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媒介形態下學術期刊的共生與變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媒介论文,期刊论文,形態下學術论文,與變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14)03-0111-10 異軍突起的新媒介——網絡正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生活以及我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方式和方法。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况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64億,①互聯網的普及率達42.1%。手機網民的規模已達4.2億,較2011年底增加6,440萬人,年增長率爲18.1%。新型微博用戶持續增長,已達3.09億,較2011年增加5,873萬,年增長率爲6%;網絡購物的用戶達2.42億,較上年增加4,807萬人,增長率達24.8%。②我們獲取相關信息、進行商務交易、人際交流、娛樂遊戲、視頻觀賞以及作品閱讀等,均可在網上快速實現。作爲社會的一員,我們欣喜地感受著新媒介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快捷,又深深地憂慮它給傳統媒介包括學術期刊帶來的種種衝擊——紙本訂戶的下降、未來發展之路不明等。本文試從人類媒介形態的變革及新媒介發展應用的一般規律探求新舊媒介變革中的生存與發展之路。 一、媒介形態及其演變 人類傳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信息在時空上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必須借助一定的符號形式並依附於一定的物質載體,借助一定的技術來完成,這就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媒介形態。 1.媒介形態及分類。對媒介形態人們只有大致的判斷而少明確的界定。有人認爲媒介形態就是媒介的物質實體的外在形象及其在信息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表現。③這種認識從形象特徵出發,一方面强調了媒介形態的外在形象,一方面又認爲各媒介生產與傳播過程以人爲主體,以整個社會爲背景,以經濟條件爲前提,將各因素綜合在一起。這對於我們從宏觀角度觀察媒介形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幫助,但其較少關注媒介承載信息的方式等微觀層面。有人認爲,媒介形態即媒介的生存狀態、生存依據、媒介的傳播方式和方法以及由此展示的媒介功能與特徵。④這種看法,著重媒介生態的角度,對媒介的功能等問題進行探究,但較少社會層面的關注與分析。我們以爲,媒介形態是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依據信息的編碼方式、信息依附的物質載體、信息製作及傳播技術而對媒介的一種綜合判定。媒介形態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從技術的角度看,可分爲手抄媒介形態、印刷媒介形態、電子媒介形態、數字媒介形態等不同類別。從媒介所附的物質載體,可分爲石質媒介、金屬媒介、布帛媒介、紙質媒介、磁帶膠片、數字硬盤等不同形式。但不論何種媒介技術及媒介形式,其本質是爲了將編碼後的信息傳播到不同的時空。所以,從傳播時信息的編碼符號形態可將媒介形態分爲有聲語言符號形態、文字符號形態、數字符號形態三大類。 2.媒介形態的符號差異。符號是人類用來指代事物、負載信息的代碼系統,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創造的“優化生命品質、磨礪人類精神的特殊‘武器’”。人類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等信息轉化爲符號,儲存起來,進行轉換和組合,解讀和還原,能够隨取隨用,廣泛傳播,使信息通之千年,遺之子孫。⑤目前而言,人類用於交流信息的符號分爲有聲語言、文字語言和數字語言三大類。而每一類語言形態的發展均伴隨著媒介技術的巨大變革與發展,必然帶來多種媒介物的更替與推進,給整個社會的傳播及發展带來巨變。 (1)有聲語言符號形態。借助隨時可用的便携性發音器官,以聲音形式傳達各種意義,這是人類經過漫長進化而選擇的語言編碼形態,也是當時最自然、最簡潔的一種語言形態。它傳遞著各種信息,承載著思維的結果,凝結著人類的智慧。