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俊[1]2013年在《化学酶法合成氟代Thomsen-Friedenreich(T)抗原及其唾液酸化衍生物》文中认为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s, TACAs)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近二十年来,基于TACAs而进行的抗肿瘤疫苗的合成与研发成为国际糖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天然TACAs设计的疫苗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然而绝大多数这类糖疫苗由于不能激起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未能通过临床试验。天然TACAs的低免疫原性主要归咎于其在人机体正常组织存在着低水平表达,因而被机体视为“自己”的内源性物质。此外,TACAs对内源性的糖苷酶等敏感,容易被降解导致部分疫苗丢失了糖抗原的完整性,进而降低了其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能力。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对TACAs进行非天然修饰逐渐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常见的非天然改造方法有在天然TACAs中引入氟代脱氧糖、碳苷以及硫苷等。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TF或T抗原,Galβ1,3GalNAcaSer/Thr)是最为常见的TACAs之一,在90%的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过度表达,如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肺癌等。近来有报道将引入氟取代的T-MUC1糖蛋白类似物应用于抗肿瘤疫苗的研究,并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高强度和专一的免疫反应。这是由于氟基团的引入不仅会增强T抗原的免疫原性,同时也有效的改善了其代谢稳定性、脂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尽管氟代策略在药物研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多氟代药物(如LipitorTM, ProzacTM等)在全球药物销售额排名中领先,但是却只有极少的氟代寡糖,包括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被合成。这主要是由于氟代T抗原和其它类型含有β1,3-半乳糖苷键寡糖的化学或酶法合成上的挑战性所导致的。氟代寡糖的合成不仅需要反复的保护和脱保护操作,而且氟代糖砌块的反应活性较其相应的天然糖砌块大大降低,因而氟代糖砌块涉及的寡糖化学合成通常需要在剧烈反应条件下(如微波协助,加热等)才能进行,这使得氟代寡糖的合成效率低,总收率不高。因此,迫切地需要发展一个快速、高效、可行的合成策略,来大量获取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用于进一步的疫苗活性评价。本论文成功发展了一个以来自于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的D-半乳糖-1,3-N-乙酰-D-己糖胺磷酸化酶(BiGalHexNAcP)和来自于大肠杆菌K-12(E. coli κ-12)的重组半乳糖激酶(EcGalκ)催化的一锅双酶反应策略来合成不同类型的β1,3-半乳糖苷键。与半乳糖转移酶催化的糖苷化反应相比,BiGalHexNAcP催化成苷反应直接利用半乳糖-1-磷酸(Gal-1-P)为糖基供体;不需要使用价格昂贵的核苷酸活化的半乳糖(UDP-Gal)给体。另外,我们应用的两个酶EcGalκ和BiGalHexNAcP,均能够在重组大肠杆菌E. coli中获得较高的表达量,能够为大量合成提供足够的酶。并且BiGalHexNAcP的天然催化底物中也表现出了对N-乙酰氨基半乳糖C6-位修饰的一定耐受。因此我们发展的“连续‘一锅双酶法’”合成能够应用于大规模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同时,所合成的氟代T抗原及其类似物可以作为我们所发展的另一个“一锅双酶”体系的底物,以高于90%的收率合成系列唾液酸化氟代T抗原。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成功地发展出新型“连续‘一锅双酶法’寡糖合成策略”,该策略将成为我们未来合成工作中的一个强有力工具,并有望实现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为制约糖生物学和糖化学生物学发展的寡糖来源问题带来新的解决途径;(2)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运用“连续‘一锅双酶法’寡糖合成策略”,实现了氟代T抗原系列寡糖的大量、快速、高效合成;(3)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氟代T抗原的快速、高效“一锅双酶法”唾液酸化修饰;(4)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唾液酸化氟代T抗原系列TACAs类似物;(5)本课题高效合成了系列氟代T抗原,说明BiGalHexNAcP具有一定波动范围的底物适应性,能够很好地耐受供体与受体上C6-位氟取代修饰;(6)本课题中C2-位氟代半乳糖被BiGalHexNAcP催化反应的结果,为C2-位氟代糖具有广谱糖链加工相关酶抑制作用的理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例证支持。
朱小祥[2]1996年在《肿瘤相关寡糖的合成及其研究》文中指出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阻止肿瘤转移成为治疗癌症的焦点。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需至少三次穿过基膜,该过程中,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尤其是与基膜成份(如fibronectin和laminim)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肿瘤细胞进入循环,与循环系统宿主细胞(如血小板,淋巴细胞,内皮细胞)作用;肿瘤细胞远端着床,也包含与非循环系统宿主细胞的作用。细胞表面糖链通过与肿瘤细胞凝集素结合参与细胞间的作用。因此,肿瘤细胞与基膜成份的粘着,肿瘤细胞间、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的粘合是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为抑制癌转移,用小分子阻断癌细胞与基膜和宿主细胞的识别与粘合,通过控制癌转移的某一重要步骤达到治疗癌转移的目的。在肿瘤细胞表面存在与β-乳糖苷和甘露寡糖单元特异结合的凝集素,参与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肿瘤细胞对基膜成份层粘连蛋白的粘着与铺展可被N-乙酰氨基乳糖抑制。已有实验表明,多价即簇形糖类能增强糖与凝集素的相互作用。为此,设计和合成了六糖27和34,四糖46和49,进行构效关系研究。 在博士论文期间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部分:肿瘤相关寡糖的合成 1.除经过25步反应完成了六糖27的合成外,还完成了一个六糖34和两个四糖的全合成(图1)。合成的中间体和目标物的结构都经过IR、NMR和MS确定。合成过程简图见图2。
