哲学的视野,我们看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对世界 有了一个全面整体的认识;通过后现代哲学的视野,我们除了能看见“激进地”解构之 后的满地碎片之外,什么也没有获得。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确定大众文化与市场体系 和商品形式之间的同谋关系,而是要搞清楚如何才能摒弃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异化现象 。然而除却了经济和政治基础的纯粹文化批判根本不可能是“实践的批判”。马克思哲 学的批判精神在被后现代哲学家当作“遗产”和“最有活力的部分”来继承的同时,却 被无情和粗鲁地抽象化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和阶级性也在文化批判和语言游戏中被 策略性地抹平了。
在后现代哲学的文化批判中,历史变成了纯文本式的叙事,科学变成了主体间的协同 性,真理也只是适合人们相信的东西。在极力否定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和负面效应,颠 覆理性等现代主义精神以及肢解一切传统、权威和同一性的同时,后现代哲学似乎忘记 了给自己一个立足的平台,以致人们不知道颠覆者自己应该身处何地来完成这样的任务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后现代哲学家从马克 思哲学那里借用了一个很好的工具或方法——批判的方法,但可惜没有很好地弄清楚这 一工具或武器的使用方法,且肆意加以改用。结果可想而知:正确方法肆意改造之后的 错误使用,导致方法所指向的对象的错误。
与其说后现代哲学家没能认识到这些错误的发生,倒不如说这样的错误或许更能符合 他们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的语言游戏的规则。后现代哲学在其文化批判中也并非 对经济和政治实践因素完全漠不关心,它们也试图将这一文化批判导向微观政治实践之 中,于是后现代哲学思想便与女权运动、绿色和平运动、同性恋等少数派运动以及后殖 民主义运动之间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共同语言。这些运动正好符合后现代哲学的努力倾向 ,即向“制度、向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 经济基础和政治政党等实践因素,自甘沉溺于话语之中,这样的挑战便显得极其苍白无 力。
在后现代哲学家那里,马克思哲学对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革命的哲学思考变成了对 文化、话语以及知识状况的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在这里蜕变成了纯粹抽象的文化批 判,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所赋予的革命力量,在这里也被消磨成了一种病态的语言游 戏。这与后现代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后现代哲学就 是对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这种反映尽管具有导向微观政治 实践的目标和可能性,但却因其缺乏理论立足点和实践操作性而只能流于形式。这样的 文化批判与其说是在解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倒不如说是在向我们展示这种文化中心主 义的力量之巨大以及我们的无可奈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后现代哲学家强调他们的批判方法与马克思哲学具有 某种“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是十分表面的,而二者的区别则是深刻的,也是十 分重要的。后现代哲学家声势浩大地展开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解构式批判,这 一批判为了凸显对微观实践的关注,对异质成分——主要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亚群体 ,如罪犯、同性恋人群以及女性等——也试图将其导向微观政治,即以身份认同政治为 主要内容的所谓“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继而颠覆马克思以阶级为基 础的政治斗争理论。但谁又能保证后现代哲学家的这一做法不是另一种没有形而上学名 称的形而上学呢?谁又能承认,对少数派或弱势群体的终极关怀不需要对其政治和经济 权利的保护,而只需给予其话语的权力呢?
后现代哲学家的解构方法和解构工作,尽管借用的是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方法,但却未 能指向正确的方向,而只是不痛不痒地向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发难。这样的结 局是与其诠释框架仍然没有摆脱近代思维方式,而只不过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哲学思维范 式的转变有关的。正是这样的思维范式导致后现代哲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出现了 偏差。后现代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甚至它在进行形而上学解构过程中的某些哲 学诠释框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理论启示。例如,让我们意识到了统一的人类解放运 动中还要分出具体的微观政治斗争侧面——如身份认同政治,同时,也让我们对马克思 哲学中过去常被忽略的部分有了新的认识——如对批判的方法与实践观的重视。尽管如 此,值得一提的是,后现代哲学给予我们的启示,更多的时候尚需来自我们自己对马克 思哲学诠释框架(思维范式)、批判方法(研究方法)和实践特质(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和 把握。
标签: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西方哲学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哲学史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