首先,它將人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正如德國符號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把人定義爲創造和使用符號的動物,“象徵符號化的思想和行爲是人類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徵,並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於這些條件”⑥。其次,它使早期的人類得以結合成更大的群體,能有意識、有組織地處理他們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關係,增强抵禦自然的能力。再次,使人類的知識傳承、經驗傳遞、文化發展得以進行,如果沒有口頭語言,就沒有人類複雜的思維過程,不會形成鮮明的意識觀念,也不會使燦爛的文化延續並發揚,使人類在發展之路上快步行進。但它也存在顯著不足:其一,聲音符號的傳播,轉瞬即失,使信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難以遠達異時異地;其二,信息內容往往因傳播所用聲音符號的相似性而出現接受上的歧義,使信息難以準確表達。其三,有聲語言符號是有限的、抽象的,而現實是無限的、具體的,這常帶來信息傳播的障礙和不當。因此人類在自己的交往與傳播中,不斷尋找更優化的符號形態,這就爲文字符號的出現帶來了現實需要的契機。 (2)文字語言符號形態。文字作爲記錄口頭語言的書面形態,使人類的信息傳播進入到嶄新的歷史時期、更高的文明階段。首先,文字將轉瞬即失的聲音信息轉化爲視覺可見的符號,完成了信息形態的轉變,並借助於一定的物質載體——甲骨、石碑、布帛、泥版、鐘鼎、竹簡、紙張等記載和存儲,傳播得更爲久遠,擴展了人類交流的時空範圍。其次,使信息的存儲方式外化到大腦之外可供查閱的資料與文獻,既可承上習得,又可下行傳播。再次,文字符號使各類信息得以進行更加獨立的審視與加工。如學術期刊的信息,正是通過對文字的解讀而被編輯和把關,又通過對文字的加工而優化,通過對文字的編排而出版,最終讀者又通過文字而獲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推進學術的再發展。又再次,文字符號承載的信息,可以通過多種物質載體傳播——書籍、報紙、期刊等,帶來新聞及出版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使人類全面進入到文字符號形態的時代。 (3)數字語言符號形態。用數字0和1的編碼來處理信息的數字語言被開發出來後,通過計算機、光纜、通信衛星等設備,可用來表達、加工、處理和傳輸各種信息。數字語言通過轉譯程序又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提供了可能,使人類傳播出現了區別於傳統媒介的顯著特點。首先,數字信息的交互性、即時性傳播,使傳播速率及效率均達到了空前的狀態,獲得極大的突破。其次,數字信息的存儲和複製不再受傳統技術的影響和限制而可以無限地複製及壓縮,受衆也可以按自己的時間和需求獲取各種信息。這種信息“共享正是信息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徵”⑦。再次,與數字語言聯繫在一起的就是新媒介的多樣化和融合化。數字語言使信息傳遞的技術方式、承載的物質形態均與前發生巨變,出現諸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等數字新媒體,同時出現了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介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正如美國托馬斯·鮑得溫等學者指出的:“我們現在對理想的寬帶通信系統(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有了一個更爲明確的認識,這個系統集聲音、圖像、數據於一體,並有按需存儲和交互的功能。以前,電信、有錢電視、廣播和計算機業務各自爲政,現在匯流到一起,產生了整合寬帶系統。”⑧再其次,數字符號創造的虛擬世界,實現了人的思維觀念的再造,生成仿真性、超越性、虛幻性的虛擬實體,把抽象的概念、事物甚至未來圖景創造出來並加以體驗,以此形成虛擬生活被創造、現實生活被還原的狀態。⑨ 二、不同媒介形態與社會的發展 人類社會依靠不斷豐富的媒介形態傳輸各種信息,實現組織社會、發展社會的基本功能。可以說,無論何種媒介形態均以自己的活力對社會成員及社會結構產生著有力的影響,均成爲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和决定性力量之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端: 1.不同媒介形態承載的信息內容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社會發展建立於社會各系統正常運作的基礎之上,而社會系統的正常運作與社會的政治信息、經濟信息、文化信息等準確、及時、有效傳播給個人、機構與組織是聯繫在一起的。