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类专业中的应用
段莉
摘要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线上线下模式应用,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构建更有效的教学系统,突破时空限制,优化传统教学方法,联合更多教学方式,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更深入参与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本文以高职物流类专业的教学为背景,讨论“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应用,希望为相关专业教学提供必要的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高职物流类专业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少年”,而“少年”离不开教育,这对我们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收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将“互联网+”的思维引入教育,不是颠覆传统教育,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教育新的通路,更合理地整合各类资源,使教育更加开放,更好地践行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的要求。
莱考夫指出,算术是“物体集合”隐喻(the Arithmetic Is Object Collection metaphor)。这是一种基础隐喻,因为它把我们的算术概念直接建立在日常活动的基础之上。[2]54
一、“互联网+”教学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从传统的课堂到广博的网络,从单一方式到多层次组合,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小小的课堂。课堂只是一个窗口,“学习”借助互联网技术成为了一个系统工程。同时,未来的生活及企业环境也受信息技术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学习及沟通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钱塘县不大,平日里或许也碰过面,眼神躲闪着迟疑着,害羞和期盼都有那么一点儿。狂热痴迷,其实也短暂地出现过。你大概想不到,糙男人李公甫,竟然也曾为了见心上人一面而在大雨里苦等。
图1 线上线下学情调查问题(部分)
通过对某一年级物流类相关学生的学情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接受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结合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乐于接受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尝试在高职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并将其特征总结如下:
(一)打破了时空限制
“互联网+”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设定。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适合的场所无限次地进行相关学习,这与传统的课堂授课是截然不同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支持多频次且多人次的线上访问,将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组合利用。
(二)优化了传统教学
首先在教学手段上,“互联网+”教学借助了信息化平台和相关工具。其次在教学组织上,“互联网+”教学除了课堂环节之外,还进行了外延,将课前课后都纳入了教学过程。最后在教学对象上,“互联网+”教学秉承的是学习者主导,教师做适当引导的理念。
表1 传统网络教学与“互联网+”教学过程比较
(三)教学载体多元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VR技术的应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大有促进的,例如物流设施设备课程,可利用VR让学生多角度认知相关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特别是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又或者是供应链课程中,可以通过VR模拟节点或者全链条运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供应链模式。
二、“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准备
阶段性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环节。教师通过安排小测验或者阶段性测试,来掌握学习者知识的消化程度。“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记录答题情况,并且根据答题的正误,进行纠错或错题重点练习等,做到差异化学习。当然这个过程还可以设计为双向反馈,在收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收集学生对于此内容安排的评价,通过收集分析,将此阶段线上线下课程更好地优化提升。
预习作为前置学习,能够更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将有效资源发布于网络平台,学生在课前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资源的发布,可以是微课、视频、录音、问答等多种方式。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教学的要点难点,增强学习效果。在《国际物流》中,我们提前利用无人洋山深水港作业码头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总结现代化物流节点的特点。另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平台应该能够完成统计分析。比如,能够查看学生的完成率或者答题的正确率等,使授课者掌握必要的预习信息,课前督促、课中利用。如下,我们以《报关报检》课程为例,学习平台可以直观统计投放任务点的预习情况。
图1是慢动杂波和SST回波不连通的多帧积累示意图,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SST在杂波环境中运动的情况,这时的多帧积累回波情况就会比上述目标与杂波分离的情况复杂得多。本文处理的雷达图像是一种二值图像[9-11],其中“1”表示存在目标,“0”表示不存在目标。如果目标回波出现叠加将难以对所检测目标类型进行区分,因此本文处理的前提是假设目标回波相互间不存在叠加现象。
(二)课前线上预习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统一使用SPSS 19.00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处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组间统计学比较使用方差分析中的SNK-q方法。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例(%),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当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受制于教师本身的学识和能力,所以,建议这个过程可以由教学团队共同完成。另外,教学资源的组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一个PDCA螺旋上升的过程,进行周期性的调整和优化。
图2 任务点的预习统计情况
(三)课中线下学习
课堂授课环节,这也是线上线下学习模式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围绕课程目标,通过适当的课堂方式,共同协作完成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利用讲授、实作、讨论、翻转等多种适合的课堂方式,学生们也可以以个人或学习组的形式来参加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与线上内容呼应,强化效果,协助完成学习。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做出必要的正确的反馈,查漏补缺,这也是线上学习所无法达到的。
(四)线上线下过程评价
为了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教学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好比一个绝世大厨对食材的选择和准备。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物流类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此为纲,来组合相关资源;其次,在组合的过程中,体现教学必要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应该根据受众的特质增加适当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例如《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供应链”的“链式”结构,我们增加拼图游戏,给出一个供应系统的基本组成,让学生尝试将各元素正确串联起来,以达到对“供应链”这个概念的直观理解。
图3 课程成绩统计(部分)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评价,是针对学生不同特质进行的,强调了过程的复杂性、差异性。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大数据分析,形成针对性的结果反馈,制定新的学习计划,督促学生的再学习。这个过程形成一个PDCA,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螺旋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完善“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最终提升教学效能。
(五)VR技术引入实践课程
网络平台、手机APP都将成为“互联网+”教学的载体,微课、视频、录音、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都可利用于课程,甚至在某些课程的设计中,可以邀请学习者参与,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从学习者出发,更好地投放教学,做到全方位的线上线下互动。
(六)反馈评价
以上是某门课程的成绩统计,通过任务点学习、访问次数、阶段性作业、考试、课堂签到、课堂互动等方面来考量学生,进行课上课下的考评,并且“允许学生查看成绩”。这样开放性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成效,做到过程评价而不是简单的终结性评价。
三、效果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传统教学有了更好的媒介,能够利用它整合更多的学习资源,做更好的学情分析,能够多角度影响学习者。但是,这个过程,也对施教者和学习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需要更深入地猎取课程内容,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拥有收放课程组织的能力;
2.线上线下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易于利用的。例如,现代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学习平台不能只做传统的PC端,而是应该实现手机端同步使用,保证学习双方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互。
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认为,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成本,节约可以说是企业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但盲目控制成本会导致产品品质和业务收益下降,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负面的成本管理。
在“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不断被尝试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一些良性的机制和做法。也希望这些优秀的做法,能够形成标准,在课程间、专业间、区域间进行推广,使得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成熟,提升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翟晓松.基于互联网+VR技术引领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5):163-165.
[3]郑丽娟.“互联网+”环境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实践[J].商业经济,2018(11):184-186.
[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苏福根,刘学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48-51.
中图分类 号:G7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4289(2019)03-0060-03
基金项目 :“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及校企深度合作方式研究(2018021)
(作者单位: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 610213)
标签:“互联网+”论文; 线上线下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高职物流类专业论文;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