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区域活动是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培养儿童社会交往行为的有效途径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在区角活动中创设矛盾情景、利用移情训练,采用循循善诱和激励的原则,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争吵中、失败中、合作中、愉悦中学会交往的技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交往 区角 矛盾场景 移情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2-196-01
交往是人的生存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幼儿的社会交往既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发展行为调节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展个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应当为幼儿创设各种环境,并利用这一资源,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交往的意识,学习交往的方法,掌握交往的技能。
一、创设矛盾场景,使幼儿在争吵中提高交往能力
儿童在游戏中最初的交往活动往往是从使用材料开始的。然而,材料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交往,如当材料的数量充足,完全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孩子可能不需与同伴交往,便能进行操作活动,这样的活动看似能很顺利地进行,但却失去了与同伴的交往机会,而在有意识地减少游戏材料后,游戏材料不能满足孩子需求,但孩子又为了得到他想要的材料时,他就会与同伴发生争执,争执的过程即是孩子交往的过程,孩子能从其中掌握交往的技能。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在投放材料时,有目的的减少材料的数量,为幼儿创设一个交往的场景。
二、按照激励原则,使幼儿在失败中产生交往合作的需要
幼儿最初是一个自我中心的机体,而不知道他人对同一事物有为同的看法。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连连受挫,不断产生矛盾,就是一次次矛盾过程中和结果中,幼儿慢慢地由朦胧到清晰地意识到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慢慢地学会了与人相处时所需的合作、共享与轮流等。因此,在此过程中,我们采用激励性原则——鼓励幼儿不断尝试,无论成功失败,对于幼儿都是可贵的经验,都要给予幼儿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肯定与激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幼儿在活动中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把“商量怎么玩”的机会留给幼儿,给幼儿提供自由、自主的商讨机会,让幼儿在相互交流中,亲身感受被接纳、被拒绝甚至争执得各不相让,活动的失败,使幼儿自我中心受挫,初步萌发了与人合作的愿望,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水平有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应帮助幼儿发现合作的方法,积累合作的经验。
三、采取循循善诱,使幼儿在合作中学会交往技能
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他们形成了有玩具独占,自我为中心的交往障碍。幼儿本身是“自我中心”的,他们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一致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大班幼儿竞争意识加强,并理解到“最好”的意义,想胜过其他的伙伴,表示自己比别人优异。因而,在活动区,为幼儿创造多种合作机会,以合作为主题设计活动,在活动区放入一些一定的难度材料,供幼儿去探索,引导幼儿通过将材料的组合,共同探究,迫使幼儿必须通过互相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能力差的幼儿向能力强幼儿请教、学习游戏中,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的创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此时,教师不应静坐、等待幼儿正确行为发生,应通过暗示、提示、教育材料、活动等,主动地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不仅如此,教师应当增加幼儿在操作中和同伴相互交往的机会,利用不相同的看法刺激每个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刺激幼儿讨论、协商,在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如合作、分享等。还应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并通过这些具体的交往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的策略,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合作。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友好配合的玩耍、协商、询问、共享、给予帮助或求助时,应引导幼儿感受合作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作品丰富多样,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幼儿在获得这一感性认识后,产生主动合作的意识行为,大家献计献策,创作出好的作品,使幼儿在合作快乐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四、利用移情训练,使幼儿在与人相处中的提高交往技能
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这就是移情。幼儿的情感认识是直观的,他们与人交往顺利与否,辨别对方的情绪情感,继而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并抑制攻击性行为。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使与人和谐相处成为幼儿一种内在的自觉需要,从而从被动接受成人要求到主动感受别人的情绪,并由情感的转化而带来积极的行动变化。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贞梅,王东华.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某城市公办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2]罗勤.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建立的多元化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 2014(03).
论文作者:畅晓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幼儿论文; 与人论文; 能力论文; 社会论文; 同伴论文; 材料论文; 人际交往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