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王秀彦[1]2003年在《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是在新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指导下,突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互动观——多边立体的互动观,以历史教学为实践学科对互动式教学进行拓展研究,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为基础,探讨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的意义、目标与内容,以及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的构建方式和效果,为互动观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可行性操作方法。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实证法以及在哈尔滨第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中进行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合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研究的目标是在教学互动中,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在教学互动中,调节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使学生会学习历史;在教学互动中,促进学生与现代教育技术和社会的交互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造性思维以及人文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互动(形成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系统);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以促进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教学互动,形成自组织。课堂教学不是单向(线性)的封闭系统,而是复杂(非线性)的开放系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等等,都存在相互作用。本文对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整体构建是: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②生生互动的探索。③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探索。④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互动探索。由此,要求教师教学目标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之后形成,而不是在教学之前完全确定。互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相互作用、教学互动。交流才能使之相互适应,从而最后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师生与课程、师生与环境都在相互作用。只有在教学互动、互助、互联、互促过程中,才能达到有预定而又不确定的目标。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可能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否则就会使教学单调机械、死气沉沉。同时,课堂教学要开放,不能封闭,不能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讨论、探究、调查、反思、参观、鉴赏、表演、辩论、练习、看录像、办报刊,让学生来讲或请适宜的人来现场交流等等。 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践效果有: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对历史学习的探究兴趣明显提高,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运用资料论证史实的能力比以前增强,学生在高一一年的学习后,到高二文科的学习过渡比以前要顺利;学生学习历史、感受历史,情感智商有所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实现了经验共享;学生的团结协作、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增强;增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温情与信任,有助于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意识、世界意识均有所提高;教师的视野进一步打开,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之,论文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什么是互动式教学方式,怎样构建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及其实践效果。笔者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践相结合,对互动式教学方式这一课题在实践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不仅为历史学科也为其它学科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发展互动教学方式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马静[2]2018年在《高中历史互动课堂模式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等方面发生了改变,而这使互动课堂模式的研究得到了关注。本文综合研究者们对“互动”概念的定义和师生互动的内涵研究,所谓互动课堂模式就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师生、生生之间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以教学资源为中介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多种形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人人参与课堂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断形成以学生学为主,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模式。该模式中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且发挥不同作用。因此从新课改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探究这种课堂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互动课堂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这种模式应用到绿洲高中课堂中。本文共分为四章节:第一章互动课堂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特点,从国内外学者对互动、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该课堂模式的特点;第二章提出了绿洲高中历史互动课堂模式应用时需遵循的四大原则;第叁章绿洲高中历史互动课堂模式的应用途径研究,通过绿洲高中课堂现状分析,提出了互动课堂模式应用的四大途径、注意问题;第四章设计出体现互动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应用到绿洲高中课堂中并作了应用前后的成效分析,提出应用后的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访谈以及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提出了本校的课堂现状,最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设计出体现互动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应用到绿洲高中历史课堂之中。这一应用研究希望对绿洲高中历史教师转变传统课堂观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态度和看法有新的转变。

