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认为,DCIS、DCIS-MI是IDC的前驱病变,但从生物学行为、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与IDC存在明显差异。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控制病情、防止演变为IDC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DCIS-MI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DCIS;DCIS-MI;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008-02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DCIS -MI)介于导管原位癌(DCIS)与导管浸润癌(IDC)之间,随着超声检查技术、X线摄影检查技术以及微小病灶活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DCIS、DCIS-MI的检出率明显的上升,在乳腺癌新发病例中,DCIS占比约为20%~30%,我国DCIS的检出率约为7.8%~18.8%,且其中25%~5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导管浸润癌。可以将DCIS-MI看作向IDC进展的中间阶段,侵袭和转移的潜力较高。
1.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临床特征
从组织学结构上看,肿瘤细胞簇浸润到管周实质,或穿过与 DCIS断裂的基底膜,伴随间质反应。DCIS周围质炎性反应会增加微浸润的诊断难度在,需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辅助鉴定。对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浸润的病灶,也常被归类与“微浸润”。研究认为,肿瘤的 DCIS 成分越大,微浸润风险越高。有报道称,直径≥2.5cm的DCIS伴有微浸润发生率33%,直径2.5~3.5cm发生率微浸润的概率为10%,3.6~4.5cm为40%,4.6~6.0cm为67%。研究发现,DCIS与DCIS-MI的ER、孕激素受体、HER-2等无明显差异,但Ki-67指数、Bcl-2水平差异明显,DCIS-MI水平更高,表明其具有更高的增殖和凋亡能力。且DCIS-MI中,高核分级、粉刺型、伴坏死占比较高,更具侵袭性。
2.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诊断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B超、MRI、钼靶摄片、穿刺活检、手术活检等方式进行诊断。一般认为,钼靶摄片诊断价值最大。随着MRI技术的发展,MRI动态增强技术及分子影像等使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幅提高。但有研究显示,MRI具有明显的低估性。超声检查时可提示出现微浸润的危险因素。有文献显示,术后经病理诊断为DCIS-MI患者,乳腺钼靶摄片诊断有乳腺癌征象70%,良性肿瘤征象17.5%,无肿瘤征象12.5%;乳腺超声诊断显示有乳腺癌表现32.5%,良性肿瘤征象25%,无占位表现42.5%。空芯针活检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由此可见,DCIS-MI尚无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可能。
3.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治疗及预后
(1)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认为乳房保留术是治疗DCIS-MI的有效方式,但对于存在乳房保留手术的禁忌证患者,可以采取乳房全切除术治疗。(2)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研究认为,SLNB可以代腋下淋巴结清扫,对淋巴系统的破坏较轻,对肋间神经影响较小,且由于DCIS-MI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不需要使用淋巴结清扫,行SLNB具有可行性。(3)放疗:目前,对放疗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有报道称,局部病灶切除后,行放疗辅助治疗,乳腺复发可降低60%。(4)内分泌治疗及化疗:有研究认为,术后使用他莫昔芬辅助内分泌治疗对ER 阳性的DCIS女性患者有益。在辅助化疗的选择方面,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在判断DCIS-MI是否需要化疗时,应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判断。
从整体上看,DCIS-MI的总体预后较好,但无病存活率和总存活率低于DCIS。有报道显示,DCIS-MI的患者10年总存活率为95.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综上所述,应加强DCIS-MI的检测和诊断,提高诊断的特异性。术后病理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在治疗方式上,可以选择保乳手术加辅助放疗,或采取乳房全切方案,行SLNB,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参考文献】
[1]黎鹏飞,张德杰.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4):104-106.
[2]刘国江,谭敏华.乳腺导管内癌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7,24(07):831-833.
[3]王永南,张安秦.Array-CGH筛选的FOXM1在乳腺导管内癌的表达和预后价值[J].广东医学,2017,38(11):1691-1694.
[4]游希,陶山.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及病理特征[J].海南医学,2017,28(10):1638-1640.
[5] Chih-Wei Lee,Hwa-Koon Wu,Hung-Wen Lai,Wen-Pei Wu,Shou-Tung Chen,Dar-Ren Chen,Chih-Jung Chen,Shou-Jen Kuo. Preoperative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and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s can predict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invasive compon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6,85(4).
[6]林家香,郭子嘉.致癌蛋白CIP2A在乳腺导管上皮恶变中的作用及预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能力[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5(03):100-106+116.
[7]范华,汪湍,宿向东.SIAH2蛋白表达对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08):76-79.
[8]张月,王耀一.Lasp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J].现代医学,2016,44(04):519-522.
[9]曾涛,曾燕,陶爽,李金平.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04):311-314.
[10]张琳,聂惠龙.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灶在钼靶中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6):117-118.
[11]王玲,王勇.伴微浸润的乳腺导管内癌术后不同辅助化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26(10):1492-1494.
[12]孙琳,杨顺实.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及病理特征[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05):394-397.
[13]王丽,柳雅玲.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中PPAR-γ和COX-2的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4):2264-2267.
[14]徐明,叶辉.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5,22(02):224-227.
[15]童彩玲,陆慧敏.乳腺导管内癌分子分型及其与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05):386-388.
[16]姚洁洁,张静雯.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癌分子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其与超声表现的相关性[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13(06):588-592.
[17]陈卫国,文婵娟.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临床、X线与病理表现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30(10):1509-1513.
[18]原丽科,李文萍.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61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08):616-619.
[19]江科,薛晓红,黎伟.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182例患者的临床分析[J].肿瘤,2013,33(06):546-549.
[20]黄玥,朱华.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患者术后行CEF与CTF方案化疗的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7,57(10):65-66.
论文作者:王玉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导管论文; 乳腺论文; 病理论文; 患者论文; 超声论文; 淋巴结论文; 征象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