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永红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永红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 545900)

摘要:目的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成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和、SDS、SAS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3.4±4.13)分,对照组为(85.5±4.61)分,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17±4.06)分、(45.28±4.13),对照组分别为(57.22±5.71)分、(58.77±5.12)分,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状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39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7.5%,对照组30例满意,满意度为7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内科护理服务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活治疗,提高护理,取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内科;护理服务;效果

心内科又叫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心绞痛、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律不齐、早搏、心肌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1]。中老年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随着饮食多样化、精细化,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心血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更好的促进治疗,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就对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内科诊断标准,且对本研究知情,愿意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80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为(51.6±5.3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10例、心绞痛8、心力衰竭7例、心肌病5例、心肌炎5例、心肌梗死3例、猝死2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为(51.9±5.51)岁,疾病类型:高血压9例、心绞痛9、心力衰竭8例、心肌病6例、心肌炎4例、心肌梗死4例、猝死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房卫生、健康宣教、发放疾病知识手册、注意事项、饮食指导等。

1.2.2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优质护理干预,主要干预措施如下。①入院护理。护理人员面带微笑帮助办理入院手续,完成入院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科室的医护人员、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管理规定等。了解患者的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鼓励患者表达所需,取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②生活护理。在护理期间,患者的床单、被褥要勤换,并送去清洗消毒,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定期帮助患者变换体位,告知患者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预防发生压疮。由于患者体内系统紊乱,容易出现口干口臭症状,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嘱咐患者多喝水,使用0.9%氯化钠溶液护理口腔,避免口腔发生感染。③心理护理。心内科多是危重疾病,死亡率高,加上患者年纪大,对疾病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绝望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合理采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里疏导,安慰鼓励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思想、心理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④舒适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协助家属为患者更换衣物,控制好病房温度,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病房安静、光线适宜、集中实施护理操作,夜间应该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尽量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⑤患者安全管理。根据等级护理要求定期对病房进行巡视,并做好相应记录。对于危重、躁动的患者,应该采用约束带、护栏等措施保护患者安全。患者外出做检查时,病情较轻的,由护工陪检,危重患者必须由医务人员陪检[2]。⑥营养护理。患者住院期间由于心理、生理原因,往往容易食欲下降,导致营养不良,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并监督患者饮食,患者主要进食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清淡饮食,少食多餐。⑦出院护理。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办理出院手续、术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术后换药、拆线时间、发放爱心联系卡等。做好出院登记,护送患者到医院门口,定期电话随访。

1.3评价标准

①护理质量评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主动性、病区管理等各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②护理满意度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满分100分,75分以上表示满意,75分以下表示不满意。

③情绪状态评分:患者情绪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评分越低,情绪状态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xˉ±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计数用X2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有明显差异,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3.4±4.13)分,对照组为(85.5±4.61)分,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②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17±4.06)分、(45.28±4.13),对照组分别为(57.22±5.71)分、(58.77±5.12)分,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状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③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39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7.5%,对照组30例满意,满意度为7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优质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优质护理在实施过程中,把患者放在首位,围绕患者所需,提高服务质量,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满足患者需求、保证患者安全、保持患者躯体舒适、疏导患者心理等,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3]。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情绪状态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证实了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梅秀玉.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8):194+197.

[2]陈丽群.优质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06):97-99.

[3]汪艳秋.应用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8):133-134.

论文作者:李永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