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街景综合整治对于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非常重要,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掀起了大规模的街景综合整治浪潮,这股整治浪潮还将继续下去。为了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城市更新,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对以往的综合整治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下一阶段的城市街景综合整治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
关键词:街景综合整治、制度、标准、规范、观念
城市更新是伴随城市发展的长期课题,关系城市发展的后劲,关系城市的持久生命力和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已经经历一个长期过程,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的我国城市也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经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综合品质、城市形象提升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过程中,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除了对城市进出窗口、重点区块进行改造外,主城区、老城区等核心区块的道路交通、街景景观等进行综合整治尤为重要,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误区,特别是作为城市更新重要组成部分的街景综合整治,显得尤为突出。
一、城市更新的释义
“城市更新”概念:指城市发展在内涵上的提升,在空间上的结构性演替,在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在区域发展层面的整体拓展,体现现代城市发展思想理念的,目标多元化、内涵丰富的,一个全面综合的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价值体系。这已经上升到了“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的范畴。
而作为城市空间基本组成的城市街道是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发展而产生形成的。城市街道景观如同城市的年轮,承载着城市的意象和记忆,同时又展示着城市形象,影响着城市的生活。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重视。在近年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老城区的街景综合整治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欧美城市美化运动的发展历程
1、城市美化的起源
城市美化起源于十六到十九世纪的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欧洲的城市设计是一个不规则的象油斑一样,是一个非常有机的城市,以神的教堂为核心, 一圈圈的自然居住下来, 自由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在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开展以后,城市经济兴起,农村田园经济衰落,庄园经济衰落,这时候,城市就变的不适合这么多人去居住了,城市街道就显得窄了,城市建筑变成一个非常不适合居住的地方。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城市美化建设一个“梦幻城市”,拯救沉沦的城市。1909年,伯恩海姆的“芝加哥规划”,标志着城市美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2、城市美化的核心内容
城市美化运动是欧美许多城市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倾向,为恢复城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城市“景观改造运动”。其核心思想就是恢复城市中失去的视觉秩序和和谐之美,采用古典主义加巴洛克的风格手法设计城市。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城市景观,通过增加公共艺术品,包括建筑、灯光、壁画、装饰来美化城市,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为社会公共目标而不是个体的利益进行统一设计。
二是城市的改革和城市修葺,包括城市解决脏乱差的问题,由于大量的人涌入城市,在这里居住,需要改善的东西社设施太多,然而城市美化把机械的形式的美作为主要目来进行城市中心地带的大型项目改造和兴建,试图以此来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使城市美化迷失了方向。
3、城市美化的实施历程
城市美化运动在北美盛行一时。美国借着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巨大城市形象冲击,呼吁城市的美化与形象改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亡。但这场好大喜功的“城市美化运动”,仅持续了16年就被叫停,代之以经济、美学、健康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美化在美国兴起以后就蔓延到世界各地,到了20世纪初,又回到欧洲。比如,墨索里尼改造罗马,想把整个罗马恢复到凯撒大帝的那个时代;希特勒建设新柏林城,他要在城内建成世界上最长、最宽的一条大道,世界上最宏伟的一个办公楼,世界上最大的议会大厦,在柏林城的建设中,希特勒经常会问道"我的那条轴线在什么地方?"。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使他的荒诞宏愿最终无法完成。
4、城市美化存在的问题
欧美的城市美化运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城市发展理念处于摸索阶段,实施过程与结果都偏离了原有的轨迹,走了弯路。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只关心纪念性的东西和表面文章。就像我们现在搞的世纪大广场,世纪大花坛,纪念碑等类似的大尺度的城市景观建筑,把城市景观变成一个纪念性的东西;第二是为展示而作规划,建筑空间作为表演的舞台,而不是生活的空间;过多的强调景观的视觉美,忽视了景观的为人服务的功能。这样的城市景观设计迎合了有钱阶级的视觉审美趣味,忽视了市民的生活需求。而这种问题在我们现今的城市建设中也同样存在。
三、我国城市街景综合整治的背景
我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而面积狭小,土地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成为了推动我国的城市更新进程。具体表现为:
