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几点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经济管理论文,西方国家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面临一大堆全新的问题。例如在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如何制定正确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定金融秩序?如何进行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的诱导?如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何维护市场的正当竞争,抵制哄骗和欺诈行为?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建立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国家干预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做法,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
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其著名的《国富论》以来,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资本主义经济搅和得沸沸扬扬,一度曾显得“光彩照人”,西方经济学者把资本主义吹捧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但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普遍性的经济危机,那种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不能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医治经济的萧条。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他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宣称: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主义流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40—60年代,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倍加推崇,占据正统地位。但从70年代以来,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先后陷入滞胀困境,国家全面干预政策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通货膨胀愈快,预算赤字愈大,经济增长反而愈慢,甚至停滞萎缩,同时失业人数也愈多。面对这些现实情况,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及其学者们也不得不承认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有不少人惊叹“凯恩斯革命”是“一出悲剧”。以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政府为代表,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西方国家又重占上风。8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又一次陷入严重衰退,对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的作用又开始了新争论和反思。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国家干预。了解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两个方面几经回合的论争,使人们对国家干预的认识不断深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与行为也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
(二)
当人们谈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考虑的是西方国家。而一说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人们又首先想到的是极具灵活性的个人资本主义为特色的美国,以强调集体精神著称的公司资本主义日本,还有讲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兼顾的社会资本主义德国,因为它们既重视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搞市场经济有五个方面的共同点:一是,在经济制度方面,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二是,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三是,在社会经济运行方面,家庭、企业、国家、银行四大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渠道大体相同;四是,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五是,在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前途方面,总的来说是日益相互接近;就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思路而言,也都是为了纠正私有制和市场竞争的必然弊病,如周期波动,结构不协调,经济外部性效应,收入极不公平等,从而为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社会经济生产和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具体而言,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第一,维护制度条件,即维护自然形成的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维护市场与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各级财政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和法制;第二,创造基础条件,即交通通讯、能源、文教、卫生、科研等市场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条件;第三,校正日常条件,即通过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政府补贴以及直接经营某些公共部门和重要行业等,以调整行情性和结构性失调,避免,减轻或克服经济过热或过冷;第四,稳定社会条件,目标是通过较多一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达到相对的社会和平,即通过累进个人所得税,为失业者和低于贫困线的公民提供救助等社会福利措施,来稳定雇主与雇员,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关系。
(三)
西方发达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和国家干预方面,就其特点和方式而言,大体可分为经济政策主导型和经济计划主导型两种基本模式。经济政策主导型模式,是指政府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在战后,十分强调货币政策,历届政府都把稳定通货作为国家干预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上突出强调政策的运用,制定和实行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最为完善和有效的货币政策体系。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作为中央银行又严格遵循“稳定币值第一”的政策方针,这是德国通货膨胀率一直较低的重要保证,也使德国马克成为目前西方最坚挺的货币之一。美国把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置于首位,而把政府经济发展的干预作用放在次要位置,它推崇市场效率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国家干预程度轻而且范围窄,主要干预形式就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伴随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交替使用。美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财政预算体系和银行金融体系处于主导地位。在财政预算体系中,政府预算的收入与支出,所制定的税利结构与累进所得税制,失业保险等,都成为美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帮助实施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银行金融体系方面,由三个调控体系组成:一是联邦财政部的金融监察机构。二是联邦储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银行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较少受到政策干预。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实施国家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三是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通过保险机制,保护居民存款在银行倒闭后不受损失。
经济计划主导性模式,是指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全国性计划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属于这类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法国、日本、瑞典等。法国通过指导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节。战后,法国政府采纳著名经济学家让·莫内提出的把国家计划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的建议,前后制定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对法国经济的复兴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国的经济计划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协商性。即计划的制定是在广泛的民主协商基础上进行。在计划的起草过程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协商,通过协商,达到共识,最后提交议会审批;二是指导性。法国的经济计划不是行政性和指令性的计划,而是提供信息、指示方向和强化协调。除极少数国有企业外,经济计划对部门和企业没有强制约束力,而是在自愿合作情况下接受指导和协调。三是间接性。法国经济计划的指导与协调作用是通过利率、税率、补贴等经济手段来间接实现的。四是灵活性。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法国的经济计划在经议会批准相对固定之后,仍然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作出必要及时的调整,从而具有科学性与时效性。总之,法国的经济计划并不是一整套自上而下的指令性数量指标,而是对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对经济前景预测,并向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政府的有关经济政策和市场状况的综合信息,以此对国民经济进行指导和协调。日本政府的经济计划大体有三种,即中长期经济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国土开发及地区开发计划。这些计划基本上都是示向性、预测性的,一般也不具有法律上和行政上的约束力。但这些计划的诱导作用还是强有力的。这是因为:第一,计划中表明的政府政策走向和预测的经济指标,对企业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第二,这些计划诱导是以强有力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为基础的。因此,它们的实施过程往往被称为“行政指导”。政府为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往往还实行各种经济手段,按企业服从计划的程度给予奖惩。较好服从者可以获得财政补助津贴,长期低息贷款或税收优惠减免;反之,表现不好者可能受到政府的经济制裁。此外,日本的国内产业政策也有其悠久的历史,其总的指导思想是改善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总量,促进社会繁荣。而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日本产业政策的制定,严格遵循效率性、补足性、时效性、明确性的原则,在不同的时期选择培植在国内外市场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正是这些强干预的国家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对日本战后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迅速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世人所瞩目。
(四)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西方各国的市场经济,无论其管理模式有多少类型,做法有何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把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和及时协调。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是说国家干预就可以不要了。在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奇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总体上说只能是间接性的,而不是直接性的。主要采取经济手段和诱导方式,而不能单纯依赖行政手段和行政命令。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管理办法。宏观调控必须遵守市场经济本身内在的运行规律,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完全排斥经济计划的作用。经济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客观要求经济系统内在的市场性与计划性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动力,以计划显示经济运行的趋势与方向。总之,“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计划了,而是要放弃那种无所不包束缚企业手脚的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更有利于促进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计划,以对国民经济进行指导和协调。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负有主要责任。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公益事业,实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再调节和再分配的另一种手段,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这正是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弱化经济职能,强化社会职能,放弃微观经济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职能,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立起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又具有本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我们应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一种经济政策型和经济计划型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模式,取其所长,补我所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鲜经验。如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那将是对人类的一个极其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