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石油与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_石油论文

中亚石油与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_石油论文

中亚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中国石油论文,石油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1)01-0034-39

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油价始终低迷,加之OPEC多次“限产保价”的失败等,人们误以为“石油时代”已经结束,但2000年的油价旋风却使众多国家再度望“油”兴叹。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忘记:两次石油危机曾使美国损失了4万亿美元;(注:David L.Greeue,Economic Scarity,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Sum.1997,p.16.)普通美国人在瑟瑟寒风中排成长龙苦苦等候加油的惨痛经历。这一切都因为美国对中东石油实在太依赖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石油危机对美国都尚且如此,中国又何以堪?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石油安全问题进行一番思考……。随着对“‘风狂雨暴’的波斯湾并不可靠”认识的深化,随着世界各国纷纷逐鹿中亚,中亚石油将成为21世纪“世界石油外交”的新热点。而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中东石油无疑仍将是21世纪中国不得不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但为了增加能源安全系数,我们有必要以战略的眼光,在关注中东石油的同时,做好中亚石油大文章。

一、中亚石油的现状和态势

苏联解体后,美、英等国纷纷卷入“中亚石油之争”。其实,早在19世纪,沙俄和英国就在中亚展开过激烈的角逐。二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就是为了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物资及战争的润滑剂——石油,并挺进波斯湾以获得更多的石油供应。(注:丹尼尔·职金:《石油风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469页。)冷战时,中亚一直是西方人的禁地。前几年,人们终于走近中亚石油,但并未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那么时至今日,中亚石油何以具有如何大的魔力,引得众多国家对它格外垂青呢?

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的储量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更何况“里海石油”本身就“富可敌国”呢?里海石油储量一般估计在1500-2000亿桶,约占世界储量的18-25%,还有的估计在6000亿桶左右,(注:日《每日新闻》1997年10月7日。)可能成为“第二个波斯湾”。其中,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80-220亿桶,总储量为950-1170亿桶;土库曼斯坦的储量分别为15亿桶和335亿桶;阿塞拜疆分别为30-110亿桶和270亿桶;(注:曾强:《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J],《国际资料信息》1999年第8期。)伊朗和俄罗斯的总储量分别为120亿桶和50亿桶。(注:闫晓东:《跨世纪里海地区战略利益之争》[J],《今日东欧中亚》1997年第2期。)另外,里海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按目前的消费水平计算,足够欧洲消费400年之久。(注:《石油:财富的源泉》[N],沙特《中东报》1997年11月18日。)其次,中亚石油分布广,品位高,杂质少。再者,中亚人口稀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能源需求不大,因而出口潜力巨大。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其原油净出口能力可达4340-5450万吨和7580-7810万吨。

展望21世纪,中亚石油前景乐观,“可能成为今后10年世界石油市场极为重要的新角色”。(注:U.S.Caspian Area Foreign Policy in Conflict with Resource Plans.Oil & Gas Journal,Aug.11,1997,p.19.)理由如下:

首先,中亚石油仍有进一步发现的可能性。纵观国际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不难看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重大含油层的出储量总是不断刷新,如中东的石油探明储量即从50年代初的1000亿桶上升到今天的6000亿桶。若遵循同一规律,中亚石油潜能巨大。据估计到2015年,里海石油足够开采140-280年以上,更何况中亚大部分地区尚未采用先进的三维地震法勘探呢?随着勘探的深入,世界第一大湖下面可能蕴藏着“第二个波斯湾”的提法并非天方夜谭。其次,中亚石油已具备了在21世纪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基本政治条件。西方国家在中亚投下了大赌注,不会坐视其石油投资及地缘政治利益陷于风险之中而不顾,亦不会因诸如里海的法律地位等问题而延误其开发;俄国国力式微,加之普京上台后实行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政策,不大可能与西方及里海沿岸国家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至于作为里海沿岸大国的伊朗,即使不考虑其新政府谋求与美等改善关系的因素,单就其力量和影响亦不足以危及里海石油开发进程。再次,中亚石油开发融入了很多经济因素,已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因此,世界经济一体化、相互渗透及相互依存的理论和实践同样适用于中亚石油。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因素阻碍着中亚石油的开发进程,这将使其开发过程步履维艰。