1、城市环境恶化:解放后,近30年的城市控制政策,使城市建设滞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导致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设施都严重不足。城市破旧、肮脏,客观上呼唤城市改造与美化。
2、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城市经济实力大大提高,有了一定财力来进行城市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如同当年的美国一样,急于向世界展示其建设成就。
3、招商引资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招商引资,这已为广大的城市管理者所认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以一两项“形象工程”作为宣传之用,城市美化便成了目标。
4、重新发现西方世界:随着国门的逐渐开放,一批批领导和专业人员出国考察、参观。在半个月到1个月时间内,尽管是走马观花,却看到欧美100年来城市建设的成就,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景观大道和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以及欧美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市政及公共建筑等等。这些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但早已落后于时代的设计被理所当然地当成了临摹的样板。
5、追求政绩:年轻一代的城市管理与决策者,正以充沛的精力和强烈的事业心登上新时代的舞台,他们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显示自己的政绩,树立新的权威。因此,城市中心地段和最引人注目的关键地段的“破烂摊子”便成为靶子。街景综合整治变成为其最佳的选择。
四、街景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开展城市街景综合整治的城市
从上表可知,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街景综合整治已成为了一项全国运动,大到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小到丰都、海安等小县城。在这些城市中,有很多城市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杭州),当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归纳起来,主要分成政府部门、设计机构、施工企业等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政府部门
1、长官意志,缺少与民同享
“这个方案要我们领导才能定得下来”这是我们在跟建设部门沟通方案时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这说明在当代的城市建设中表现为“谁官大谁说了算”,“听大领导的”、惟官是从、官大于法,城市景观成为了某个人审美的体现,才出现了种种“统一的颜色、统一的店招形式”等呆板的街景景观,这不是为老百姓日常生活和需要服务,是为了获得上级的喜欢、赞赏,拿纳税人的钱为自己的升迁铺平道路。这种现象在西部城市以及中小城市改造中尤为突出。
2、立项仓促,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一些城市管理者对街景综合整治有着设计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的误区,本来应该认真对待反复论证的城市街道景观改造成了彰显政绩的“快餐”工程。在城市街道景观改造立项前,常常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研和评价。这造成很多项目为了赶时间而仓促设计,并没有从街道景观的功能、效应、生态、场所精神等方面作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甚至有些地方为了立项而立项,缺乏对街道景观改造的目的性。这样改造的街道景观难免存在各种遗留问题,并没有解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浪费了人力物力。特别是象地下的雨污水管等却少有关注,象西安的街景综合整治就只是考虑面上看得见的东西,而不去考虑地下的综合管线。北京今年下大雨,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瘫痪,导致整个城市的交通大堵塞,有的人从下班到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果不统筹考虑、仔细研究,是得不到彻底解决的。
3、时间紧张,缺乏合理的工程周期
作为一项有综合性的街景综合整治工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建设周期,包括项目前期论证、工程设计以及工程施工建设。然而,现今的改造工程很少是前一年就列入实施计划的,大部分都是根据领导意图决定要上哪一条,并要求必须在“十一”或者“元旦”等时间节点前必须完成,向市民展示;实施部门再仓促立项,往往这种情况都是在每年的春节过后。项目确定了,要求设计单位在5~10天之内拿出方案,交给建设单位等领导有空审阅,这一过程少则10天,多则30天或者更多;在方案审查过程中,基本以领导意见为准,专家的作为参考;方案确定了就是10或者20天必须完成施工图设计,实际设计周期非常短暂。接着就是招标,等工程开工时,就只有两三个月的工期,能把面上的完成就不错了。这在以往的改造工程中基本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在我们最近做的丽水丽阳街的改造中,政府部门就采用了正常的工程建设程序,按照项目建议书、可研、方案设计等阶段,对方案论证采取了“专家把关、部门讨论、领导参与”的原则,我们设计时考虑的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4、政策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街景综合整治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它是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工程措施改变街道面貌,完善居民休闲空间,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因此,很少有具体的相关的政策或者办法。同时很多类似的改造项目是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但投资又相对比较大(标准稍高的每千米的改造费用就需要2~4千万的投资),由于财政的不给力,实施部门需要出具相关的政策,使沿线的单位也要承担相应的改造费用来减轻自身的资金压力,如杭州街景综合整治就提出了“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实施办法,而很多地方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的。作为街道,有居民、民营企业、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每个单位对改造的看法是不一样,同时也有自身的资金问题,导致工程实施时难度重重,会出现要求降低改造标准、或者我没钱以及干脆不配合的状态,使工程陷入两难,进度缓慢。
