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机网络对当代报业的影响_网络新闻论文

论计算机网络对当代报业的影响_网络新闻论文

试论电脑网络对当代报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业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电脑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0)02—0047—03

一、问题的提出:真的狼来了?

作为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已在本世纪内接受了两次强有力的冲击:20年代末,当无线电广播刚刚出现时,曾有人预言报纸将因此而寿终正寝;其后20余年,当电视出现时,又有人宣称电视将成为报纸的真正掘墓人。然而现实的发展却是:报纸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化解并超越了这两次生存危机,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当网络媒体日渐兴起时,又有不少人提出,报纸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那么这次是否又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呢?

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人类的传播史一再告诉我们,任何新媒介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已有的老媒介,但如果因此就以为这次又像前两次一样,“报纸灭亡论”只是喧嚣一时,不日仍将不攻自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次面临的冲击毕竟不同于前两次。我们知道,报纸之所以能与后起的广播、电视抗衡,其优势就在于它的文字信息比广播电视更详尽、更深入,且便于保存,可重复阅读等等,而这些优势与网络媒体比起来就不复存在了。据美国报协的统计,1994年美国报纸总数为1548种,1996年减为1520种,减少近2%;1994 年报纸的年平均期发总量为5930.5万份,1996年减少到5698.3万份,减少4%。 据分析,这种递减的势头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而造成这一递减势头的一大原因就是,随着因特网用户的不断增加,报纸的读者正在一点点地流失。那么,因特网究竟以何魅力在召唤着报纸的读者呢?

归纳起来,它的魅力来自于其在新闻传播中的4大优势:(1)信息容量大,突破了报纸版面的限制。1998年9 月有关克林顿绯闻案的调查报告之所以能最先在因特网上公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因特网巨大的容量——4450页的超长篇幅,报纸是无法将其全部刊出的。(2 )传播信息时效快、影响广泛。通过网络传播新闻所需的时间要比报纸传播少得多,只要按一下相应的键,新闻便会迅速传至各个网站,且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3)多媒体传播。 在网络上用多媒体方式传播新闻,图文并茂,还可有声音,这大大增强了对受众的影响。(4 )良好的交互性。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是双向互动的,这使得网络信息的接收者拥有印刷报纸读者不可比拟的参与性。可以说,正是由于以上几个独一无二的优势,才使得更多的人开始通过因特网接受自己每天所需的新闻、娱乐和生活信息,从而直接对报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面对即将来临的数字化时代,“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里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可喜的是,我国的报界也已经开始认识到因特网作为传播媒介的巨大潜力和它对报业产生的强大冲击。近年,报纸争相上网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1995年《广州日报》率先上网,此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北京青年报》等,也都紧随其后,上网发行。 目前, 国内上网的报刊已超过100家,他们走在了我国传统新闻的前列。

二、经验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知道,新闻传播对传播技术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报纸在信息传播中存在不少局限,如信息容量受版面限制,报道时效受出版周期限制,传播范围受发行地理空间限制等。这些不足使报纸在媒介竞争中处于劣势。据统计,1967年,约有四分之三30岁以上的美国人阅读一种日报,而今天只有一半美国人阅读日报。自1988年以来,尽管美国人口在稳步增长,可报纸销售量却在日渐下降,与这样的趋势相同步,报纸的广告收入也跟着递减,整个报业的赢利水平下降了约一半。在如此不景气的状况下,这个国家的报纸发行商们很少有人还对目前这种报纸形式持有足够的信心。而相比之下,容量大、时效快、无远弗届却正是网络传播的优势所在,报纸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几点,那么就完全能把自身的劣势转化为优势,而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报纸上网。

最早驱车“信息高速公路”的美国《默柯里新闻报》,每天除了通过电脑联网信息服务中心——默柯里中心,在网上向读者提供该报上的新闻和分类广告的标题,还提供因报纸版面所未能刊登出来的消息、深度报道和背景资料,以及收自通讯社和报业辛迪加的稿件等,而且新闻时效也大大提高——在前后相继的两期报纸的印刷出版周期之间,新闻随到随发。1994年1月,洛杉矶发生地震, “默柯里中心”最早在它的电子版上发表了有关报道,其动作之速,胜于电视和广播。

网上经营确实给不少报纸带来无限生机。再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环球报》为例。其纸质报纸的发行量原来在5万左右, 并且仅限于本州的范围内;但是上网以后, 该报网络版的读者平均每天有73000人,其中27%居住于马萨诸塞州以外的地区。该报新媒介部副主任林肯·米尔斯坦兴奋地说:“突然间,《波士顿环球报》有了许多新读者,他们远在送报卡车可能到达的距离以外!”利用网络媒体扩大报纸自身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报纸还可以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为自己找到新的生长点:

其一,报纸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以文字为主,声画同步,动静结合,使信息的传播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化,报纸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动态感和感染力也将大大强化。

