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暨范宏贵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综述
韦红萍 韩周敬※
摘要: 2018年12月22日,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暨范宏贵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东南亚语言与文学”“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东南亚族群与国际关系”等3个议题展开交流对话与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学术交流;范宏贵学术思想
为了迎接新时代、新挑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合作,继承和发扬范宏贵教授的学术思想和钻研精神,2018年12月22日,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暨范宏贵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广西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广西民族大学、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大学联合主办,由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承办,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协办。来自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大学、越南国家民族委员会民族研究院、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上海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州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1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研究成果。这既是一次专业高端、学科交叉的研讨会,也是一次弘扬范宏贵教授学术思想的盛会。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与会者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百花齐放,研究视角独具只眼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教授陈智睿从越南语言文化的角度阐述其东南亚研究领域的学术观察与思考。他认为,由于历史上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性,越南仍然保留着体现东南亚地区不同次区域之间语言文化差异性特征边界的证据。陈智睿教授提出3个观点:一是越南是东南亚文化区域内的国家,同时也是整个区域语言文化的一个“缩小版”;二是越南岱侬语中汉源语素显示这种借用关系与越语借用汉语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对应关系;三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越南呈现出不同次区域之间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边界标志现象。
云南大学教授周建新的研究考察了东南亚各国的民族划分及相关问题。他认为,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多民族文化表现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多民族国家。当今世界,各国由于民族、宗教和文化等政策的不同以及国家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彼此在对待各自国内多民族结构的划分上同样存在差异。周建新教授积极探究了东南亚各国的民族划分情况,认为这对于全面了解东南亚各国民族整体结构和内部文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重点探究了东南亚各国的民族划分现状特别是越南、老挝和缅甸3国的民族识别政策,并依此提出相关理论和一些思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教授蒋廷瑜在发言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铜鼓文化做了概述,就骆越铜鼓的起源问题、传播路线问题以及“一带一路”铜鼓文化圈进行了介绍,并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铜鼓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他认为,创造灿烂铜鼓文化的是同一文化圈的民族,这些民族在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及迁徙、融合,形成种种经济和文化上的关系。铜鼓文化是这些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共同财富。
1.创造性思维水平分布: 按高创造性思维水平划分,A组占15.8%(54/341),B组占84.2%(287/34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林明华就中国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及其越南受众问题进行了饶有趣味的考证。林明华教授的发言概述了1975年之前金庸武侠小说在南越的风靡,以及在革新开放后的21世纪之交,金庸武侠小说在越南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翻译和阅读热潮的情况。他还从受众的角度对金庸武侠小说在越南“大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越南金庸热”是积淀于越南读者心中的民族文化心态与特定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道现代中越文学交流的亮丽风景线。
郑州大学教授于向东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学习越南语时的若干感悟与认知。于向东教授就自己在学习越南语时的感悟与认知进行了一些总结,认为学习越南语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苦心孤诣的精神,同时也需要加强交流和学习。他还剖析了越南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认为越南语承载着越南的民族精神,也体现着越南人民的文化创造性,越南语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在语言学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在越南文化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议题丰富,适时性与前瞻性并具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东南亚语言与文学”“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东南亚族群与国际关系”等3个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2)针对电子邮件作者身份分类特征的维数较高,并且训练集的样本数量较少的特点,采用支持向量机做分类算法,得到了较为理性的结果。
