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中轻轻工业工程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2.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解之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城乡和谐,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确立科学发展理念,理清科学发展思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作出了“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重要部署。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就地城镇化,城乡规划
一.背景研究
2008年8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在高陵县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这标志着西安市酝酿已久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已进入城市价值的充分兑现期,总体上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新阶段。
2010年,为深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农村富余人口加快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陕西省及西安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为高陵县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推力。
近年来,高陵县积极实施园区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大战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和安置失地农民、扩大就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要让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现代农村和现代城市和谐交融,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公共服务基本均衡。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超标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耕地面积不减少,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高陵县东樊村与何村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把村庄聚集后节余的土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不仅解决了村庄改造钱从哪里来的难题,还有效盘活和提升了农民资产价值。通过村庄合并改造,既可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还可实现产业升级以及生产、生活、就业方式的转变。这样的就地城镇化改造完全符合农民意愿,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因土地增减挂钩带来的诱惑,极大的促进了农民改变现有居住环境的愿望,催生了全县村庄改造与合并的热潮,政府抓住了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时机,展开农村新社区布点规划工作。传统农村社区有着独特的社会网络与组织结构,为了科学地进行新社区布点规划,就必须对农村社会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梳理。
二.就地城镇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变迁,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性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我国与世界城市的发展步伐仍有一定的差距,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城镇化,决不能再走传统低度和过度城镇化的道路,以低效的小城镇发展为重点,而应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走城乡统筹、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节约土地、生态良好、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这种新型城镇化,不仅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实质内容,包括居住模式、生活方式、公共服务水平等的城镇化,即农村“就地城镇化”。
所谓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就地”即在原有的居住地,聚集形成新的社区。
在理论界关于城镇化有六种途径:学者们主张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关键问题是向什么样的城镇集中,即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有六种观点:
一是大城市论,认为大城市经济效益好,城镇化应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二是小城市论,认为大城市已经膨胀,为避免城市病应发展小城市。
三是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是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社会结构实体,机动灵活,容量大,而且是沟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
四是主张大城市与小城市齐头并进,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
五是多元城市化的观点,主张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城市化方针。
六是区域现代化,主张以某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以若干中小城市为中介,与地区内众多小城镇和乡村形成网络,实现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
“就地城镇化”属于最后两种路径的整合。
三.新型农村社区
就地城镇化是农民身份、生活、生产转变的过程,空间上的落实必须有相对应的组织形式,农村新社区就是本次规划提出的居住单元,是涵盖了空间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住区形态。
农村新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四.结束语
农村新社区是农村社会重组的必然结果,改革以来人们试图通过政治的和经济的改造实现乡村社会和社区的重建及有序管理。虽然行政推动可以构建农村基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并加强农村社会和基层社区的有序管理,但是,这种依靠权力和强制而形成的并不是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而不过是一种行政体;政治和行政权力可以规划并组建一个“社区”,将人们组织起来,人们也可以对这种社区组织及权力表示敬畏与服从,但是,这并非是建立在内在认同基础上的“共同体”。
经济联合体又具有特定的人群,而非所有社区居民,覆盖面不够大。要整合农村社会,就必须以服务为平台来建设社区,既体现农民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又能反映政府倡导的村民自治的和谐性。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文作者:毕婵1 陈静1赵翾2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城镇化论文; 城乡论文; 社区论文; 农村论文; 城市论文; 社会论文; 高陵县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