宫巍[3]2016年在《转糖基α-半乳糖苷酶筛选及Globotriose酶法合成研究》文中指出α-半乳寡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功能食品及医药业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豆奶中的不易消化的a-半乳寡糖及其结构类似物通常包含Galα1-6糖苷键,这些物质不易被人或其他单胃动物消化,可以作为益生元(prebiotics)进入肠道选择性的促进肠道有益菌群的生长。α-Gal抗原寡糖是一类末端含有Galα1-3糖苷键的糖链,是在非灵长类、原猴亚目、新世界猴等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重要的糖抗原。在进行异种器官移植时,该抗原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内的天然α-Gal抗体识别而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进行异种器官移植时,向患者体内大量注射人工合成的α-Gal抗原寡糖或其衍生物能中和天然抗体,减弱免疫排斥反应。另外,正由于人体中存在天然的α-Gal抗体,α-Gal抗原寡糖也可以用于癌症疫苗的制备,以增加癌症疫苗的免疫原性。另一种重要的α-半乳寡糖globotriose (Galα1-4Galβ1-4Glc),存在于人体细胞表面,是痢疾志贺氏杆菌(Shigella dysenteriae)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PEC)产生的志贺氏毒素的受体糖链,志贺氏毒素与globotriose结合会引起一系列毒性反应及并发症,最终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导致患者死亡人工合成的globotriose及其衍生物可以模拟天然受体结构并与毒素结合,可以作为亲和抑制剂用于中和毒素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此外,globotriose还是存在于脑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胃癌及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细胞的神经节苷脂如GloboH和SSEA4糖链的核心结构,因此可作为癌症相关糖抗原的合成前体用于癌症疫苗的研发。最近的研究发现,细胞表面或者可溶性的Pk/Gb3组织血型抗原末端的半乳双糖(Galα1-4Gal)结构或者类似物可以通过与HIV-1病毒的包膜蛋白结合以抑制病毒在靶细胞表面的吸附,揭示了globotriose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新的治疗方法用于HIV/AIDS的治疗的可能。虽然寡糖及其结构类似物应用于食品和药品具有巨大的潜能,但是由于这些生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而导致其大量制备十分困难。目前寡糖的合成方法包括化学法及酶法合成。由于糖分子中多个可以参与反应的羟基,化学法合成特定的糖苷键需要多步的保护及去保护操作,步骤繁琐。而酶法合成糖苷键一步完成,可以在不对其它羟基进行保护的情况下保证合成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步骤简单,而且可以在不对其它羟基进行保护的情况下保证合成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因而在寡糖合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一步法合成寡糖反应中应用的两类酶分别是糖基转移酶(glycosyltransferases)和糖苷酶(glycosidases)。糖基转移酶是生物体内天然合成寡糖或者聚糖的酶,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好,反应效率高,但是糖基转移酶需要价格昂贵的活化的糖核苷酸作为糖基供体,不利于体外规模化合成反应。糖苷酶又称为糖苷水解酶,通常是天然条件下对聚糖或者糖缀合物上的糖苷键进行水解的一类酶,但是某些种类的糖苷酶在体外条件下,也可以利用简单糖类为糖基供体催化糖基化反应(glycosylation)或者转糖基反应(transglycosylation)合成糖苷键,生成各类糖类化合物。由于糖苷酶催化糖苷键合成的糖基供体可以为单糖、寡糖及其他糖苷类化合物,因此可以低成本、大规模的合成寡糖及其衍生物,因而该类酶的合成能力受到广泛关注。α-半乳糖苷酶(EC 3.2.1.22)是一类重要的糖苷酶,该酶天然情况下可以水解除去多种寡糖或者糖缀合物末端的半乳糖基。根据氨基酸序列相似性,α-半乳糖苷酶归属于糖苷酶家族GH4、GH27、GH36、GH57、GH97和GH110(http://www.cazy.org/)。已有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α-半乳糖苷酶应用于半乳寡糖和糖苷的合成报道,大部分已知的转糖基α-半乳糖苷酶能够催化合成Galα1-3或者Galα1-6糖苷键,只有极少数α-半乳糖苷酶能够催化合成Galα1-4糖苷键,包括水苏属(Stachys affinis)、路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100-16/100-23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以及本实验室报道的来源于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203的α-半乳糖苷酶。目前仅有短双歧杆菌的酶能以甲基乳糖苷为受体催化合成globotriose衍生物,但区域选择性不严格,合成两种异构产物。因而筛选新的具有转糖基活性、区域选择性专一的α-半乳糖苷酶对于药用寡糖及糖缀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进行了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α-半乳糖苷酶的筛选,目标是以乳糖为糖基受体筛选获得能够合成Galal-4糖苷键的糖苷酶。通过TAIL-PCR技术和常规PCR技术克隆了不同微生物来源的9个α-半乳糖苷酶基因,即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JCM1134 α-半乳糖苷酶基因agaLc (2295 bp),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e) JCM1059 α-半乳糖苷酶基因agaLb737 (2214 bp),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TCC13124 α-半乳糖苷酶CPF 0491基因(2205bp),以及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NCTC 9343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BF1418、BF4189、BF0233、BF0498、BF0803、BF0227基因(大小分别为1503bp、1491 bp、2160 bp、2169 bp、2076 bp、1593 bp)。