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收入差距趋同_收入差距论文

跨国收入差距的收敛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入差距论文,收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E25,033,F41

一、引言

跨国收入差距的变化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经济学家一般将跨国收入差距问题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联系到一起。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早期的研究将技术进步过程处理为一个黑箱,如Solow(1956)等在外生技术进步背景下研究跨国收入差距。而后,Romer(1990)和Aghion & Howitt(1996)等人提出的内生技术变迁理论将技术进步的内涵逐渐丰富发展起来,并在内生技术进步框架下研究了跨国收入差异。近年来,Acemoglu等所提出的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理论又一次充实和完善了技术进步的内涵,并为跨国收入差异及其变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Acemoglu(1998,2002,2003a,2007)在内生技术变迁的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同时内生化了技术变迁的相对选择方向,认为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是影响偏向性的主要因素,两者分别导致技术创新偏向于稀缺要素和丰富要素,而要素的替代弹性则衡量了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如果要素替代弹性足够大,要素的相对边际生产力(即相对需求)会呈现上升趋势。Acemoglu & Zilibotti(2001)认为技术的偏向性会导致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Acemoglu(2003b)认为增加国际贸易可以导致技能偏向性的技术变迁。Xu(2001)认为国际贸易是通过改变不同种类技术创新的激励来影响技术偏向性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跨国收入不平等的加剧。Gancia(2003)认为穷国对知识产权保护较弱,而市场整合使得技术进步偏向于富国,在此渠道下,自由贸易会加大跨国收入差距。Thoenig & Verdier(2003)分析了防御性的技术偏向,认为全球化触发了技术模仿和技术赶超的威胁,而厂商应对这一威胁的方法就是进行偏向于技能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创新,因而技术偏向的出现是厂商对预期性的垄断租金争夺行为的最优反应。Caselli(2004)认为跨国技术差异具有技能偏向特性。高收入国家比低收入国家能更有效地使用技能型劳动,但使用非技能型劳动的效率较低。技能型劳动充裕的富国选择的技术是最适合于技能型劳动的,而非技能型劳动充裕的穷国选择的技术是最适合于非技能型劳动的。殷德生和唐海燕(2006)认为自由贸易引致了发达国家的质量提高型的技术进步并由此加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同时,自由贸易引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种类扩大型的技术进步并由此而加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南北贸易在拉大相对工资差距的同时促进了技能型技术进步。

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Acemoglu(2003a)的基础上的。Acemoglu认为如果经济中只存在要素扩大型的技术,则要素相对供给的增加会引致技术存量和要素需求相对偏向于这一要素变化。这实际上研究的是技术存量的相对偏向性。我们认为,变量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必然会在变量的增长率上得到反映,当要素相对供给增加时,技术进步率是否会发生偏向于这一要素的变化呢?考察这一命题是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技术变迁的偏向性分为技术的偏向性和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两层含义,前者研究的是偏向于某一要素的技术存量发生相对变化,而后者研究的是偏向性技术的技术进步率在速度上发生相对变化。

技能偏向性技术是指这种技术相对于非技能型人才增加了技能型人才的相对边际产出。可以将技术的偏向性分为弱相对偏向性技术和强相对偏向性技术两种类型。弱相对偏向性技术是指要素相对供给的增加引起偏向于这一要素的技术存量增加,但不会引起要素相对需求的反向变化,此时要素相对需求曲线为惯常的右下倾斜形状;强相对偏向性技术是指如果要素的相对供给增加,引起的偏向于其自身的足够强的技术进步,使得要素相对需求发生反向变化,此时要素的相对需求曲线反转成为向上倾斜形状。

Acemoglu的研究已经对这两种类型的技术偏向性的存在性及其性质进行了充分的论述。由于技术进步所具有的内生性质对于深入理解技术进步的内涵和经济增长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Romer(2005)揭示了技术变迁包括两层含义,即技术存量及其增大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快慢。技术存量及其增大这层含义指的是技术存量N及技术存量的增加,技术存量的增加就是技术进步,因而这层含义也包括技术进步率。而技术进步的速度快慢这层含义指的是技术进步率的增长率高低,是“增长率的增长率”:。总量技术进步所具有的内生性质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必然带有内生特性。研究技术进步的内生偏向性及其决定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体系中,这必然要求从两种不同技术的积累演进的动态角度去进行研究。由于在动态经济系统内,变量的值都是随着时间而不断演进发展的,因而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必然会在变量的增长率上得到反映。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本文建立模型从高技能偏向性技术和低技能偏向性技术的增长率的角度去考察技术进步的动态偏向性,这是本文的创新性所在。