其二,网络媒体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大大增强报纸读者和编辑之间的交流,报纸编辑因此能够及时了解读者意见、解答读者疑问,从而及时准确地调整办报方针。

其三,新闻资料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可以起到提供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加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核对事实等作用,可以说,新闻资料的积累和利用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水平。而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着全球几千万台计算机,整个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娱乐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工具检索这些信息。这使得因特网当之无愧成为报业的最佳资料信息库和资料咨询员。

然而,如果仅仅只是借鉴和利用,那么说不定那天报纸就会在与网络的不断渗透融合中失去自我。为了保住现有的阵地,报业还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网络传播的不足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实反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网络媒介虽被称为传播业里的“巨婴”,但就其目前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具体结合我国国情,却仍显得有些先天不足:

首先,由于经济原因和读者素质所限,目前能够通过上网接收新闻的人还不多。个人用户上网需要买一台电脑,交一定的入网费和上网费,这些费用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而上网又需要懂一定的电脑和上网知识,加上目前英语是网上的通用语言,中文信息还很少,因此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读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备上网条件的人会越来越多,但也总会有因各种原因而不具备上网条件的人。因此,报纸在未来仍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其次,网上信息权威性不高。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研究出一种有效的防范技术,各国现行的法规中也普遍缺少对网络传播内容的限制,这使得网上资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使得制造假新闻照片易如反掌。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实验室负责人安德鲁·里普曼说:“人们分辨是非的出发点不能再是‘眼见为实’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能按照过去的一般法律来轻易相信一张照片。”假新闻、假照片通过因特网,传播范围更广,造成的不良影响也就更大,这会使人们对网络传播的权威性产生不小的怀疑。

而以上的不足,对于报纸而言却都不是问题:第一,相对于昂贵的电脑和入网费、上网费,报纸价格便宜得多,几乎人人都能承受得起。第二,只要识字,人人都能看报。第三,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播媒介,报纸由于长期形成的信誉,有着网络传播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声誉良好、权威性高的报纸完全可以以此证明自己的特有价值和无可取代性,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第四,通过报纸获取新闻信息,只要一报在手,何时何地阅读可由读者自便,比在固定电脑前阅读方便得多。

另外,人类对报纸等传统印刷媒体的依赖及其千百年来形成的线性阅读习惯,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得以改变。从习以为常的对印刷品的线性阅读方式转变到互联网络、多媒体等阅读方式,至少也将需要花上10年乃至一代人的时间,这就为报纸借鉴、吸取新技术、新媒介的长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赢得了时间。

如此看来,报业虽有利用网络媒体种种优势并与之相互融合以求得自身发展的趋势,但报纸最根本的形式——印刷报纸也因其自身的优势而仍有着极大的继续独立发展的空间。可以说,将利用、借鉴网络媒介与发扬光大自身优势好好结合起来,是报业今后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结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习电脑、熟悉网络知识、接受网络观念。此外,由于网络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英语水平也务必达到听说读写精通、能娴熟自如地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进行采写。这是新闻活动与国际接轨、信息全球化对采编人员的起码要求。

目前我国不少有条件的报社已经实现“换笔”——写作、编辑均用电脑操作,但这还远远不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新闻工作者还必须“换脑”。由于目前我们传播方式的限制,新闻工作者的活动天地也相对较为狭窄,而且还是以收集、传递信息为主,这就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停留在较低的标准上。而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传播趋向全球化、全民化,新闻传播也将打破原来地域与行业的限制,而直接面向全球。在这种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视野都要调整,也就是要具备宏观意识,学会从全方位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报纸才能与信息全球化的网络媒体有得一争。

与网络新闻传播相比,报纸的一大优势是其长期沉淀形成的权威性,随着报纸上网的逐渐普及,其传播范围也更广,影响也更大,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性,防止假新闻、假照片通过报纸上网传播,才能继续保持报纸的权威性。

既然现实中新闻工作者正面临从手到脑,从操作到思维的转换和挑战,那么直接向报界输送人才的新闻专业教育工作显然也应该趋时而动。

目前,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已给美国的新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随着报纸从印刷形式逐步向电子形式转变,新闻教育在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方面都将面临相应的根本性变革。正如美国新闻论坛基金会总裁兼首席行政官查尔斯·欧佛比指出:“造成学术界与新闻界专业人士意见冲突的是,许多教授们深信传统的新闻媒介是恐龙。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没有根据的。至今还没有一个媒介迫使另一个媒介出局的先例。凡是能适应各种变化的媒介总是能生存和发展起来。当我们为进入一个多媒体的未来做准备的时候,焦点应该放在学生身上,教会他们准备好从事有意义的新闻工作。”

另外,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传播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也越来越快。我们只有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根据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培训新技术,才能补足“后劲”,以适应工作环境、内容、方式不断变化的需要,从而避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落伍。

[收稿日期]1999—05—17

标签:;  

论计算机网络对当代报业的影响_网络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