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心安”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安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提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很多人会马上想起他在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中的不朽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节俭,为政清廉,从他读书时“食粥心安”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己要求严格、自觉抵制诱惑的优良品质。
范仲淹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少有大志,苦心学习,他在南都学舍读书时,总是煮二升米,做一锅粥,经过一晚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各拿两块,配上一点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要回乡时把这事告诉了父亲,他的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父亲大人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也安定了,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地再吃下这碗粥呢!”
“食粥心安”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北宋一个读书人身上,但对于今天的各级党员干部仍有不少有益的启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经受不住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现象的诱惑,贪图享乐,腐化堕落,以致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面对身边的种种诱惑,每个党员干部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思想上的警惕,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廉洁,就很容易导致道德上的堕落。因此,做官要无所求,从政要一身廉,切莫贪图一时享乐,最终沉沦其中。要培养和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为物质金钱所累,不为名利地位所困。在名利、地位、金钱、欲望面前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低调一些、淡泊一些,才会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才会在事业和人格的丰碑上刻下高贵、高尚和尊严。
还是以范仲淹为例。官位渐高、日渐富贵后,“食粥心安”的范仲淹仍然是“非宾客不食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来,当了大官,他始终坚持教育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晚年时,范仲淹没有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群众。61岁时,子孙们劝他治第于洛阳,然后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辞说:“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赈济宗族。”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者有了安身之处,子弟有受教就学之所。范仲淹的忧乐观和修身之道,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