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湖南 湘潭 411104;2.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已成为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心理,比起城市学生,自有其特点;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缺乏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节技巧。一旦遇到危机,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针对农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根据农村学生心理的四大特点,在专业化背景下,认真开展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建议非常必要。
关键词: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高职教育已成为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据《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和农民工”所占比例在50%以上.全国统计的大数据如此,各个院校也是如此。湘西的高职院校,接近90%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接近一半是留守学生,而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40%[2]。在湘中的湖南理工职业学院,我管理的六个班中,农村户口的学生比例达到了60.3%,有的班级里,城镇户口的子弟更是寥寥无几。面对高比例的穷困农村孩子的入学,如何搞好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各种压力给他们心理造成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教有所向——抓好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高职的农村学生心理,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其特别之处。一方面,比起同龄的城市学生,他们自立自强,好学上进,对自我要求更高,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更务实。许多学生都是学生干部,奖学金、助学金获得者,谈及未来,他们也往往有着更清晰的规划;另一方面,与这种坚强努力相对的,是这些农村学生来到城市后,面临着强烈的心理落差。比起城市的同龄人,他们形象土气,生活拮据,生源素质、学习基础、就业机会都处于劣势地位。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表达、“不合群”[3]。史美青的研究也支持,农村籍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就业心理、情绪心理、消费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与城市籍学生的心理表现存在着明显差异[4]。
农村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让他们吃苦耐劳,懂得感恩,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又让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更脆弱,容易受环境影响,无法发挥潜力,一部分同学甚至贪图享受,自甘堕落,违反校规,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与之相对的是,很多农村学生,缺乏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调节技巧。一旦遇到危机,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据严保平等人的调查,城市居民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80.0%vs.64.6%,χ2=27.04,P<0.05),城市居民对精神疾病有关态度好于农村居民[(34.93±6.54)vs.(32.83±7.76),t=4.82,P<0.05],且城市居民对精神分裂和抑郁症比农村居民更了解[5]。现实工作中也是如此,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存在误解,认为“心理咨询”是“脑子有问题的人才做的”,“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并为一些正常的心理反应感到羞耻。但他们也有学习心理知识的强烈渴望。许多学生会私下购买心理书籍,看网上和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做性格测试问卷。
心安才能风清,风清才能气正。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国家和学校的发展,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育人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学生这一群体,人数众多,心理有其特征,易受不良心理影响。而他们对心理知识不太了解,也有着学习的迫切渴望。两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出,抓好了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抓住了学生的主流,也抓住了学校和国家的未来。
二、教有所依——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
据工作中的实际经历和文献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存在以下四个特点:
(一)自我评价较低,自我要求较高
来到城市后,农村学生普遍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是来自高考失利的打击,其次是来自成长环境的影响,另外还有自我意识的发展[7]。然而这种评价往往是片面的、消极的,让他们在承认不足的同时,也忽略了自身性格上的优点,从而陷入了焦虑。
自卑和自负往往并存。而农村学生的自负,就体现在他们的自我要求上。为了重获自尊,许多农村学生会把“挣大钱”“出人头地”当成第一目标。但在学校的学生,理应以“学习”为第一要务。若是意识不到当前学习与未来工作的关系,很多学生就会自暴自弃,陷入迷茫,甚至走上邪路。
(二)个性内向敏感,渴望与人交际
研究显示,农村父母更易采取拒绝否定、惩罚严厉等教育方式[8]。这代表他们在教育过程,更看重子女的外在表现,而较少了解子女的内心想法。这也造成许多农村学生性格内向,万一遇到了什么烦恼,也会憋在心里,不去向他人倾诉。
没有涉及个人想法的交流,农村学生时常有一种孤独感。而城市农村生活圈子的不同,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差距。他们一方面羡慕他人能自如交往,另一方面却不得其法,或因为自卑自责,而不敢接近他人。
(三)力求证明自我,易受外界影响
农村学生对自我、对未来,往往有着更高的期待。在选择就业的主导因素上,城市大学生较农村大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否在将来的工作中得以实现,而农村大学生较城市大学生更为看重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9]。在谈到个人理想时,农村学生也往往更务实,更有家族观念,许多学生把“找个好工作,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当做学习目的。
另一方面,比起城市学生,他们更易受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影响,从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用错误的方式去实现理想。有的农村学生认为“兼职做生意,可以一夜暴富”,从而上当受骗,或者旷课兼职,主次颠倒。在理想破灭时,他们的反应更激烈,抗挫折能力也较差。
(四)特殊群体的特殊心理
一部分条件特殊的农村学生,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目前主要分为农村贫困生及留守家庭学生两大类。具体如下:
1、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贫困”
心理贫困,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包括抑郁、焦虑、自卑。这种心理贫困是隐性的,其危害性却直接影响大学校园的稳定与和谐[10]。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频率,较普通农村学生更高,程度也往往更严重。
2、留守家庭学生的“心理孤岛”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私有化市场化的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男女大多外出务工,仅剩儿童和老人在村庄,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家庭”。父母和小孩一年才能见几次面,缺乏对小孩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的关心,孩子也往往更为孤独。
这种孤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家庭功能都存在不利影响。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更低,更容易出现心理倦怠,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更低,控制欲、攻击性、焦虑抑郁感也更强烈。
三、教有所归——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三个回归”
农村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决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的本质目的,遵循实际,遵循专业,做到以下三个回归。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初心
