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创作模块的五步教学法_音乐论文

浅谈高中音乐创作模块的五步教学法_音乐论文

谈高中“音乐创作”模块五步教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五步论文,音乐创作论文,模块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中音乐创作模块课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思考:学生如何看待这门课?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如何让音乐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也参与创作、乐于创作?为此,我根据创作课的培养目标进行“展示——评价——欣赏——分析——创作”五步教学法的尝试,并展开校园创作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创作到主动创作、乐于创作,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获得快乐。

依据音乐创作模块课的培养目标,笔者尝试作出五步教学法,并且力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创作氛围,让校园活动成为45分钟延续的大课堂,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让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创作的原动力。

一、起点不高,落点不低

“音乐创作”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课程,“创”是初次做,开始做,创的结果是前所未有的。“作”需要方法,需要技术。在专业创作课程中,作曲理论往往是授课重点,教授们将各种作曲理论教给学生,让学生牢记这些理论,并进行实践。高中音乐创作模块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更重于理论。如将大学的专业作曲课内容硬搬到高中课堂,是不可取的。

普通高中音乐创作课的教学与考核要求“音乐创作要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去探索音响与音乐,能够进行与音乐有关的即兴创造,能够创作节奏短句和旋律短句等,但还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作为高中音乐创作课的起点并不需太高,创作是过程,开启学生的创造力是落点,也是重点。教自己擅长的,利用学生喜欢的,能打开学生创作思路的教师才是智慧的教师。如果每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热爱创作、敢于创作,这才是创作课的真谛。

二、寓知于乐,以趣启发

为将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给予我们的新课程实施建议落到实处,笔者设置了五步教学法:展示——评价——欣赏——分析——创作,每个环节内容的多样化与新颖性相结合,使知识点易为学生归纳吸收,创作技能便于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提高。

课堂展示即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班级展示上节课创作的作业,是衔接上节课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的一个环节。若是创作模块开设的第一节课,可将授课教师自己的原创作品出示分析,最好是作品初稿与修改后的一稿或多稿进行对比赏析。

作品展示让充满理论性的创作课一开始就沉浸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紧张学习之余的一丝放松,也很容易将思想自然而然集中到创作上。对于老师,一方面能够了解上节课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创作知识的运用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从此打消顾虑,乐于创作。

课堂评价包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穿插于课堂展示环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建一个民主互动的新课堂。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贮满宝藏的海洋,1+1>2,经过思想的碰撞,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氛围中学到创作的点点滴滴。在评价环节,受益的一定不仅仅是学生。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水平存在着若干差异,教师应当把握学生这几个方面现有的水平,引导不同的学生投入到表演者、创作者、学习者的多角色活动中,多层次的评价音乐,从作品音乐听觉、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要素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从表演者演唱或演奏能力、音乐表现力、表现积极性(动机、兴趣)等方面综合观察评价。同时,老师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内容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欣赏是新内容教授的开始,学生通过聆听、体验一首或多首作品,从感性上认识各种创作原则,并体会不同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

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力不同,我们需要激发的是学生听到音乐的第一直觉。在感性的基础上,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问题与即将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相联系,是后续重要内容学习的自然铺垫。

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需要把握几个原则:第一,一定是经典的作品,创作手法具有代表性。如果你耳朵摄入的是经典曲目,久而久之自然能区分哪些是劣质的作品。第二,具有时代性,从分析贴近生活、学生喜爱的歌曲入手,选材具时代性,能调动创作热情与欲望,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时时留心,善于积累素材。第三,选择的作品与本节课创作主题相关,有可学性。当然,也需要关注到与上节课内容的衔接,尽量做到由浅入深,由点到面。