将这些α-半乳糖昔酶基因与pBAD/His A载体连接转化表达宿主E. coli LMG194,构建基因工程菌用于重组酶的诱导表达。9个重组α-半乳糖苷酶均可以表达出可溶性蛋白,重组酶粗酶液均表现出对对硝基半乳糖苷(p-nitrophenyl-a-D-galactopyranoside,pNPαGal)的水解活性。用重组酶粗酶液催化以pNPaGal为供体、乳糖为受体的转糖基反应研究结果说明,除BF0803外,其余8个重组酶均可以催化合成以乳糖为受体的转糖基产物。其中CPF 0491、BF0233和BF0227合成的转糖基产物经TLC检测与globotriose标准品迁移率一致,转糖基产物进一步经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检测,发现只有BF0227的转糖基产物与globotriose标准品保留时间一致。对转糖基产物进行乙酰化修饰,NMR分析结构表明该产物为半乳糖以α1-4糖苷键与乳糖连接的寡糖,这是首例可以以天然乳糖为受体催化合成Galα1-4糖苷键的α-半乳糖苷酶,因此后续的研究工作均围绕BF0227开展。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重组酶BF0227在已经构建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无法实现Ni-亲和层析纯化。该酶基因大小为1593 bp,编码约58.3KDa的蛋白,属于GH27家族,根据SignalP4.1分析,其N-端的24个氨基酸为预测的理论信号肽序列。进而克隆BF0227基因去除的N-端信号肽编码的核苷酸序列,命名为agaBf3S,构建基因工程菌E. coli LMG194/pBAD/His A-agaBf3S,对重组酶AgaBf3S进行诱导表达,经过Ni-亲和层析纯化得到AgaBf3S纯酶,分子量约59.2kDa。对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在进行水解反应时,AgaBf3S最适pH 4.5,在pH4.0-11.0范围内稳定,最适温度40℃,温度高于40℃时迅速失活。重组酶AgaBf3S受各种离子的影响较小,为非离子依赖的酸性中温糖苷酶。AgaBf3S可高效水解pNPαGal,当以oNPαGal底物时,其水解活力为pNPαGal水解活力的37.58%,对其它底物如mNPaGal、β-糖苷键连接底物或非半乳糖硝基苯糖苷均没有水解活性。对AgaBf3S水解人工及天然底物的Km和kcat分别进行的测定结果表明,AgaBf3S水解pNPαGal、蜜二糖和globotriose的Km和kcat值分别为1.27mM和172.97 S-1,62.76 mM和7.74 S-1,4.62 mM和388.45 S-1; AgaBf3S水解pNPaGαl、蜜二糖和globotriose的kcat/Km值分别为135.88 mM-1S-1,0.28 mM-1S-1, 84.12mM-1S-1。以上三种底物中,AgaBf3S对pNPαGal的亲和力和水解效率均最高,说明pNPαGal较合适作为转糖基反应供体。将AgaBf3S以pNPaGal为供体、以乳糖为受体进行转糖基反应,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了底物浓度、pH、温度等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确定产物产率最高的反应条件为:起始乳糖浓度500 mM、pNPαGal浓度20 mM、酶浓度0.6 U/mL,在100 mM pH 4.5NaAc缓冲液中40℃反应30 min,此时产物(命名为PLac)产率为32.4%。对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将其1H NMR谱及1H,13C-HSQC谱与globotriose的标准品的相关谱图进行比较,结合TLC迁移率、质谱结果、HPAEC保留时间分析,确定该转糖基产物为globotriose。该结果显示AgaBf3S是一步法合成globotriose的新型工具酶。进一步研究了该酶的转糖基受体选择性,以多种二糖、单糖和糖醇为受体建立转糖基反应,结果表明AgaBf3S可以在纤维二糖、麦芽糖、蜜二糖等二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醛糖为受体时合成转糖基产物,并且受体非还原端为半乳糖时产物产量较高,在以山梨糖、果糖等酮糖,甘露醇、山梨醇等糖醇以及木糖和鼠李糖为受体时无转糖基产物生成,说明糖基受体糖环结构、羟基位置,尤其是C-4上羟基的键型对于AgaBf3S的受体选择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一步通过随机突变与定点突变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转糖基效率提高的突变酶,同时对AgaBf3S受体选择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进行了研究。α-半乳糖苷酶催化合成反应时遵循糖苷酶的一般作用机制,在反应后期还会对转糖基产物进行二次水解,因此产物产量不高。为了提高AgaBf3S催化合成globotriose的产率,对AgaBf3S进行了随机突变研究,确定了2个对转糖基产物产率有较大影响的氨基酸位点,并对这两个氨基酸位点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氨基酸替换,最终得到了突变酶A141W和H426S,其转糖基产物产率分别为36.06%和38.25%,与原始酶(产率为32.4%)相比,产率分别提高了11%和18%。通过对AgaBf3S进行同源模建(http://www.sbg.bio.ic.ac.uk/phyre2/html/page.cgi?id=index,模板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MA-4680)来源的β-L-阿拉伯糖苷酶Arap27A),根据其三维模拟结构发现,A141位于催化腔的腔口,可能是由于该位点的丙氨酸突变成了非极性的色氨酸后导致反应腔内水活度降低,转糖基产物可以大量积累。通过结构比对,推测出多个与AgaBf3S催化活性相关的重要氨基酸位点,其中D135为亲核位点,D191为酸碱催化位点,D48、K133、C170、R187为底物结合位点,Y101、W172、P194为推测的配体结合位点。通过氨基酸定点突变进一步确定了W172为受体结合相关位点,该位点的色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后,可以以pNPαGal为受体合成大量自转产物,而原始酶不以pNPαGal为受体合成自转产物,说明该位点氨基酸的替换改变了酶的受体选择性。
王咏诗, 叶新山[4]2018年在《聚糖的合成及其在糖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糖类在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聚糖的获得性问题和其相对较弱的免疫原性一直限制了糖化学生物学尤其是糖疫苗研究的发展.近年来,聚糖和糖复合物化学合成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糖疫苗(包括抗菌疫苗、抗肿瘤疫苗、抗HIV疫苗等)研究的兴盛.其中,寡糖一釜合成策略和固相合成策略大大提高了聚糖合成的效率;聚糖与载体蛋白偶联的复合物也成功提高了糖抗原的免疫原性.本文将结合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工作,简述糖类化合物化学合成的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糖疫苗研究中的应用,希望对更好地理解糖化学生物学特别是糖疫苗有所帮助.
