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_教育热点论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_教育热点论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热点问题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问题?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创造性的建设意义?据我观察当前基础教育街谈巷议的话题有四个热点: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按照公平正义的理念,我们在理论上对每个儿童提供的教育发展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的差距又是必然的,如何解决?

基础教育可不可以产业运作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教育竞争是必然的,我们应该研究市场条件下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问题,但是“优质优价”有可能导致部分单位或个人“乘虚而入”;

义务教育“择校”和薄弱校改造问题。“择校”真是一道世纪难题吗?老百姓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怎样在公平的理念下,给与选择的自由?

高中阶段教育统筹问题。农村大量辍学是升学无望造成的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制止辍学的灵丹妙药吗?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难是什么原因?职业高中教育发展了还是“滑坡”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与否能以单纯的普职招生比例来衡量吗?

面临上述复杂的基础教育两难局面,怎样的发展观念才算科学?也就是说,我们应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观察思索基础教育呢?我的基本观点是:

一、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发展的教育机会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从每个人的未来生活质量出发来寻求共同发展、发展机会均等的制度空间。当前,在西部出现的大量问题很严峻:偷盗、抢劫、吸毒、贩卖人口……在青少年当中更为突出,这些问题说明:第一,国内如果发展不平衡,造成严重的社会差距,将会使这个社会极不稳定,势必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发展,真正的含义应是人的发展,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可持续的发展,决不能无视欠发达地区的追赶式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点达到一定的时刻,再也不能人为地加大这种差距;第四,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促进社会的根本性进步,“堵住口子”不如“放开路子”;第五,西部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还应该是催生内部的生命力。国家应该做的是协调,没有西部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没有西部人素质的提高,东中部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态,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个体质量之间。仅从区域教育经费看,尽管近几年来国家拿出资金搞西部“两基”攻坚,但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例仍然比上年下降。

对于西部来说,仅仅经费紧缺还在其次,主要是孩子们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第一,大学升学指标的机率,地区差距之大严重地挑战了公平原则。第二,中小学师资水平的地域差异。

目前,应该明确中央、省(市区)、地(市)、县(市)、乡(镇)五级政府各自应分担的责任,使义务教育保障制度化、法律化。韩国、日本邻近国家早已对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度,美国大多数州还对幼儿园和高中免费供应教科书。我国也应该而且有可能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由国家发放,还应该免费提供教科书、食品、校服、交通补助。然而,西部与全国的平衡问题,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相应的制度性安排,占了祖国百分之七十辽阔地域的国土仍然落后,不均衡等于不全面,不均衡意味着不协调,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大面积的差距当然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的宏伟战略就要落空。

二、在市场条件下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非义务教育可不可以产业运作?受益者可不可以分担教育成本?政府有没有可能包办全部经费?是承认“择校”需求还是漠视这个现实?如果按照目前的政策,普通的老百姓固然不可能择校,特殊阶层能择校又不交钱,是公平还是不公平?义务教育“就近”片区是自然形成的居住地,老百姓居住自由,公安部门办户口也是自由的,优质学校附近成了租房、买房、办户口的热点,房屋开发商也成了优质学校的受益者,看起来对老百姓公平的事情成了部分人利益的摇篮,这就是我们政策的盲点。在教育管理控制方面,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学校在利用优质资源收费,却没有看到社会上已经有了20%左右富人的强大需求。我国城市已经存在着办学的巨大差距,已经有了部分权力阶层和中产阶层的选择空间。“择校”是必然的,承认不承认也是存在的,我们教育部门自身应该考虑在市场经济社会下如何利用条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什么不能利用20%左右富人自愿掏的钱来发展教育呢?为什么不能用优质学校的收费去扶持薄弱学校呢?为什么不能用名牌大学自主发展省下来的钱去用于西部基础教育呢?当我们处在两难选择的时候,就要看看怎样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稀缺资源用什么办法平抑老百姓的心理,既能体现社会效益又能体现发展效应。

