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社资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社论文,资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出版社的经营活动实质上是资金运作
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大体上以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为其过程。从资金营运的角度来看,原料的输入就是债务的输入(不管用的是自有资金还是贷款,因为前者实际上可以看作“向自己贷款”),产品的输出,就是向客户输出债务,这一入一出,形成了一条“债务链”,使企业的一头与债权人及另一头与债务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待正增量的贷款回收,企业才能将这条“债务链”解脱。可见,生产企业的经营是否成功,解脱“债务链”并获得自有资产的增值,乃是其中关键。出版社作为企业,在其产品——图书成书前的一切投入,均可看作债务的输入,而成书后推向市场则是债务的输出,其经营成功与否,同样亦视其能否解脱“债务链”并获得自有资金的增值。由此可见,出版社的经营者最重要的经营行为,便是资金的运作,为了达到资金快速流动以保证自有资金增值的目的,不能不去研究资金结构这个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结构,并通过结构表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功能。资金运作质量高低,虽然最终表现在资金增值的正负、快慢上,但在运作过程中却每时每刻表现在资金的分布和流动的快慢上。资金运作过程的结构体现了企业经营状况。这就是说,把握了出版社的资金结构就把握了出版社经营状况的实质。
二、资金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这里所谓“宏观”,是就出版社及其与外界经济联系这个“体系”而言;所谓“微观”,是就出版社内部而言。
宏观结构,指的是资金在债权人(如银行、印刷物资公司、印刷厂等)——出版社——债务人(如新华书店、本社自办发行机构等)三者之间的分布和循环。从资金正常运作的要求看,资金在这三个环节大致均匀分布乃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假若资金在债务人这一头变大(如图书销路不好造成积压),流动资金收不回来,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势必造成出版债务增加,也就是债权人这一头的资金也变大,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乃是资金运作的大忌,若持续下去,出版社将陷入债务增加、流动资金枯竭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微观结构,指的是出版社内部的资金投向。作为宏观结构居中环节的资金结构,它与宏观结构不仅互为关联,而且互相影响,它须在宏观结构合理的要求下进行资金构筑,而构筑的结果,又决定着宏观结构是否合理。微观结构合理与否,主要视其能否使资金快速流动而不是停滞不前,因“100元周转10次就是1000元”(日本松下电器总裁语),快速流动,可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降低债务增长速度,而当债务增长速度小于债务链解脱速度时,自有资金获得增值,资金运作由于结构合理而进入良性循环。
三、调整、优化资金结构是一种集约式的经营手段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我们知道,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然离不开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是——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从出版业的情况看,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比较明显的。据新闻出版署统计,1978—1995年间,出版社的增长率为436%,总印张增长率为134%,总印数增长率69%,这表明,在出版产业的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的扩张要大于生产率的提高,是主要从外延扩大再生产来求得经济增长的。在出版社中普遍存在的平庸书多精品书少、重复出版、图书质量不高等现象都是这种粗放式经营的具体表现。在资金运作上,这种粗放式经营则表现为投资增长速度大于效益增长速度,其资金结构显而易见是不够合理的。
与粗放式经营相反,集约式经营主要从内涵扩大再生产来求得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是通过投资的扩大和增加,而是通过提高经营水平和经营质量去获得的。反映在资金运作上,就是资金实现快速流动,以正增量解脱“债务链”,如此往复循环,实现自有资金的不断增值。这,正是资金运作中资金结构合理的体现。
由此可见,出版社实行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的转变,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对本身的资金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资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于处理好内部投入的种种关系