5、无人问津,缺乏长效管理机制
由于工程建设周期较短,使得各个环节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更正,改造好的工程在投入使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出现材料脱落、涂料变色、钢材生锈等诸多问题。如杭州绍兴路的空调格栅脱落,差点酿成重大事故;南京沿街铝塑板脱落等等。然而,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老百姓没有地方找说法,当年的改造主体是指挥部或提升办(由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程完成后解散了,施工单位的管理养护期只有一年他也不会管。一个城市在做街景综合整治前没有全面系统的考虑这样的一系列问题,项目仓促上马,使得管理养护跟不上,沿线业主怨声载道,影响的是政府公信力。
(二)设计机构
1、单位杂乱,缺乏行业规范
街景综合整治设计基本上是在现有的框架基础之上进行修缮、提升,导致对设计单位、设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加之政府或者行业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什么样的单位、人员能从事这个行业,只有在部分招标项目中有一定的要求而已。在目前从事街景综合整治的设计机构中有建筑设计院、市政院、规划院、水利院以及设计事务所甚至个人,在专业中有建筑出生的、有景观、规划、平面广告以及艺术设计出生的等等, 使得整个街景综合整治的设计市场比较混乱,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其实,街景综合整治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涉及到建筑、市政、交通、景观、绿化等多方面内容,需要一个具备这些专业的综合型设计团队来完成,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或者小的设计团队能完成设计工作的。特别是在投标中,小团队或者个人采用低价的方式获取设计资格,在工程设计中迟迟难以拿出满意的方案,而造成工期后退。在南川的六条示范街的设计中,前期业主找了一家小的设计机构,花了3个月也没有拿出完整且令人信服的成果,使得业主最终不得不另选设计单位。
2、利益为先,缺乏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设计单位或者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完成好本身的设计工作外外,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工程服务,为老百姓负责。然而大部分设计队伍在强劲的城市街景综合整治中显以利益为终极目标,满足部分领导好大喜功的特点,采用领导喜欢的色彩、采用高档的材料,一味迎合领导胃口。当然,这主要是一方面因为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领导们的直接领导之下,许多情况都迫于压力,而只能成为领导们宏伟城市街景综合整治的绘图工具;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国际交流,专业人员自身的理论与专业修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只能模仿国外的照片,许多情况下还是领导们拍回来的图景,来设计想象中的城市街景景观,实际上是领导在设计城市。我们在设计中往往会听到“我要达到上海外滩的效果”等等的要求。杭州也不例外,在延安路改造中,领导就要求将其打造成“香榭丽舍大道”,这个有必要吗?
3、盲目照搬,缺乏地域特色
街道景观是展示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而盲目地追风和简单地模仿使得很多街道景观“唯视觉形势美而设计,为参观者或观众而美化,唯城市建设决策者或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失去特色的同时,也破坏了很多城市原有的城市肌理。一些城市热衷于建设景观大道或者仿古一条街、欧式一条街等形象工程,而相邻的街道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联系和呼应,不伦不类不成体系。在盲目翻新街道风格的同时,也使本地居民丧失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西安未央区的街景综合整治中,采用杭州的城市色彩“灰白色”为街景的主基调,然而,西安的城市色彩规划是暖色调以褐色为主,周边的高楼大厦都是暖色,这协调吗?另外,抛弃本地乡土植物,对没有经过专业引种驯化的外地绿化植物生搬硬套地使用,既起不到生态绿化的作用,还有可能带来生物入侵等生态危险。
4、观念陈旧,缺乏理念创新
街景综合整治在我国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已有十多年的历程了,然而从目前的设计来说,很多还在沿用10年前的理念,作为设计者并没有根据这个过程来总结经验,进行理念的进一步创新。如:
地下的雨污水管线设计方面:过去至现在都是根据规划标准在进行设计,但是最近几年的大雨,整个城区道路积水、排水不畅;关于污水,经常看到环卫工人马路上掏污泥,这些情况,设计者有没有去反思,规划是否有问题或者不合适,在观念上是否应该更超前。 在道路交通设计方面:还是一味的牺牲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宽度来增加车行道,二改三、三改四等等,其实就目前的汽车发展速度,就是将车道改为6车道、8车道,同样还是解决不了当前“行车难”的问题,更何况根本没有空间。我们是否应该先搞清楚改造设计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大多数服务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那就需要我们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交与慢行系统,没必要处处为汽车让路。这在杭州的改造中已逐渐在转变,设立了公共自行车,在城市主干道上基本上都设置了公交专用道。
在建筑立面设计方面:一直强调统一色彩、材质、标准,在全国的街景综合整治中灰白色为最多,如重庆、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材料上全部去掉原有的马赛克,换上涂料、青砖,这是统一了、整齐了,但是呆板了,没有活力了,没有历史了。我们应该强调的相互之间的协调,和谐才是美。在杭州体育场路的改造中,有一栋50年历史的民居,在2000年前的一次改造中,为了统一色彩,将民居特色突出的青砖墙面全部刷成白色涂料;而在2005年的改造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要恢复原有的面貌,于是又雇人将涂料敲掉,但最终由于工程太大,就只敲了沿街的一面(这栋建筑一面是青砖,三面是涂料),前一次的改造是否是劳命伤财呢?
