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安全论文,战略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06)03—0298—06
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其指导并与之协调。
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为: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促发展。卫主权,即捍卫和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捍卫和维护海洋权益。求和平,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周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保稳定,即确保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谋合作,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谋求与所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环保、跨国犯罪等领域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发展,即以加快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国防力量,发展民族团结,发展生态环保工程,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
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可以概括为:和平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周边和亚太地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内向型、防御型、和平型的。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理论和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所决定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不干涉别国内政,也决不容许别国干涉我国内政。这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和西方大国外向型、进攻型、扩张型的安全战略根本不同之处。
一、国家政治安全战略
国家政治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它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国家制度、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的自主性和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
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提是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政治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其根本利益,建立其阶级统治,组织和巩固其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治理国家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只有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才能谈得上安全,才能谈得上政治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政治安全的表现形式是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尊严不受欺侮,国家制度和政治权力坚实稳固。
国家主权独立是国家政治安全的第一要素,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一个没有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是没有安全可言的,只能依附和从属于他国,命运握在别人手中,任人宰割和欺辱,至于社会的稳定、科技的昌明、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安康、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等根本得不到保障,只是一句空话。
领土完整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资料和生存空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出发点。就对外而言,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统一和完整,能免受和抵御外敌的入侵;就对内而言,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空间在得到开发利用的同时,能够保护和发展它的养殖力,同时防止种种分裂势力的图谋得逞。
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威信和国际社会的承认密切相关。国际社会是由各个民族为主体构成的国际关系网络。民族尊严不受欺侮、得到尊重和捍卫,从国际社会得到的利益和机会就愈多,国家政治安全也就愈有保障。
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最大价值追求,证明着该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价值判断,展示着该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历史必然性,因此,牢固的政治制度会给一国的统治阶级和全体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
政权稳定和政府安全对国家安全来讲至关重要。政权稳定和政府安全与否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对内它是否代表人民或民族的利益,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和认可,在国内有没有统治基础;二是对外抵御颠覆能力的强与弱,能否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三是意识形态的稳定和持久。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贯性、潜在性、封闭性、教化性。安全、持久的意识形态一般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广泛的大众认同以及政策制定者的高明技巧。
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体现着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是国家安全的主要标志,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和地位。
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是以经济手段为中心维护国家安全的方略。它是国家经济在整体上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的状态。
