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 传统 途径 体制——再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论文,途径论文,传统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十分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结束了多年来的犹豫、徘徊,重申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并把发展高职教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现在,各地都在贯彻执行会议精神,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当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有认识问题,管理体制问题,政策问题,还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因素等等。本文拟就其中一些主要问题发表意见,与热心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同志切磋,以期为构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一、发展高职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和区别?与目前同层次的高等专科教育和
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
在这些问题上,有一段时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有人就以此否定发展高职教育:“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弄清楚,谈何发展!”全教会议前后,认识有了较大提高,出现了趋同的势头,但还远非一致。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同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份,但它们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尽管他们有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相互渗透的一面,但不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不同层次。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谈。
从理论上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至少有以下几点:(1)前者基本上是学科教育。按学科(有的是一级学科,有的是二级或三级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后者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由于一个职业岗位的学习内容常常涉及几个学科,当然不可能全面学习、掌握这些学科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至于“后劲”及转换工作如何适应的问题,则留待继续教育中去解决。(2)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培养目标不同。以工科教育为例,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或初步训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此类人才最为缺乏,需要量也大。这也是当前着重发展高等教育的客观依据。(3)在人才培养途径上,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则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并重,常常是边教边干,边干边学,教学与实践的比重达1:1左右。(4)高等职业教育更强调办学的开放性,更强调社会参与培养人才。在校内管理体制上,一般校级设有董事会,系一级设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吸引社会有关方面参与办学,共同商定专业设置,共同制订课程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5)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等职业教育也有自己的特色:从队伍的群体上说,强调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兼职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形成制度。这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教育质量,增强办学的灵活性、适应性;从师资队伍的个体说,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能力和水平,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
为了说明问题,再举一个实例:我曾经访问过加拿大、日本等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年制的社区学院、专修学校,它们的学生往往有20%左右来自大学本科毕业生。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强,对市场人才需求的适应比较直接,比较快,故就业率高。有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就再来读社区学院或专修学校,以便及早就业和找到新的工作,这就是教育类型的不同;而我国以往的二、三年制的高等专科教育,基本上是本科教育的压缩,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到课程、教材都差不多,属于同类型的教育,故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当然现有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也是重要原因)。随着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办出特色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上述现象也会发生。1993年上海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置了汽车维修保养和国际运输代理等专业,报考的就有专科、本科毕业生。从中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只要找对位置,办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就能成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另一类的高等教育,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任务和做法也不尽一致,但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二者的关系是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决无高低贵贱之分。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我在《试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载《江苏高教》1993年第3期)一文中主张:高专和成人高教应向高职教方面发展,高专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此处不再赘述。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不同认识是正常的。这说明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以指导高职发展,但也不可能等到把什么问题都搞清楚了,认识都一致了,再来发展高职教育。只要多数人在根本问题取得初步共识后,就要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现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职教理论。
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遇到的第二个重大认识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发展高职教育?
我国已有1000多所高校,其中半数以上是专科层次。成人高教、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都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还要强调发展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职教育呢?
前面谈过,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另一类型的教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是个薄弱环节,故应积极发展。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撇开现有的专科层次高校,另搞一套。主要是“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
当前,强调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就其主要方面来说:
(1)它是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与经济、科技有密切的联系,是教育直接通向经济的重要渠道。而高等职业教育又同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是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国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高等职业教育都有迅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举世瞩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原有的一些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增加技术要求提高,新的对智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不断涌现,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已不能适应。而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只有普通高教一种模式,难以培养针对岗位需要、到生产第一线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水平、产品质量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因此,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用人才,就成了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了。
(2)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2000年我国将进入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提前进入小康社会,正在向着现代化的大目标奋勇迈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为促进小康和现代化的实现服务,又是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每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高校适龄青年的入学率,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对此,普通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任务,但仅靠一种模式,一条腿走路,是难以完成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江苏的苏南地区为例:全区3个市、12个县,1300多万人,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万元以上,无锡市达到14000多元,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也上了一个大台阶。随之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90年代初已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这3个市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产提高之后对教育的需求,打算到2000年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其中职业教育占65%,普通高中占35%);18岁—21岁的青年有15%-20%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实现这一目标,仅靠现有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当地的财力物力,积极发展地区办的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学校。