在景观设计方面:还是强调视觉景观,整齐树阵、笨重的树池、工业产品式的景观灯柱,对于在车上的考察人员来说显得非常大气,能体现城市形象,但是,他们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真正在这里待一辈子的是老百姓,他们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是否更应该为他们多考虑考虑呢。
5、从点出发,缺乏整体考虑
设计是一个技术服务行业,不仅要做好工程设计,同时还要作为政府部门的技术支撑,为他们出谋划策。但是,现在部分设计单位以利益为主,在一定的设计费下,能少做则少做。在具体项目设计中,就项目而项目,不考虑周边的其他因素。可是街景综合整治不同于其他工程,一座城市有很多的街道,今年某某单位设计这几条街,明年某某单位设计那几条街,如果不统筹规划,整体考虑,特别是刚开始改造要特别注意,否则就会出现改造过后更乱、更不协调的现象。
6、踏勘马虎,问题解决不彻底
街景综合整治是一项特殊的设计任务。由于改造街道基本上都是位于老城区,沿线的业态小而全,建筑建成年代跨度达50年,甚至更久,这就导致了基础资料极度缺乏,很多都要靠设计人员现场走访,获取资料,时间花费较长。这对于部分设计团队人员紧张,项目业务多(往往一个设计人员肩负几个项目),设计人员不可能在现场呆很久,就会存在跑马观花,大致了解,某些细节难以详查,最终的设计成果比较粗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影响工程进度,增加工程投资,甚至会有结构等安全隐患。
(三)施工企业
在多年的工程施工配合中,街景综合整治施工存在施工单位多(基本上是两三栋房子一家施工企业)、分开实施(建筑、景观、市政均是不同的施工单位)等现象,这就造成了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难以协调性,对于同一套图纸,实施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施工单位,由于工程资质要求相对较低,进来的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也相差较大,有的现场施工员连图纸都看不懂,甚至连放样都不知道怎么放,就更别说现场把控能力了;有的施工单位不看图纸,直接按照自己的理解就做上去了。通过多年的后期施工配合,街景综合整治的施工单位挂靠现象比较突出。
五、解决措施
(一)指导思想
街道是城市的经脉,没有街道,就没有城市,街道使巨大的城市变成了一个有机体,一个具有活力和生命的有机体。同时街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包罗万 象的巨型建筑物,是一个没有封闭点和终结点的开放场所。因此,对街道的综合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以“道路更新”为抓手,以路带整治、以路带改造、以路带开发、以路带保护,推进“城市更新”、体现“城市美学”,缓解交通“两难”。在道路综合整治中强调“三结合”的指导思想:
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必须与城市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相结合;
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必须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必须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景观建设相结合。
(二)解决措施
1、转变观念,坚持“以民为本”
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们工作、生活而建造的,街道的每一个设施、每一个区域都要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一切为了人”的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街道改造过程中,要转变观念,特别是政府领导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全面加强道路交通、休闲场所空间的便民设施建设。城市道路要便于机动车行驶,更要有利于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尤其要关心老人、儿童、残疾人的出行安全。对于街道改造中拆除违章建筑后形成的空间原则上均作为“口袋公园”打造,对原有的公共空间从人本性的角度进行提升改造。
2、确定标准,控制推进速度
街景综合整治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渐进式”、“集约型”的更新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街道的每一个空间,都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雕琢,追求完美。街道改造关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城市的整体形象,关系城市长远的魅力和影响力,是百年大计,不能粗制滥造、追求短期效益。对被改造街道的需求、功能和风格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同时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保留有价值的街道形态。
3、制定政策,成立改造机构
城市更新要建立权威的机构,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确保城市更新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更新必须要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开展,而保证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要建立权威的机构,制定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因此,我们要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一定要建立职能完整明确、权威大、上下统一协调的城市更新管理机构。在完善城市更新法律方面,要尽快制定形成完整、配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律体系。政策法规要覆盖城市更新的每一个环节;政策法律要明确政府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地位和相关权力;要明确城市更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主体的权力义务;同时还要明确规定城市更新的法定程序。
4、挖掘文化,塑造城市形象
街景综合整治要注重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和城市风格的塑造,要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形成有魅力的、完整的城市形象,造就独特的城市气质。西方城市在城市更新中十分注重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利用城市更新再造城市形象,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5、规范设计,强化施工单位管理
街景综合整治要发挥设计是龙头的作用,首先要对行业进行规范,要求什么样的单位能参与这类项目的设计工作,单位必须配备哪些专业设计人员,而且对设计单位要进行年度考核,包括设计水准、服务水平、专业配备等,不符合要求,就取消资格。对施工单位,要坚决杜绝资质挂靠,同时实行考核制度。使改造工程正真做到高标准设计严格按照要求实施,最终达到超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城市论》王国平
[2].《城市景观之路》俞孔坚
[3].《警惕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其危害》俞孔坚
论文作者:杨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城市论文; 街景论文; 街道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形象论文; 领导论文; 单位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