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育下潜能生的教育策略
□宋前前 沈贵鹏
[摘要] 影子教育迎合家长心理,为潜能生提供个别辅导教育,提升潜能生文化学业成绩。素质教育提倡关注全体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业成绩。影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理解、贯彻、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它片面强调文化学业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潜能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影子教育下潜能生的心理特征,探讨潜能生心理特征的成因。依据潜能生心理特征提供相应教育策略,期望对潜能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影子教育;潜能生;教育策略
在国内,家长期望通过课外个别辅导提升潜能生文化学业成绩,由此,影子教育受到广大家长的追捧,补习机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潜能生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承受学校、影子教育机构、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压力。在这三方面压力中,家庭教育给予潜能生的学业精神压力最多。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将潜能生课外补习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即家长对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尤为重视。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得亲子之间沟通不畅,致使潜能生出现逆反心理,对家庭教育、影子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产生厌烦态度。
一、影子教育及潜能生的涵义
(一)影子教育涵义
影子教育主要是指发生在中小学主流教育系统之外,但紧跟主流教育系统的步伐,开设与主流教育系统相同或相似的学科课程来提高学生成绩,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或机构[1]。影子教育概念的提出者是罗蒂文森和贝克,之所以称影子教育,是因为它的教育系统、教育内容、教育规模都随着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影子教育类似于人的影子,紧紧跟随主流教育的步伐。“影子教育”是依附于主流教育而存在的一种有偿教育活动,具有依附性、有偿性和针对性的特点[2]。家长以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变化衡量影子教育的教学质量。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影子教育的研究,我们认为影子教育是一种存在于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私人性质的有偿性的个别辅导。本文中谈到的影子教育主要涉及学科性课程的教育辅导,不包含特长生的艺体类科目补习。
当前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是与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很多建筑施工当中因为相关人员安全意识的缺乏使得对现场的消防区域划分不准,相应的消防器材等无法安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安全施工管理失衡。还有很多作业人员无法准确操作机电设备以及设备断电,提升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影响到整体的工程施工质量。
(二)潜能生涵义
国内对于潜能生的研究结果:
韩玉琳指出,把“差生”改称为“潜能生”,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革命。由此我们了解到,潜能生是在“差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钟启泉教授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提到潜能一词。钟启泉教授将潜能生界定为“学业不良”中的一种,系指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学业迟缓的学生[3]。他提出潜能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国内关于潜能生的概念,主要着眼于学业不良中自身固有的潜在能力未得到发掘的学生,自身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常,只是在学业成绩以及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天赋尚未得到发掘[4]。
国外关于潜能生的研究成果:
关于影子教育下潜能生的教育策略,下面浅显地从潜能生、家长两个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在潜能生层面,潜能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身内在潜能的发展;在学业生活中,正确认识、处理与学优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家长层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消除对潜能生文化成绩的偏见;学习正面评价,实施“期待教育”。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一定会促进潜能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潜能生一方面要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潜能生要持有正确认知,积极应对不足,采取措施提升内在潜能。潜能生受自尊心的驱使,不敢直面自身不足,在文化学业成绩方面采取回避态度,借助影子教育的个别化教育辅导仅能弥补一定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待潜能生文化学业成绩,它彰显着潜能生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内在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持久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日常设立的观察任务,培养潜能生的观察力,有助于潜能生发掘学习乐趣。