各類媒介通過其提供的豐富信息,幫助人們熟悉社會環境,瞭解社會變革與發展,進而不斷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發展社會;它還可以幫助人們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我而促進社會的持續進步;另外,各類媒介提供的大量信息內容,往往可以影響並修正信息的接受者,使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中改變自己原有的態度、行爲,甚至價值觀念,以銷蝕對立的矛盾,協調社會而和諧發展。 2.不同媒介形態及其相關技術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生產力的組成要素。加拿大麥克盧漢在對媒介價值與功能進行高度概括的基礎上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論斷,就是言媒介具有和信息一樣的巨大價值,它是人類漫長社會發展的决定性力量。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形成各種各樣的傳媒行業。“正是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種多樣的物質條件下一再重現——而不是特定的信息內容,構成了傳播媒介的歷史行爲功效”⑩。從現實中看也是如此。當今的傳媒業已突破傳統的媒介範疇,形成由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與移動媒體三大版塊相互交叉融合,演變出無數的新媒體,並最終成爲新的媒介行業,成爲經濟社會中的重要產業。據《2013年中國傳媒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傳媒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高於GDP的持續增速,2012年傳媒產業的總產值爲7,600.5億元,比2011年增長13.4%,而2013年全年總體產業規模超過8,800億元。從整體趨勢上看,傳媒產業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值的變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11) 3.媒介形態的發展帶來社會主體感知能力的擴展與延伸,形成“媒介即人的延伸”。麥克盧漢將媒介看成延伸人體器官及其技能的中介性工具。誠如印刷媒介是人視覺的延伸,廣播是人聽覺的延伸,電視是視覺、聽覺和觸覺綜合能力的延伸。可以說,任何新媒介的產生,不但極大地影響到人類的感官能力,使人類控制外在世界能力不斷上升和發展,“而且會觸發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變化”(12)。如口頭傳播使人類主要以人際交往的方式組織在一起,而網絡本身爲我們塑造了新的人類團體及活動的形式,使我們置身於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僅如此,網絡媒介在打破傳統的傳播控制後,還將改變社會結構。(13)“歷史上一些重大而又關鍵的技術進步、生產力飛躍,往往會導致生產關係的大幅度調整,互聯網就是這樣的生產力。”(14) 4.媒介形態的發展構成了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人類在生產和交往活動中,不斷創造和使用了各種新的傳播媒介,使社會信息系統不斷走向發達和完善。如語言媒介符號系統的產生,標誌著人類徹底擺脫了純動物的傳播狀態。印刷及電子媒介等體外信息系統的形成,標誌著人類傳播能力的不斷擴展和效率的不斷提高,意味著社會信息系統的自立性不斷增强,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和制約作用不斷加大。(15)但媒介在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中,不是隨意的衍進,而是越來越具有人性化的特點。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作爲紐約學派的領軍人物,提出媒介技術的進化是人的體外進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使人類的傳播從身體之間的近距離面對面傳播,發展到機械媒介之間的遠距離傳播,最後上升到電子媒介形似零距離的遠距離音像傳播”(16)。大腦作爲綜合處理各種信息的中樞機構,處理了包括思考閱讀、計劃、記憶以及視覺、聽覺、味覺等在內所有的事。而媒介會向著人類處理信息的這種功能和形態發展,進化中的媒介具備越來越多的功能,直到所有的設備都融合在一體,就像人的大腦一樣可以綜合完成各種任務。(17)可見,媒介及其相應的技術發展,受到人類信息處理方式的影響,同時又因這些媒介技術和設備而反影響於人類,使人類傳播速度、範圍、效能、深度等不斷發展。 