(3)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全局性的重大举措。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就是众所公认的。但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些弱点变得越来越严重,突出的是办学主体单一(政府办学,而且是只有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才能办学),办学模式单一(长期只有普通高等教育一种模式,忽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上的统包统分,使毕业生基本集中在县城以上等等。结果造成一种怪现象,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低,适龄青年的入学率低,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似乎又嫌多,有时就业发生困难;一方面,占国家经济总量1/3的乡镇企业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大中城市有的国营企、事业单位人才饱和或过剩。我们常说,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通常是指数量、质量、科类、层次等方面,其实,最大的不适应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为占人口总数70%-80%的农村服务,不能为乡镇企业服务,大学毕业生到不了农村,到不了乡镇企业,到中小企业去的也少。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高级专业人才难以发挥作用,上述情况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到了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则是非花大力气解决不可的严重问题了。有的同志在承认大学毕业生到不了农村,到不了乡镇企业的同时,却据此得出结论:按城市人口计算,我国大学生所占比例已经不少,高等教育不宜再发展了,否则,会发生就业困难。这种撇开广大农村来考虑高教发展的想法,令人百思不解。试问,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如何实现全中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哪来全国现代化?我们的任务不是迁就现状,把现状固定化,而是要努力改变不合理的现状,通过改革,使高等教育(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面向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面向农村,面向乡镇企业。为此,一要改革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如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说的那样:“适当扩大规模的重点是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所需求的人才。”二要使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地方化,并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社区化。如果高等教育都办在大城市,要真正面向农村,为乡镇企业服务也会有困难。发展高职教育,是改革高教宏观结构,使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不可等闲视之。
三、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要进一步克服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特别长,封建教育的影响也特别深。封建统治阶级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人”的统治者,所谓“学而优则仕”。一旦“仕”了,不仅本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连他们的家属也是“子不知耕,妇不知织,策马从徒,安坐而食。”对于生产、技艺、百工之事,他们是不屑过问的,更不登学校大雅之堂。他们的豪华享受、侈糜消费,反正有“治于人”的被统治者为之提供。这种轻视生产劳动、鄙薄生产知识、技能传授的思想,就连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不能例外。当他的学生、72贤之—的樊迟向他请教学稼、学圃时,他竟斥之为“小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传授生产知识、生产技能,不是社会行为和学校行为,而是个人行为。个人由于生活所迫,即使掌握了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工艺也往往秘不示人,或只传给儿子。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影响了先进的生产知识、生产技能的传授和创新,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大概也是我国近代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吧。* 这种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至今仍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一向以学术殿堂自诩的高等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全教会上提出“要克服轻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是切中时弊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长期是薄弱环节,除了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外,与领导上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缺少提倡、支持的政策、措施,是密切相关的。80年代初、中期发展起来的中等城市办的职业大学,有的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学习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不少专业办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成为我国在新时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拓荒者、开路人。也有的则力图向普通高校看齐。有的学校由于当地的需要,已经举办了一些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培养人才的专业,实际上办了部分高职教育,却不愿承认,不敢推广。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政策不配套、待遇不平等、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影响,造成职业大学办学上、学生就业上的诸多困难原因,但无庸讳言,也是与学校领导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很有关系的。
当前,轻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藉口是所谓质量问题。有些人以普通大学、甚至是国家重点大学的模式、标准和质量观来套高等职业学校,左看右看不顺眼,认为“质量不高,不像大学”,因而摇头。高等职业学校虽与普通高校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但它本来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两者肩负着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尽相同的质量要求,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其实也不奇怪,国际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现象,当年,美国以农职教为任务的“赠地学院”,就被一些人讥为“放牛娃学院”。
诚然,有些从事高职教育的学校,由于创办时间不长,国家和省又未投资,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需要从高校自身的设置标准和质量要求出发,予以帮助,使之逐步提高。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苛求。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长期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的国情之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为它的健康发展创造较好的思想条件、社会条件。
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广阔途径
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和1994年召开的全教会都讲得很清楚。现在的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实施;二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积极探索主要发展途径之外的其他途径。有的发展途径在全国来说是非主要的,但在当地来说却是重要的;或在当前来说是非主要的,但对以后高职教的进一步发展却可能会成为主要的。
关于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纲要》实施意见和全教会上讲的肩负高职教重任的三类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分属三个司局归口管理。这就需要国家教委加强领导,实行统筹,使有关司局取得共识,明确目标,统一政策,协同动作,防止政出多门。否则“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下面为难,工作受阻。最近国家教委建立了高职教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这是必要的,希望它在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中切实发挥作用。也希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逐步理顺这一关系。
上述三类学校在发展高职教育中,都有改建任务。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上的一系列改革,真正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更有效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其中有些学校,要从当地实际出发,走合并、联办的路子,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要对三类学校进行统筹,哪些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改建,哪些学校需要实行合并或联办,并把它列为全省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内容。我以为合并、联办的目标之一,是要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上逐步实行把高等职业教育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统一起来,改变职前、职后教育各自单独设校的做法。