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作用下,过去靠军事手段无法达到的目的,今天却可能通过经济手段得以实现。世界各国都把加强避免因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使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能力,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冷战结束后,国家经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始于利用外资。以往我们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过分集中在外国对本国经济利益的侵害问题上,而忽视了来自内部的基础性缺陷、结构性缺陷、非正常干扰,忽视了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真空所产生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从辩证法角度来看,内因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是首位的。旧体制的逐渐淡出是不容争议的事实,问题是与此同时出现了新体制的“真空”现象。这种“真空”现象容易导致经济主体行为短期化,导致经济发展目标难以实现,破坏市场秩序,秩序乱则经济安全就受到损害。没有社会秩序,一个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转。由于缺乏符合市场经济长远发展的有效的信用激励机制,以及存在信用体制真空使国家经济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收入预期低而支出预期高,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谨慎;政府信息开放和透明的公告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导致政府的信息垄断,从而产生有关政府机构的信息寻租行为;再加上市场法制缺失和执法不严,对经济的有序发展形成了瓶颈。当人们的行为缺乏硬性约束的时候,无序、混乱和钻空子的投机行为就无法避免,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如果社会不稳定,那么改革成本就会剧增,宏观经济就无法安全。
在全球化浪潮的交互推动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彻底改变了以往在经济领域确保了生存就赢得了国家安全的传统思维,确立了在经济领域里只有赢得了发展权才能确保国家安全的新思维。在这种竞争势态下,经济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所占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时无刻不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涉及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问题,是本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支柱,是该民族的灵魂。文化具有传播性、继承性、渗透性、排他性、习惯性(稳定性)、渐进性(演变性)等主要性质,对人类有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国家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表现为是一套对人们社会行动起指引和限制作用的规约,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形成秩序和有效运转。人们从小开始在家庭、学校或社会学规范并逐步进入社会化过程,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从不懂事的孩子逐渐变成“社会人”,即学会把规范的要求内化成为行动的自觉——以规范来校正自己的行动目标并约束自己的行动,做到行动上的自律。
其次,它表现为在不同群体和共同体内还体现为特定的习惯、习俗、礼法、规约,经过历代薪火承传,久而久之就成为传统。具有相对稳定性,又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
再次,它表现为凝聚着人类永无止境地向一切未知领域探究的结果,其中饱含着人们世代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信念,一种寄托。它是一个信托框架,没有任何一种智力活动能够在这一框架之外动作。
最后,它表现为是一个价值体系。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三个部分组成,这三种价值分别对应于文化中的道德理想、典章制度、器物行为三个方面。所谓理念价值,亦即道德理想。规范价值是隐蔽在典章制度中的意义,并在具体法律条文、政治制度、乡规民约、风俗习惯中得以体现。实用价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行动逻辑,即在行动目的确定的前提下,它只专注达成目的的手段之效率问题。在常态下,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一种上下层级的隶属关系,上层统领、支配下层,下层归属、服从上层,上层发布给下层的是信息或指令,下层提供给上层的是资源或能量,中间层次则是连接上下两个层级之间的中介;最上层的理念价值与超验的形而上环境接壤,最下层的实用价值则与经验的自然环境相连,中间层次的规范价值则是把超验理念变成实际行动的过度;三者之间呈现为一种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既相适应,又有一定张力的动态调适关系。
四、国家科技安全战略
国家科技安全战略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国际大环境中,以国家价值准则为依据而对科技系统与相关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安全态势的一种动态描述。也可以说,是指在国际大环境下,国家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等手段,使国家科学技术系统既通过与国际环境的开放式作用和系统内部的协调运行达到功能优化,又保证该系统不招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并以此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安全态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科技安全状态可以决定该国的国家安全情势。因此,国家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科技安全是一种动态的、比较的、相对的状态,体现了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各国之间在科技领域或通过科学技术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国家的科技安全是国家的利益所在,而国家利益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地方利益等其他任何利益所不能比拟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安全的最高目标。国家科技实力是国家科技安全的技术基础。科技安全强调以科技手段保卫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说到底要依赖国家整体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威胁国家科技安全的力量不仅仅来自敌对势力的蓄意所为,同时还来自科学技术本身,即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性决定了科学技术在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科技安全的一个显著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过去的科技发展进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已经对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不同的国家对其科技安全侧重点和关注程度也不同。例如,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安全感,它们不会侧重于防范国外科技优势的威胁,更多的考虑是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打击恐怖主义,保卫国家安全,特别是保卫本土安全;而发展中国家首先考虑的就是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威胁以及民族分裂势力、恐怖分子等破坏力量借用科技手段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危害。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更应重视科技安全问题。
五、国家军事安全战略
一般地,国家军事安全战略是指没有军事危险,不受军事威胁,不遭军事入侵。由于军事行动一般都是一种集体或集团行为,遭受这种军事危险、威胁和入侵的主体不是某个个体或组织,而是主权国家。所以,国家军事安全战略主要是指主权国家如何对付来自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入侵,确保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等主权不受外敌侵犯。军事安全体现在国家的综合军事优势上,包括武器装备的精良、军人素质的修养、作战谋略的高超以及军事环境的优越等等。它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国家军事利益,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其形式、方式的变化,国家利益特别是军事利益必然要出现新的变化,军事斗争的形式和方式发生改变,军事安全所要维护和保障的目标和重点随之发生改变,军事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一维边界时期,由于人类的活动主要局限在陆地上,土地及其他陆地资源是其根本的利益所在。因而,领土就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主权,此时国家的边界主要是陆地边界,维护陆地边界就成为当时国家军事安全所要维护的核心目标。国家军事安全呈现出一维化特征。