綜上,無論是書籍、雜誌、報紙亦或廣播、電視及網絡,這些不同的媒介所代表的產業已成爲不同時期的中心產業,不僅實現了信息傳播的文化價值,也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不僅促進社會的發展,也促使人不斷提升自己;不僅是社會進步的見證,也使媒介逐漸趨於綜合化,形成多媒介融合的特點。 三、新媒介形態下新舊媒介的關係 媒介形態是一個不斷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每一媒介新技術的出現都導致產生新的傳播手段和新的傳播形式,進而出現新的媒介形態。如數字技術的出現,使我們進入到數字媒介形態。而每種新媒介形態出現之時,人們總是追問這樣的問題:新興媒介是否會快速取代舊媒介而獨霸天下?如“網絡媒介是一種有許多優勢的新媒體,它會不會取代傳統媒體?這曾經是人們關心和議論的問題。這一情况非常類似於我國當年廣播與電視的關係。”(18)但以往媒介發展的歷史與實踐均證明“它們之間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係”(19)。在網絡媒介形態下,新媒介未能替代舊媒介而是形成新老媒介共存的狀態,這是來自科技、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 1.新舊媒介的共存與演進。正如美國傳播學家羅杰·菲德勒所言:“當新的媒介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形式通常不會死亡——它們會繼續演進和適應。”(20)因爲新技術引入傳播之後,每一種傳媒會受到系統內部發生的自組織過程的影響,一切媒介都在一個不斷擴大的、複雜的自適應系統內共同相處並共同演進。主要體現在: 第一,新媒介的技術脫臼於舊媒介,自然與舊媒介存在無法割捨的技術關聯。任何新媒介不是自發地和孤立的出現,都是從舊媒體形態脫胎而出的,當較新的形式出現時,舊的形式就會去適應而不是選擇死亡。 第二,新媒介叠加了舊媒介的功能,並不斷傳承下去,爲舊有媒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與發展的契機。新媒介形式會增加原先各種形式的主要特點,增長舊媒介的功能,使之獲得一種再生的機會。一般都有使用便利、結構簡約、可靠性强的特點。 第三,在新技術支撑下的新媒介應用滯後,它要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就要花費比預期更長的時間,這也爲舊媒介的演進提供了時間上的準備。(21)如美國加州門羅公園未來研究所所長保羅·莎弗曾提出:過去5個世紀裡,新思想完全滲透到一種文化必須的時間一般是30年,因之稱爲30年法則。第一個10年,新技術帶來許多的興奮和困惑。第二個10年,新技術形成的產品不斷外傳。第3個10年,新技術廣泛普及。新技術的採用,先是相對平穩,緩慢增長,其次是急劇而迅速地上升。(22)如以計算機和軟件爲核心的數字技術是人類歷史上最爲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出現及日益普及在全球掀起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數字化革命浪潮,但這一過程是逐漸爲人們認識並不斷應用的過程。數字化是以數字技術爲出發點的,一般包括數字編碼、數字壓縮、數字傳輸、數字調製與調解等技術。但數字技術並不等同於數字化,只有當數字技術日益獲得了人們的認同並大量應用,進而將電子、電信、電腦技術真正融合起來之後,廣泛的數字化才能出現,我們才全面進入到數字化媒介時代。 第四,新媒介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優勢,還需要社會的、政治的、經濟上的理由,在此過程中,爲舊媒介的自適應及再發展創造了條件。羅杰·菲德勒曾言:“傳播媒介的形態變化,通常是由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複雜相互作用所引起的。”這種政治壓力、技術革新、經濟發展和公衆需要以及媒介間的競爭就是媒介生存和發展的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給媒介造成的壓力,能誘發媒介內部自發或被迫進行技術、管理體制、經營理念諸方面的變革,從而導致媒介內部的變化。如網絡技術所蘊藏的空前先進性和空前革命性本身就體現了先進文化的技術特性。但是,“技術權力從來不是單獨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科技傳播向社會傳播的轉換需要社會本身的引導和制約”(23)。如在亞洲甚至全球傳媒業居於領先的日本,爲發展新型媒介業,於2001年制定了《高度信息通信網絡社會形成基本法》;2007年又出臺了《信息通信法》草案,以實現通信和廣電產業的整合。