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为例论文,教育质量论文,启示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3/.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4)05-0033-07 一、日本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 日本的职业教育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及企业内的职业训练等不同层次,尤其以工学为中心的高等专门学校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恢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受日本人口少子化、高龄化及终身学习化理念的影响,加上产业升级转型,高等专门学校的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借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职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保证和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使高等专门学校获得了更新的发展。[1-3] 日本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立足实际,在相关法律政策的引导下,形成了设置认可、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三种评价形式。其中,设置认可的评价主体是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各类学校设置基准,并对学校的设立进行鉴定评价。内部评价的评价主体为职业学校自身,职业学校必须履行自我检查、评价的义务,制定相应的自我评价项目并建立自我评价体制,以便通过内部评价来自我监督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评价主体为独立于政府和学校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以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主体而开展的外部评价已经成为日本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形式。进行外部评价的机构独立于政府和学校之外,因此称为第三方评价机构。 二、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做法与经验 日本的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有很多,如大学基准协会(Japan University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Academic Degrees and University Evaluation)、日本高等教育评价机构(Japan Institu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类型和具体需要,自主地选择一家机构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外部评价。日本的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于2000年成立,起初是由政府设立,针对国立大学进行外部评价。2004年,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成为独立于政府和学校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并开始对高等专门学校实施外部评价。本文以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对高等专门学校进行的外部评价为例,梳理以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主体的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 (一)严格而规范的运行体系 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等专门学校外部评价的实施方针、体制、流程都严加规范,[4]不仅使评价工作时时处于可控状态,而且也保证了高等专门学校质量外部评价结果的可信性。 1.外部评价的方针和体制 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针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外部评价工作制定了评价的基本方针,用以指引和监督实际的外部评价工作。基本评价方针包括:1)根据高等专门学校评价基准进行评价;2)以教育活动为中心进行评价;3)以促进高等专门学校个性发展为目的进行评价;4)以高等专门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础进行评价;5)采取配对评论的形式进行评价;6)评价要公开、透明。 实施外部评价时,成立由高等专门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教授以及社会人士组成的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依据基本评价方针,审议评价实施的具体内容、方法等。委员会下设担当具体评价工作的若干评价小组,但是与被评高等专门学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评价担当者不能被分在该校的评价小组里。评价小组之间的工作协调由设置在评价委员会之下的运营委员会负责。为了使评价更具有效性,第三方评价机构会组织评价担当者充分地研修高等专门学校评价的目的、内容及方法等,以保证评价的担当者们能够对“执行公正、适切、弹性的职责”这一要求保持统一的认识和理解。 2.外部评价的实施流程 外部评价以高等专门学校的内部评价为基础。高等专门学校按照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制定的《自我评价实施要项》组织内部评价,并提交自我评价报告书。外部评价的实施主要包括书面调查和访问调查两部分,由评价小组根据高等专门学校提交的自我评价报告书及相关数据、资料等展开。书面调查针对自我评价报告书中高等专门学校的发展现状、评价基准及评价基准下设置的二级评价基准进行分析与评价。在书面调查的过程中,当因资料、数据等不充分而出现难以判定的问题时,可以向高等专门学校提出质询。除了书面调查,评价小组还要对高等专门学校进行访问调查,访问调查的实施主要包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面谈、对学校的教师(教学辅助者)及相关教学设施工作人员等进行面谈、召开学生及毕业生等的座谈会、进行教学现场的调查及学习环境的视察、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向高等专门学校相关人士说明访问调查的结果并听取他们的意见。[5] 评价小组根据书面调查和访问调查的结果制成评价结果草案。草案经评价委员会审议后形成评价结果正式稿。在将评价结果正式公布前,评价委员会先将正式稿通知被评学校,倘若学校对评价结果存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由审查委员会对异议进行审查,但最终的评价结果由评价委员会决定。最后,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根据评价结果编制评价报告书,在向受评学校公布结果的同时,向社会公示。 (二)明确而渐进的评价基准 采用什么样的基准,是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外部评价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日本,评价基准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制定,制定后的评价基准必须上交文部科学省进行审查。以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针对高等专门学校制定的评价基准为例,[6]高等专门学校评价基准用来评价学校的教育研究活动等综合状况,评价的核心是判断高等专门学校是否满足这些基准。高等专门学校的评价基准由11条构成,每条基准下设有二级基准,详细地规定了从哪些角度进行外部评价(详见表1)。 表1中所示的评价基准明确规定了对高等专门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维度。在没有得到批准和论证之前,这些评价基准是不可变更的。尽管如此,但实际的评价活动却并没有被这些基准“管死”。原因在于第三方评价机构在围绕评价基准对高等专门学校进行外部评价时,借用了“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即评价基准作为评价的方向和内容是不变的,但所要求达到的水平、评价时的严格程度,在每一轮的评价中却是渐进提升的。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在完成对高等专门学校的每轮评估之后,会从整体上分析、把握高等专门学校的评价结果。当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确认大部分的高等专门学校都满足了本轮评估设定的教育质量应该达到的水平后,会在下一轮评估中提升各条基准所要求达到的水平。