动机是潜能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又分为外发性动机与内发性动机。外发性动机是指潜能生依据外在环境给予自身的反馈去学习,外在环境主要涉及教师、家长的惩罚或奖励。内发性动机的内在成因是成就动机,即潜能生自身内在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潜能生通过自身的精细观察力,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见解,形成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持久精神力量。在影子教育环境下,潜能生的外发性动机凸显,片面机械化地提升知识与技能,追求表面化的成绩提升。潜能生为了逃脱家长的责骂与惩罚或为了得到家长的物质奖励而学习。家长只关注潜能生学习成绩的短暂提升,却忽略了潜能生的一般发展水平。在影子教育环境下,潜能生凸显外发性动机,追求分数提升,过分关注他人给予的反馈。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外部反馈中断,潜能生学习状况将会大幅度下降。在学习过程中,潜能生需要激发对知识的兴趣并转化为学习内部诱因。
二、影子教育下潜能生的心理特征
(一)外发性动机优于内发性动机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知,潜能生具有待发掘的隐性潜能,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应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发掘他们的潜能。
(二)自卑心理凸显
在同一学习环境中,施教者给予潜能生与学优生一定的“关爱”落差,这种做法加剧了潜能生的自卑心理。在影子教育环境中,家长以及教师将文化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潜能生学习的主要标志,文化学业成绩反复被强调加重了潜能生的思想负担,而文化学业成绩恰恰是潜能生的短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潜能生自卑心理凸显。自卑心理是后天习得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对潜能生而言,主要指他们给予自身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心理会导致潜能生在心理上自信心不足,悲观,习得性无助,严重者还会导致抑郁。另一方面,自卑心理会导致潜能生在行为上畏畏缩缩,懒惰。
(三)逆反心理助长
潜能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所以,影子教育文化课程辅导对潜能生会出现“药不对症”的现象,潜能生由此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特征。综合已有的研究,逆反心理的类型包括自主逆反、超限逆反、情境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反、归因逆反等。在潜能生的处境中,自主逆反是指个体受到过多管束,潜能生会依据自身意识去抵触完成任务;超限逆反是任务本身的要求超出个体的内在能力,潜能生会产生无力感;情境逆反指任务情境与潜能生想象情境不同,潜能生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信度逆反即教育者给予潜能生一定的奖励预设,但是当潜能生完成任务要求时,教育者没有兑现承诺,潜能生便认为教育者言而无信;禁果逆反是指潜能生对于家长严令禁止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欲望,违背教育者的意图;归因逆反指家长或教师对于潜能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归因,潜能生的内心抵触教育者的归因方式。在影子教育环境中,教师、家长会加强对潜能生的监管,这样的做法招致潜能生的反感,助长逆反心理。
三、影子教育下潜能生心理特征的成因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应试教育追求分数,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略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弥补应试教育的短板,关注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抽象化教育理念被曲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划分不明确,这些问题为影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与运行机制,它们反映着不同的教育思想。影子教育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中,巧妙用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衔接素质教育的身心素质发展。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是衡量影子教育质量的标准,家长依据文化学业成绩评判潜能生发展,忽略了素质教育提倡的身心全面发展理念。在重视文化学业成绩的教育环境中,潜能生的自尊心被磨灭。与此同时,文化学业成绩助长潜能生的自卑心理。在影子教育环境下,潜能生逐渐丧失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发性动机,这些致使潜能生学习状况不佳。
(二)施教者对文化学业成绩的见解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强调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施教者过分看重并误读潜能生文化学业成绩。在本文中,施教者具体指影子教育下的教师、潜能生家长。一方面,施教者重视文化学业成绩,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家长对于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不满,通过影子教育对潜能生进行个别辅导。家长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潜能生的身体与精神负担。另一方面,施教者误读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文化学业成绩不仅呈现潜能生目前学习的总体状况,也反映了潜能生的待开发潜能状况。施教者要用辩证思维认识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当代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有极大潜能,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条件会使青少年儿童获得较好发展[5]。由此,家长作为施教者,应当端正自身的教育态度,改变教养方式,正确看待潜能生的发展。施教者应当运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潜能生的发展,用平常心看待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积极创造情境拉近师生间亲子间的心理距离,缓解潜能生的逆反心理,消除师生间亲子间的隔阂,建立和谐的关系。
取十八醇13.0 g、HPMC 3.7 g、碳酸氢钠3.4 g,按“2.1”项下方法制备5批微丸,再按“2.3.3”项下方法进行综合评分。结果,5批微丸的Q分别为27.15、27.46、27.05、26.94、26.83(RSD=0.89%),表明上述优化辅料处方稳定、可靠,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