与内生技术变迁的两层含义相对应,本文认为,技术变迁的偏向性也包括两层含义,即技术的偏向性和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技术的偏向性由Acemoglu所揭示,是指技术存量发生了偏向于某一要素的变化及其所引起的要素相对需求变化。而Acemoglu仅仅分析了技术存量发生偏向性变化,没有分析技术存量发生这一变化时是以一个递增的速率变化的还是以一个递减的速率变化的,而这一问题正是本文所揭示的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是指偏向于某一要素的技术存量发生加速或者减速的变化,即偏向性技术的进步率的速度加快或者减慢,及其所引致的要素相对需求(即要素相对价格)的增长率的速度增减变化。本文研究的是偏向性技术及要素价格的“增长率的增长率”的变化,因而本文的分析是与Acemoglu处于不同层面的。Acemoglu仅研究了偏向于某一要素的技术存量是相对较大的,没有研究这一较大的技术存量是怎样得来的,即是以一个逐渐递增的速度得到的还是以一个逐渐递减的速度得到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率涉及的是技术进步曲线的斜率,而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增长率涉及的是技术进步曲线的凸性或技术进步率曲线的斜率,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别,而这一差别在现实中,对于跨国收入差距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在跨国收入差距领域,偏向性技术变迁这一命题涉及到技术差距和技术赶超问题。因为技能偏向性技术是发达国家的高级技术,而非技能偏向性技术是发展中国家的低级技术。如果相对存量较大的技能偏向性技术的进步速度较快,而相对存量较小的非技能偏向性技术的进步速度较慢,则技能偏向性技术必然加速积累而非技能偏向性技术必然减速积累,这样两种技术之间的技术差距必然越来越大,低级技术的拥有者想实现技术赶超就越来越困难。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弱小,技术进步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不利的。而技术差距(即相对技术存量)的扩大意味着工资差距(即相对要素价格比率)的扩大,这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必然增大。现有文献只研究了技能偏向性技术的存量具有跨国差异,即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技术的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处于比较劣势,却没有研究偏向性技术的增长快慢是否具有跨国差异,以及偏向性技术增长快慢的跨国差异是否会导致经济收敛。这一问题对于跨国收入差距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在分析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基础上对于偏向性技术变迁理论进行拓展,并对跨国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解释。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构建了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跨国收入差距基本模型,第三节分析了跨国收入差距及其动态变化,第四节将模型扩展为强相对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并分析强相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对跨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五节总结全文。

二、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跨国收入差距基本模型

(一)基本模型

1.产品生产

考察一个分散并且开放的经济系统,假定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用D和L来表示。每个国家的代表性家庭都具有相同的CRRA偏好,其效用函数为

其中,θ为边际效用弹性,ρ为主观时间偏好率。在发生国际贸易的情形下,每个国家的代表性家庭同时消费发达国家的产品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且具有如下的CES形式:

2.技术创新

Acemoglu认为,技术的偏向性分为强偏向性和弱偏向性两种类型。与Acemoglu的分析相似,本文认为,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也具有强偏向性和弱偏向性两种特性,这就使得技术变迁的偏向性这一范畴在概念上得到了统一。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将看到,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的强弱在于技术进步的状态依赖效应的特性。

“状态依赖”也称为溢出效应或跨时外部性。新技术专利的设计或研发依赖于当前技术的状态,这也称为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当前技术对新技术的研发产生的一种外部效应,因为这种外部性是涉及到处于不同时点的技术之间的外部效应,是一种动态的外部效应,因而称为技术进步的跨时外部性。状态依赖程度越高,新技术的研发受到当前技术水平的制约就越高,新技术与旧技术就越相似,当前技术对新技术的研发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也就越大,技术进步的跨时外部性也越大,因而技术进步相对更容易,技术进步率比较高。状态依赖程度越低,新技术与现有技术的相似度越低,现有技术对新技术的溢出效应越低,跨时外部性较小,这时新技术的设计和发明中包含的创造性更大,因而这种技术进步也更为困难,技术进步率比较低。随着技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未知的可供开发的新技术也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高级,人们开发未知技术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就是说,技术水平越高技术的外溢效应就越低,技术进步率就越低。高技能偏向型技术是一种高级技术,而低技能偏向型技术是一种低级技术。当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相对供给增加导致了技术进步发生有偏向性的演进的时候,高技能偏向型技术存量增加。同时,在内生技术变迁模式下,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长都是由技术进步驱动的,高技能偏向型技术的增长率降低也会引致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工资增长率降低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降低。因而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是与要素的相对供给呈负相关关系的。由此得到下述的弱相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定义:

