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诵:大自然回归自然的声音_平仄论文

古诗吟诵:返璞归真的天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返璞归真论文,古诗论文,天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古诗吟诵的节奏:平长仄短

      格律诗词的写作与吟诵,必须符合平仄。何谓平仄?平仄是声调的讲求。古人写诗,依据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绵长而没有升降,上、去、入三声则短促而有升降。因此,所谓平仄,就是古人根据汉语四种声调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平”“仄”两大类:“平”即平声,“仄”同“侧”,含“不平、倾斜”之意,指的是上、去、入三声。今天,从现代汉语的声调来分,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中古的入声已分散到了这四声之中。因此,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虽为平声,已不全是古人所谓的平声了,在吟诵时需注意辨别。

      下面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说明吟诗节奏的基本规律:

      

      我们知道,格律诗一般有四种句式: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第二个字是节奏点,所以古人说不在节奏点上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节奏点上的二、四、六字,平仄必须严明。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单独为一个节奏单位,如果是平声入韵的,就叫韵脚。吟诗时,一般平声较长,仄声较短,但有区别:同为平声,不在节奏点上的略长,在节奏点上的较长,韵脚最长;同为仄声,不在节奏点上的不延长,在节奏点上的略为延长。

      贺知章《回乡偶书》是一首仄起式首句入韵的七言律绝,吟诵节奏上要注意“平长仄短”的基本规律。第一句“家”是平声,又是节奏点,应拉长;“回”是韵脚,更应延长。第二句“音”“毛”为平声,又都是节奏点,应延长;“衰”是韵脚,更应特意拉长。第三句“童”“相”都是平声,是节奏点,应延长;末尾“识”字,按现代汉语是平声,在古代却是入声,属仄声,也不是韵脚,所以不宜拉长。第四句“从”是平声,是节奏点,应拉长;“来”是韵脚,又是全诗的最后一个字,故更宜吟得悠远绵长。

      简而言之,古诗吟诵时,一般以两个字为一组,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就吟得较长,每一句的韵脚就吟得更长;不是这些点上的平、仄声或这些点上的仄声,就吟得短些。当然,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不然就会把“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类诗句读破。

      二、古诗吟诵的音高: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

      吟诵音高与所吟诗歌的平仄声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认为,平时说话时,南方人较普遍地形成了“平低仄高”的规律,而北方人则是“平高仄低”。因此,我们在吟诵中,可以按照自己平时说话语调的习惯,或将仄声字吟得比平声字高,或将平声字吟得比仄声字高,但若声调为“轻声”时,无论平仄声字都应比较低。除了语调的影响外,吟诵的音高还受到感情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吟诵时,我们需要对语法、逻辑、修辞上的重音加以强调,更主要的是需要对感情重音进行强调,明显提高其声调。如果是吟诵格律诗词,有意地让“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更为分明,就能使得音调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营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的音乐美感。

      必须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高”或“低”,都只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每个人处理的感情重音是有差异的;虽是“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但不同处的“平”和“仄”,其音高或音低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处的“平”和“仄”,其延续中的音高或音低也是会有变化的。

      三、古诗吟诵的音调:平直仄曲

      上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的吟诵方法也适用于古诗诵读,而“平直仄曲”专指吟诵。因为吟诵是唱出来的,所以它具有诵读所没有的曲调音律,但又因为吟诵是没有乐谱的即兴的自由的哼唱,所以它的音调犹如天籁,自然朴素,总体上呈现为“平直仄曲”的特点。

      先说平直。平声的特点就是比仄声来得平而长,因而吟诵时平声处自然应该悠扬平直,不宜升降曲折予以修饰。这个“直”有时也会变化,在吟诵古诗最后一个平声韵脚的时候,通常会在延长的平直音尾部,呈现音高的自然下滑,或者是先行下滑后再在较低的音上做平直延长,使得吟诵在自然平和中结束。尾音下滑的幅度,一般多为小三度,也有大三度或纯四度等。因此,这个“直”,在句中平声字的吟音上,一般是一个较长的音,而在句末平声字的吟音上,往往会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音构成。

      再说仄曲。仄声本就是不平的、倾斜的,所以吟诵时,对仄声可略加修饰音,使其升降曲折,更为好听。句中仄声字的“曲”,主要表现为向上“倾斜”,即音高的上滑;句末仄声字的“曲”,其典型状态是音高先降后升地滑进,就像现代汉语上声的标调符号“∨”。尾部上翘是这两种情形的共同特征。因此,这个“曲”,在句中仄声字的吟音上,一般是由上行的两个音构成,而在句末仄声字的吟音上,典型的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构成。

      四、古诗吟诵的基本“乐谱”

      基于上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的吟诵规律和方法,如果将其组合,就形成了古诗吟诵的乐谱。笔者曾按“平低仄高”的音高处理来吟诵张继的《枫桥夜泊》,其乐谱如下:

      

      

      这个乐谱,揭示了平仄声调与吟诵曲调相结合的三条规律:“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直仄曲”。不仅如此,乐谱还使格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原理和错落委婉的美学意义得以彰显。据此,我们可以轻松地写出所有格律诗的吟诵谱式。词虽有平仄格律,但因词调的字数和句数不同,所以不能完全如法炮制,古体诗没有平仄规范,自然更是无法套用了,但“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平直仄曲”这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在词和古体诗的吟诵中还是可以遵循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快慢、长短,连贯、回环,尽显诗歌的韵律美。[1]

      古诗教学中,读是赏析的基础,诵是初读的加强,吟是诵读的延伸和鉴赏的促进。[2]诗的吟诵是一种近乎天籁的音乐。真要吟诵得出色,需要诗歌、音乐等多方面的素养,需要从不断的吟诵实践中去探索研究。语文教师要积极传承这一国粹,在古诗教学中,多一些体悟式的吟诵,少一些灌输式的讲解。通过吟诵涵泳来怡养性情,建立起学生对古典诗歌学习的乐趣,使吟诵这一优秀传统绝学,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绝迹。[3]

标签:;  ;  

古诗朗诵:大自然回归自然的声音_平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