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是:在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必须跟进政府行政手段的合理有效介入。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如果运用得当,不会出现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的现象。在当前发展极不平衡情况下,试图“堵住口子”不如“放开路子”,事实上,发文件下命令堵也堵不住市场需要,这只“无形的手”已经远远超过于教育部的文件规定。究竟是羞羞答答还是光明正大,我觉得用制度形式一方面规定原则,另一方面允许优质学校进入市场,运用市场的力量通过收费补充薄弱学校,在加强薄弱学校上下功夫,用自由来求得社会平等,是一剂良药。

三、少一点“政绩学校”,多一点“雪中送炭”

办好教育的内部因素靠“人”,外部条件靠“钱”,钱的投入也是靠人来完成的,归根结底还是靠人的认识水平。“钱”的问题无外乎三条:第一,“有没有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第二,“肯不肯投”——权力部门的“认识”程度;第三,“会不会花”——教育体系内部分配的权重。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原则下,由村到乡,由乡到“以县为主”,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城市教育进入现代化的时候,贫困县农村还在义务教育徘徊;当西部农村存在大量的危房校舍和代课教师的时候,国家提倡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省级政府创办211大学,市级政府创办示范性高中。国家对贫困地区虽然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落实到贫困县仍然杯水车薪。我认为,“政绩学校”必须休矣!多点雪中送炭,少点锦上添花,优质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实现自主发展。

贵州省计划在2005年实现“普九”的松桃县和沿河县,均属于贫困县,2003年因为得到国家“普九”专项补助,教育支出超过工资支出一、两千万,而就他们本县的财政实力来看,全部财政收入也仅仅维持教师工资支出。2003年松桃县全县干部工资支出9845万元,而他们全部财政总收入只有4634万元;沿河县全县财政总收入5376万元,全县干部工资支出达9818.7万元。这两个县的工资支出高出财政收入的4500万至5200万,需要再加倍收税仅够维持“皇粮”支出。

笔者认为,我国在现有经费紧缺的前提下,投入制度理念应予调整,保证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现有存量部分,不予减少,增量应予明确靠受益者分担机制来完成,国家可以适当拨付贫困学生救助款。国家财政投入重心应该下移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首先把我国最基本的问题解决好。

四、高中阶段教育应该资源整合

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重心逐渐向发达地区倾斜,而在落后地区的就业去向决定了职业高中的比重在短期内仍然不会乐观。如北京市2002年职高招生2.9万人,上海市2.66万人,而超过北京、上海人口总数近一千万的甘肃省,同期同类招生1.7万,少了万人左右。经济发展较快的浙江省,2002年普通高中招生26.85万人,职业高中招生19.27万人,普通中专招生4.22万人,“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2.6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50.8%,与普通高中保持了1∶1的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这是我们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教育的本质。教育方针也规定了我们昨天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今天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那么教育有没有自身本质的特点?当然有!最根本的本质就是我们都能达成共识的为人的发展服务。现在我们要切切实实地考虑一个问题:到底经济的发展由人的素质决定,还是人的素质由经济发展决定?谁决定谁?如果我们认为人的素质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就应该承认各行各业人力需求由人的素质来决定,而不是先人为设定企业的需求,再来上专业、列计划。当然如果达到了大工业技术人才要求时,招工的同时招生另当别论。一般工业的一般性技术,还没有达到先去招生,培养完毕后再去上岗的内在需要。如果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应该考虑教育是去被动适应经济,还是主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市场经济是在市场上选拔人才还是由我们来计划人才?事实上,我们也无法预料到三、四年以后行业的发展需求,即使能预测到也无法和未来几年达到趋同。况且你更无法预料每个人的个性化程度的未来是否就是和你所强加给他的职业相一致,即使一致你也无法把将来行业工种的剧烈变化全部预料到,预料到了你也无法把所有的职业都能教给孩子们学会。在农村,我们首先设定大多数孩子们是考不上大学的;其次,即使考上对贫困地区来说,考走的越多人才流失也就越严重;第三,认为农村初中之所以流失严重,是因为所学非所用,因此我们就必须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贫困地区发展农村职教,从教材、老师到试验基地还缺乏足够的能力使学生致富立竿见影,让孩子学种地和养猪无非等于告诉学生,因为你们升学没有希望,所以惟一出路就是和爸爸妈妈一样,永远在家安心地科学种地!