二、影响中亚石油前景的因素

影响中亚石油前景的因素既非资金问题,亦非时间问题(西方大石油公司早就备足了必需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是里海的法律地位及石油管道之争等问题。这些因素将使“里海如同一个经济和地缘政治的混合体”。(注:俄《消息报》1997年12月3日。)

1.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里海是中亚的内陆水系,19世纪就是列强的必争之地,曾一度成为沙俄的内湖。冷战期间由苏联和伊朗共同开发,几十年来一直相安无事。冷战后,里海沿岸国家演变为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里海法律地位问题随之产生。究竟里海是湖还是海,成为争论的焦点。根据国际法,如果是“海”就可以分割,如果是“湖”,则只能作为共同财产联合开发利用。根据国际法,里海似乎可以界定为湖,但是世界上有些湖泊还是被瓜分了,故国际法并不能提供一项可供操作的解决方案。

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认为里海是“海”。他们认为,里海面积与日本海差不多,水中含有盐分,自古以来一直是海。即便称之为湖,也有例可援,世界上一些有名的大湖如日内瓦湖也是被沿岸国家分开管理的。况且苏联就曾把里海水域分配给沿岸的几个共和国使用。目前,阿、哈、土三国已开始我行我素地与西方公司合作开发里海。

俄罗斯和伊朗则认为里海是“湖”,“沿岸国家应杜绝采取与里海的矿产资源开发与勘探有关的一切单边行动”。(注:Validity of treaties at heart of legal disputes over Caspian Sea rights,Oil & Gas Journal,Jan.1,1996,p.29.)但俄最近改变策略“退而求其和”,先是抛出一项“油炸圈饼”方案,建议每一个里海国家都享有45海里的绝对权利,超过45海里以外的资源共享。(注:Oil & Gas Journal,Jan.1,1996,p.29.)其后又与哈萨克斯坦单独进行谈判,并于1998年签订了按中心线划分里海北部海底的协定。这是迄今为止俄作出的重大让步。其实,这与美国的干涉有关。早在俄哈谈判期间,美国就曾明确表示支持后者,并以断绝投资相要挟。里海法律地位的悬而未决,加之西方的插手,有可能使里海的“能源投资陷于风险之中”,并进而影响到中亚石油的开发步伐。

2.中亚油气出口管道之争。在里海法律地位悬而未决的情况下,中亚油气出口管道之争正日益凸显出来。由于运输是油气流通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安全、便捷地输往国际市场,一切都是妄谈。所以“谁控制主导了进入该地区的途径,谁就可能赢得这一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大奖”。(注: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然而,中亚矛盾丛生、“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等有可能使中亚油气管道运输问题“成为一枚政治时间炸弹”。(注:Middle East Journal,Spring,1995,p.228.)此外,由于油气管道走向还涉及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有可能使油气管道之争愈演愈烈。

现在使用的管道有3条:自阿塞拜疆的巴库经俄抵达俄的新罗西斯克港;自巴库经格鲁吉亚抵达其港口苏帕萨;自哈萨克斯坦经俄抵达黑海。但因为年久失修,运输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中亚大规模石油开采和出口的需求,加之阿、哈、土等具有“离俄向西”倾向,于是几种新方案竞相出台。(注:参见王亚栋:《里海能源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J],《今日东欧中亚》2000年第1期。)

北向方案:①从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油田到俄的新罗西斯克。②将克罗地亚的输油管道升级换代,把其与已有的经乌克兰的朱扎巴管道相连。

西向方案:①从阿塞拜疆经格鲁吉亚到杰伊汉港;②土库曼斯坦向南经伊朗再折向西经土耳其到杰伊汉港。

南向方案:①从哈萨克斯坦经伊朗到波斯湾的哈奈克岛;②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抵达巴基斯坦。