分析即对欣赏的歌曲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为提高学习效率,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过程中把握一个原则,使用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创作的技巧。老师尽量描述音乐,而不是解释音乐。国外的音乐课听音乐绘画,学生听完后画的画有关注音乐结构的,有关注音乐力度的,有关注音乐内容的;而中国,一节小学音乐课《苗岭的早晨》,学生听完画的几乎全是小鸟、太阳、小草。这说明,学生的关注点比较狭隘,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表现的内容,而是音乐本身(即音乐要素:核心音调、特征节奏、特殊表现等),整体体验全曲后,感受出其最具表现力的地方,学生的关注点自然会更宽泛。例如,讲创作风格一章节时,我们通过欣赏通俗版的,民歌版的,爵士版的茉莉花,对比分析哪些音乐要素改变了,从而认识每个风格的创作特点,教师随后引导在创作中如何运用这些音乐要素。

创作是此课的重要实践环节,主要创作者是学生。高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明显增强,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小组合作的形式恰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家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锻炼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级单位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以及相关乐理知识掌握程度往往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为了了解每位同学的不同情况课前可对他们进行音乐素质与潜能的考察测试,主要测试内容是:音高感和音高记忆、节奏感和节奏记忆、旋律曲调的听辨与记忆、音乐感及音乐表现欲。测试结果按程度高低分为A、B、C、D四组,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需要同质分组,有时需要异质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课前对学生音乐潜质测试划分的情况,产生同质小组(A、B、C、D各为一组),小组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作,教师在同一主题下给予不同的创作要求。例如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使用身体打击乐,小型乐器陶笛等实现创作,或者将现有音乐改变节拍节奏,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可根据要求进行简单创作,学过器乐的学生甚至可以为歌曲片段谱写伴奏,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创作,体验乐趣。

异质小组(ABCD混合为一组)的成员,可以利用个体差异体验合作创作的快乐。例如,有些同学羞于当众表现,组内性格外向、善于表现的同学,可以唱唱这位同学的作品。异质小组在与其他小组成员的碰撞过程中,既能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能寻找到存在的知识欠缺,二者之间的冲突,就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例如,有些同学不会记谱但哼唱的旋律得到组内全体成员认可,这时一旦有成员记录下这些同学哼唱的旋律片段,不会识谱的同学往往能很快记住不同音高、节奏的音符写法,比教师的讲解印象更深刻。

创作课中,知识不再是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目标;而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不论结果如何,只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就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因此创造力也是可以学习的。

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相互评价,在老师设置的问题中有目的地欣赏分析,到最后的亲自创作,五步法在程序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是环环相扣的递进关系,而彼此之间又有着一定的交融,例如教师的评价中可以渗透着分析,也可以穿插创作理论的讲解,这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延伸拓展,保持创作兴趣

俗话说“攻城容易,守城难”。仅仅依靠高中阶段的十八节四十五分钟的创作课只能教给学生基本的创作手法,燃起学生创作欲望,而想让学生的创作热情更具持久力,需要一系列活动的支撑,我们必须把课堂向外延伸,使创作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中。

(1)与学校文学社联合,采用优秀的原创文学稿件,依词谱曲,进行创作;也可将学校的优秀事迹、优秀个人作为创作素材,德艺双收;将学生日常小事拿来“做文章”也未尝不可。

(2)进行优秀音乐创作作品展,同时视频上传校园网,全校师生进行民主投票,选取“我最欣赏的作品”,学期末颁奖。

(3)举行优秀作品听赏会,声乐曲或器乐曲的原创作者可约请校内有影响力的校园歌手、校园琴家演绎自己的作品,经过选拔将优秀成品结集录制,留存校史。

创作课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浅显的作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创作带来的愉悦成为追求的终极目标。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创作活动,所有活动要计分,并在学业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其评分内容和比例大致是,课堂参与度20%,平时作业20%,课前展示20%,期末考试20%,课外实践20%,这种注重过程型评价的做法,真正把创作落到了实处。

课堂五步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组织的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并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机会。不论是课堂之内的教学,还是课堂之外的校园创作活动,教师应把获取知识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肤浅为深刻,变知识为能力,变“要我创作”为“我要创作”。

标签:;  ;  ;  ;  

浅谈高中音乐创作模块的五步教学法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