(一)议题一:东南亚语言与文字
“东南亚语言与文字”议题的讨论围绕东南亚语言文字、越南语与汉语的联系、中华文明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民族地名考证、老挝语与汉语在颜色表达上的异同点以及中国文化输出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行。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交叉学科研究院副教授阮文校的发言对《波恩(Bonne)地图》在越南老街省地名的记录方式和地名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发现部分地名也保留了汉语和法语的韵母,法国人直接使用法语语音记录越南老街省的部分地名。法国人将越南语中读[u]的音直接翻译成法语的/u/“ou”。越南老街省的地名还保留着越南语语音系统中不存在的尾辅音(nn,l,k,s),这些辅音主要出现在纯法语地名或者含有法语要素的地名里。他认为,通过研究《波恩地图》上的地名有利于探讨越南语国语化进程,也可为制作越南国家地图地名标准化工作打下基础。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于在照从越南拉丁化国语与越南现代文化的确立、越南拉丁化国语与越南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两方面入手,将“越南现代文化”初步界定为:“越南现代文化是以越南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主、科学、人文和大众为核心的文化”。越南拉丁化国语是西方文化“东渐”的产物,是西方文化与越南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越南拉丁化国语的创制为越南现代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于在照教授认为,如果仅从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考察越南传统文化的传承,越南拉丁化国语代替汉字成为越南的通用文字的确对越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越南传统文化的“断层”;但是,如果从整个越南历史发展历程观察就会发现,越南拉丁化国语代替汉字成为越南的通用文字是有利于越南文化历史发展的,可以说是利大于弊,因为越南拉丁化国语代替汉字是越南文字发展的必然,功能齐全、设计科学、易学易记、文字与语言统一的越南拉丁化国语有利于越南文化长远、全面的、合理的和可持续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孙衍峰在会议上做了《多学科交叉,协力攻关,促进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发展》的主旨演讲,介绍了范宏贵教授在东南亚研究领域的研究历程和突出贡献,表达了对范宏贵教授的崇敬和追思,并提出必须重视东南亚语言文化研究。孙衍峰教授认为,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极具复杂性,但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东南亚研究学者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披荆斩棘、不畏艰难,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范宏贵教授就是这些学者中的优秀代表。范宏贵教授是广西东南亚民族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研究学界的“一代宗师”。他长期从事越南语言、历史、文化及中南半岛跨境民族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民族研究特别是中南半岛跨境民族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范宏贵先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是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界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
另外,嘉应学院教师罗鑫的发言分析了越南与中国唐朝对“粄”与“Bánh”读音的异同点;广西民族大学副译审林莉的发言分析了越创汉越词的构成方式和确定标准,并对如何确定越创汉越词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教师阮氏芳水通过解析越南语会话中同向和逆向策略,指出有必要掌握这种策略理论并运用到具体的话语分析中;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钟雪映将越南著名学者陶维英编著的《汉越词典》中汉字的汉越音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与中国《客家音字典》中的读音进行对照,最终制作成汉越音与客家音对照字表;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教师陈氏红幸通过对越南语度量单位词的语言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语音相同、语义上却被用以指称不同的度量物类,对越南语中度量单位词语的“多义性”进行了解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陈继华通过分析越南北部古代村社地名的演变发现,古代越南语村名的汉化并不只是受单方面的影响,而是各种转化类型交织并存的;云南师范大学教师高屹娇分析了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行政地名中的人文要素文化和语词文化,指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名的发展变化存在由复杂转为简单、由粗俗转为高雅的特征;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蔡双夷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老挝诗歌翻译中出现的语境补缺与语用充实等现象,探究诗歌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语用加工方式;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陆慧玲以汉语和老挝语的颜色词为分析对象,发现两种语言的颜色词在构成成分、各构成成分所处位置、表示混合色的颜色词的颜色焦点以及“借物呈色”所借的“物”方面存在差异;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教授王文全对中越边境地区跨境族群传统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并指出对同语支语言进行对比研究进而编纂一部多语词典的可行性;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教师范氏翠红在发言中指出,越南语与印度尼西亚语完全对应的量词主要是一些容器和估量性的度量单位,并就越南语与印度尼西亚语的翻译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3.1中提出的改进的球形译码检测算法ESD利用统计分布的期望特性来估计更为紧凑的更新半径,理论上可以大大降低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同样,在统计分布的基础上,也可以从概率分布的视角来分析和估计更新半径中的冗余.