定义1.弱相对偏向性技术进步。是指要素相对供给的增加在提高偏向于这一要素的技术存量的同时,降低这一技术的进步率,同时会引致这一要素的工资增长率降低。

既然技术水平越高技术的外溢效应就越低,技术进步就越难以实现,那么又如何解释技术进步总是出现在技术发达的国家这一现象呢?其实这主要在于R&D投资的多少。随着技术不断积累,新技术的开发越来越困难,这时就需要充足的资金资源投入R&D过程,为R&D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使得技术得以加速进步。可见,充足的R&D投资可以抵消技术溢出的递减效应,保证技术进步率随着技术存量的增加而递增。由此我们得到下述的强相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定义:

定义2.强相对偏向性技术进步。是指如果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速度足够快,使得随着要素的相对供给增加在提高偏向于这一要素的技术存量的同时,会提高这一技术的进步率,并且会引致这一要素的工资增长率得以提高。

由于本文是在技术演进这一动态角度而非技术存量这一静态角度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问题,因而本文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的定义与Acemoglu不同,这主要是从技术演进的特性进行分析而得到的。

产品种类扩大型的技术变迁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即状态依赖模式和实验室装备模式。状态依赖模式的技术变迁刻画的是具有溢出效应的技术进步过程,是指新技术专利的设计和发明必须参照以前的专利设计方案。实验室装备模式的技术变迁假定新专利设计方案的发明必须要耗费一定量的社会资源(如实验材料等),而完全不依赖于当前的技术状态,因而这一模式的状态依赖程度为零。由状态依赖的特性可知,两种类型的技术变迁模式的状态依赖程度不同,因而两者之间是不会重复的,整个经济中全部的新技术专利必然是由两者共同提供的。基于这一理念,可以将创新可能性前沿设定为如下的实验室装备一状态依赖混合模式:

(二)经济均衡

由生产部门局部均衡可解得产品和要素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汇总如下表:

在BGP上求解稳态经济增长率可得到如下命题:

别为:

下面考察本文所定义的相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涵义。由于技术的产出弹性满足:

比较技术的偏向性和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可知,两者在内涵和作用机制上是具有区别的。首先,两者所强调的范畴不同,技术偏向性是指偏向于某一要素的技术存量较大,更多的强调静态和存量的范畴;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是指偏向于某一要素的技术进步率较快,更多的强调动态和增长率的范畴。其次,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当一项新的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时,会增加收益;并使得要素报酬产生相应的增加趋势,同时由于收益和利润的增加会吸引新的要素投入这一生产过程,这就表现为技术存量的增大会使得与之搭配进行协作生产的要素受益,即技术具有偏向性;而且当新技术对生产和收益增加的推动作用非常强的时候,会使得要素供给增加的同时要素报酬递增,这样技术就表现出强偏向性。而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的作用就有所不同,技术进步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长期中当技术进步引起经济增长时,必然会带动总收入和要素报酬的同步增长,因而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要素报酬的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发生经济衰退要素报酬才会降低;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及其所引致的要素报酬增长在速度上有加速递增和减速递增的区别,这就表现为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有强弱之分。

由于在长期中,经济的正常增长是常态,由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所引致的工资增长也是常态,而技术偏向性所引致的工资提高或降低对工资增长造成抵消作用,会引起工资曲线的性质变化或者引发工资发生短期波动。由命题2可知,在正常的经济增长中技术变迁具有三种状态,这相应地引致了跨国收入差距表现为如下三种不同状态:

当σ>2时,当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相对供给增加时,技能偏向性技术存量增加,由于技术具有强偏向性使得需求定理发生了反转,拉动了发达国家的技能工资提高,同时在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作用下技能工资增长率提高,导致了技能工资的加速提高。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呈现强偏向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技术进步率及工资增长率的相对速度也较高,而技术偏向性造成技能工资增加幅度较大,因而技能工资比非技能工资提高的速度快,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收入差距扩大。当经济达到BGP时,,此时跨国收入差距达到最大,跨国收入差距发生条件收敛。由于技术偏向性带来了技能偏向性技术存量的增加,而强偏向性技术进步带来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速度提高,两国技术都加速增加,但发达国家技术加速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跨国技术差距增加,当经济达到BGP时,,此时跨国技术差距达到最大,跨国技术差距发生条件收敛。

