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重庆 400014)
【摘要】目的:了解自杀儿童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临床干预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4年救治的自杀儿童的自杀原因,生活社会环境及自杀手段。结果:考试不理想12/26例,性格孤僻9/26例,父母离异17/26例。服药自杀占15/26例。结论:父母离异,性格改变,教育不当为自杀儿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自杀;儿童;心理;临床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38-02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suicide children, and get the appropriate clinical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suicide, living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icide means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suicide children in2008-2014. Results 12/26 cases are due to poor test scores, 9/26 cases are due to unsociable, 17/26 cases are due to the parents' divorce. Medication suicide accounted for 15/26 cases. Conclusion Parents' divorce, personality changes, improper educ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uicide of children.
【Key words】Suicide;Children;Psychology;Clinical
自杀行为是某种心理状态下的一种自残行为,直接威胁小儿的生命。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及人们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其自杀心理的小儿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探讨其自杀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早期的正确的心理干预措施,我院于2008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自杀患儿26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9.7~16岁,平均年龄13.6岁。
1.2 自杀原因或诱因
考试成绩差受批评12例,与其表妹(哥)或恋人争吵7例,追求及因失眠而恐惧5例,威胁父母及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各1例。
1.3 自杀者生活环境
均为独生子女,自幼生活条件优厚,平素性格内向,孤僻9例,好强好胜7例,畏惧困难5例,其中父母离异17例,谈恋爱5例。
1.4 自杀手段
自服安定10例,最大量达300片,过量饮酒及自服有机磷农药各5例。上吊自杀2例,自服红花油、鼠药各1例,割手腕及自服除草剂各1例。
2.结果
26例小儿均于1~36小时内被家长或同学发现而急诊入院。入院后给予洗胃、导泻、输液及特效解毒剂或止血等治疗,并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治愈24例,死亡2例。
3.典型病例
例1:女,14.1岁,5岁时父母离异,随父生活,喜欢玩耍,学习成绩差,1年前开始早恋,2天前因意见分歧与男友发生口角,遂自购安定100片一次性口服,次日再口服200片后步态不稳,神志恍惚,跌倒而急诊入院。入院时神志不清,BP9/6Kpa,心率60次/分,其它无异常发现。立即给予洗胃,大量补液等急救措施,1天后苏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护士的开导,耐心的询问,了解到她一向性格倔强,并自幼因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而父亲经常在外赌博,很少关心、过问她,缺乏家庭温暖,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加之在校学习成绩差,经常被老师批评,各种压力下为寻求保护神——恋人,在与恋人生活中,入院前因小事而争吵,觉得世态炎凉,无人关心自己,不如死了,基于这种想法而自服安定。入院后,经护士耐心开导,交朋友,讲故事等手段,患儿认识到世间的真情在,决心不再自杀,安心学习。
例2:男,15岁,因自服除草剂30ml 20小时入院。患儿父母感情不和,母亲有外遇,父亲多次以自杀相威胁,小男孩经常记在心里并憎恨母亲,入院前因母亲外出一夜未归,父亲又以吃“农药(止咳糖浆)”相威胁,患儿信以为真,遂自服除草剂30ml以了人生,希望父母能和好。入院后患儿谵妄,狂躁,并要求亲母亲的手,母亲信以为真,患儿突然咬住母亲食指不放,鲜血淋漓。入院48小时经洗胃、脏器支持、抗感染等治疗,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4.讨论
4.1 自杀儿童的心理特点
本组26例均属少年、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儿童,结合其病史特点,分析其心理特征为:(1)情绪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包括忧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几癔症等[1]。由于学习压力大,使一些平素胆小、敏感、爱面子的孩子容易产生消极行为。企图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表现为行为的冲动性,本组例患儿因与其家人或恋人争吵后冲动性寻求死亡。(2)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常表现为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认为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温暖和快乐。(3)过度自尊,性格内向,本组6例儿童因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因此在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后认为不成熟,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差。(5)敌意对社会,尤对周围的人群有深刻的敌意,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6)追求刺激,本组3例儿童听同学说服过量安定或过量饮酒可出现“梦幻”式的“仙境”而试用。
4.2 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青春期这一儿童特殊阶段,从心理角度出发进行心理护理,包括(1)让患儿认识、相信医务人员;(2)让患儿感到“有关心”、“有同情”、“有理解”,让他(她)获得一种社会的心理支持;(3)让患儿明白生活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减少对别人、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4)有针对性的利用历史故事,相关事件进行交谈;(5)从反面事件进行教育、规劝;(6)与患儿交朋友,以朋友的身份给予患儿心理支持。
4.3 防范措施
4.3.1管教小儿模式转变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追求“民主”、“自由”的生活,而相反,封建社会传统的“家族”式教育仍存在。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一父(母)的孩子逐渐增加,家庭的不幸,往往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创伤,这种创伤的痕迹造就了小儿行为异常[2]。本组父母离异或不全的家庭患儿达17例,占65.4%,应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此外,一些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希望下一代有所作为,额外增加孩子的学习内容,逼着孩子争名次,争分数,而对小儿产生的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我们父母应客观看问题,让小儿有一个宽松的愉快的生活环境。学生自杀是一种社会各界关注和深思的话题,儿童心理压力过大是导致孩子过激行为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学龄儿童。由于老师和家长与他们沟通少,使他们心中郁闷不能及时排除,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造成心理变形,产生极端行为。
4.3.2建立信心、自爱心 教育小儿具有自信、自强及自爱心,使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生活的多样性及我趣味性,使他们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以便在困难面前不会束手无策。
4.3.3严格有效的心理支持及暗示疗法 本组小儿正处于过渡到青春期阶段,逐步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成熟,但往往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容易在客观现实与想象不符时遭受挫折打击,从此萎摩不振,强烈的自尊转化为自卑自弃,若处理不当容易走极端。在与异性交往中也会因激情冲动而超越正常友谊界线,若父母、老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往往容易感情事,影响学习及心身健康。青春期小儿相象力丰富,抽象思维活跃,对未来充满希望,当不能满足时,往往容易靠想象或药物来达到“美妙”幻境[3]。对于心理缺陷的患儿应适当给予心理支持及暗示疗法。本组因失眠、恐惧不能入睡大量服用安定2例患心理暗示支持包括使用帮助入睡的药物并结合心理“满足”性语言诱导,患儿很快接受了医务人员的治疗,并治愈出院。因此,我们应该与他们交知心朋友,鼓励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及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及满足部分合理的要求、理解他们,循循善诱,友好地给予耐心开导,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万宇辉,陶芳标,胡传来等.青少年亚健康对自杀心理行为的预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9,4:295-297.
[2]单松.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与干预机制分析[J].华章,2010,23:345-347.
[3]朱慧丽.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N].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7:278-280.
论文作者:胡语航1,黄敏2,余孟妮2,王兴勇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0
标签:患儿论文; 心理论文; 父母论文; 小儿论文; 儿童论文; 孩子论文; 母亲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