(二)议题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议题的讨论涵盖了越南历史与考古、越南文化与文献以及东南亚海岛历史等3个方面。
横溪坞村位于安吉县孝丰镇西北部,全村有林地面积686.67 hm2,其中竹林面积467余hm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该村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 080人、325户。2015年,在村两委的推动下成立了安吉横溪坞毛竹股份制合作社,毛竹林基地面积452.27 hm2,占全村竹林面积的97%,入社农户29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1%。合作社以农民竹林经营权折价入股方式组建,共计股份267股。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制公司运行管理模式,按照章程来运作,实行民主决策,运行机制灵活。2017年被市农业局授予“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广西民族大学教师韦红萍的研究——《中越跨境壮岱语地名的分离及其演变》从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出发,用多重视角对中国的壮语与越南的岱侬语地名的发展、分离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杨芳岚的发言题目是:《娘惹瓷:多元文化的融合》。杨芳岚从娘惹瓷的诞生、用色、纹饰和品类出发,证明了独树一帜、风格独特的娘惹瓷将中国文化、马来文化、英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融于一身,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东南亚峇峇娘惹族群文化的特性,揭示了峇峇娘惹族群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独特族群。
(三)议题三:东南亚族群与国际关系
本次会议上,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对范宏贵教授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和评价。
实验自2017年10月21日开始。摘除凌霄干花的花托后,将其余部分剪成2 cm长的小段。称取50 g凌霄干花,置于1 000 mL烧杯中,加1 000 mL去离子水浸泡48 h,获得浸泡液。制取凌霄干花水浸提液时,首先用四层纱布过滤浸泡液,将所得的滤液再经六层纱布过滤,制取水浸提液;然后将第二次过滤获得的水浸提液(0.05 g/mL)作为母液,进行4次稀释,分别制取四种不同浓度(0.04 g/mL、0.03 g/mL、0.02 g/mL、0.01 g/mL)的凌霄干花水浸提液。
桂林理工大学教师叶建芳的研究用实践理论分析民间信仰变迁的逻辑与机制,发现它在变迁中建构了地方文化,并从中获取各种公共性以谋求生存发展。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明龙的发言题目是《试论古代中越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兼论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他对越南京族的起源与形成进行了研究,认为越南京族的形成是古代中越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赵明龙研究员一方面从考古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越南京族是中国的蒙古人种、今越南北部的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印度尼西亚人种的融合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早期骆越族群。他还对越南京族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认为越南京族的文化反映了中国南方族群与越南族群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达到了新阶段,不仅促进了越南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而且加快了骆越族群的“提纯”进程。另一方面,赵明龙研究员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中国的秦汉至宋初时期,当时属于中国的交趾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更加频繁,最终使得交趾(安南)的骆越族群逐步演变成京族。
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潘艳勤的研究对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村民的社区仪式活动、山歌演唱等歌舞表演等进行对比,对这些节日在中越边民交流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峒”是广西中越边境地区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和越南高平省下琅县岱族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传统节日。潘艳勤认为,当代中越两国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带动了中越边境地区传统节日的复兴,这不仅为中越壮、岱边民的跨境交往创造了新的途径,也为中越两国边民的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陆晓芹在发言中认为,在中国壮族的建构过程中,地方性的歌唱文类常被简化为“壮族山歌”,但同时各地壮族仍然保持着对歌唱文类边界的强调。在整体把握壮族及其山歌文类的基础上,陆晓芹副教授重点探讨了中越边境壮族“岱”“侬”支系及其与歌唱文类“伦”“西”的内在关联,从中国广西龙州县壮族民间“岱伦侬西”的地方性表述切入,指出其情境性和排异性特点,认为“伦”“西”的文类划分既强化了中国壮族“岱”支系和“侬”支系的边界,也促进了各自族群内部的认同,对地方性歌唱传统的多样性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与东南亚族群方面,上海大学教授张江华的研究——《壮族土官的汉裔“攀附”与互为主体性》对中国西南地区壮族土官的汉裔“攀附”现象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广西土官汉裔“攀附”的缘起与发展,分析了汉裔观念在土司社会内部的传播情况。张江华教授认为,这种现象的本质和国家的“容受”有关,且这一过程并不是由土司社会甚至土官这一社会阶层单方面完成的,而是一个社会合力促成的结果。
