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复习中寻找试题与课本知识的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在论文,课本论文,试题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中的地理试题,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或线索进行试题设计,试题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对学科信息的给出具有一定的隐蔽作用。同学们需要迅速有效的读懂问题,提取有效信息,进行解题。在考前的最后复习中,要善于把握试题情境与课本知识、原理的结合点,稳定、准确地认定解决问题所要用到的知识原理和方法。
对此,我们提出要在最后阶段复习中有意识地寻找试题和课本知识的“融点”,使复习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一、在知识重组基础上的“运用”训练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知识和方法、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加以运用解题。
如设计“世界的干旱地区和干旱农业”专题复习,首先,以讨论问题分析的思维主线入手。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分析的思维主线是:①世界干旱地区的位置及类型(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各干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自然带类型、符合什么规律,地形地势特点,河流特点,土壤状况):③各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灌溉水源的解决方式(引水、地下水等),农业结构与主要品种(种植、畜牧)。政策、市场与工矿业城市的影响,农业科技与经营(节水、管理等)。
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分析训练,问题可以设计为:干旱地区的位置与类型;各干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特点、问题和方向;比较分析等等。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可以采用自我论述、练习作业或绘图法等形式,同学们要牢牢把握的是引导和促使自己进行思维训练、进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
第三,选择高考实战题进行例析练习,依然是强化自己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最后,自己可以举一反三,设计思考更多的专题,如世界主要高原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及高原农业特色;世界主要冲积平原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及农业特色;板块边缘山地类型和自然带的比较;世界主要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比较;北纬30度附近入海的河流比较;寒流流经海岸的气候比较与农业发展特点;注入大西洋的河流水文特征的比较;世界主要重工业区发展条件的分析与比较;世界石油、小麦、铁矿等资源的输出比较:人口迁移的路线与资源运输路线的比较等等。
在这种复习设计中,试题的主题被突出出来,同学们在针对这些主题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将课本上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逐步建立联系。“融点”在逐渐形成。在复习策略的把握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打破知识和技能固有结构的壁垒,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是最后阶段复习的目标。
二、“主题”与“主干”的自然融合
这一问题主要面向教师提出的。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存在明确的学科主干知识,毫无疑问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但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教师如何处理主干重点的再复习成为值得推敲的问题。应该说,从高考命题的角度,学科主干知识绝对不是回避的内容,关键是对学科主干知识如何认识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考查。事实上,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多表现在对学科主干思维方式的考查上,透过一定的情境,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基本的思维品质,透过某一解题过程,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主要的学科技能和研究方法。可见,“主干知识”的再复习不是浮在众多知识表面上的重点,而是要挖掘沉淀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主干”。
从综合学科考试命题角度看,题目的选材和题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这就提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本阶段的复习选材和知识主干挖掘时注意寻找“主题”与“主干”的融点,这似乎与我们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复习建立了联系,热点问题及其背后所涉及的主干知识理所当然是我们选择的“融点”。
三、“实际联系理论”是“融点”复习的载体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个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但在专题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逻辑次序。在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基本复习时,思维逻辑次序是正向的,即复习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实际的例证,加以剖析和验证,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对原理的认识,以及对技能应用的检验。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理论的运用上往往具有“相对集中性”,所涉及的内容会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知识范畴内。这一过程对于活化书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必须注意的一点是,高考中对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的考查,在思维逻辑的次序上是逆向的,即通过题目设置了新情境、新问题,首先给出“实际”,要求学生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了解“实际”),再去联系理论,而此时所要联系的“理论”就不一定是相对集中的、某一特定知识范畴内的理论,甚至有可能是跨学科的多种理论的集合。学生在答卷中所表现出的“所答非所问”、“答不全”、“原理运用错误”等都是源于此。在一贯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中,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例证式的思维模式,这与考试中的实际要求存在思维水平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见,高考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实际联系理论”的要求。
在复习设计中,必须有案例分析。综合性试题的选材设计在这个阶段是必须加入的,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能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以熟悉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理沦来解题。如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一题,承载了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知识,没有哪本教材中系统罗列这些知识,但在考试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需要,将学科间和学科内的不同知识、理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知识答题。这种考试要求,使得我们在复习中必须适应和训练自己善于实际联系理论,善于寻找“融点”。
四、协调人题界面,寻求最优化
高考的改革已经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渐培养和针对性训练是本阶段的首要任务。在熟知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同学们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
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
学科方法和技术能力是“人题界面”,是直接发生在同学们和考题之间的“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共同关心和着力培养、训练的能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术技巧,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学会挖掘,并潜移默化地掌握。
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上外显出来的,长期以来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从本阶段起,同学们的每一道练习和作业都要按高考答卷要求做,严谨、精练、准确。
在复习训练中,同学们自己可以以每一次的模拟考试练习为依据,逐一分析每一道题的得失,以及当时考场上是怎么想的,借以检查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有误,检查自己的解题技巧和习惯是否适应,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接近高考能力要求的复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