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文化交际中的和谐民族关系_跨文化论文

构建跨文化交际中的和谐民族关系_跨文化论文

在跨文化交往中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和谐论文,跨文化论文,民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92(2012)08-0024-04

本文的跨文化的交往指在中华文化的框架内进行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交往。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日趋频繁。与此同时,跨文化交往引发的文化冲突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注意。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本文认为跨文化交往引起的文化冲突是: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冲突、生活习俗引起的文化冲突、现实发展引起的文化冲突、文化误解引起的文化冲突。寻找共同点是解决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的最为重要的方法。这个共同点包括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寻求现实交往的共同点、寻求未来民族关系的共同点、寻求包容和理解的共同点。在寻找共同点的基础上应该注意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各民族平等对待的友善关系、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

一、跨文化交往的含义

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也指思想感情的传递和交流,分为同文化交往和跨文化交往。同文化交往指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往的范围更大一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思想感情的交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既有同文化交往,也有跨文化交往。跨文化交往与同文化交往的最大区别在于交往的双方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交往方式、交往内容和交往结果的不同。一件事情对于同文化的人来说,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一致,很容易产生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语言,互相也容易理解,即使彼此出现分歧、矛盾和问题,也容易协商解决。一件事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就没有这么简单了。由于彼此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在出现理解上的分歧时,彼此之间的误解、猜疑乃至敌视都可能出现,这都是跨文化交往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问题。

我们也可以把跨文化交往理解为交往双方的互相反应。双方的反应如果是同步的、对等的、一致的,就可以保证交往的双方保持团结的、和谐的、一致的关系,双方就处于平等、对等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关系失衡、失调,造成交往出现障碍,沟通不畅。双方就很难建立和谐平等团结的友好关系。美国社会学家乔尔·查农对这个问题做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他指出:“行动者在行动时必须考虑他人,我行动时心里想着你,你行动时心里想着我,你来我往,我们反复进行交谈。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反过来,他人也会对我们的行动做出反应。”[1]由此可见,跨文化交往的关系如果是互相平等一致、你把我尊重、我把你尊重的对等反应关系,交往的双方才能保持共同点,消除分歧点,避免文化冲突。

二、跨文化交往的文化冲突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现实状况、地域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些方面与汉族的差别较大,即使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别。所以,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跨文化交往方面存在的文化冲突难以避免,这些冲突虽然是中华文化内部的非对抗性的矛盾,是一家人内部的事情,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事实,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如下:

1.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冲突

宗教信仰除了具有崇拜的对象外,还有一整套仪式和行为。由于对宗教信仰认识的差异,一些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理解,甚至认为信仰宗教是落后的表现,双方为此而产生了文化冲突。2010年11月兰州某大学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一天夜晚,某回族女研究生正在宿舍做礼拜,同一宿舍的另一位汉族女研究生认为影响了她的休息,故意来回走动,口里还说些冷嘲热讽的话。回族学生认为这是在亵渎她的信仰,嘲笑她的民族习俗,打了汉族学生的嘴巴。事发后,校方虽然对打人的学生做出了纪律处分,但是,回族女研究生依然认为自己的行动捍卫了民族尊严和个人的尊严,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她周围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对她的行为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和理解。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的冲突不解决好就会演变为民族关系的冲突,影响民族团结。

2.生活习俗引起的文化冲突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在日常生活方面讲究较多。比如在饮食方面,回族等穆斯林少数民族禁食猪肉,藏族等信仰佛教的民族吃斋,禁止杀生。对这些习俗,一些“外人”不理解,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加以嘲笑。这种对生活习俗的不尊重,很容易引起冲突,导致社会偏差行为的出现。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对嘲笑他们饮食习惯的人不仅恶语回击,而且使用肢体语言。一些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对嘲笑他们生活习俗的人不仅拳脚相加,而且以损害公物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

3.现实发展引起的文化冲突

总的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汉族地区。这个差距突出表现在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存在差距,这个差距产生的反差对少数民族的心理产生了强烈影响。由此,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出现自卑心理,出现对那些先富起来的地区的排斥心理,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是剥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使用少数民族廉价劳动力的结果。其实,这个差距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就是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水平低。同时也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有关,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之路。由于对这些问题缺乏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一些汉族干部,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错误地把这个差距归结为少数民族的文化落后、少数民族本身封闭保守等原因。这就造成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乃至出现影响民族团结的社会偏差行为。

4.文化误解引起的文化冲突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都是在中华文化这个大圈子里成长起来的,就其沟通方式看,都属于情景式文化沟通。所谓情景式文化沟通,指双方在沟通时的信息和意义的交换不由直接说出来和表现出来的那部分内容来决定,而是决定于表达的方式、姿态、语调、语速等情景性因素。而文化误解是由思维和行为的文化差异所导致。不同民族的思维虽然表现为感知过程、处理信息过程和处理因果关系时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一致性,但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在思维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表现为思维的关注点、思维的兴趣点、思维活动的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也表现为行为方式在礼仪、服饰、食物选择、接人待物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往的最大障碍就是这个思维和行为的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误解。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些人总是认为少数民族什么都落后。这个文化误解表现在与少数民族交往中就出现了在词语的表达上、在说话的口气上、在情感的流露上不知不觉带上了把少数民族当作“异类”看待的问题。少数民族由此产生了被歧视、被低看乃至被侮辱的感觉。所以,如果忽视了文化差异,不注意求同存异,文化误解引发的文化冲突就不可避免。

三、寻找共同点是解决跨文化交往引起的文化冲突的最为重要的方法

我们知道,交往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双方要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包括共同的经历、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标等。跨文化交往的最大障碍就是双方的共同点少之又少,以致甲说的做的,乙不理解,乙说的做的,甲也很难理解。在跨文化交往中,消除文化隔阂的最好方法,就是双方应该积极寻找共同点,如果双方有了这个互相理解和认同的共同点,彼此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信任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某种认同感,相互之间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人’的效应”。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能够接受的共同点。