资金的宏观结构以微观结构为基础,是微观结构的集中体现,从实际操作来看,具体构筑的是微观结构,也就是出版社内部的各种资金投入。然而,微观结构的构筑并不是孤立的,微观结构的合理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结构的合理,因为事物的结构是由各个“要素”或“部分”按照一定的条件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它虽然离不开“部分”,但是决不可以简单地还原于“部分”。要使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达到有机的统一,必须找出它们互相组合的条件。笔者以为,这就是以宏观结构合理的要求指导和调控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除了在外部要按上面讲的原则处理好与宏观结构的关系外,还必须处理好内部的三对关系,即:投入与不投入的关系,长期性投入与短期性投入的关系,软投入与硬投入的关系。
(一)投入与不投入的关系
对一个项目投入还是不投入资金,应视其是否能得到以正增量解脱“债务链”的循环来决定,对于出版社的图书生产而言,就是看这种图书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决定。经过充分论证确认不能产生“双效”的图书,在“不投入”的具体处理上有三种情况:
1.对于尚未组稿的,要坚决从选题计划上拿掉。因为进了选题计划就意味着投入,这种不正确的投入将会带来资金的畸形分布。
2.对于已组稿的甚至已进入生产流程的,要果断地停止继续投入,因为这种不正确的资金继续投入,结果只能加剧资金的畸形分布,进一步增加出版社的亏损。因此,宁可向作者赔偿甚至承受前期投资的牺牲也要去掉这一破坏资金合理结构的“病灶”,是明智的抉择,是以小的代价避免成书后大的损失。
3.对于已经成书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如让利、特价等),尽快解除积压,因为图书积压就是资金积压,不仅造成债务增加,还须向积压的资金付利息,这实际上也是“投入”,只有解除了积压(哪怕付出部分亏损的代价),才能避免或减少这类“投入”。
由于出版社的可用资金是有限的,如果一部分资金注入到不能产生“双效”的图书品种上,势必不利于能产生“双效”的图书品种的开发和生产,为保证“双效”书的投入,就必须让非“双效”书不投入,这也是调整资金结构最基本的工作。
在“双效”书投入的操作上,首先要注意的,是对有重大“双效”的图书与一般“双效”的图书应有所区别,有限的资金首先要保证有重大“双效”图书的实现。为此,有必要将需要投入的图书进行按“双效”大小多少的排队,以确定投入的轻重缓急,甚至取消投入。可以想见,经过这样的操作后,一些原先有“投入”资格的图书,也可能会落到“不投入”的结果,被“淘汰出局”。这种操作是一种随机性的操作,究竟应该将多少“投入”变为“不投入”,事先难以确定,要视资金和选题的具体情况而定。其次,还应该注意投入的计划性和节奏性,切忌“一古脑儿”的投入,这样既增大资金(债务)的投入量,又降低资金使用率。对于计划周密的经营者,资金的往复循环向他们提供了反复使用的机会,在他们手里,资金可以“放大”而债务并不增加。“一古脑儿”的投入,还可能会造成投入的提前或滞后。提前的投入意味着债务提前进社,因资金不能及时回笼而增加的利息可能就会提前“吃掉”日后应该获得的效益,甚至可能造成亏损。投入的滞后,结果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滞后就意味着机会的丧失。总之,出版社的经营者投入要有严密、科学的计划,操作上要准确到位。
(二)长期投入与短期投入的关系
对于出版社的图书而言,一年左右得到回报的属短期投入;两年以上才得到回报的属长期投入。属于长期投入的图书品种,一般都表现为内容丰富、篇幅大、投资金额高,有比一般图书可观得多的“双效”前景,然而这种前景又不可能很快实现,在实现之前需长期不断的投入。由于这类产品往往能“创牌子”,故而出版社都比较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中,资产和风险往往并存,经营者不能不清醒地意识到长期投入这种和丰厚回报并存的巨大风险。由于长期投入的回报所需时间长,实际上是为出版社积累债务,构筑了暂时的资金畸形分布,如果这个问题等到获得回报时才去解决,也许出版社总体的资金结构早已因债务单方面不断增加而形成紊乱,使资金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最后很可能会因资金的长期错误分布导致“债务链”不可能解脱的严重后果,使出版社陷入“得不偿失”的尴尬境地,给出版社的资金结构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维护资金合理的宏观结构着眼,构筑长期投入与短期投入的“效益匹配”。具体地说来,就是一个长期投入的图书品种必须有若干在短期内有效益的图书品种与之相匹配,用这些短期投入品种所获得的效益去偿还长期投入品种暂时未能偿还的债务,以保证总量资金能保持“以正量增长解脱债务链”的良性循环。在一个出版社里,长期投入与短期投入如何进行效益匹配,各自数目以多少为宜,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能按上面提出的原则,结合出版社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而操作的效果如何,也是对经营者资金营运本领的检验。
(三)软投入与硬投入的关系