陈聪聪[5]2015年在《新人乳四糖LNnT及其衍生物的连续一锅多酶体系合成研究》文中指出人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是人类乳汁中仅次于乳糖和脂肪的第三大固体成分。新人乳四糖lacto-N-neotetraose (Galβ1-4GlcNAcβ1-3Galβ1-4Glc, LNnT)是人乳寡糖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核心结构(lacto-N-tetraose,Galβ-3GlcNAcβ1-3Galβ1-4Glc,LNT和LNnT)之一,可以在不同位置发生不同程度的唾液酸化以及岩藻糖化,从而形成一系列结构复杂的人乳寡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00多种LNnT结构被分离确证。有趣的是,与其他种类哺乳动物的寡糖相比,这些新人乳寡糖在组成以及复杂程度上,表现出明显地不同。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人乳寡糖发挥着十分广泛且有益的生物学作用。例如,促进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群的生长、防止病毒感染、阻碍病原体的黏附、调节肠道上皮细胞应答、免疫调节等。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包括新人乳四糖在内的人乳寡糖已经在临床实验中被应用到婴儿配方和食物添加剂中。另外,新人乳四糖及其唾液酸化和岩藻糖化衍生物作为O-聚糖和N-聚糖中十分常见的结构,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调节细胞间黏附以及信息传递的作用。例如,路易斯X(Lewis x,Lex)以及唾液酸化路易斯x(sLewis x,sLex)结构作为选择素类的糖基配体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一些新人乳四糖衍生物,如含有Lex结构的五糖和含有sLeX结构的六糖,在许多的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已经被作为理想的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 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s, TACAs),用于发展基于肿瘤相关抗原的糖疫苗。近20年来,生物活性显著且结构复杂多样的新人乳四糖及其唾液酸化和岩藻糖化衍生物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糖化学家们的关注。多种化学合成以及酶法合成策略相继应用到新人乳四糖及其唾液酸化和岩藻糖化衍生物的合成中。例如,逐步缩合定向线性合成、自动化固相合成、“一锅法”合成等各具特色的化学合成、酶法合成、化学酶法合成以及全细胞发酵。然而,目前发展的化学合成策略往往需要繁琐的保护、脱保护操作和大量的分离纯化工作,导致总体合成收率较低;酶法合成方面,酶的来源以及酶严格的底物适应性限制了其在复杂寡糖大量合成中的应用;全细胞发酵由于产物寡糖难以纯化也并非是最佳的合成策略。因此,我们仍然迫切地需要发展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合成策略,用以快速、高效地制备新人乳四糖及其唾液酸化和岩藻糖化衍生物。针对这一挑战,本论文发展了连续一锅多酶(one-pot multienzyme,OPME)合成策略并成功应用于一系列复杂新人乳寡糖及其唾液酸化和岩藻糖化衍生物的合成,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以乳糖为起始反应物,通过连续的两步一锅多酶糖苷化反应(OPME1,β1-3-N-乙酰氨基葡糖基化和OPME 2,β1-4-半乳糖基化)高效的获得了LNnT四糖。(2)以LNnT为糖骨架,通过α2-3-唾液酶转移酶催化的OPME3对其进行唾液酸化修饰,并通过α1-3-岩藻糖转移酶催化的OPME4对其进行岩藻糖化修饰。(3)仅仅通过改变一锅多酶体系的催化顺序,利用α2-6-液酶转移酶催化的OPME 5对LNnT中间半乳糖进行选择性唾液酸化。最终,完成了新人乳四糖化合物LNnT、其唾液酸化的化合物3"'-sLNnT、含有LeX结构的五糖LNFP-Ⅲ、含有sLeX结构的六糖3"'-sLNFP-Ⅲ和中间半乳糖选择性唾液酸化的新人乳四糖衍生物6'-sLNnT、DSLNnT和6'-sLNFP-Ⅲ的制备级合成。其中,化合物6'-sLNnT,DSLNnT和6'-sLNFP-Ⅲ为首次合成。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首次实现对新人乳四糖的中间半乳糖选择性唾液酸化衍生物的大量合成制备。(2)首次提出了仅通过改变一锅多酶体系的催化顺序进行寡糖的选择性合成。
杨晴来[6]2015年在《基于“分子胶”的新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高效合成及其纳米胶束化研究》文中指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能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在抗癌药物的运输及控制释放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合成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及分子结构与组成可以设计的嵌段共聚物是共聚物研究面临的困难之一,因此,研究探索新型高效的嵌段共聚物合成方法是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综述了前人有关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在以共价连接和以超分子化学作用力连接方式合成嵌段共聚物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二重氢键二聚体“分子胶”引导双二硫键形成的嵌段共聚物合成策略,以超分子化学的思想合成了以共价键方式连接的嵌段共聚物。本文利用“分子胶”的引导作用合成了四种智能型嵌段共聚物:还原敏感性嵌段共聚物PEG-PLA,主动靶向作用的还原敏感性嵌段共聚物FA-CSO-PLA,氧化还原双重敏感性嵌段共聚物PEG-DMTK-SS-PLA,三嵌段共聚物PEG-PLA-PEG/PLA-PEG-PLA,并分别研究了它们自组装胶束的载药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述如下:1)基于二重氢键二聚体“分子胶”体系的引导作用合成嵌段共聚物的方法构建。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基于二重氢键配对作用的二聚体“分子胶”体系,以PEG和PLA为聚合物片段,在“分子胶”引导作用下通过双二硫键连接的方式可以高效的连接聚合物片段得到目标嵌段共聚物PEG-PLA。以“分子胶”引导双二硫键形成来合成嵌段共聚物PEG-PLA的合成方法,它不仅仅限于PEG与PLA的共聚,也可以应用于其它聚合物的拼接共聚,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共聚物合成方法。2)基于“分子胶”的还原敏感性嵌段共聚物PEG-PLA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采用“分子胶”体系成功合成了四组不同分子量的嵌段共聚物PEG-PLA。