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如何走到第一位_大学论文

高校德育:如何走到第一位_大学论文

大学德育:如何走向首要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首要论文,走向论文,位置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月27日,在山东省高校工委主办的山东省首届大学校长德育论坛上,全省近百所大学的校长齐聚一堂,以“高校德育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就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高校德育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此次论坛的宗旨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委领导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高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积极倡导大学校长关注德育、研究德育、力行德育,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不断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大学校长不仅要对学校教学管理等行政事务负责,更要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大学要首先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是教他们如何做学问

共识:校长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作为高校的行政领军人物,校长不仅要成为出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要成为优秀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不仅要对学校教学管理等行政事务负责,更要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善于从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审视人才培养规格,谋划高校长远发展。这是本届论坛形成的共识。

树立德育首位观。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田建国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确保德育首要地位,要做到“六个必须”,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16号文件上来;必须不断强化德育是灵魂、是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素质的办学理念;必须虚功实做,虚事实办,软件硬做,把德育的目标、内容、政策、载体由虚变实,把德育的体制、机制、队伍、投入由软变硬;必须建立健全德育管理体制;必须完善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必须明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育人中的功能定位和工作重点,促进三者的融合贯通,努力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真正落实好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在发言中强调,高校要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站在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高度,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落实德育首位。同时,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来考察,放在社会变化的大环境中去分析,放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格局中去研究,按照“围绕中心抓德育,抓好德育促中心”的原则,把德育工作纳入高校整体工作布局,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从学生培养体系关注大学德育。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提出,高校要从学生培养体系的视角、社会大环境的视角以及时代和未来的视角重视和研究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上,要从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竞争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筹划高校德育体系。

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认为,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诚然,德育不能代替智育,但德育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的思想能够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促进智力活动。作为校长如果忽视德育一味抓教学,那么,教学也不会真正搞上去。因此,大学要首先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是教他们如何做学问。做人,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学校在教育中,特别要注重引导青年学子鄙视浅薄、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不良风气,注重引导青年学子崇尚理想、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确立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从打牢“人生之基”高度做好大学德育工作。潍坊医学院院长于富华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后指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思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文化中公民底线伦理面临着崩溃,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省。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德育为先”意义重大而深远,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我们必须要从打牢“人生之基”的高度,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大学德育工作。

教师要特别注重以德育人,以身立教,耿介拔俗,为人师表;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注:如何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校长普遍认为,中央颁发16号文件和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大学德育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高校德育工作也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的期望,令人忧虑。

山东工商学院院长刘全顺认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低下,造成传统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得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的工具性道德教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形式、偏重活动、脱离实际的倾向以及德育的应付、应急问题仍然存在。德育社会化的实践体验环节上还较落后,造成知与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德育课程未能注重贴近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因此,如何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成为本次论坛校长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师德建设是关键。教师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体,其师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的关键。这是本次德育论坛关注的一个热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长乔晓林在阐述新时期高校师德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有些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政治观念淡薄;缺少敬业精神;注重个人功利;只教书,不育人;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只重个人收获。他认为师德失范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期不良思想的冲击。二是高校在教师选择方面把关不严,造成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三是教师缺乏自身修养。四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不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只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忽视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五是学校对教师关心不够,造成部分教师心理失衡,出现师德失范的行为。因此,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创造尊师重教,以人为本的氛围,加强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学习培养机制,加强师德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临沂师范学院院长韩延明从德育论的角度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他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道”,二是“师德”。“师道”就是教师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就是爱生之道、育才之道、创业之道;就是指教师的责任,即传承文化知识,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延续人类文明。师德要求主要包括,敬业思想、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爱生情感、名师信念、合作意识等。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一生会经历两种相互关联的角色;一是作为学生,必须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二是作为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循循善诱地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应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教师要特别注重以德育人、以身立教,因材施教、依法执教,注意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并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仪表端庄、语言文明。教育者要教育别人,先要取得教育的资格,这个资格便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耿介拔俗、为人师表。只有为人师表、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堪称楷模,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要以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为榜样,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

人文教育是基础。把人文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构建全景式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通过第一课堂的人文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的人文精神熏陶,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且把人文素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是本次德育论坛的又一个关注热点。