东向方案:向东铺设一条经中国至太平洋西岸的石油管道。

俄坚持北向方案,虽然这可以充分发挥俄现有的油气管道网络潜力,比较经济便捷,但同时也会使俄垄断中亚油气运输,为他国所不容;为降低对俄的依赖度,阿、哈、土等在美国、土耳其的支持下倾向于西向方案,成为俄的主要竞争者。但西向方案要经过俄黑海港口或地中海,而地中海又是一个相对供给过剩的地区,且从里海到地中海的油船必须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或达达尼尔海峡,而这两个海峡又过于拥挤,事故频繁;南向方案从技术上看,最经济便捷,但因美对伊朗抵制、阿富汗局势动荡而显得前景黯淡,不过随着美国内对伊朗解禁呼声的高扬,前景可能较为乐观;东向方案由于距离遥远,连西方石油专家都未曾设想过,因此中哈两国对此管道的签署令西方朝野震动,无论如何,东向方案已启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协议本身,更在于遥远的将来。

此外,在中亚的战略争夺中,各种矛盾渐趋激化也是影响中亚石油前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般而言,新的能源基地在某个时期也可能成为动荡甚至战争的新策源地。如果中亚,尤其里海地区果真进入一种非理性的争夺过程,再加上“三股势力”的肆虐,在局势方面可能会成为“第二个中东”,这反过来会影响中亚石油成为“第二中东”的进程。

三、中国石油安全态势

我国石油工业经过30-4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然而,在成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严峻的形势。其中供求失衡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一直入不敷出。我国是否油消费大国,但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3%,并且国内石油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人均产油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1.4%。(注:左太行等:《备油避险——我国石油进口趋势及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

从历时层面关照,我国未来石油短缺的状况将日趋严重。2005年我国石油缺口将达0.5亿吨,到2010年,缺口量将增大到1.17-1.42亿吨。(注: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0.5自测。)2001-2010年,我国石油供给增长率将在1.08-1.81%,而需求增长率将在4.3-4.6%。由于受我国石油资源的后备储备限制,2010年后我国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之势。据专家估计,到2015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分别达1.8亿吨和2.5亿吨,(注:陈淮:《建立风险采购保障》[J],《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安全态势由此可见一斑。

四、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供给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

1、供给性因素:目前,中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114.93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7.7%,居世界第9位。(注:付太华:《近中期世界石油储量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1998年第2期。)而我国探明石油人均占有量仅有3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5%,(注:F·弗萨拉基,F·C·唐:《中国石油工业对世界市场的影响》[J],《国际石油经济》1996年第9期。)此外,我国剩余可采储量连年徘徊不前,储采比仅为14:1(而世界平均为43:1)。我国现有的石油储量仅能维持2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科技进步了,石油储量亦不可能有大幅度提高,因世界石油发现的高峰期已过。据估计,地球上90%的常规石油资源已被发现。(注:C.T.Campbell.The Coming Oil Crisis.Multi-Science Pbulishing andPetro-consulants,Brent-wook,p.69-76.)显然中国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中国石油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东部油田已进入中晚期,“出水比出油还多”,自然递减严重;虽中外地质学家认为我国海洋石油丰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足以改变中国石油战略的大型海上油田。自1982年以来,我国累计投资62.5亿美元,仅获得10亿吨的石油储量,其中近期可供商业性开采的储量还不足50%,这同全国石油需求相比实乃杯水车薪;我国西部石油开发虽已启动,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形成规模至少需10年),即使发现了大油田,恐怕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总之,到2010年左右,中国原油产量不会有较大突破,因而仍将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2、需求性因素:首先,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一般与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据估计2000-2010年,中国仍将保持7%左右的经济高速,因而国内石油消费必将“水涨船高”。其次,今后10年第二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将继续加强,石油消费必将持续增长。再次,自“轿车工业在我国开辟新纪元”以来,我们已看到一幅石油狼奔豕突的画面。人口增长亦是导致石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人口约12.9亿,但到2010、2030年将分别达14亿和15-16亿。这必将增加人口对石油的需求。

此外,中国在能源替代和节能方面进展不大,也是中国石油缺口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虽然石油最终将被替代,但短期内尚不能实施;尽管中国在节能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水平仍旧较低,只相当于西方50年代的水平。