在二维边界时期,由于船舶的发明和使用,人类的活动逐步从陆地走向海洋,海洋自然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因而也就产生了划分海洋利益的海上边界,它和原有的陆地边界一起,构成了国家的二维边界,领土主权出现了领海这一新的主权范畴。国家军事安全所要维护的核心目标也扩大了。国家军事安全呈现出二维化特征。
在三维边界时期,由于机器的发明和大量使用,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人类在走向更加广阔的陆地和海洋的同时,利用飞机等飞行工具,人类走向了空中这一新的领域,空中边界也就因此形成了。
在四维边界时期,由于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军事斗争的触角伸向了外层空间,而航天飞机的诞生,使外层空间的争夺趋于白热化,战争空间呈现出四维形态,随之而来的四维边界业已形成,国家军事安全也日益呈现出四维化特征。
在五维边界时期,由于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也直接导致了第五维边界即信息边界或网络边界的产生,国家军事安全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五维化特征。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空间每一次扩展,战争的每一次演进,都导致新一维战场的出现和新的作战空间的拓展。而每一维战场的出现,都带来国家新一维边界的产生,同时也促进国家军事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发生新的演进和变化。
六、国家生态安全战略
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是水、空气、土壤和生物免受污染,森林免受滥伐,草原免受退化,水土免受流失,耕地免受减少,生态免受破坏的一种态势。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丰富多彩的生命,良好的生态结构,健全的生命维持系统,丰富的自然资源,表示人类生态的安全性。这是人类在地球上健康生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环境状况的恶化,例如地震、泥石流、沙尘暴的频繁发生;空气污染、酸雨及荒漠化的日益严重;水资源的匮乏;森林和植被的破坏等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国家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界过多地干预、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衡反过来惩罚人类的结果。
国家生态安全系统包括海洋生态安全系统、森林生态安全系统、草地生态安全系统、农田生态安全系统、大气生态安全系统、水源生态安全系统和资源生态安全系统。前四者被称为四大生命系统,后三者被称为三大环境系统。
海洋生态安全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系统之一。海洋不仅养育着大量生物,而且创造了适宜人类和其他生命生存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沿海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海洋污染和侵蚀加重;海产数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沿海生物栖息地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迅速消失,海洋生态风险正在加大,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已经成为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森林生态安全系统是地球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森林是把太阳能转变为地球有效能量的枢纽,又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它每年提供大量薪柴、纤维、烤胶、树脂、药材、果品、木本油料和动物产品,以及旅游等种种服务,支持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类滥伐森林,把林地辟为农田或牧场,使世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的生态价值以及它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加剧生物灭绝过程,森林破坏和荒漠化被列为世界第三大生态安全问题。草地生态安全系统是地球四大生命系统之一。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如超载放牧、滥伐植被和开垦等,草场面积已经大大减少,草场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草原大多处于半干旱生态脆弱地带,一旦受到破坏难以恢复,因而草地安全成为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农田生态安全系统是一种生命共同体,包括土壤,以及土壤上生长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即土地生态系统。世界土地是支撑陆地生命的自然基础,它的良好状态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它维持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农业的基础,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气生态安全系统与人和生命生存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大气以氧、氮为主,形成光能、热量、气体、降水、风能等气候资源,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军事、通信和交通等各个领域;高空电磁层提供无线电通信的便利;臭氧层吸收过量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人和生命的安全。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质,如烟雾、粉尘、有毒金属微粒等,改变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损害大气质量;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导致大气酸化形成酸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增温,形成灾害性气候;排放氯氟烃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破坏等等;对地球生命形成非常严重的威胁。水源生态安全系统安全性是地球上最丰富、最普遍、最重要的物质,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的70%为水体覆盖。但是,其中98%是海洋和内陆海的咸水,不能供饮用,只有2%是淡水,这些淡水的87%被封存在冰层和冰川中,只有其中13%分布于河流、湖泊、大气、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为人和生物提供水源。淡水资源短缺是仅次于全球变暖的第二号世界生态安全问题。资源生态安全系统包括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恒定资源安全,是地球上生命物质运动的源泉。随着世界人口增加,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资源消耗不断增长,全球资源库存量下降,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资源质量下降,资源紧缺的现象严重,形成供需的矛盾,能源消耗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人类生活和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收稿日期:200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