硬投入的直接结果是有形的,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投入,如买一批纸,资金变成了一定数量的纸,是有形的。软投入与之相反,其直接结果是无形的,往往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目标,如员工业务培训的投入,资金变成了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但提高了多少,只有通过具体业务工作检测而不能单独为局外人所感知,是无形的。因为在形态上存在这种迥然相异的区别,在实现经济效益上,硬投资表现为直接,而软投资表现为间接,所以人们往往容易对前者关注得多而对后者关注得少,殊不知,在一定条件下,软投入对经济效益的实现会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呢!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质量是效益的根本,是企业的生命,很难想象,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会获得经济效益。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看得见”的硬投入,更需要各种各样的“看不见”的软投入,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企业,其产品质量的优劣,起决定作用的是图书的内容,图书内容的优劣,主要依靠软投入的多少来实现。没有编校人员知识更新和完善的软投入,就不可能有优质图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并非生产了质量合格的产品就能获得经济效益,它的最终值要通过市场销售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企业生产出质量合格产品,只是体现了效益的基本值,要通过市场变回资金,才是企业需要的效益最终值。经过市场销售,效益最终值会出现三种可能,即大于、等于或小于效益基本值。可见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变量,由它的变化决定效益最终值的“三种可能”,我们不妨将这个变量称为“系数”,上面的关系就可以表达为效益最终值=效益基本值×系数。系数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形象、品牌、营销策略等与该产品市场销售有关的、体现企业和经营者的经营水平、本领和智慧的各种因素。这个公式还表明,在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系数对企业最终效益的大小、多少,起决定性作用。
系数的营造需要投入,属“直接结果为无形”的软投入。出版业阶段性转移的目标,是“优质高效”。“优质”和“高效”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优质是高效的前提,但要实现高的效益,系数必须大而不能小。如果仅仅抓了“优质”的投入而忽视营造系数的投入,系数就可能很小,“高效”就会成为泡影。金盾出版社拥有良好的效益,除了图书内容好、质量高之外,还因为这个出版社树立了一切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与客户坦诚相处、荣辱与共的良好企业形象;形成了被称为“农村科技及时雨”的实用类图书的过硬品牌;加上处处高人一筹的销售策略,这使得它在市场竞争中为自己的产品营造了一个大的系数。
在实际操作中,要舍得为系数营造花钱,因为,要使系数能按需要快速形成,就要善于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手段,依靠专业人员,遵循科学方法,没有较大的投入是不成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等产品生产出来才去研究营造系数,营造系数的计划应该和产品的开发决策同时策划,和产品生产同时进行,最后才能为产品的顺利销售并获得理想的效益最终值“保驾护航”。
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与调整、优化资金结构的关系
图书作为精神产品,毫无疑义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表面上看,要将这两种效益统一起来,似乎并不容易,确实也有不少出版社对这两者的关系处理不尽如人意。其实,资金营运并不将这两者看作难以调和的矛盾,而认为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一)双效书
这是调整和优化资金结构所追求的目标,它体现了资金结构的合理和优化。
(二)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需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的图书
这是一种“长期投入”,只要有一些短期能获得效益的图书(短期投入)与之进行“效益匹配”,经济效益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三)社会效益好,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确实不能获得经济效益甚至亏本的图书
社会效益好的图书不仅使社会受惠,还会对出版社有所反馈,增加出版社的知名度,有利于出版社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而可以将其看成对增大系数有所贡献的“软投入”。当然,这种软投入不是越多越好,它不能超越出版社的经济承受能力,应以不致破坏资金宏观结构的合理为宜。
(四)社会效益不好,经济效益好的图书
这种书虽然能使出版社得一时之利,但破坏了出版社的声誉,为出版社的企业形象抹了黑,会造成系数变小,对日后贻害更甚,是从深层扭曲了资金结构。应该将它同没有“双效”的图书一道列入“不投入”的范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调整和优化资金结构,乃是出版社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版社的经营者应该使自己成为精于资金营运的企业家,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构筑优化的资金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所经营的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