在韓國,爲適應全球範圍內三網融合趨勢,拓展媒體發展的渠道,韓國政府於2008年2月29日首先對通信業及廣播電視行業的原有管理框架進行重大調整,成立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隸屬總統直接領導,著手制定與融合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對發展態勢高漲的一系列寬帶網絡服務如IPTV、DMB(移動數字電視)、直播電視和視頻點播業務等作出明確的規定,推動數字廣播、三維立體節目廣播、數字電視有條件接受測試等工作的快速發展;2008年10月,又成立了韓國數碼媒體產業協會,負責並促進韓國新媒體融合業務,使移動互聯網、無綫廣播電視和移動報紙等迅速發展。(24) 在中國,傳媒產業結構也發生著變化,手機報、信息點播、移動終端APP應用程序等新媒介構成了媒介業的新版圖,與互聯網相關的移動增值、網絡廣告、網絡遊戲等佔據傳媒業半壁江山。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爲傳媒的增長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國家强調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產業政策爲之帶來了巨量追投資本。再一方面,受衆的根本變化、競爭環境的變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傳媒的資本力量均成爲傳媒業不斷發展的影響因素。(25) 可見,社會機構及政策上的調整、相關政策下資本的大量投入,使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新舊媒體均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2.新舊媒介的競爭與博弈。任何媒介的存在與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具有多種媒介形態和媒介業態並存的重要特徵,來自同類媒介間的競爭以及不同媒介間的競爭,是媒介發展的基本動力。 其一,新舊媒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傳播媒介“目前至少有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等三大類”。與之相關的媒介產業包括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等三大媒體集群或行業。(26)來自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的衝擊正重塑著傳播產業的發展圖景。 在日本,從產業結構上看,儘管書籍、報紙、雜誌等傳統的新聞出版業市場規模逐漸縮小,但傳統的廣播電視業目前仍保持穩定的市場規模,與新媒體相關的移動通訊業、信息服務業市場規模在逐漸擴大,出現此消彼長的狀態。增長最快的是通過網絡方式對手機用戶、網絡媒體提供音樂、遊戲、漫畫等的市場,增長率達288.3%,甚至1,764%。至2008年,日本有75.2%的人接入互聯網;2009年有77.7%的人接入互聯網,其中手機上網人數8,010萬,同比上長3.5%,電腦上網8,514萬,同比上長3.1%。而傳統的圖書出版、報紙、雜誌等領域出現負增長,報業市場規模從1998年的25,630億日元,下降至2008年的21,510億日元,市場縮水4,120億日元。2010年報紙總銷售額爲19,323億日元,同比下降3.5%。(27)圖書等出版領域從1998年的25,210億日元,下降到2008年的18,940億日元,收縮6,270億日元。2010年圖書銷售額8,213億日元,同比下降3.3%。雜誌銷售連續13年下降,2010年爲10,535億日元,同比减少3.0%。(28) 在韓國,對媒體技術數字化的探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發展新媒體已成爲韓國傳媒產業發展的主題。到2012年,韓國數碼電視廣播覆蓋率達到96%,人們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觀看高清晰度的電視,並進行電子商務交易。韓國政府在2013年前,投入34兆韓元,構築超寬頻雙向廣播通信網,形成廣播與通信融合發展的局面。同時,韓國大力推進手機媒體等相關產業,它是繼日本之後最先發展全球商用手機電視業務的國家。(29) 在中國,傳媒各行業呈現出不斷發展的態勢。2011年,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佔傳媒市場總值31%,而新興的互聯網及移動媒體佔市場總值42%,圖書、音像收入增長率低於GDP平均數,市場滑坡十分明顯。(30) 在全球範圍內,傳統的紙質圖書也是市場萎縮,產業下跌明顯。英國2010年的圖書銷量下降了3.2%,美國大衆圖書銷售下降了4.4%,德國下降了3.3%,法國下降了1.5%。這種下降趨勢難以阻止(31)。 在新媒介快速發展衝擊舊媒介的同時,舊有傳統媒體不斷向新媒體進軍,通過網絡化不斷推進自己的不斷發展。