徐赐成[3]2015年在《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教育是在历史知识的学习、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沟通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涵养人文素养、培育公民能力,进而服务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健康的学习实践活动。历史意识是关于主体与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集合及其价值判断和方法确认,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科学的历史意识。国际历史教学界在最近四十余年里,始终把历史意识研究作为现代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课题。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却又深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以至于教学难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有教学无教育的历史课堂并未因持久性的争论而改变,原因即在于此。因此,历史学习应该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诱导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引导其历史意识建构,促进其历史意识的体认,这是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各一,以及本论五章。绪论由四部分组成。“选题缘由”聚焦于教科书、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叁个问题纷争点,引出选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研究回顾”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为什么历史意识研究得以成立,以及该研究应有的立脚点。“相关概念解析”部分对“历史认识”、“历史理解”与“历史意义”等概念及其关系做了讨论,藉以促进对“历史意识”的理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简要陈述了本研究的基本途径、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一章“历史意识及其学习价值”,在梳理“历史意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历史意识是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知”的初步结论,并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初步解释了“历史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明确了“历史意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价值。第二章“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学习”,以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影响历史学习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价值和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是以有质量的历史学习为途径的,而有质量的历史学习应以历史意识建构为目的和追求。第叁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等角度,讨论学生历史意识产生问题。这里主要基于心理学基本知识,立足于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讨论历史教学怎样激发、促进和引导学生历史意识的发展。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建构需要积极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而促进和提升其活动质量和水平。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流程、方法策略和主要误区。第四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从历史学科课程论、知识论、方法论叁方面讨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问题。“历史知识与历史意识的建构”根据知识分类法,具体说明不同知识类型与历史意识存在怎样的建构可能;“历史理解与历史意识建构”基于以理解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理念,认为沟通与理解是建构历史意识的一般方法;情感和态度,则是历史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和价值体现。第五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体认”,旨在通过教学现场所呈现的实例,透析历史教学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即常规性、习惯性抑或是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课例分析,从教学互动、问题解决、史料解读等问题中分析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并辨析其间的关系,以便找准学生能否建构历史意识的事实性依据。隐性问题则是被忽略、被隐瞒抑或是看不清、抓不住的问题,诸如情感、态度、信仰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历史意识的发生、建构,不仅直接相关,往往还更为真实、持久。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教学实践,需要研究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回应,并统一于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过程中。“结论”是对本文的总结。着眼于对有智慧的历史教学的认识,把建构历史意识视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强调历史意识建构是一个自主、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智慧的生成和积极自我建构的过程。有效历史教学的本质是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希望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吉莉[4]2017年在《高叁历史互动式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历史课程方案指导下,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教学和学科考试提出了叁维的“课程目标”,就是把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学科知识应用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理想。为此,历史课程标准改革了以往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简单呈现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过程与方法并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在的教与学的要求。在这样的高考要求下,如果高叁历史课堂还是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而忽略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良性互动,那必将会严重背离历史教学的叁维课程目标要求。因而,我们要在高叁历史课堂上大胆进行改革与创新,力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发展,既能满足学生应对高考的要求,又能满足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是在新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指导下,突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互动观。这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以历史教学为实践学科对互动式教学进行拓展研究,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为基础,探讨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的意义、目标与内容,以及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的构建方式和效果,为互动观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可行性操作方法。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合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尤其是进入高叁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框架已经建立,历史知识体系已经形成的状况下,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让思维的火花在互动中碰撞。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徐向红[5]2016年在《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历史学科的特点都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抛锚式教学这一较为新兴的教学模式恰好与之符合,它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是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抛锚式教学是把真实事例或问题作为“锚”,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抛锚式教学的主要步骤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评价总结与知识迁移。在这四个环节中,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虽然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采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段宇琴[6]2016年在《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发展要求学习者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再建;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学校教学改革能够实现课程提出的叁维目标;互联网科技发展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同时高考测量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核异常严格:课堂教育面临困局。如何在困局中获得新生是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原因和意义所在。为了较好对该模式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该模式研究提出的背景和相关理论,明确进行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第二章概述了该模式的概念,探讨了该模式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建构模式,明确了该模式研究的独特性;第叁章则分析了该模式的教学应用和应用中的生成形式,以及应用中呈现的基本特点、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式。高中历史四位一体模式在学校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和验证。通过研究应用可知:该模式将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提出了教师构建课堂“引导-探索-疑惑-升华”教学四环节的原则和方法;将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史料阅读的学科方法与四环节的教学活动实现有机结合,总结了模式建构的多种途径和教学应用中的生成形式——这是论文的创新和研究价值所在,也是对探究教学研究的本土化拓展。