PEG-PLA自组装胶束的粒径在34到107 nm之间说明其具有被动靶向肿瘤细胞的功能;PEG-PLA胶束在还原性的DTT刺激作用下可以有效的控制药物释放;通过荧光显微法和流式细胞法对PEG-PLA载药胶束的细胞内吞作用和在细胞内的药物控制释放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说明PEG-PLA载药胶束可以携带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并且在细胞内gsh的刺激作用下释放药物至细胞核;最后采用mtt法对peg-pla载药胶束的肿瘤细胞抑制率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说明peg-pla载药胶束在细胞内gsh的刺激作用下可以有效的控制药物释放并抑制癌细胞生长。通过“分子胶”体系合成的具有还原敏感性的嵌段共聚物peg-pla,它在肿瘤细胞固有的gsh刺激作用下peg-pla胶束体系中的二硫键可以发生断裂而达到控制药物释放,“分子胶”体系中的双二硫键赋予了嵌段共聚物peg-pla的还原敏感性,peg-pla可以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基于“分子胶”的嵌段共聚物cso-pla/fa-cso-pla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采用的“分子胶”体系成功合成了功能性嵌段共聚物cso-pla和fa-cso-pla,采用nmr,ft-ir和gpc对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cso-pla和fa-cso-pla自组装胶束的cmc值低至0.071和0.045mg.ml-1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dls和tem对cso-pla和fa-cso-pla自组装胶束的性质进行了表征,胶束的粒径在分别61和100nm为说明其具有被动靶向肿瘤细胞的功能;cso-pla和fa-cso-pla胶束在dtt刺激作用下可以有效的控制药物释放;cso-pla和fa-cso-pla胶束在肿瘤细胞的epr(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效应下具有良好的被动靶向作用,fa-cso-pla胶束同时还具有叶酸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作用,具有被动和主动靶向协同作用的fa-cso-pla载药胶束具有更高的肿瘤细胞抑制率。通过“分子胶”体系合成的功能性嵌段共聚物cso-pla和fa-cso-pla,它们在肿瘤细胞固有的gsh刺激作用下可以控制药物释放。所以嵌段共聚物cso-pla和fa-cso-pla可以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基于“分子胶”的氧化还原双重敏感性嵌段共聚物peg-dmtk-ss-pla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研究。通过“分子胶”体系成功合成了四组不同分子量的嵌段共聚物peg-dmtk-ss-pla;peg-dmtk-ss-pla自组装胶束的cmc值低至0.051至0.087mg.ml-1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peg-dmtk-ss-pla空白胶束和载药胶束的粒径分别为55nm和74nm,说明具有被动靶向肿瘤细胞的功能;peg-dmtk-ss-pladox载药胶束在h2o2和gsh刺激作用下可以有效的控制药物释放;peg-dmtk-ss-pla对正常细胞无毒害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peg-dmtk-ss-pla载药胶束可以携带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并且在细胞内ros和gsh的双重刺激作用下控制药物释放作用至细胞核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其与mpeg-pla(无二甲基硫缩酮和二硫键)和peg-pla(具有二硫键而没有二甲基硫缩酮)载药胶束比较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通过“分子胶”体系合成了具有氧化和还原双重敏感性的嵌段共聚物PEG-DMTK-SS-PLA,它在肿瘤细胞固有的ROS和GSH刺激作用下胶束体系中的二甲基硫缩酮和二硫键可以发生断裂而达到控制药物释放,PEG-DMTK-SS-PLA可以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5)基于“分子胶”的三嵌段共聚物PLA-PEG-PLA/PEG-PLA-PEG的合成及其胶束化研究采用“分子胶”体系成功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组合的三嵌段共聚物PLA-PEG-PLA/PEG-PLA-PEG各三组;以嵌段共聚物PEG2000-PLA5000-PEG2000自组装胶束为例研究,胶束的CMC值低至0.022 mg.m L-1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空白胶束和载药胶束的粒径分别为47和84 nm说明其具有被动靶向肿瘤细胞的功能;PEG2000-PLA5000-PEG2000胶束对DTT具有还原敏感作用,说明这一类型的三嵌段共聚物可以在还原敏感性作用用于控制药物的释放。“分子胶”体系中的双二硫键赋予了这一类三嵌段共聚物的还原敏感性,它们具有开发成抗癌药物载体的潜能。
张洪涛[7]2011年在《微生物β-1,3-葡聚糖的强化合成及最小功能单元挖掘》文中认为本论文以一株产β-1,3-葡聚糖(热凝胶)工业化生产菌株农杆菌ATCC 31749(Agrobacterium sp. ATCC 31749)为研究模型,从提升β-1,3-葡聚糖的生产效率入手,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构建了电子传递链及β-1,3-葡聚糖合成相关的代谢途径,运用定量PCR(qRT-PCR)、和胞内核苷酸分析考察了不同溶氧(DO)条件下β-1,3-葡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RNA转录丰度变化,从而阐明溶氧影响Agrobacterium sp. ATCC 31749基因转录水平、碳代谢流以及其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用于强化β-1,3-葡聚糖生物合成的二阶段溶氧和pH控制的策略。对不同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进行水解,构建了包括β-1,3-葡聚寡糖在内的具有多种构型的葡聚寡糖糖库,并合成拟糖脂和制备寡糖糖芯片,借助糖芯片技术研究了糖与免疫系统信号蛋白之间的作用关系,挖掘出能够被信号蛋白识别的最小葡聚寡糖单元,探索功能糖-免疫信号蛋白之间的构效关系规律,为以免疫信号蛋白为靶点的高效功能糖单元的筛选和设计提供实验基础、理论依据与新思路,为基于代谢工程手段的功能糖生物合成提供改进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Agrobacterium sp. ATCC 31749的电子呼吸链和β-1,3-葡聚糖(热凝胶)合成代谢途径。