在韓國,KBS在早在1997年就開設網頁,2000年陸續開設了多語種網頁;韓國MBC專門設立了受衆數字分析部門以及影像資料網站;韓國《朝鮮日報》已經啓動“e報紙”服務,使用電子紙閱讀裝置,出現“ireader”數字報紙的新概念。但受固有生產模式的影響,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互聯網的出現,使普通市民充當記者的“我的新聞”網站獲得快速發展,成爲“韓國最有影響力媒體”前十位,也是唯一成爲十强的網絡媒體,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壟斷地位。(32)在日本,報業借助紙媒的數字化來維持發行量,自iPad出現後,日本的每日新聞社、西日本新聞社等多家報業均向iPad、iPhone等提供收費服務。出版業則寄希望於大力發展電子書來吸引讀者群。2010年,被稱爲日本的“電子書元年”,其市場規模同比增加113.2%,至650億元。(33) 其二,同類媒介間的博弈不斷加劇。無論是新媒體或是舊媒體,同類媒介之間的競爭是必然存在的,也形成了媒介發展的動力。 一是傳統媒介間的競爭持續不斷。以中國期刊業而言,期刊市場出現高度集中的態勢,文摘類、時尚類、汽車類排名前三,分別佔19.56%、15.97%、11.98%,佔市場總量47.51%。將其他諸如攝影類(佔0.9%)、電影類(佔1%)、潮流類(佔1.2%)、科普類(佔14%)等期刊遠遠甩在後面。而女性類時尚類雜誌又密集地集中於幾種期刊,這又佔到其銷售額的50%以上。汽車類雜誌,雖然整體銷量有所增長,但各刊差距不大,競爭十分激烈。(34) 二是新媒體間的競爭硝烟正起。不同國度之間、同一國度不同媒體間、同一媒體不同部門之間均在進行技術競爭、市場競爭。如韓國特別注重3G技術的應用,是全球3G業務發展最快的市場,從語音市場的增值業務到手機電視、手機音樂、手機遊戲、手機定位等3G數據業務,都發展較快,其用戶數佔移動用戶數的34.95%,比歐美國家28%的平均水平高。(35)在中國,2011年手機網民的數量達3.56億,3G用戶佔移動用户的12.2%,其中手機通信、手機搜索、手機音樂、手機文學、手機社交網站、手機微博和手機遊戲佔到前幾位。目前,4G技術已勢如猛虎,正不斷吞並3G的市場。又如網絡遊戲,中國網絡遊戲除佔據國內市場外,不斷開拓海外市場,並取得較好業績:除大型客戶遊戲外,還注重搶佔手機網遊、網頁遊戲。僅網絡遊戲而言,受衆的要求越來越高,品味不斷提升,對網絡遊戲開發者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36) 可見,新舊媒介的並存與演進是媒介發展的基本規律,其競爭與博弈也是生存與自適應的一種必然。 四、新媒介形態下學術期刊的發展之路 從媒介演進的一般規律可見,學術期刊作爲傳統的紙質文字形態,在數字形態下雖不會短期亡故,但需要自組織而不斷改變自己,以求生求長。我們以爲其未來的發展路徑必須揚長就長,進行多途徑的發展。 1.紙質學術期刊的長處。學術期刊作爲傳統紙媒,在新媒介形態下雖難以遏止定數下滑的總趨勢,但仍有自己生存下去的一些長處。 第一,對獲取信息的技術要求低,對獲取信息的文化水平要求高,能長時間地被使用,便於讀者深度閱讀和思考。因爲它與其他印刷媒介一樣屬於佔有空間的媒介,與講求時間的廣播、電影、電視及網絡相比,更便於傳播艱深的觀念、細緻的情報、嚴謹的材料,因之佔有一定優勢。同時,紙質學術期刊體現了人類思維的邏輯性、研究的創新性,具有相對嚴密的邏輯結構,以章節作爲寫作的路徑和順序;而讀者也依這樣的章節連貫性,聚精會神地進行理解、思考和把握,因之它是一個深度閱讀理解、體會的過程。(37) 第二,能滿足讀者使用紙質文獻、存儲紙質文獻的需求。紙質文獻的生產、傳播與使用,使之成爲人類最重要的傳播行爲之一。與之相伴的閱讀活動,也是人類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精神活動。人們通過文字符號組構起來的綫性句子把握文本的信息內容,獲得精神的內在需求。可以說,紙質文本閱讀已成爲人們長久以來的習慣和需求,所以,它仍有自己的忠實需求者。同時,紙質學術期刊,在信息存儲的恒久性上也較其他媒介形態强,可以世代閱讀和保存下去。 第三,在信息的處理和把關上較爲嚴格,享有較高權威性。紙質學術期刊承載著人們對某領域前沿問題的深入思考與研究,是作者創造性勞動的一種外化和表現。它的傳播經過了作者的研究與外化,經過了學術機構的信息過濾和選擇,再經過學術期刊機構的把關及精細化加工,是一個信息不斷精確化、科學化的過程。它是人類獲取最先進知識並不斷創新的重要信息文本,其權威性仍然難以撼動。紙質期刊的這些長處,使人們在面臨媒介形態轉變的情况下首先進行了學術期刊數字化的轉換。 2.數字化學術期刊的優勢。目前的數字期刊,是將紙質文本內容與編排方式數字化而呈現於網絡之上,是學術期刊的另一傳播形態。與紙質期刊相比,它是紙質媒介的一種數字形態。其優勢體現在: 第一,它借助網絡媒體的優勢來傳播,使紙質信息獲得廣泛的傳播面,並能快速被搜索而提高使用的速率。 第二,信息傳播打破時空與國度的限制,但又便於反饋,爲進一步優化學術信息傳播提供了科學的判定依據。如通過相關閱讀平臺,讀者及編輯可以迅速獲知文本轉載、下載、引用的基本情況,對自己的傳播效果及範圍等進行評估。 