越南文化与文献是“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议题讨论的“重头戏”。广西民族大学教师梁茂华认为,越南“蝌蚪文”多为怪诞之说,而“蛮母字”其实是受印度梵文和中国汉字影响而产生的芒族文字或土俗字;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黎庆松在发言中概述了越南阮朝史籍《抚蛮杂录》的编撰过程与史料价值,他认为,该书在研究越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图景和展现阮朝少数民族问题治理思路上有着很高价值;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正印的研究通过举证越南蒙书《三字经释义》中的汉字记录汉语、正字、俗字(异体字)和异变俗字等情况,展示了该书中用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演变规律;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教授黎氏明香的研究以越南义安省的私立汉文学校为例,考述了越南汉喃文献从初创到发展的过程;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阮氏雪在发言中介绍了越南古代史学家黎贵惇所著《北史通录》一书独特的史学价值;郑州大学教师梁允华在发言中对著名越南研究学者陈荆和校合本《大越史记全书》中校点的误例做了详细的推敲;红河学院副教授叶少飞在发言中对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详细梳理,辨镜主次源流,并指出内阁官版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大越史记》刻本;中共崇左市委党校教师杨文定对中国各地图书馆所藏的《龙州纪略》版本进行对比,并胪列了若干重要的不同之处;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俞家海在发言中就汉字、字喃和拼音文字等3方面详细论述了文字对越南国家形成发展的影响。
东南亚艺术与文化方面,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副教授阮友达的研究——《阮炳诗中的审美符号特征》介绍了20世纪越南诗人阮炳的生平,并对其诗作中的语言符号进行研究,对现实事物在其诗作中的诗歌形象进行对比,从词汇因素和句法应用的角度对阮炳诗文中词语的选择和语段构筑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丁美玲在发言中认为,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在越南市场占有主要地位;越南海防大学教师阮朋安对越南芒族史诗《生土生水》进行了探究,认为它是古代芒人视阈中关于历史、生活和自然生态的民间“百科全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裴龙在发言中认为,越南越族乡亭庙会在本质上是一种为满足民众日常休闲需要、发挥乡亭公社服务的公共服务以及一种雅俗共享的族群文化活动;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刘亚琼在发言中阐释了越南李、陈朝时期帝王文学的思想内涵,对李、陈朝时期越南民族思维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云南师范大学教师张敏的发言从泰族青年男女婚姻的形式、礼仪和仪式等方面挖掘其传统婚俗的文化意象,分析了其独到的婚姻习俗和内涵。
三、突出会议主题,继承和发扬范宏贵教授的学术思想,加强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的学术交流
越南历史与考古方面,广西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大伟在发言中对近些年在中越两国的考古发现做了介绍。他认为,地理环境上的相似性使得中越两国在文化方面有许多共性;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李娜对中国清朝使节周灿及其出使安南的诗歌进行研究,对清朝岭南地区的诗歌发展做了简介,并勾勒了安南诗歌的发展图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怡辰通过研究越南与西方的早期接触和法国入侵后越南的文化变革等议题,提出要辩证地看待越南社会文化的发展;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教授阮友心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范宏贵教授的生平、作品,以及他与范宏贵教授交往的往事,高度赞扬范宏贵教授对中越两国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魏超的研究对越南陈朝的土地开发与地方管理模式进行考述,展示了越南在陈朝时期治理有序的生动图景;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武越鹏的研究探究了佛教和儒教等因素对越南家礼的影响,认为越南黎朝的儒教、阮朝的佛教对越南家礼的影响十分深刻。
“东南亚族群与国际关系”议题的讨论涵盖了东南亚艺术与文化、中国与东南亚族群以及东南亚国际关系等方面。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大学副教授郑锦兰的发言题目是《将海外越语方言作为当代越语方言进行研究》。其发言从越南语域外方言的一些问题和越南语域外方言的几个研究情境出发,对世界上的越裔族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郑锦兰副教授的研究表明,越南语的域外社会方言有其各自的发展路径和面貌并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是与迁入地的社会语言环境和境况相关。越南语的这些域外方言与其家乡的越南语不同,也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越南语方言。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将原电缆托辊支架结构及支架、托辊固定方式进行改进。由原左支板、右支板和下底板分体式结构改为支架整体式结构,如图2所示。并在整体式托辊支架上、下方[5]分别设置限位块,限位块焊接在电动铲运机后尾架边板内侧。另外,将整体托辊轴支架的托辊轴孔设计为卡槽形式,并在对应位置的电动铲运机后尾架边板上钻孔和支架上攻丝,用螺栓连接攻丝的卡板,将托辊轴固定,如图3所示。
越南国家民族委员会民族研究院教授罗天宝在发言中梳理了范宏贵教授关于中国南方各民族历史研究的观点,高度评价范宏贵教授在进行中国南方各民族历史研究时所持有的唯物主义史观。罗天宝教授认为,范宏贵教授重要的学术研究态度包括:强调在研究民族历史时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历史;不能偷换概念,望文生义;要读原著,不能随意转引他人观点,等等。