在Agrobacterium sp. ATCC 31749全基因组还没有测序的情况下,通过设计兼并引物和定量PCR技术,获得假定的NADH氧化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辅酶Q生物合成蛋白、细胞色素d末端氧化酶、细胞色素bo末端氧化酶、细胞色素cbb3-型氧化酶、细胞色素caa3-型氧化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将获得的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基因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完成了对所获得基因的解析,在鉴定假定基因与预期完全一致的基础上构建Agrobacterium sp. ATCC 31749电子传递链网络。进一步从基因组水平对获得的基因序列与已测序的4种Agrobacterium属菌株之间进行比对,发现了所有检测基因仅与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58中的对应基因有98%以上的高度近似性,这表明Agrobacterium sp. ATCC 31749与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58基因组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此结论,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构建了热β-1,3-葡聚糖(热凝胶)合成代谢途径。2)溶氧可以调控胞内与β-1,3-葡聚糖(热凝胶)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借助qRT-PCR技术解析DO水平与β-1,3-葡聚糖(热凝胶)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丰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DO水平下与热凝胶合成相关的基因(①葡萄糖用于热凝胶合成与细胞壁多糖合成的基因;②TCA循环途径中酶的基因;③电子传递链中蛋白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表明,所考察基因的转录水平随溶氧的增加而增强,DO在50%时所考察基因的转录水平最高,细胞内cyoA、catD、fixN、icd、sdh B、mdh、glmM和galU基因的转录水平是低溶氧条件下(5%)的3-6倍。3)溶氧通过调整胞内的核苷酸水平来调整碳代谢流,强化β-1,3-葡聚糖(热凝胶)的合成。在通过溶氧来控制β-1,3-葡聚糖(热凝胶)发酵过程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溶氧变化对β-1,3-葡聚糖(热凝胶)合成及其相关前体核苷酸物质丰度的影响,阐明了溶氧水平对改变碳代谢流分布和加快糖代谢流用于β-1,3-葡聚糖(热凝胶)合成的分子机制。与低溶氧条件相比(15% DO),高溶氧条件下细胞内AMP、UMP、UDP-葡萄糖、NADH、UTP分别是低溶氧条件下的1.4、7.9、4、3和1.5倍;与5%溶氧相比,在45%和60%溶氧浓度下,底物比消耗速率和热凝胶比合成速率增幅均超过2倍。4)提出并验证了用于强化β-1, 3-葡聚糖(热凝胶)合成的二阶段溶氧与pH控制发酵策略。在热凝胶生产过程中用两阶段溶氧调控策略(20 h到50 h溶氧为60%,pH 5.6;51 h到120 h,溶氧为40%,pH 5.6)可以提高葡萄糖消耗速率和热凝胶合成速率,使热凝胶产量达到42.8 g/L。与恒定转速控制发酵相比,热凝胶的产量、生产强度、底物转化率分别提高28%,30%和20%。这一结果表明二阶段溶氧与pH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加速碳源的消耗,增强碳代谢流用于热凝胶的合成。5)基于糖芯片技术,确认了与免疫系统功能蛋白Dectin-1和DC-SIGN结合的葡聚寡糖最小功能单元,探索了不同结构葡聚寡糖与功能蛋白间的识别及构效关系。对来自源不同微生物的寡糖和多糖进行部分水解,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糖苷链连接的寡糖分子,用质谱与核磁技术对寡糖分子的结构进行解析,合成了拟糖脂探针,并用于制备糖芯片。寡糖的二级质谱谱图表明:对于不同糖苷键连接的葡聚寡糖,其ES-CID-MS/MS具有不同的断裂方式;而对于相同糖苷键连接的葡聚寡糖,其单糖指纹图谱具有特定特征,即1,2-连接的寡糖,其单离子峰的碎片峰规律是:0,4A, B和C型离子峰在每一个寡糖单元内均全部出现,相邻峰C型离子峰间具有相同的差值规律(102, 42, 18),而1,3-连接的寡糖仅仅出现了C型离子峰。功能蛋白Dectin-1特异识别主链聚合度大于10的β-1,3-葡聚寡糖。功能蛋白DC-SIGN广泛识别来自于细菌与真菌的葡聚寡糖,尤其对主链为β-1,3-四糖在1和3位有β-1,6-分支的β-1,3-葡聚寡糖具有极高的识别能力。本研究只是初步表明DC-SIGN可以和β-1,3-葡聚寡糖作用,目前在Feizi ,针对DC-SIGN和β-1,3-葡聚寡糖识别的特异性如何?以及DC-SIGN和其他寡糖探针的作用强度如何等问题正在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上结果为以Dectin-1和DC-SIGN为靶标的β-1,3-葡聚寡糖(热凝胶寡糖)的功能开发提供了方向。
杨波[8]2009年在《海洋硫酸半乳聚糖特异性降解、寡糖和糖脂的制备与序列分析及其寡糖芯片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几种海洋硫酸半乳聚糖为研究对象,采用酸法和自由基氧化法和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获得了120种寡糖,通过还原胺化方法制备了30种拟糖脂生物探针,并运用生物质谱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序列。首先,运用电喷雾碰撞诱导串联质谱(ES-CID-MS/MS)技术,分析了14种不同结构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卡拉胶寡糖的序列,总结了不同寡糖在质谱分析中产生的糖基碎片信息,发现并成功解决了硫酸寡糖质谱分析中硫酸根易脱落的问题,找到了不同结构的寡糖二级质谱碎片离子的断裂规律,从理论上解释了产生特殊离子碎片的原因,最终建立了硫酸半乳寡糖微量序列分析的质谱学方法。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其它硫酸寡糖序列分析。所建立的微量寡糖序列分析方法为卡拉胶类寡糖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以κ-、ι-和λ-卡拉胶、琼胶和脱硫λ-卡拉胶为原料,采用温和稀酸降解法制备了系列寡糖并用ES-CID-MS/MS技术确定了其序列。获得了90个寡糖单体,其中40种寡糖单体为首次报道。从位阻效应和环张力效应出发,以特异酸解条件制备了聚合度3~19的κ-卡拉胶奇数硫酸寡糖和聚合度3~19的琼胶奇数寡糖;根据3,6-内醚半乳糖的酸不稳定性,进而选用了还原性弱酸降解制备了聚合度2~24的κ-卡拉胶偶数硫酸寡糖醇与2~20的偶数琼胶寡糖醇系列寡糖;根据C2位硫酸基拉电子诱导效应及稀酸对α-1,3和β-1,4糖苷键水解选择性的差异,制备了聚合度2~20的ι-卡拉胶偶数硫酸寡糖及其糖醇,本技术具有拟α-琼胶酶和α-卡拉胶酶特异性降解特点,但却制备了结构不同于酶法制备的寡糖化合物,其成本又远低于生物酶法。含有3,6-内醚半乳糖的多糖易被稀无机酸和有机酸以及固体酸如各种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降解而得到全部为奇数的罕见降解结果,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首次阐明了这种能够特异性获得奇数寡糖的降解机理。