我认为孩子越小越无法预测他的未来,在他小的时候打好未来生活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所在。

我的建议是:在布局上,把高中阶段看成是一类,而不必人为地区分成两个体系,也就是不必把高中阶段的教育用比重衡量其是否失衡?有升学优势的学校也要加入职业教育因素,没有升学优势的更要打好基础知识。在内部分工上也不必人为地划成两路纵队,总体上一体化考虑。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可以有所侧重,还可以搞成综合中学,特色高中等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顺其自然,按其规律,顺势发展。我们把着重点放在以下方面:第一,初中阶段不必举办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就是打好基础;第二,高中阶段普职沟通,在每一个普通学校中都有升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每个人都有职业意识和职业指导;第三,尽可能提供自由职业倾向的教学条件,而不必班级集体统一步伐;第四,不必人为地确定招生比重。人为地为提高比重而限制普通高中发展的做法,以及强制性地限制学生们的自由选择,都是没有从人的素质提高角度着想。第五,要尽可能发展专科层次的社区学院或短期大学;第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必将高中阶段的教育管理分家,而实现领导体制的整合。

五、制度化治理基础教育热点问题

两难选择的双重压力,让我们将目光自然地投向了最能有效地赋予现代社会秩序的制度上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人们在交往活动中才发现自己是那样的需要制度,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必须进行必要的交换、交往、交流,为此就需要默示的或者明示的公共规则,从而井然有序,这些公共规则就是制度。可见现代社会离不开制度,因为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严格坚持了对事主义原则。我们当代教育的若干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是供求关系滞后,全国的教育发展从区域、体系、学校、质量呈非均衡状态,在两难选择中如何协调复杂的关系?就成了检验我国当代教育执政能力问题的重要尺度。

我们设想,教育均衡发展如果没有制度性保障,该会有什么情况呢?首先,严密的科层组织结构,上下级之间也就是服从、庇护与从属的关系,严格的责任和义务使得下级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上级直接指挥之下进行的。对下级工作的评价,对下级的升迁,都取决于上级。在这种关系中,上级的意图便转化为下级的责任,上级的义务就成为下级工作的动力。这样,为了“讨好”上级,层层出现“政绩工程”和“一俊遮百丑”式的掩盖行为,下级人为地阻塞上级的信息通道。这种执政方式的缺少透明性和公开性,加之评价系统的封闭性,很容易导致权力异化。一个好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很强的行使权力的自律性,尽管觉悟和道德问题同样重要,但仍然很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有个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基本准则,如教育费附加的征和用,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钱,却要通过财政部门的“重视”才能到达孩子们的手中,这无疑增加了权力部门的“权重”,教育部门如果得到本属于自己的钱,必须花费很大精力与许多方面人员“搞关系”,浪费了抓“正事”的时间不说,对于执政党的形象没有任何好处。有了一套好的机制,“教育权力人物”的头脑中深深扎下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以避免各种“一念之差”引向错误执政和执教的歧途。

我国人民最看重的就是公平和公正。那么,科学有秩序的教育制度化治理,才能构成科学的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上述四个热点问题,我们必须冷静地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按照这样的理念去执政,就能得民心、顺民意,就能应付国内国际复杂的政治局面。反之,如果我们漠视热点问题的制度化研究,也就不会对处境不利人群提供有效的受教育条件,也不能对处境不错人群提供稳定的环境,执政党的威信就会丧失,执政党的主要社会基础就会被严重削弱,和谐社会的理想就会很遥远。因此我们可以说,解决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就是要靠我们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基础教育健康而有秩序的发展。

标签:;  ;  ;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_教育热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