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位现象”的启示_第十名现象论文

“第十位现象”的启示_第十名现象论文

“第十名现象”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现象论文,第十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望子成龙,不重第一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排名时,第十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十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周武老师在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小学,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排名,以便知道每个学生在班里所排的名次。而家长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

“第十名现象”不仅对教师有所启发,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也有所启发。“第十名现象”说到底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比前几名尖子生更易取得成功,排名十至二十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虽然分数低一些,但与尖子生比起来,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归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使他们有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自然这些成绩中等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孩子成绩中等,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无论学校声誉多好,教师水平多高,学生多么聪明,多么努力,一个班里总有大部分人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为孩子成绩中等而焦虑,是近些年在家长中流行的心态。今天,家长们普遍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进入前10名,前5名,甚至第一名。

就家长来说,这样做也是有充分理由的,整个社会看重文凭学历,而升学竞争说到底也就是名次的竞争,做家长的因此觉得只有督促孩子勤奋求学,力争第一才能使孩子在将来的激励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是合乎逻辑的。

做家长的可以先看一下:孩子成绩中等,究竟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所致?我们只有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才能帮助孩子进步,在这里,搬用他人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人家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样的询问除了让孩子无话可说,还会让孩子心生反感,很难有实际效果。

从长远看,家长们必须意识到,孩子成绩中等并不是一件坏事。“中等生”是班级的“大多数”,在这个群体中孩子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焦虑与冲突。他们既不会因为成绩拔尖而遭人嫉妒,在争名夺利的风口浪尖上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必因为学习跟不上而焦躁不安,他们因跻身于这个“大多数”的群体而享受较为宽松的人际环境。在学业上,他们基本上不存在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学校的课程就是针对他们的情况而设置的,所以从理论上讲,“中等生”是校园中身心发育最充分,满足程度最高的一群人。一般来说,他们开朗随和、乐观健康、喜欢运动,容得了别人比自己好,也能体谅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对于名次的上上下下也怀着较为宽容的心态,不至于太敏感。学的知识虽不如尖子生多,却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这为他们成年后适应社会、参与竞争奠定了基础。

家长对孩子的愿望无非是希望他能成长顺利一些,成年以后能过得幸福一些,而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幸福与学历、职业、地位没有太大的关联,却与情感、智慧、心理素质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成绩中等而性情平和快乐,这是值得欣慰的事,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就会出类拔萃,即使没有大的出息,至少也能自食其力。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一位名叫孟奂的学生事迹。北京学生孟奂靠着他几年来对天空的观察,写成了一篇关于流星雨的观测论文,并因此荣获“2002年英特尔国际科学工程大赛”三等奖,得到了把12106号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孟奂星”的荣誉。

自幼喜欢看星星的孟奂是北京第80中学的高二学生,在这所5年中出了4个高考状元的名牌学校,孟奂的学习压力无疑很大。可是,孟奂不仅能够坚持观测流星、小行星,有时还要和一些天文学家跑到河北兴隆去观测天气,一去好几天。同时,他还在一处科技网站做一个天文栏目的版主,比起周围整天沉湎于书堆中忙得抬不起头来的同龄人,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空闲?

孟奂的答复给记者很大震动。他说:“我只要把学习成绩保持在班上第一集团的中等水平就行了。”孟奂告诉记者,达到第一集团的中等水平成绩他并不感到吃力,但从中等再冲到第一、第二位,就需要付出很多时间。正如“第十名现象”发现者周武老师所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成绩中等学生)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到了9分收获与用5力气得到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孟奂无疑是十分聪明的,这使他把学习成绩稳定在班里的第一集团并不感到吃力。在如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孩子的成绩永不满意,好了还要再好,要当尖子、要争第一。而要升入高三的孟奂却告诉我们,他不准备去争第一。他的做法无疑是很明智的。

这些年,家长们在谈到培养孩子的时候,已经变得十分功利。家长们一心希望孩子学习出类拔萃、上大学、上名牌大学、上外国的名牌大学。为此,家长们不惜拔苗助长,不惜按照当今的“热门专业”去设计孩子的未来,不惜剥夺孩子的兴趣特长,甚至体育锻炼的权利。只塞给他们课余数学奥校、英语奥校和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

多数家长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不是过多、过剩的知识,而是对自然界、对科学的兴趣特长才会把孩子引向追求知识与智慧的坦途。孟奂的父母知道,他们的儿子,从四五岁起就爱看天上眨眼的星星,他们没有要求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没有强迫他在课余时间去上各类培训班,这才使孟奂在学习的间隙里保留了自己对天文学的兴趣爱好,使他有时间开展对天文学的探索与思考。

北京人大附中最近一项统计调查显示,那些因为科技创新成果被保送、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同企业签订专利合同的百余名同学,并不是学习成绩最拔尖的学生。近几年中国学生在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学科竞赛中风头强劲,这些获奖学生在学习上可以说是尖子中的尖子,他们掌握的知识不谓不多,但他们在发明创造大赛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发明创造还得靠有个性特长的、学习成绩水平中上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做主力。这是“第十名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父母对孩子应有个宽容心,要降低对成绩的期望值,不要强迫孩子去争当尖子生,更不要去强争第一,成绩保持在中等水平就可以了。尖子生是通过学生分数高低排队产生的,而在美国,分数是学生的隐私,只有教师和学生本人知道,既然学生分数高低无法排队,那在美国自然就不存在所谓尖子生了。分数该不该成为学生隐私,国内教育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但为了避免“第十名现象”的产生,还是应该使分数成为学生隐私。如深圳的高级中学就从来不公布分数,考完后给每个学生一个成绩单,并且画一条曲线,显示你在班里的位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名次,可不知道别人的,公开不公开是你自己的权利。愿意公开就不是秘密。

实践表明,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靠加压,不能靠超负荷学习,而需要一种宽松的教育环境。相比较而言,当今欧美各国中小学教学轻松而活跃,下午多半用于各种活动,学习负担轻、作业少,学生普遍轻松自在,学生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照顾,使学生可以有充裕时间去探索思考、去大胆设想、去异想天开,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很容易得到健康发展,各种特长潜质也得到充分挖掘,即使欧美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远比我国同龄学生少得多,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普遍不如我国,也并不妨碍日后优秀人才的大批涌现。看来,欧美中小学的教育理念的确值得我们借鉴。

标签:;  

“第十位现象”的启示_第十名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