五、中国——中亚石油合作的意义及其中亚石油战略

20世纪的世界石油产量是以每年1.5亿桶开始,以每年约260亿桶结束的。(注:Natlav.Smil,Future of Oil:Frends & Surprises,OPEC Review,Dec,1998,p.255.)但这种令人欣慰的形势究竟能持续多久呢?“第三次石油危机”的警告声不绝于耳,这绝非危言耸听。如果“狼”真的来了,我们应如何应对呢?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最可行的办法是实行石油来源多元化,尽可能分散风险,获取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以保证中国的石油安全。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62%来自中东,并有增大之势,这使中国正日益陷于依赖中东石油进口的被动局面。(注:吴磊:《中东石油与我国未来石油供求平衡》[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3期。)然而“在与油气资源相关的地缘政治图画中,中亚位于心脏地带,谁控制了中亚石油,谁就能在全球能源战略格局中争得主动”。(注:徐小杰:《新世界的油气地缘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5页。)因此,我们在关注中东石油的同时,亦应做好中亚石油大文章。

其实,中国参与中亚石油开发对中国及中亚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亚国家来说,中国是中亚向东通往世界市场和出海口的必经之路;东向方案符合其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对中国来说,参与中亚石油开发,是维护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可以弥补我国石油缺口。2、从石油供应的安全角度和石油来源多元化方面考虑,中亚石油理应列为中国的首选目标,其中里海石油是目前唯一一个不需远洋海运就可确保的石油供应来源。美国在此次油价旋风中之所以能超然度外,就在于油源多头,因此我国必须另辟中亚石油基地以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3、因中亚是连接俄罗斯和中东的重要枢纽,参与中亚石油开发,不仅有利于发展与俄、中东的关系,而且在中亚、俄、中东诸能源地域连接以后,可以通过中亚从俄、中东获取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4、有利于“东稳西进”中“西进”战略的实现,从而实现全国石油均衡发展。5、有利于保护我国石油资源。从长远来看,我国石油储产量能否大幅增加,就在于西部油田。然而开采西部难度大、成本高,在经济上不合算,为了保证国家长期能源安全,在西部增加储量而不增加产量,使之成为我国的能源后备基地,比现在大规模开采,更具有战略价值。这既符合比较成本理论,又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鉴于此,我国在利用中亚石油时,可以试行“一进一出”战略。“一进”是指进口中亚石油和油品,以缓解我国石油供求紧张的矛盾。虽然2000年又掀油价旋风,但“供应充分、价格低稳”仍将是21世纪国际石油市场的基本态势,我国进口中亚石油是可行的,可采取直接购买或易货贸易的方式,根据需要逐年调整或加大进口量。与此同时,我国还可进口一些中亚天然气。天然气作为21世纪的宠儿,预计到2020年在世界的一次能源构成中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30%左右,(注:Oil & Gas.1998.3)仅次于石油居第2位。并且,利用天然气也符合环保原则。在开发利用中亚石油时,应把重点对象放在遭美遏制的伊朗身上。不仅可利用他有急于扩大石油销路动因和地处中东、中亚的双重身份,还可利用伊、美的矛盾,抗衡美对我们的压力,保证中亚石油对我们的供应。在具体操作时,应积极支持并参与伊朗、哈、土等推出的修建一条从里海经伊朗北部到波斯湾的管道设想。如果这条南向线路得以实现,我国与哈、土两国的管道建设得以最终完成的话,则中亚将与中东石油相连,我国不仅能获得中亚石油,还可获得中东石油。“一出”是指对中亚石油投资,积极参与中亚石油生产和经营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中亚石油实现我国石油工业“跨国经营”的宏伟构想,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中亚经济不景气,期待着国际资本的参与,这为我国参与石油投资提供了机遇。我国还可利用与哈萨克斯坦开发哈乌津的时机,巩固我国在哈的桥头堡地位,并纵深发展,积极参与石油投资竞争,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扩大战果。

再者,“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继续保持和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这是我国获得中亚石油的前提条件。目前,“上海五国”定期峰会以及我国与中亚国家边界问题的解决对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俄中在中亚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俄在中亚石油竞争中的被动局面,我国应主动出击,合纵连横,联俄共同参与中亚石油竞争。当然,随着中亚石油的开发,我们也应灵活调整内外政策。“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弱国无外交”,未来我国能否获得稳定的中亚石油供应,保障石油安全,关键是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参与中亚事务的能力。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亚石油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还是一个新问题,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应积极开拓进取,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来。应该坚信,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过去,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0-12-07

标签:;  ;  ;  ;  ;  ;  ;  ;  ;  ;  

中亚石油与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