1.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有长有短,发展有先有后,人数有多有少,变化有大有小,但是,每个少数民族与祖国、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各民族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历大致相同,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寻求跨文化交往的双方经历的这些共同点,可以增进彼此的亲切感,淡化文化的陌生感。

2.寻求现实交往的共同点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像今天这样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各个民族紧密团结起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个伟大的目标赋予每个民族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创造自己的新生活。这是一个被跨文化交往的双方都认同的现实交往的共同点。有了这个共同点,各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就会产生顾全维护大局的积极心态,产生求同存异的心理需求。在这样感觉和要求下,双方的冲突意识就会淡化,交流沟通的愿望也会随之而加强。

3.寻求未来民族关系的共同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把各族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指引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的明天。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将保证各个民族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各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利益取向更容易使跨文化交往的双方产生一种宽广的胸怀和视野,从而主动寻找消除双方差异和歧义的动机和愿望。

4.寻求包容和理解的共同点

在跨文化交往中,如果双方都能够包容和理解对方,做到“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就容易产生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宽容心理。在这样的认识和需求下,双方就会产生互相认同的思想感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都有与其它民族的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之处往往是民族特色最为鲜明、最为突出之处,必须理解和爱护,不能冠以落后、陈旧和不合时宜予以排斥打击和冷嘲热讽。

在跨文化交往中,有些人往往会误入一个文化优劣的对比思维,他们把跨文化交往看作是文化的较量,拿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作比较,硬要决出一个胜负。结果是通过比较优劣,双方都以自傲自大的心理,炫耀自己的民族文化,贬低别人的民族文化,总以为自己的民族文化高人一等,对别人的民族文化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但却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做出评论。这种文化种族优越感产生的文化冲突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民族感情,产生民族偏差行为,破坏民族团结。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求同存异”的原则指导下,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沟通才是平等、平和的沟通,彼此才能产生虚心学习对方文化之长处、欣赏对方文化之特色的要求和愿望。

四、在跨文化沟通中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在跨文化交往中解决好文化冲突的矛盾,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应该在寻找共同点的基础上多角度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1.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

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就要注意在跨文化交往中少讲分歧点,多讲共同点。我们知道,文化具有聚合与分化的作用。在跨文化交往中多讲共同点就容易产生文化的聚合作用,多讲分歧点就容易产生文化的分化作用。文化的聚合就是通过产生文化认同,凝聚共识,促进各民族的交往。文化的分化则是通过比较文化的差异,决出优劣,分出胜负,目的是抬高自己民族的文化,贬低别人民族的文化。通过多讲共同点加强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对民族团结的负面影响,使各民族互相理解,形成相互认同的和谐关系。

2.构建各民族互相平等的友善关系

一个有民族偏见的人,不大喜欢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的人交往,容易产生歧视其它民族文化的言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别人都不如自己。有些汉族、有些少数民族讲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竟然把少数民族的贡献排除在外,讲到少数民族文化,竟然把有的少数民族排斥在外。谈到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则津津乐道历史上各民族的各种纠纷和不可避免的战争,把“三股势力”的少数代表人物制造的民族动乱说成这个民族爱闹事,让少数民族听后产生厌恶心理。由此可见,只有正确处理各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才能构建各民族互相平等的友善关系。

3.构建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

把自己归属的民族的感情因为看得重要而表达得过于浓烈,把别人归属的民族的感情因为看得次要而淡漠对待是造成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奥地利心理学家特纳提出的社会认同感理论解释了人的感情的这个倾向对跨文化交往的影响。特纳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同与我们对社会的认同其实都表达了人所需要的归属感。“如果把对自己归属的民族的感情表达得过于浓烈,就会把对别人归属的民族的感情看得很淡漠。”[2]由于受到这种感情倾向的影响,人们习惯抬高自己归属的民族,压低别人归属的民族。这种偏颇的社会认同感对跨文化交往的影响,主要就表现在“它会以特定的感情、特定的分析事物的原因与结果的方式以及特定的行为倾向方式划定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厚此薄彼。”[4]有的人不善于处理这种民族情感的关系,讲到中华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一些少数民族遗忘,或者排除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外,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汉族构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单一的儒家文化,无意中把少数民族归为外来民族,把少数民族文化归结为外来文化。有的人讲起少数民族就谈一穷二白,认为少数民族不值一提,无可奉告。有的人讲起儒家文化情不自禁,讲起少数民族文化就无话可说或者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就在这一浓一淡的情感倾向中,造成了跨文化沟通的文化冲突。

文化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把过于浓烈的感情投给自己的民族,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会格外强烈,无形中在定义自己民族特性的同时定义了别人民族的特性,这个疆界一方面把自己划入一个优势群体,一方面把别人划入另一个劣势群体,在说“我们是谁”的时候,已经把“他们”排除在我们之外。对本民族归属感的感情偏好是人类追求正面自我的一个方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个方式在跨文化交往中的负面效果也是明显的,往往会导致一个光环效应,给自己归属的民族罩上神圣、高尚和伟大的光环,给别的民族打上落后、保守和没有前途的黯淡印章。盲从的心理反应也会随着这种感情偏好的影响而产生,有的人会不加分辨地追随这种把民族划为优劣的没有根据的看法之中。由此可见,只有正确处理这个感情倾向的关系,才能构建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

五、结语

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往将会出现大发展的局面。这将进一步促进友好、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全社会都要有意识地克服跨文化交往中容易产生的各种文化冲突,积极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标签:;  ;  ;  ;  

构建跨文化交际中的和谐民族关系_跨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