欧露梅[7]2013年在《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BL是30多年前从北美的健康科学课程改革中发展演变而来的,PBL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北美医学教育革新,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PBL教学模式被许多其他的医学院校所应用,逐渐在北美及欧洲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随着国外PBL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也逐渐将其引入到自己的医学及学科教育研究当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关PBL教学模式的学科应用研究主要分布在语数外和理化生等学科领域,尤其在理化生等操作性较强的理工科方面的研究居多,而在历史学科尤其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这为我国当前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创建及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点和方向。本研究根据当前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将PBL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探究一套适合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与运行模式,旨在为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与实践指导,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现状,以问题为中心,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与难点,对国内外有关PBL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梳理与评述。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和阐述了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内涵。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问题本位的教学策略方式,是指处在真实的高中历史问题情境中的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现、探讨和分析有关历史问题,习得历史学科知识与技能,在浩瀚的历史知识和问题中感受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培育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素养,增强自己感受知识、以史为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叁部分主要在介绍理论内涵与价值特征及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别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等为例,探究和挖掘符合我国高中历史学科特点与教学现状趋势的教育理论基础,并以此作为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建构研究的理论前提和依据。第四部分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探究了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建构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高中历史PBL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原则、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内容。最后一部分主要对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策略思考与建议,主要包括构建高中历史PBL教学班级学习共同体、打造高中历史PBL教学协商课程体系等内容。

王汉清[8]2016年在《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向互动教学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教学方法。它以学生身心的整体性发展为教学目标,以课堂多因素之间的多维度多层面的活动交往为教学形式,对深化课程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多向互动教学法”的涵义、特征等,指出“多向互动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下,主体与主体间、主体与客体间交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其中互动类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教学素材互动”、“师生-教学环境互动”以及“师生-教学因素互动”等。“多向互动教学法”具有多元交互性、自主参与性、创新开放性、民主平等性的特征。第二部分阐释了初中历史课堂实施“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必要性。“多向互动教学法”尊重学生,注重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另外实施多向互动教学法能够满足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化的需求,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第叁部分对初中历史互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和原因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互动意识薄弱、教学互动内容停留在知识层面、忽视开放性等。本文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教师绝对权威没有消解、历史教师对互动理解和实施存在偏差、初中历史的“弱势”地位未发生改变等。第四部分是关于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设疑引思,激发互动”、“创设情境、引导互动”、“讨论解思,参与互动”、“联系社会,互动合作”四个“多向互动教学法”操作环节,根据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最后指出实施多向互动教学法应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重视课堂生成等问题。

宋东宇[9]2008年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已对高中历史教学发出了猛烈的挑战,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我常常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10多年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所在教师团队的共同探索,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自2002年以来,我所在的教师团队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近六年的课题研究。运用文献、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综合素养;有利于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值得倡导与推广。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难免有不足,有局限性,有弊端,因此,我也关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研究,分析了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条件,希望引起应用者足够的重视。总之,只有给学生一个开阔的、自由的空间,我们才能使学生勇于质疑、乐于表达;才能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才能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使命感;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程小飞[10]2017年在《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明清时期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与传承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再到现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可以体现出创新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的源动力。自20世纪以来,互动教学的模式受到国内外教学专家的认可,并在课堂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经过长时间的探讨与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已经相当完善,为教育界创新,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它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老师带着学生学习和古板书院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到明清以后多以私塾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以至于形成我国特有的一种教学体系。想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改革,首先要从教师做出改变,我们必须及时的更新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且内容较为陈旧,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将书面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一种和谐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以解决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协调好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的心理变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对学习的培养,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研究并加以论证的。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D]. 王秀彦.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历史互动课堂模式应用研究[D]. 马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3]. 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D]. 徐赐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 高叁历史互动式课堂教学研究[D]. 吉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5]. 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 徐向红. 杭州师范大学. 2016

[6].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段宇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7]. 高中历史PBL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D]. 欧露梅. 西南大学. 2013

[8]. 初中历史多向互动教学法应用研究[D]. 王汉清. 渤海大学. 2016

[9].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D]. 宋东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 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研究[D]. 程小飞. 海南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