在影子教育环境中,潜能生要正确解读与学优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影子教育中存在着“培优补差”的教育现象。学优生为提升文化学业成绩,满足求知欲,择取影子教育。学优生的文化学业成绩成为施教者,即教师与家长的攀比参照物。潜能生将施教者的冷落待遇归因于学优生,将学优生视为竞争对手,采取远离的态度,不利于成长。潜能生与学优生处于同一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能够替代教师给予潜能生学业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学优生也能对知识产生深度思考。潜能生合理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助于学优生与潜能生全面发展。
(三)教育环境中的竞争意识
2.正确解读竞争与合作关系
四、影子教育下潜能生的教育策略
70年的时间,路虎为自己成就了一本充满了精彩故事、不凡车型的画册。而这本画册自此开始,又要翻开全新的一页了。
(一)潜能生层面的教育策略
1.正视不足,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内在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差生观中提及,他将“差生”分为三种类型,即思维尚未觉醒、天赋尚未发掘以及学习有困难三种类型。其中思维尚未觉醒、天赋尚未发掘这两种类型被归结为潜能生,他们明显的特征在于心智潜能呈隐性,自身内在潜能未被发掘。赞科夫综合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差生心理整体发展水平低,心理整体发展水平低也是差生学习落后的根本原因。
在学校教育中,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一项标准。学校将任务下放到教师、家长职责内,升学率就转为学生个体的文化学业成绩。当今,家长将文化学业成绩作为竞争标准。于是国内的影子教育成为“培优补差”的机构,不仅是差生补习功课的场所,同时也是学优生文化学业成绩“更上一层楼”的场所。家长将焦虑转移到辅导班,潜能生接受着来自家长、教师、学优生多方面的压力。在影子教育中,施教者将学优生的文化学业成绩与潜能生的文化学业成绩进行对比,导致潜能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也助长了潜能生的自卑心态。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与潜能生本该互帮互助,学优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潜能生也进一步理解知识。但是在竞争意识的作用下,潜能生与学优生的关系发生变化,学优生专注于自身的学业成绩,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潜能生不再寻求学优生的帮助,学优生与潜能生的关系变为冷淡。在强烈的竞争意识下,潜能生与家长、学优生的关系发生变化,使潜能生与家长、学优生的心理产生隔阂,这个隔阂会限制潜能生的全面发展。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每组数据中所包含的粗差数量并不多,对平均值的影响比较微弱,各组数据的数量不同是因为实际观测时间长短不同,同一距离处的一组数据可以看作重复性观测。
(二)家长层面的教育策略
1.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消除文化成绩偏见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观念未能从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还是依据潜能生文化学业成绩衡量个体的发展水平。在潜能生评价方面,家长要转变唯文化成绩论的理念,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关注潜能生身心全面发展。家长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关注潜能生身心全面发展,尤其应转变对潜能生文化学业成绩看法,这有助于缓和亲子之间的关系,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在主会场中,各国代表充分参与,积极发言,阐述对海洋环境保护理念的理解和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对海洋环保的危机现状表示强烈的关注和担忧,更希望未来各国都能够肩负起更重要的环保责任,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由于人类的侵入式和挖掘式的攫取海洋资源资源的行为,海洋渔业、珊瑚礁保护、海洋生物系统、塑料垃圾入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正面评价,实施“期待教育”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面对潜能生文化学业成绩时,家长应当注意评价方式。在潜能生不足之处,采用正面评价方式,激发潜能生自信心,发掘内在潜能。如果家长给予潜能生负面评价,它可能会摧毁潜能生的自尊心,打击潜能生的学习信心,致使潜能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
坤二少爷微微一笑,并不作答,只是低头品了一口龙井,才悠悠说道:“落地八字,富贵天定,祸福都有先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老爷家里的公鸡,五更天里只啼半声……”
“期待教育”即合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家长对潜能生设立良好期望。在良好期望影响下,家长采取积极态度看待潜能生,潜能生内在学习潜能也能得到发掘。在影子教育中,家长采取正面评价与“期待教育”的方式,有利于培养潜能生的自信,激发潜能生的学习潜能。施教者态度的舒缓会减轻潜能生的精神压力,在轻松的心态下,潜能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茹宗志,杨继敏.“减负”视阈下“影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4):114-119.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宋前前,沈贵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潜能生”的培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3):71-73.
[5]张成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问题综述——记“全国基础教育图书工作研讨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7(6):35-36.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0-0042-04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无锡,2141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标签:影子教育论文; 潜能生论文; 教育策略论文;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