[7] (三)具体而前瞻的方向引导 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对不同类型的(国立、公立、私立)高等专门学校进行外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在提升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教育研究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学校的特色得到多样化发展。[8]在外部评价目标的指引下,日本对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发展阶段作了明确的规划,本文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具体介绍外部评价的内部渗透阶段。[9]所谓外部评价的内部渗透阶段,是通过三个维度和三个阶段非常直观地描述了外部评价在高等专门学校内部的融合程度。三个维度指的是:1)被评高等专门学校将外部评价内部化的程度;2)外部评价的地位;3)外部评价体系的运行。同时每所高等专门学校会在每一个维度上经历发展的三个阶段。当高等专门学校处于三个维度的第一阶段时,在学校的组织内部,实际上并不存在从组织视角出发成立的自我评价和改善体制。处于该阶段的学校需要制度的强行介入才能使外部评价真正地落实。在第二阶段,组织内部常设评价体制,且以自我改善为目的的评价得以活用。在第三阶段,评价已经作为改善日常教育、研究活动的手段,融合到了学校整体化的体制之中。正是从阶段1到阶段3的逐渐过渡过程中,高等专门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升。[10-11] 三、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启示 (一)凭借完善的制度运营体系实现教育质量评价对职业学校整体发展的监控 日本细致而完善的外部运营体系,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我国未来的教育质量评价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运营体系,才能保证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对于评价的实施方针、如何具体地展开外部评价工作、相关的制度等,应该在评价之前就做好先行的设置与完善的手续,这是保障质量评价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外部评价工作在完善的制度运营体系下,从制度上通过整体推动的方式,要求每一所职业学校都按照统一的方式、流程接受外部评价。最后,正是因为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是整体推动的,因此所有的职业学校都会提交各自最终的评价结果。如此一来,政府就可以通过汇总所有职业学校的评价结果,从全局性的视角把握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现状。把握现状不是为了批判某个职业学校,而是以明了优势发展的动因、找出造成各种问题与不足的原因为目的。通过整体把握,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能够促动职业学校优势发展的方法以及改善职业学校问题与不足的策略。这种凭借完善的制度运营体系将职业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战略,不仅可以让各个职业学校通过教育质量评价提升自身的教育品质,同时也容易在共性与个性中提炼出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些公共经验,促进相互之间的组织学习。因此,这样实现了教育质量评价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整体发展的监控,保障职业学校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借助逐级提升的教育质量评价基准促进职业教育的渐进式发展 日本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基准从相对宏观的一级指标,到具体的二级指标,既层次鲜明,又具体可操作。正是这种明确的评价基准,为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将抽象的评价工作变得详细而具体,保证了外部评价的顺利展开。明确的评价基准,既有利于评价人员了解学校,又为学校的工作提供了准确的靶心。 另外,教育质量评价基准虽是相对稳定的维度,但是其所要求达到的水平并非一成不变。为保证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能不断地提升,日本评价基准下设置的二级基准,要求高等专门学校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水平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不断提升。正是同一评价基准要求达到的水平逐级提升,使得高等专门学校在上一轮教育质量评价中,针对某评价基准获得了“优势”评价,会因为在下一轮教育质量评价中该评价基准所要求达到的评价水平提升了,而不能再次获得“优势”的评价。高等专门学校为了再次获得“优势”评价,它需要按照提升了的评价水平,在学校实际的教育、研究活动中进一步地做出改善,才能在下一轮的外部评价中,针对该基准再次获得“优势”评价。而日本的外部评价工作正是通过这种渐进地提升评价基准所要求达到的水平,使“优势”评价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因此,通过提升评价基准的水平这一做法,告诫高等专门学校不要满足于一次评价结果的合格而不思进取,敦促它们要参照评价的结果,对学校在评价中获得“优势”的方面进一步提升,在被评价为“劣势”的方面不断改进,从而不断地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 正如上一点所述,日本在每一轮的职业教育外部质量评价工作完成后,对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现状。汇总后会将所有职业学校目前基本都达到的质量水平,视为下一次评估中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这就相当于在现有的水平上提出更高一层的水准,使得所有的学校都要朝着达成新的水平而努力。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也要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地提升评价基准的水平,以督促职业学校不仅仅满足于现状,而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达到新的水平。也正是这样的举措和氛围,才会让评价真正地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促使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向上提升。 (三)引导评价阶段的过渡保证教育质量评价与职业学校教育研究活动全面接轨 日本对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有前瞻性的规划,在评价伊始就设定了评价的各种维度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发展阶段。通过鉴别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阶段,可以直观地描述出评价是否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进被评学校日常的教育、研究活动之中,特别是通过具体而前瞻性的方向引导,帮助其从各个维度上完成各个阶段的过渡。这种按照明确的方向引导而逐级发展的模式,保证了评价工作逐渐地不再成为学校教育、研究活动的负担,而真正地成为改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手段和工具。 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也应从日本的这一做法中获得启示。具体来讲,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不仅要构建起适合中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体系,更要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进行总体性的思考,能够预期到教育质量评价可能经历的发展阶段。然后,在实际的外部评价工作中,随时分析评价工作按照设定的方向移行的轨迹和状态,不断渗透评价的意识,让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真正地了解评价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职业学校在日常的教育、研究活动中,主动地将评价作为检验学校状况的手段和工作,主动内化外部评价给学校带来的诸种变化,并将评价带给职业学校的变化逐渐变成学校内部的一种稳定状态,即通过引导评价阶段的过渡,保证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职业学校教育、研究活动的全面接轨,从而使通过评价提升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真正地得以实现。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职业学校为例_日本大学论文
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职业学校为例_日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