校长们认为,更高层次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博雅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引导人们关注人类本身,寻求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养成高雅得体的礼仪举止,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更多地依赖于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构建和谐的人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校园,永远是一个最美丽的精神花园,是具备而且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不是大学生求学的唯一目的。因此,他提出要实施通识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青岛理工大学校长仪垂杰在追踪大学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反思了近代以来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及其困境,提出了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理性选择。他认为,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前提。教育面对的应该是人的灵魂,人的灵魂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教育者应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这心灵之火,教会人所应该具有的对自由、梦想、尊严和对未来及幸福的追求。

他指出,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科学教育倚重科学,着重追求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价值;人文教育则强调人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追求。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则以求善为根本,科学求真需要人文为其导向,人文求善需要科学为其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舍。在他看来,“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是提高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仪垂杰认为,“适应”与“超越”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两个规律:社会适应性规律与个体适应性规律。尽管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只有在现实的社会运动中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大学人文精神只有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培育,才具有时代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在过度适应社会的同时,已很少记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大学应当始终保持自己作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一种特殊的学校”而进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锐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旨趣当在全面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从而造就更多拥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社会成员。

校长们普遍认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人文素质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本质上就是爱国主义;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保证。作为大学,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支撑、促进、引导和辐射作用,如何使德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本次论坛的关注热点。

济南大学校长程新在分析当代青年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的观点和建议。他认为,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兴趣取向和文化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青年的价值观念、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表态,但他们又因为自身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等方面特征而与社会其他青年群体有所不同。对大学青年文化进行研究,既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特点,也有助于预测和掌握大学生群体行为发生的轨迹和趋向,从而科学地制定青年政策,解决青年问题,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他建议,要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青年文化内容体系、科学系统的大学青年文化工作体系和完善的大学青年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加强青年文化建设。

烟台大学校长郭明瑞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观点。他认为,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要夯实文化根基,培养大学精神,孕育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强化以美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核;建设优雅校园,构筑和谐校园文化的外显;发展学生个性,组织精品活动,搭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舞台。

济宁师专校长罗家英、潍坊学院院长王守伦和滨州职业学院院长石忠则分别从网络文化、心理文化等角度提出了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设想。他们认为,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建立在规范、合理、有序的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做好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对策: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大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健全机制是做好新形势下大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在首届大学校长德育论坛上,与会代表提出:应尽快建立健全大学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聊城大学校长宋益乔联系本校德育实践阐述了“党委领导下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高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党委决策领导;二是校长统筹实施;三是学院全面落实;四是职能部门监督检查。四个方面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相互支持,运转有序,使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校长及行政系统在整个德育实施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重视制度建设。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认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建立在规范、合理、有序的规章制度基础上的,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实施意见、教师工作规范、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德育大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次,要完善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机制,把德育工作置于学生的监管之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第三,健全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明确学风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措施,建设考核激励机制,使学风建设有可靠的制度保障。第四,完善班级、宿舍管理制度,坚持育人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管理之中,使德育工作在有形中升华,在无声中细化,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构建外部机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山红红认为,大学德育不是一个封闭系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校德育工作时,不应忽视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应当大胆探索和创新高校德育的外部机制建设,从外部建设上进一步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她提出,一要依托学生家庭和用人单位,建立德育联通机制,使学校不仅详细了解到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下的表现,而且通过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表现的看法以及对他们学校政策的理解,使学校更加清楚自己德育政策的优缺点,进一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二要搭建校企工作平台,建立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在更深更广的层次和范围内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三是利用知名校友效应,建立德育引领机制,充分利用知名校友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引起高度的共鸣,最终起到引领德育工作发展的作用。四是积极参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建立社会文化的助推机制,营造良好的整体社会文化氛围,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促进高校德育建设水平。五是借助社会媒体力量,创新德育宣传机制,学校要通过社会媒体,加大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育人模式的宣传,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激励和促进高校德育建设,将相关内容又分化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整体衔接德育体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戚万学提出,要树立整体衔接的德育理念,整体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即要把德育工作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分析其各部分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把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估融为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部分与整体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高校来说,实现整体衔接,就是必须在纵向上统筹大中小学教育,在横向上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使德育工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标签:;  ;  ;  ;  ;  ;  ;  

高校德育:如何走到第一位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