在上述降解机理的指导下,以一种红藻多糖为原料,采用分步降解法制备了14种杂合寡糖并确定了它们的序列,为复杂红藻多糖的结构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此外,进一步评价了系列杂合硫酸半乳寡糖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β-分泌酶(BACE)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在648μg/mL下,组分M4具有一定抑制ACE活性,抑制率为10.4%,具有弱降压活性;在100μg/mL下,低分子量组分M1,M2和M3抑制BACE分别为42.5%,31.1%和47.6%,表明具有一定抗老年痴呆活性,但高分子量组分则无活性。该结果为从事其它硫酸半乳寡糖构效关系的研究、生物活性评价提供了基础。在对硫酸半乳多糖的自由基氧化降解实验中,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确定了自由基降解的最佳条件,获得了系列自由基降解产物,并通过质谱技术成功分析了复杂产物中的寡糖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自由基降解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降解方法,所得寡糖结构复杂,这为获得结构丰富多样且新颖的寡糖提供了有效方法。此外,通过对产物的分析发现,该方法没有硫酸根的脱落问题,能够较好的保留多糖分子中的硫酸酯基团,有利于某些生物活性的评价。通过此降解方法获得了3个系列30多种寡糖和杂合硫酸半乳寡糖组分,首次获得了结构新颖的κ-和ι-卡拉胶寡糖酸。为了深入研究寡糖与蛋白相互作用,快速筛选活性寡糖化合物,利用上述寡糖为原料,进一步采用还原氨胺化技术探讨了拟糖脂生物探针的合成,获得了30种拟糖脂,并运用生物质谱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这些寡糖脂为糖芯片的构建,以及进一步从事寡糖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本文以多种硫酸半乳寡糖为研究对象,系统建立了一种微量简便的生物质谱学方法,该方法能确定各种硫酸半乳寡糖的序列,并在对寡糖产物结构的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化学降解多糖的机理,创建了以化学手段进行可控、定向降解、规模化制备奇数与偶数卡拉胶寡糖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还原胺化法将系列寡糖合成了拟糖脂生物探针,为海洋硫酸寡糖芯片的建立和海洋糖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陈荫[9]2012年在《四株不同来源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微生物多糖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丰富的生物功能,培养条件可控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规模化生产。海洋蕴含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种类多样,性质特异。从海洋微生物中寻找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胞外多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以14种不同海洋来源微生物的发酵液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胞外多糖,对其进行组成分析,从中筛选出4株海洋微生物,包括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Y16),南海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LCJ-5-4),太平洋深海底质来源真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um)以及南海海绵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SP32),对其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构研究和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从南海红树林植物厚藤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Y16发酵液中提取得到胞外多糖,通过Q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150,Superdex75凝胶渗透柱层析对其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多糖组分As1-1和As2-1,分子量分别为15kDa和6kDa,As1-1是由Man和Gal组成,比例为9:1;As2-1全部由Man组成。经甲基化及1D,2D NMR分析表明,As1-1是以(1→2)-α-D-Manp为主链的半乳甘露聚糖,其O-6约每3个糖基存在一个分支,支链由β-Manp、β-Galf和少量(1→6)-α-D-Manp组成。As2-1是近似直链的(1→6)-α-D-Manp连接的甘露聚糖,在O-3位存在一定的分支,分支由α-D-Manp及(1→3)-α-D-Manp组成。通过体外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评价表明,As1-1和As2-1具有良好的体外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特别是As1-1,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为1.45mg/mL。该研究首次从厚藤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 Y16胞外多糖中获得了结构新颖的以(1→2)-α-D-Manp为主链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半乳甘露聚糖,其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2.从南海珊瑚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LCJ-5-4发酵液中提取胞外多糖,通过Q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cryal S400,Superdex75凝胶渗透柱层析对其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多糖组分AV-1和AVP。经GC、HPLC、HPGPC、IR、甲基化及1D,2D–NMR分析表明,AV-1是以葡萄糖为主的中性杂多糖,分子量为500kDa,其结构以(1→6)-α-D-Glcp为主要连接方式,平均9个糖基存在一个以单个非还原末端α-D-Manp形式的分支连接在主链(1→6)-α-D-Glcp的O-3位上。AVP是分子量为7kDa,结构新颖的甘露葡聚糖,其主链以(1→6)-α-D-Glcp为主,还含有(1→2)-α-D-Manp,也存在一定的分支,平均每8个糖基存在一个分支,而且支链比AV-1的支链要长,除了非还原末端α-D-Manp以外,还含有(1→2)-α-D-Manp,连在主链(1→2)-α-D-Manp的O-6位上。