从学校来说,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要向高等职业教育方向发展,从认识上、办学条件的充实改善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特别是专业改革、培养目标的调整、教学计划、教材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任务更为艰巨,要有深入的思想发动,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国家和省(市)还要建立一批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供大家比较、借鉴。
在实施发展高职教的主要途径之外,各地还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如:一些普通高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视需要和可能,试办高职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办了四年制的飞行员班);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民办高校基本上都应办成高等职业教育;部分有条件的中等专业学校,如确有需要,也可试办高职班,有的还可改办成高职校;在沿海发达经济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可由中心城市向下发展,逐步实现高职教育社区化。既可由中心城市办的职业大学向外辐射,在县和县级市设学院或分校,也可由县(市)在职工大学和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高等职业学校。
在发展高职教育中,还有一个高职校招生对象的问题。有的同志主张:高职校应主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和中专校、技工学校中招生,也有人主张主要招收在职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对象。我以为,各级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校、技工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是就业教育,而不是升学教育,不要在各级职业教育之间,再架起一座直接升学的桥梁。“三级分流”是指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的分流,换言之,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分流。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的分流,即高中毕业生的一部分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另一部分则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或进入高职校学习。接受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当然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获得深造的机会,这主要是在就业若干年之后的事。作为试验,招收极少数中职校毕业生上高职校是可以的,但不能像小学生升中学、中学升大学那样成为制度,成为主渠道。至于高职校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不仅可以,且很必要。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包括职前职后两种教育的,不宜把高职校办成仅仅是职后教育,那是与“三级分流”的精神不符的。
五、当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几个问题
1.要通过新闻舆论和各种会议,广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例如高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它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和区别。宣传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造性探索和成功经验,表彰献身高职教育事业的教师、干部,表彰大力支持高职教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士。研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广造舆论,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重视,改变轻视职教的社会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要分期分批举办轮训班或研讨班,培训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的主要负责人,把学习文件、总结交流经验、研讨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参观先进单位等结合起来,培养一批热心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骨干。
2.从实际出发,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初、中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当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从全国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当发展,而不是大力发展。这是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出发制订的方针,是符合全国总体情况的。但是,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很复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程度大不一样。因此,在贯彻执行时,从国家教委来说,就要分类指导,承认地区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从各地来说,就要把国家的一般原则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不能机械地照搬。譬如,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比较高,乡镇企业发达,人均收入较高;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实现,高中阶段的教育、职业教育已占50%-60%。在这类地区就不须进行小学后的分流,中等职业教育也主要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质量的问题,而不是继续大力发展。因此,他们把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制度,完善职业体系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我以为是恰当的,是符合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又如,西部有些省,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实现六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尚很艰巨,因此,进行小学后分流,发展初级职业教育就可能成为重点,至于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少量发展或个别试点。这样做,也是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因而也是恰当的。
3.面向实际、面向基层,认真调查,总结、推广职业大学、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举办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我们说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即使以高职教为己任的职业大学,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校并未真正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办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没有办得好的高职校。十多年来,由于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有关的高职校领导和群众上下一致的努力,应该说,有些高职校是具有相当水平的高职教育特色的。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不仅受到当地用人单位的赏识,也得到国外同行和专家的赞扬,并主动登门与他们建立校际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至于在某个专业或几个专业试办高职教育,获得成功经验的学校,数量就更多些。
这些经验,可能还处于初级形态、初级阶段,但它是从中国实际、当地实际出发,由基层创造出来的,是土生土长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的做法,更具有推广价值。回顾我国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突破和创新,都是在中央的方针、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由基层干部、群众于出来的。教育界也应自上而下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给基层改革、创新以较为宽松的环境,给热心改革者以更多的用武之地。
4.要使高等职业教育有一个适应形势、因地制宜的较快发展,就必须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把发展高职教的统筹、决策权下放到省市,首先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市。中国之大,情况之复杂,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行业经济联系之密切,使得此项工作必然要求在国家宏观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必然要求省、市一级对如何发展高职教育进行统筹、决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早就提出: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要加强省一级的统筹、决策权。时隔数年,省、市一级的管理权、统筹决策权似乎未见增大,反而缩小。比如,把有条件的职工大学改建为高等职业学校,实行职前、职后教育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本是件好事,既有利于教育体制改革,又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可省、市连这样的事也无权决定。这种情况,只会限制而不会促进高教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应当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下放权力,扩大省(市)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决策权和管理权。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还碰到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高等学校数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这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大体上是正确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就不能一刀切了。发展高职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通过改革高专、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来实现,这是对的。但主要途径之外,总还有其他一些途径,尤其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对上述三类学校进行改建、合并、联办,并适当扩大其规模外,新建立一些高职校也是必然的,总不能“削足适履”。实际工作中问题很多,如何制订必要的政策,促使高职教育发展,就是一大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