坚持立德树人初心,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宗旨,也是新时期高校开展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德才双全的优秀学生,势必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势必有良好的品德教育来引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要求我们道德和心理两手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做好心理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框架。不能打着“自由”的名义,强调“解放天性”,而忽视人的道德约束。其次,做好道德教育,应以心理教育为前提。学生有了稳定的心理环境,才能主动履行道德规定;学生有了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才能坦然面对道德困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实际
教育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落实到农村学生之中,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教育应“因材施教”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教育应贴合农村学生群体
高职农村学生这一群体,有着其自身共性。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可以改变心理教育的侧重点。例如,针对农村学生的自卑心理,可以多教一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让他们学会宣泄情绪,悦纳自我,正视自卑;而针对农村学生的人际敏感,则可以多教一些人际交往及提高情商的技巧,增强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树立自信。
(2)教育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
农村学生按不同划分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留守家庭学生与非留守家庭学生等。这些不同类型学生因成长环境不同,心理特征各异,对这些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也因人而异。
对贫困学生,应引导其树立正确贫困观,做好环境适应教育,在物质上多提供帮助;对独生子女和留守家庭学生,应让他们多融入寝室和班集体,让他们在助人中学会自助;对女生,应据女性的身心特点,帮助她们确立自尊自重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心和信念。
(3)教育应针对问题学生个体
心理教育既要有“面”,也要有“点”。抓住那些心理问题学生,以点带面。这就要求我们落实到人,关注到人。每一个心理问题学生都建立相关档案,定时回访,长期跟踪。如果可行的话,还可以跟该生的各任课教师以及家长联系,针对该生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心理健康教育应“因时因地制宜”
心理教育应因时因地制宜,分目标、多层次开展。如新生入校之初,可以进行心理普查,多进行适应性教育;毕业时,则可以将求职心理与职业规划结合,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分别开展进行,不可偏废一方。
(三)心理健康教育应回归专业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则要求我们做到“四个专业”,即知识专业、团队专业、流程专业和系统专业。具体如下:
1.专业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专业知识不仅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提供了技巧和方法。老师要结合专业知识,才能言之有物,不让咨询成为“闲聊”;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才能更好了解自我,也才能主动运用方法技巧,来调节自己的心理。
在工作之中,要运用专业知识,则需要:(一)针对农村学生普遍不了解心理知识的现状,应把知识带进课堂,让学生们明白“心理”的产生,影响因素和发展,人的正常心理和问题心理,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二)心理咨询必须按照步骤来进行,并广泛运用多个方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运用多种技巧(如沉默,投射,质问等),结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诊断,并进行开导。
2、专业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要运用专业知识,就必须有专业团队。但这专业团队,不仅指高校心理咨询老师,更包括辅导员,和班上的朋辈心理辅导员。
活跃在学工前线的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群。多项研究表明,对辅导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利于他们了解学生,接近学生。也利于他们更早发现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27]。
大学朋辈辅导员,指一部分优秀学生,多指班上的心理委员。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以朋友同辈的身份,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对其他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及引导,以达到更早、更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确立“心理评估—教育—干预”动态流程
不同阶段的农村学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评估及建立档案。在新生入校之初,就应开展心理测评,并针对重点学生,建立相关档案,定期展开回访;
(2)进行心理教育。此处的心理教育,不仅指心理健康课程,也包括将团体辅导与班级活动相融合,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心理活动,进行心理辅导等;
(3)针对部分心理问题学生,需要由受过训练的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如果问题超过了咨询能解决的范围,还应该转介给医院,由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来进行治疗。
4、建立“社会—家庭—学校”心理防护系统
首先,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环境支持。当今社会,许多人对心理健康不够了解,过于轻视;或者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类疾病混同,谈之色变。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一部分农村学生,要不就认为“出现问题都是自己的错”;要不就认为“没有发神经,就不算是心理问题”。而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这就需要社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创造重视心理健康的大环境。作为高职院校,维护好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机构,在制度层面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农村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例如留守家庭,隔代家庭,还有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父母教养方式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与他们的家庭多加沟通,引起家长的重视,创造开放和谐、温馨平等的家庭环境。
第三,学校内部应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从层级上来说,学校、院部、班级应相互配合,从部门来说,各个部门应该各自分工,发挥众长,在心理咨询、课程、贫困资助各方面,给农村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运行原则上,应注意全员受训,全时段跟踪,全区域覆盖,全课程渗透,全体部门相互协调[32]。
综上所述,从时代发展和现实情境两方面考虑,针对农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其必要性。而针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切合其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做到回归初心、回归实际、回归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化的大潮之下,将心理工作做全面,做到位,让每一位农村学生,受到教育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形成历程与发展状况——《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22): 5-10.
[2]颜涛. 湘西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扶助的探讨研究 [J]. 发现:教育版, 2016, (11): 135-6.
[3]高延伟. 浅论高职院校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21(12): 125
作者简介:李沐蕾(199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心理干事,中南大学湘雅附二院心理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张溆平(1965—),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社科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论文作者:李沐蕾1 张溆平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农村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家庭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他们的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