第三,突破傳統的綫性閱讀方式,它可以在信息之間跳轉和鏈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信息的立體化傳播。如在閱讀及信息處理平臺上,通過閱讀關鍵詞、參考文獻等方式可以進行同類信息的鏈接及點讀,使信息量快速驟增,既方便讀者,又增加文獻的閱讀點擊率,可謂一舉幾得。 總體而言,紙質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形態,是借助網絡介質傳播,使其原有功能進一步放大和延伸的方式之一。但這並不是學術期刊的唯一發展路徑,它僅是學術期刊數字化後的初級階段,是一種狹義化的媒介融合。在新媒介形態下,如何把握網絡新媒介的特徵並發揮學術期刊自身的優勢進行內容生產、發行創新、受衆服務的創新,及至更深層次的變革,是我們目前仍面臨和要解决的根本性問題。 3.紙質學術期刊的未來發展 保羅·萊文森提出:“媒體一直沿著這樣的路子發展——補救性媒介,指的就是修正之前媒介缺點的媒介。”(38)如果說目前的數字化學術期刊是數字技術與紙質媒介的一種融合,是對紙質期刊傳播上的一種補救,那麼在此基礎上,兩種媒介形態融合可進一步深化。 一是發揮紙質傳媒在內容生產上的優勢,使之通過數字化媒介再度延伸其功能。無論紙質媒介或網絡媒介,優質內容的選擇仍然是核心中的核心。要適應網絡傳播的,學術期刊人必須進行觀念及組織機構上的轉變。一是整合分散於各研究機構、學術單位及高校的學術期刊,將其組構成以原學術期刊爲單位的大型數據庫,打包發行與傳播,借助網絡媒介發揮其整體影響力。目前的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網等均與學術期刊進行了內容的合作。二是各學術機構打破單位界限與壁壘,整合原學術期刊的內容,對之進行新的組織與編排,形成另一形式的學術期刊集群與系列內容產品,在網絡上進行文獻的再次傳播。目前,中國高校學報的專業刊已進行了很好的嘗試與探索。三是網絡媒介委託某學術機構或自建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信息的選擇與把關,將之編輯成適合網絡傳播的學術媒介。在英國、荷蘭、美國等西方諸多國家的大型數字出版商均已進行這樣的實踐。 二是發揮傳統紙媒深度閱讀、反復使用的優勢,與數字化的平板閱讀器等有效銜接。因爲平板電腦及移動閱讀器已增進並拓展紙質期刊的主要特徵,會成爲紙質期刊的有效替代品之一,借此擴大學術期刊的傳播面及影響力。 以上兩種類型的融合,是以紙質學術期刊轉化爲內容生產提供者爲前提的,在此過程中學術期刊人應樹立强烈的版權意識,確立紙質學術期刊與網絡形態媒介的關係,將內容作爲核心資產進行運作與經營。另外,要熟悉數字技術的支持商,如萬方、方正等,他們雖無內容版權却能提供數字內容加工平臺。還要瞭解數字閱讀硬件設備商如漢王科技等,他們雖無版權,同時要依靠數字技術平臺,但他們具備閱讀終端的技術及設備。學術期刊人要熟悉他們,要善於與之進行交往與合作。(39) 三是在紙質期刊與網絡媒介分工合作的基礎上,探究業務與運行方式上的深度融合。近年,中國的圖書及報業均在探索自己的出版之路,但陌生的技術、高額的投入、技術商資源的集成、發行商的阻擊、複合人才的缺乏等,都使這些傳統媒介舉步維艱。一些人提出要突破數字媒介出版中的劣勢,媒介融合要分幾步走:第一層次是建立突破媒介形態局限的大編輯部,進行產品內容的融合。第二層次是資本的融合,使媒介形態的融合滲透到生產、消費、交易等各個領域。第三是渠道融合,即信息內容發布渠道和反饋渠道的融合。第四是輔助業務的融合,拓展信息生產的“小品種,大批量”、定制個性化服務與版面、多次售賣信息等業務。(40)以上這些舉措及想法,對紙質學術期刊的未來發展具有一定的啓示:能否突破學術期刊編輯部的地域界限、媒體界限,組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集團,在融資基礎上,統一進行內容、發行、經營等深層次的融合活動,實現媒介形態的真正融合,這也是符合政策期望、技術可能以及市場要求的一種深層次融合。總之,在新媒介形態下學術期刊的未來發展之路,需要每個期刊人密切的關注與積極的踐行。 註釋: ①中國內地上網人數在1995年僅有1.5萬人,1997年僅有62萬人。參見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舆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9頁。 ②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狀况統計報告》,2013年1月。 ③《如何正確理性地看待媒介形態的變化》,百度文庫,http://wenku.com/view//ccb8eff5102debd960588a2.html,瀏覽日期:2013年8月1日。 ④(37)楊軍:《媒介形態變遷與閱讀行爲的嬗變——以印刷媒介與網絡媒介爲例的考察》,天津:《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6年第2期。 ⑤邵培仁:《傳播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5~129頁。 ⑥轉引自《西方學術思想論叢》,第一輯,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第152頁。 ⑦(13)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第65頁、第89頁。 ⑧[美]托馬斯·鮑得溫、斯蒂文森·麥克沃依、查爾斯·斯坦菲爾德:《大匯流:整合媒介、信息與傳播》,官希明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頁。 ⑨孟威:《網絡“虛擬世界”的符號意義》,北京:《新聞傳播與研究》,2001年第4期。 ⑩[美]D.J.切特羅姆:《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曹靜生、黄艾禾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第185頁。 (11)《2013年中國傳媒發展報告》,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2013年5月7日。 (12)佘紹敏:《傳播學概論》,福建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94頁。 (14)胡延平:《互聯網:中國改革新動力》,見陳衛星等:《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第3頁。 (1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0頁。 (16)李曦珍、楚雪、胡辰:《傳播之“路”上的媒介技術進化與媒介形態演變》,北京:《新聞舆傳播研究》,2012年第1期。 (17)(38)付曉光、田維鋼:《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來——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訪談》,南昌:《聲屏世界》,2012年第1期。 (18)(19)楊正泉:《代序》,見陳衛星等:《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第3頁。 (20)(21)(22)[美]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9頁、第24~25頁、第6~9頁。 (23)《前言》,見陳衛星等:《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第1~2頁。 (24)(29)(32)(35)龍耘、胡蓓蓓:《韓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見胡正榮主編,李繼東、唐曉芬副主編:《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9~68頁。 (25)(26)(30)崔保國、侯琰霖:《在融合中轉型的中國傳媒產業》,見崔保國主編:《2012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11頁、第2頁、第4頁。 (27)(33)南真理:《日本媒體發展概况》,見崔保國主編:《2012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第362頁、第362~371頁。 (28)劉斌、郭堯:《日本傳媒產業報告》,見胡正榮主編,李繼東、唐曉芬副主編:《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1)》,第45~56頁。 (31)張新華、李杰、王健:《全球圖書出版產業發展報告》,見胡正榮主編,李繼東、唐曉芬副主編:《全球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1)》,第318~319頁。 (34)田珂、崔江紅、蔡正鵬:《中國期刊產業發展報告》,見崔保國主編:《2012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第90~99頁。 (36)呂宇翔、熊澄宇:《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報告》,見崔保國主編:《2012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第208~217頁。 (39)程美華:《出版媒介的融合方式及其發展》,重慶:《重慶社會科學》,2011年5期。 (40)林如鵬、顧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報網融合探析》,廣州:《暨南學報》,2009年1期。标签:媒介即人的延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