当0<σ≤1时,由于技术进步呈现弱偏向性,当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相对供给增加时,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及其所引致的工资增长率的绝对速度降低,同时由于技术只具有弱偏向性,当要素相对供给增加时,技能工资仍然在正常的需求定理的作用下降低,这意味着随着时间变化工资减速增长,而由于需求定理的作用工资增长速度进一步降低。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其技术进步率及工资增长率的相对速度也较低,而弱偏向性技术造成技能工资的降低幅度较大,因而弱偏向性技术与弱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一致的,这导致技能工资比非技能工资增长速度慢,因而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收入差距缩小。当经济达到BGP时,,此时跨国收入差距为零,跨国收入差距发生绝对收敛。两国技术都减速增加,但发展中国家技术减速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跨国技术差距缩小,当经济达到BGP时,,此时跨国技术差距发生绝对收敛。

当1<σ≤2时,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相对供给增加,首先在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作用下技能工资和非技能工资都加速递增,而且技能工资比非技能工资增长更快。但由于技术只具有弱偏向性,技能工资和非技能工资在需求定理的作用下降低,从而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引致的工资增长产生抵消作用,这造成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技术差距由σ>2的发散情形向0<σ≤1的收敛情形进行转变。当σ发生非单调的变动时,技能工资和非技能工资会发生由加速递增和减速递增构成的波动,两国的收入和技术也会发生类似的波动。当经济中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如要素供给突然大量增加,这时偏向性技术引致的工资降低的作用会超过偏向性技术进步引致的工资增长的作用,在短期内会发生偏向性技术占主导的情况,造成工资短期降低。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虽然仍是递增的,但却无法减缓或抵消工资下降。在现实中,工资的短期波动通常是由加速递增、减速递增和递减三种情况构成,而在长期中,工资必定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递增。

当经济在长期中发生衰退,由偏向性技术进步递减引致工资递减,由于经济衰退必然发生在0<σ≤1的区间内,因而由偏向性技术也会导致工资递减,这时已经不存在提高收入的内生机制,需要外部力量干预经济。总结上述情形,我们可以得到下述命题:

命题3 在上述的跨国收入差距动态模型中,跨国收入差距呈现如下四种情况:

情形1:当σ>2时,两国的GDP、工资和技术都处于加速递增阶段,跨国收入差距、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技术差距都发生条件收敛。

情形2:当1<σ≤2时,两国的GDP、工资和技术都处于由加速递增向减速递增过度的阶段,其中,GDP和工资会发生由加速递增、减速递增和递减三种情况构成的波动,技术会发生由加速递增和减速递增两种情况构成的波动,跨国收入差距、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技术差距的收敛性不定。

情形3:当0<σ≤1时,两国的GDP、工资和技术都处于减速递增阶段,跨国收入差距、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技术差距都发生绝对收敛。

情形4:当0<σ≤1且经济衰退时,GDP和工资下降,跨国收入差距、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技术差距的收敛性不定。

(二)数值模拟试验

为了定性理解上述命题,我们将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参数取值如下表所示:②

图1表明了当σ>2时,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图2表明了当0<σ≤1时,跨国收入差距收敛的情况,技术的收敛性与跨国收入差距的收敛性相同;图3表明了当1<σ≤2时,工资发生波动的情况。

(三)实证分析

下面对运用实证数据对跨国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分析。③图4、图5和图6显示了1995年到2005年中美日三国技术差距、工资差距和人均GDP差距。④图4表明,中美技术差距的变化趋势较不明显,中日之间的技术差距呈缩小趋势。图5表明,中美工资差距呈平滑扩大趋势,中日工资差距呈缓慢缩小趋势。图6表明,中美人均GDP差距呈现震荡扩大趋势,中日人均GDP差距呈现先缩小后震荡扩大的趋势。

中美两国的技术和工资处于情形2所示的过渡阶段。这是由于美国在2000年之后的IT革命带动下出现了新经济的扩张趋势,对其技能工资和GDP的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1995年到2005年这一期间,美国房市泡沫膨胀,R&D投资减少,美国的高新技术进步的增长趋势趋缓,这导致美国技术进步对高级技术人才报酬提升的激励作用有变弱的趋势。而中国由于在FDI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技术进步有加速趋势,并且由投资和出口双引擎带动经济增长和收入上升;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和工资的上升势头比较缓慢,而且中国的技术进步主要靠引进外国技术为主,自主研发不足,不足以为本国收入上升提供强大的动力,因而总的来看,中美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中日两国的技术和工资在2000年以前处于情形3和4的阶段,2000年以后转入情形2之中。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人均GDP下降,而中国受到的冲击较小,经济保持稳定,此时中日人均GDP差距缩小。2000年后,日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出口与内需双引擎的经济复苏,日本的人均GDP和技术呈现了在波动中递增的趋势,中日人均GDP呈现震荡扩大的趋势,如情形2所示。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工资偏低造成的内部经济结构失衡,中国采取措施提高工人工资,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之下,日本的工资水平高且较为稳定,表现为中日工资差距呈缓慢缩小的趋势。⑤