中国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高雅宁回顾了自己与范宏贵教授在侬智高研究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感谢范宏贵教授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并表达对范宏贵教授无比的崇敬和无限的缅怀之情。
3)提供了强大的果蔬运输系统信息查询、管理服务,支持平台以手机短信服务、专用设备信息接收、信息大厅自助查询机等方式,为各类用户提供强大的分类信息传送服务。
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此次会议成果。例如,有学者认为,本次会议对东南亚文化多视角探讨和对古籍译本刻本的推敲是一个亮点,这体现出本次研讨会的特色研究方向,符合本次会议主题;与会专家学者都高水平地完成论文并达到了此次研讨会的研究目的,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范宏贵教授的学术思想,培养多学科研究能力,积极投入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事业中,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日间手术国内发展进程看,中心日间手术的开展的确不算早,宋兴荣与张志尧共同表示。但在规范方面,他们却都引以为傲。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的民族、宗教与社会发展势必会影响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目前,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国学者对东南亚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有多个跨国民族,与东南亚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因此,对中国与东南亚民族关系的学术探讨和交流显得极为重要。近十几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在相关研究选题上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但同时,这样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如何加强语言类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合作,以及如何培养复合型研究人才都是中国与东南亚民族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打破医疗技术“东强西弱”的局面,遵医附院作为黔北地区唯一的省级医院,以“科技兴院、人才立院、内涵建院”为方针,多年来顺应跨越式发展趋势,多措并举、大力提升诊疗技术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大学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民族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西民族大学秉持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其亚非语言学科和民族学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未来,广西民族大学将继续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建设,继续开展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交流、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并积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中 InitQueue()、EmptyQueue()、EnQueue()、OutQueue()和GetHead()分别是队列的初始化、判断队列是否为空、入队、出队、取队首元素的队列基本操作。具体代码分别如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
Summary of Chi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Ethnic Languages and Cultures Research&Fan Honggui’s Academic Thoughts Seminar
Wei Hongping,Han Zhoujing
Abstract :On December 22,2018,the Seminar on Chi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Ethic Languages and Cultures Research and Fan Honggui’s Academic Thoughts was held in Nanning,Guangxi,China.Experts and scholars at the meeting held exchanges,dialogues and discussions on three topics:“Southeast A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and “Southeast Asian Ethnic Group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view of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ding the meeting.
Key Words :Chinese and Southeast Asian Ethnic Languages and Cultures;Academic Exchanges;Fan Honggui’s Academic Thoughts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9)02-0032-06
※韦红萍: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博士;韩周敬: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
注: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学生黄艺康、农国明和陆钟毅担任会议记录,特此感谢。
(责任编辑:颜 洁)
标签: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语言文化论文; 学术交流论文; 范宏贵学术思想论文; 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论文;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