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新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_政治文化论文

构建中国新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_政治文化论文

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路径论文,体系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4)05-0034-05

自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问题以来,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 。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在提高公民个体政治素质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的宏观层面上,政治文化都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分析和把握中国政治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基本功能,才能更好地建设政治文化,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政治文化的功能,是指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影响和作用。政治文化功能的 发挥是潜移默化的。某种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贯穿于政治生活的一切方面,并稳 定地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一般是很难改变的。阿尔蒙德 之所以将政治文化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就是因为政治文化可以渗透至 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策之中。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 ,在政治体系的结构、功能及其运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深层意义上,这是由 经济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不可否认,这也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

第一,营造政治舆论,培养政治心理

政治舆论是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一定的政治关系、相应的政治现 象以及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政治行为所表达的态度和意见的综合,包 括政治观点、政治要求和政治愿望等。任何社会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都必然要通过各 种渠道宣泄出来,表达出来的结果就是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支配人 的行为的无形约束力,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或被政治组织所接受和利用,便会转化为 巨大的物质力量。政治舆论是民心所向的“晴雨表”,是施政措施得失的“探测仪”, 西方国家把政治舆论看成是信息时代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由于政治舆论是对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政治行为或被揭露的政治事 件或政治行为的评价,所以,它既能对政治事件和政治行为做出及时反应,也能迅速引 导出公众的某种行为,或以舆论的力量促使政府做出某种反应。特别是对一些政治新闻 和政界丑闻,不仅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得到迅速传播,而且即使官方极力 封锁,也会形成不可阻挡的舆论力量。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声和理论先导的政治舆论,在 推动社会的发展上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它拥有了“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的美誉 。任何一个阶级和集团,特别是一个国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紧紧抓住和利用政 治舆论大做文章。

政治心理是民众表达政治愿望的前提条件,它是我们在营造健康、正确的政治舆论的 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中,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往 往偏重于政治心理,这种研究途径的选择虽然抹杀了不同政治制度下政治文化的异质结 构,忽视了政治意识形态在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形而上学的,但在这种研 究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政治文化研究成果无疑有利于政治心理的培育。而且,在阐述政 治发展的涵义时,无论学者们倾向于强调政治发展的哪一个方面,都涉及发掘人的政治 信念和情感的问题,这又为研究政治心理,改变民众的政治态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背景 。在现实层面上,开放的政治舆论文化氛围,对促发民众政治心理的成熟也发挥了重大 作用。

第二,促进政治参与,影响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影响和决定政治主体的行为模式。政治文化对政治 行为的影响、决定和制约作用是多重的。一方面,个体所接受和具备的政治文化能够指 导和决定个体的政治行为。也就是说,政治文化既可以促使个体在政治生活中采取某种 政治行为,也可以阻止个体倾向于某种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既可以决定个人对政治体系 、政治目的、政治决定、政治现象的态度和感情,也可以决定共同体成员对共同的规范 和标准的态度、举止,决定社会全体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总体看法以及反应模式。另一方 面,政治文化也决定着政治领袖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领导方式,决定政治团体的 纲领和主张等。正如派伊的“有序主观政治领域”所阐明的那样:“对个人来说,政治 文化为有效的政治行为提供调控指南,对集体来说,它提供了保证各种体制和组织连贯 运作的价值观和理性考虑的系统性结构。”

从政治社会化角度上看,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说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这种影响和决定往往表现为影响了公民的 政治参与行为。因此,学者们把政治参与定义为社会成员在政治文化的支撑和先导下, 自觉自愿地以合法的或非法的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政治文化之所以可以影响 一个公民和社会的政治参与行为,主要是因为它能为政治参与者提供良好的政治文化心 理环境。一定的政治主体长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或政治文化的气氛当中,会自觉不自觉 地认同这种政治文化,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在规范意义上,公民参与 政治生活或政策制定过程既是政治民主的表现,也是形成科学政治决策的重要方式。因 此,实现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三,构建政治信仰,维持政治关系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通过复杂的机制在社会上传播和保存下来,同时也维持了中国传统 社会的政治关系。这种政治文化不改变,政治关系便不会发生变革。因此,当政者为维 持现有的统治,必须尽力创造出一系列关于政治系统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并通过一个 灌输、教育、传播政治信仰的过程,使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基本问题建立起起码的认 同感,并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维系这种认同感,培养、教育或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 治信仰,支持和拥护现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在这个意义上,柏尔金和米里班在探讨政 治文化的地位时,认为政治文化是统治阶层用以使自己的统治被接受和合法化的一种工 具。