通过体外抗氧化指标评价表明,AVP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EC50值分别为2.0mg/mL和1.5mg/mL。本研究从珊瑚共附生真菌A. versicolor LCJ-5-4得到两种胞外多糖,AV-1为具有Man分支的类似右旋糖酐结构,AVP是结构新颖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甘露葡聚糖,表明海洋共附生真菌是结构新颖的活性胞外多糖的重要来源。3.从太平洋深海底质来源的真菌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发酵液中获得的胞外多糖,通过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uperdex75凝胶渗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多糖组分Ps1-1。 HPGPC及HPLC研究表明,Ps1-1是分子量为20kDa,Gal与Man的比例约为1:1的半乳甘露聚糖。通过部分酸水解、甲基化、1D,2D NMR、乙酰解和ESI MS分析表明,Ps1-1是以(1→6)-α-Manp为主链的磷酸化半乳甘露聚糖。其存在Man核心,核心结构是以(1→6)-α-Manp为主链的多分支结构,分支发生在主链的O-2位上,由单个非还原末端的α-Manp及(1→2)-α-Manp连接的二糖和三糖组成。由Gal组成的支链结构连接于Man的核心结构上,Gal支链由β-(1→5)-Galf组成,存在15%的分支,分支由单个非还原末端的β-Galf连接在主链β-(1→5)-Galf的O-6上,并且存在10%左右的磷酸基取代,取代同样在β-(1→5)-Galf的O-6位上。采用部分酸水解的方法制备寡糖,并结合Bio GelP4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4个由β-(1→5)-Galf组成的聚合度为2–5的半乳寡糖,以及聚合度为3–5的磷酸化半乳寡糖。并对β-(1→5)-Galf寡糖的二级质谱碎裂模式进行了探讨和验证,为通过质谱微量分析呋喃型半乳寡糖的结构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从深海底质来源的真菌P. griseofulvum得到了一种含有特异β-(1→5)-Galf直链的半乳甘露聚糖,并获得了不同聚合度的呋喃半乳寡糖及磷酸化呋喃半乳寡糖,为我国“海洋糖库”的建设提供了新型特征寡糖。4.从一株南海海绵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 SP32)中提取其胞外多糖,通过Q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uperdex75凝胶渗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多糖组分SP-S。HPGPC和GC分析表明,SP-S的分子量为27kDa,主要由Man、Glc和Gal组成,其比例约为3:2:1。通过连续酸水解、甲基化、1D,2D NMR及部分酸水解后寡糖的GC–MS和ESI–CID MS/MS分析表明,SP-S是以甘露糖为核心的半乳葡萄甘露聚糖。核心甘露糖主链由(1→6)-α-Manp组成,其O-2上存在大量由(1→2)-α-Manp组成的分支。其半乳糖以→2)-β-Galf-(1→,→2,6)-β-Galf-(1→及β-Galf-(1→的连接方式,与(1→2)-α-Glcp和(1→6)-α-Glcp构成了胞外多糖SP-S的分支结构。经过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SP-S存在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EC50值约为5mg/mL。这是首次从Alternaria属真菌所产胞外多糖中获得结构新颖的半乳葡萄甘露聚糖,为研究半乳葡萄甘露聚糖的生物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海洋糖库”的建设提供了结构新颖的海洋多糖和特征寡糖,为抗氧化多糖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对进一步开发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和寡糖产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邵萌, 刘纯慧[10]2018年在《肝素寡糖的合成及其对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肝素作为抗凝药物应用于临床已达80年,至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肝素及其衍生物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被认为是主要机制之一,但微观结构的高度不均一性是研究肝素影响血管生成结构基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近年涌现出的新的寡糖合成策略使制备结构确定且多样化的肝素寡糖成为可能。该文简要总结了目前已经发展的肝素寡糖合成的策略,以及肝素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以期为发现靶向血管生成的肝素类肿瘤治疗药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化学酶法合成氟代Thomsen-Friedenreich(T)抗原及其唾液酸化衍生物[D]. 闫俊. 山东大学. 2013
[2]. 肿瘤相关寡糖的合成及其研究[D]. 朱小祥. 北京医科大学. 1996
[3]. 转糖基α-半乳糖苷酶筛选及Globotriose酶法合成研究[D]. 宫巍. 山东大学. 2016
[4]. 聚糖的合成及其在糖疫苗研究中的应用[J]. 王咏诗, 叶新山. 中国科学:化学. 2018
[5]. 新人乳四糖LNnT及其衍生物的连续一锅多酶体系合成研究[D]. 陈聪聪. 山东大学. 2015
[6]. 基于“分子胶”的新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高效合成及其纳米胶束化研究[D]. 杨晴来. 上海交通大学. 2015
[7]. 微生物β-1,3-葡聚糖的强化合成及最小功能单元挖掘[D]. 张洪涛. 江南大学. 2011
[8]. 海洋硫酸半乳聚糖特异性降解、寡糖和糖脂的制备与序列分析及其寡糖芯片的构建[D]. 杨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9]. 四株不同来源海洋微生物胞外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荫.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10]. 肝素寡糖的合成及其对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 邵萌, 刘纯慧. 药物生物技术. 2018
标签:药学论文; 肿瘤细胞论文; 半乳糖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凝胶色谱论文; 凝胶层析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癌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