中日技术差距缩小带动了两国工资差距的缩小,而中美技术差距的变化较不明显,中国的技术进步不足以降低两国工资和收入差距,这表明中美两国之间的技术变迁的偏向性比中日两国之间的技术变迁的偏向性更强,从偏向性技术变迁理论角度得到的直觉与经济现实是相符的。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出对发达国家经济赶超的趋势,因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没有呈现出情形1所示的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由上述分析可见,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命题2和3的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的结果相一致,本文的理论模型对经济现实是具有解释力的。

四、人力资本效率、强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跨国收入差距

本节将对上一节的基本模型进行扩展,在第三节的技术演进方程中加入人力资本投资。由于技术水平提高会对状态依赖产生一种负向的降低效应,使得新的技术创新越来越难以获得,而人力资本投入R&D过程可以有效的抵消这一效应,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就可使得高的技术水平与高的技术进步率相伴随。

假定一部分高技能型人力资本投入到高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而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也需要一定量的低技能型人力资本投入,同时假定R&D过程中存在技术溢出,则创新可能性前沿具有如下模式:

命题5.在人力资本投入偏向性技术研发过程的跨国收入差距模型中,不存在弱相对偏向性技术变迁,跨国收入差距和跨国技术差距总发生条件收敛。

本节的模型表明,发达国家的高效率的人力资本投入到偏向性技术的R&D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抵消由于技术水平提高对状态依赖所产生的负向降低效应,使得技术创新可以持续涌现,而由此所引致的偏向性效应强劲的持续技术进步又极大地提高了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工资。高的技能工资进一步吸引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供给增加,而在强偏向性技术的作用下,技能工资呈现出随着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供给增加而递增的右上倾斜形式,技能工资和高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供给相互促进不断递增。这样,人力资本投入与强偏向性技术进步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循环式递增效应,使得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收入以一个更高的速度不断加速递增。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中,是不存在内生机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收入上赶超发达国家的,跨国收入差距和跨国技术差距会不断扩大,直至最后达到BGP时发生条件收敛。

高效率的人力资本投入是带来持续强劲的技术进步的关键,也是带来技能工资不断上升的关键。这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也在于高效率的人力资本投入R&D过程和持续的高新技术进步。当发展中国家投入R&D的人力资本效率比发达国家更高,并通过自主研发获得了足以替代发达国家技术的高级技术,甚至研发出超越发达国家技术的世界领先技术,这样就可以获得偏向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技术实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经济赶超。

五、结论

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领域,跨国收入差距的收敛性及收敛条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从动态角度对技术变迁的偏向性进行考察,将跨国收入差距发生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原因归结为偏向性技术变迁的两层含义:技术的偏向性和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并将跨国工资差距和跨国收入差距的收敛性分为四种情况,即加速递增且发散阶段、减速递增且收敛阶段、加速递增向减速递增的过渡阶段和递减阶段。在过渡阶段中本文深入研究了工资、收入和技术发生波动的情况。传统文献一般将收入波动的原因归结为由随机因素引起,而本文将引起工资、收入和技术的波动的原因解释为技术偏向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性之间的力量强弱对比,这从另一个层面为收入波动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提供了解释。

在建立和分析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中国和美国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美收入差距和工资差距具有明显的扩散趋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引起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自主研发不足和R&D中投入的人力资本效率偏低。中国的技术创新主要靠引进吸收为主,而且由于外国的技术保护措施造成中国技术吸收的效率不高,使得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通过数理模型揭示了打破这一限制的重要措施,即增加R&D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这可以使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这两大拉动内生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量得以真正发挥作用。

本文的理论分析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政府可以对R&D活动进行补贴,保证研发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资源投入,从而保证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率和高技能人才的报酬增长率可以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这可以对高级技术创新和培育高级人才提供激励,对促进技术的升级换代和高级人才的收入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注释:

③本文选取中国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选取美国和日本为发达国家的代表,这是因为美国和日本都是技术强国,中国的技术进步也较快,选取中美日的数据适于分析偏向性技术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④数据由各年度的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技术为专利权申请文件数量,工资为制造业雇员工资,工资和GDP数据均以美元表示。由于美国的工资数据截至2005年,因此人均GDP的数据也取至2005的数据为止。

⑤在上述分析中我们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是不同的,这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变迁的偏向性不同,这是基本符合经济现实的。

标签:;  ;  ;  ;  ;  ;  ;  

跨国收入差距趋同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