政治信仰是政治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质任务就是为一个社会所选择的政治 制度加以说明并辩护其合理性。也就是说,要使政治文化的这一工具性的功能得以充分 发挥,就必须使这一政治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成为人们共同的政治信仰, 使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阶级阶层的人都接受它,使该政治文化成为一 个社会所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国家以文化的凝聚力,才能保持一 个国家和社会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制度和过程、政治 目标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信念或价值观,往往表现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 系。它为人们指明政治方向,当这种政治方向成为全民的信仰时,保持政治关系稳定的 维系力必然是有力的,因此,政治信仰建设是实现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新型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

从总体上说,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从“道德型政治文化”向“制度型政治文化 ”转变,随着政治发展的进行,这种转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目前来看,政治文化发展 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有效措施培育出能创造新行为的社会文化,努力改变能影响行为模式 的心理积淀,推进政治文化发展即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构建出新型的政治文化体系 。

第一,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能整合人 们思想并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

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在政治发展的动力中,传统是一个 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传统不仅是历史的存在,而且它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消逝而远离我 们而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现实社会当中。正如亨廷顿所说:“现代社会并不单 纯是现代的,而是现代加传统的。现代和传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尽管在表面上完全是不 协调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融合在一起,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会相互并存,安然共处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者也认为,发展问题主要并不在于大量革除陈旧的模式和价值观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能够成功地发现用什么方法使得传统有助于实现当前的政治目标, 而不是阻碍这些目标的实现。政治发展过程中,需要给许多传统观念找到适当的位置。 因此,在构建新型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割断历史、拒绝历史,应该正确把握与处理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为政治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当然, 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历史环境中独立形成的,没有或很少受到外来政 治文化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其文化形态和民族性格是融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意识的 积累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所以,在走向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对政治文化变迁 的制约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与事实证明, 任何一种文明的成长都离不开对其他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是 文明演进的必然规律。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 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 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模仿拜占庭帝国。”政治 文化作为整个文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同样也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演 进的规律。在当今世界,异质政治文化已经取代了同质政治文化,世界是多样的,也是 开放的。因此,正确处理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 务。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又要反对国粹论;既要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与西方霸 权主义的关系,又要正确区分政治现代化与西方化的概念,最终推动中国从传统政治社 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化,实现政治现代化。

第二,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形成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如同一般文化一样,大部分的政治文化来 自于明显的公民教育与训练,来自于人们自觉地了解系统的活动情况,这就为我们提高 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在所有公民教育与训练活动中,有两点至 关重要:一要提高公民的政治认知能力。这种认知既包括对基本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增 强公民对政治参与合法性的了解,也包括对一些具体的政府机构、政治流程有一个详尽 的认知,以保证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在合法性、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 ,潜移默化地培养公民对政治参与的情感,化功利性、动员型的政治参与为自愿自觉的 政治参与,这时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才真正形成。二要促发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中 国的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社会,这个由放大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在维 系整个统治体系的稳定,保证中华民族绵延统一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每 一个个体都处在由亲缘关系或准亲缘关系所编织的一个大网之中,个体对与之有伦理联 系的人背负着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放大的血缘亲情凝固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他只 有依附在这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才能获得生存资源,这使个体普遍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在新中国建立后,全能的政治体制对政治人的依附型人格又起到了加固作用。在我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依附型的政治人格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推 行和个体能力的发挥格格不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依附型 的政治人格和政治心态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背道而驰。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构建新 型的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独立的政治人格。这既是提升人的素质的需要, 也是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设法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稳定压倒一切,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培养政治参 与意识的土壤。纵观世界,近几十年来,不少国家的政治暴力和混乱事件不断发生,政 府权威、效能及其合法性遭受破坏,在政治参与方面,形成了两个极端:要么产生政治 冷漠,要么形成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导致政治参与的爆炸。我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 近十年来,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有 法可依。同时要看到,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继续完善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决策 、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扩大同群众联系、对话的渠道,提高公民参政意识,保证广 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得到切实的体现。这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 、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维持政治稳定,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形成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是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体 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高效协调运转的政治参与机制系统,可以促进政治文 化的发展,无论是精英政治文化,还是大众政治文化,都可以在政治参与的有序运转中 ,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完善政治参与机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实现政治参与公 开化,政治公开程度越高,政治参与机会越多,政治参与作用就越大;其二,健全政治 参与的监督性,人民群众作为监督者的力量越大,则越能防止政治权力的执行者滥用权 力,防止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使他们严格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其三,扩大政治参与 的社会性,通过有效参与推动民主化进程,培养全体人民的政治共识和政治文化的一致 性,可以使权力者与政治参与主体之间实现政治沟通,达到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的一 致。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民主化程度取决于政治参与程度,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广泛参 与,没有参与就没有民主,只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 水平、社会体制、观念、整个国民的素质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参与的方式有所不同而 已。

收稿日期:2004-06-23

标签:;  ;  ;  ;  ;  ;  

构建中国新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