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效果论文,税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0)04-0001-10
一、引言
在众多的气候保护政策中,碳税被认为是最划算的减排措施而被广泛提倡[1]。瑞典、挪威、荷兰、丹麦、芬兰以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根据能源产品中的碳含量征收碳税。对于碳税的减排效果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追溯到Barker,他利用能源—环境—一经济模型评估了碳(能源)税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认为征收碳税足以在1990-2005年间使碳排放稳定在基准水平12%以下,而且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较小,GDP有可能继续以高于基准0.2%的水平增长[2];Shrestha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研究了征收碳税对印度尼西亚电力部门的影响,发现低税率通过电力价格的提高可使能源消费大幅降低,带来较高的减排量,而中、高税率倾向于使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效,或通过能源替代转向低碳能源,而没有使能源消费大幅降低,减排量反而较低税率情况下偏小[3];Baranzini探讨了征收碳税所产生的国家(或企业)竞争力效应、税负转嫁效应以及环境影响,并认为它所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可以通过税制的设计以及相应财政收益的使用方式来弥补[1];Wissema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析了碳税和能源税对爱尔兰经济的影响,发现碳税会显著地改变生产及消费模式,使其向新能源以及低碳能源转变,比单一的能源税带来更大的减排,并且估计得到10-15欧元(每吨)的税率可以实现相对于1998年减排25.8%的目标[4]。此外,Nakata[5]和Scrimgeour[6]分别采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能源税和碳税对日本及新西兰能源密集产业部门和能源系统的影响;Zhang等对已有的碳税实证研究回顾认为,碳税所带来的竞争力下降以及分配效应影响很小,如何使用碳税带来的财政收益也将对经济的最终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7]。
国内对碳税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兴起。鲍芳艳对应该征收碳税和不应该征收碳税两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是否可以征收碳税进行了探讨[8],但其分析是定性的,因此其结论也仅给出了一种“可能”;王金南等运用CGE模型模拟了不同碳税方案对我国国民经济、能源节约以及碳排放的影响[9],推进了这方面的工作,可惜未对经济部门进行划分,不能反映碳税政策对各部门的影响;张明文等把碳税看作一种“资源税”,通过将资源税引入生产函数构造计量模型,来分析碳税对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的影响以及报酬分配上的变化[10],但其采用的计量模型限制了碳税征收的灵活性。
针对这些研究的不足,本文采用国际通用做法,构建了一个含有121个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在CGE模型基础上,本文将碳税以生产性碳税和消费性碳税两种形式引入模型,且分高、中、低三种碳税率分别研究不同形式碳税、不同税率的减排效果及对经济的影响。
二、模型与数据
本文采用的CGE模型借鉴吴静等[11]给出的基本结构体系,具体方程可参见王铮等[12],限于篇幅在此仅对碳税模块进行介绍。
(一)碳税模块
由于主要产生于能源消费过程,而且对
排放的监控与核算较为困难,因此可以将碳税的征收对象由
转化为相应的能源产品,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含碳量进行征收[1]。
从纳税主体角度,可以将碳税分为生产性碳税以及消费性碳税。生产性碳税是指将能源生产企业作为纳税人,以能源生产部门的产量作为税基,根据能源产品的品种以确定不同税率进行征收的税收形式;而消费性碳税则由能源消费主体(企业及家庭)承担,是以能源消费量及能源品种确定具体征收量的税收形式。
碳税征收形式的不同对CGE基础模型的作用机制也不同。生产性碳税直接影响能源生产部门,导致其部门产品国内价格提高:
其中,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需要区别对待,对能源部门产品的中间投入需要征收碳税,对其它部门产品的中间投入则不受碳税的影响。增加值部分价格也不受碳税影响。此外,所有居民消费方程(采用扩展性线性支出形式)也要相应进行调整(本文所考虑的CGE模型中,政府消费不受碳税的影响,因为政府既是消费性碳税的纳税人,也是征收主体,相当于将碳税支付给自己,因此政府收支不受消费性碳税影响):
三、模拟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不同碳税类型以及不同程度的税负水平对减排效果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分六种情景进行模拟,即分别以生产性和消费性两种形式征收20元/吨、50元/吨及100元/吨三种水平的碳税,折合为从价税率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61%,9.02%,18.0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39%,0.96%,1.93%;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0.23%,0.58%,1.17%;炼焦业1.63%,4.08%,8.1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0.76%,1.91%,3.82%。具体模拟结果如下:
(一)减排效果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如图1所示,由于碳税的征收,会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使能源价格上升,而且碳含量越高的能源价格上升幅度越大。因此生产部门会选择低碳能源进行要素替代,倾向于清洁生产,而消费者也倾向于消费绿色低碳的产品,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模拟发现,随着税率的提高,减排量不断增加,而且生产性碳税的覆盖面较消费性碳税更广①,所以具有更显著的减排效果。消费性和生产性碳税下,20元/吨、50元/吨及100元/吨三种税率水平下的减排量分别为228.2(426.41),570.5(1066.01)和1141(2123.03)万吨碳等价物,相当于2007年总碳排放② 的0.14%-1.30%。这里括号前面数值为消费性碳税情景,括号中数值为生产性碳税情景。尽管碳税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大量的排放,但相对于碳排放基数来说,减排的比重还较小,在高税率的生产性碳税下,减排效果较好,但减排量也只占总排放量的1.3%。这个结论与发达国家模拟的结果有明显不同,这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排放多数属于奢侈排放,而我们国家的排放多属于生存需要或者是发展需要,税收引起的产品价格变化不足以引起必要的生产降低。
图1 不同碳税情景下的减排量(单位:万吨碳等价物)
注:情景“20元/吨Con”中“Con”指消费性碳税;情景“20元/吨Pro”中“pro”指生产性碳税,下同。
(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碳税政策作为一项减排政策,其可行性不仅应考虑减排效果的有效性,还应从经济可行性方面进行评价。首先来看征收碳税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
模拟显示,从产品供给角度(如图2),碳税的征收不仅没有降低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反而使其略有增加。增长幅度随着税率的提高越发明显,但影响程度并不大:GDP增长0.01%-0.09%,社会总产出提高0.02%-0.21%,供给国内部分提高0.02%-0.26%,用于出口部分则出现了同等幅度的下降,降低了0.03%-0.28%。其中,生产性碳税对GDP和产品供给(包括总产出、供给国内以及出口供给)的影响均大于消费性碳税,且随着税率水平的提高,二者的影响程度差距越来越大。
从产品需求角度来看,复合品③ 的需求也因碳税征收而有所提高,增幅在0.03%-0.32%之间。复合品需求与国内产品供给的差额由进口满足,因此带动进口增加了0.08-0.89个百分点。进口增加与出口减少导致国际贸易条件发生改变,我国出口顺差下降0.5-4.9个百分点。
从居民收支和储蓄角度(如图3)来看,当征收碳税后,居民收入、消费以及储蓄都呈下降趋势。而且城镇居民所受到的经济影响约为农村居民的两倍,更为敏感,反映出城镇居民对能源相关产品的依赖程度高于农村居民。首先,城镇居民劳动收入降低了0.05%-0.49%,农村居民劳动收入降低了0.03%-0.27%,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均降低了0.09%-0.77%,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下降了0.04%-0.38%,农村居民下降了0.03%-0.25%;其次,受到收入下降的影响,城镇居民消费降低了0.03%-0.30%,农村居民下降了0.02%-0.16%;最后,居民储蓄受到的影响较大,城镇居民下降了0.23%-2.26%,而农村居民下降了0.12%-1.2%。同样地,生产性碳税对居民的影响高于消费性碳税,影响程度大约为2倍左右。
图2 不同碳税情景对GDP及社会产品的影响
图3 不同碳税情景对城乡居民的影响
要素需求与企业收入方面(如图4),总投资需求有了大幅的增加,增幅在0.13%-1.38%之间,拉动资本存量小幅上升,使之提高了0.03%-0.27%;而碳税导致对劳动需求的下降,劳动就业量降低了0.05%-0.51%,这也是居民劳动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产品供给增加超出需求的部分以存货的形式存在,增加了0.02%-0.2%,可用于投资。最终企业因上缴碳税导致企业收入与企业储蓄都降低了0.09%-0.77%。
图4 不同碳税情景对要素需求及企业收入等的影响
从政府收支情况来看(如图5),首先,政府收入增加了0.14%-1.38%。主要是由于碳税的征收带动间接税④ 提高了0.52%-5.05%,其中碳税收入为95.06-914.59亿元;此外由于碳税征收也带来对进口需求的增加,因此进口关税相应提高了0.08%-0.83%。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减少使得各经济主体上缴的所得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企业所得税下降0.09%-0.77%,城镇居民所得税下降0.05%-0.49%,农村居民所得税下降0.03%-0.27%。其次,碳税征收所引起的价格体系变动间接影响了政府的购买支出,降幅在0.02%-0.18%之间。最后,政府收入的大幅增加与政府支出的小幅下滑共同作用,使得政府储蓄增加了0.31%-3.04%。
此外,社会总需求增加主要表现为投资需求增加,而居民消费以及政府消费都在下降。从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来自政府储蓄以及国外投资的比重将会增加,表现为居民与企业储蓄呈下降趋势,而贸易顺差的减少也带来国外储蓄的增加。
(三)对能源部门的影响
首先由表2可以看出,碳税的征收直接导致各能源部门国内产品供给价格上升,进而导致国内消费的各能源复合产品价格上涨。其中,由于煤炭采选业和炼焦业的碳排放系数较高,使得从价的碳税率高于其它能源部门,因此二者的价格涨幅最大。其中,煤炭采选业国内产品供给价格上涨1.96%-9.78%(4.02%-20.08%)⑤;炼焦业上涨1.19%-5.96%(2.02%-10.12%)。油气开采业在消费性碳税下价格呈下跌趋势,在生产性碳税下升幅也甚微,石油核燃料加工业与燃气业的价格涨幅较小,分别上涨0.19%-0.94%(0.27%-1.35%)和0.52%-2.6%(0.64%-3.18%)。各部门复合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与国内产品供给价格基本一致,但由于进口产品(进口产品价格中不含碳税)的部分替代,涨(或跌)幅略低于国产品价格。由于碳税对产出供给与要素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各能源部门的净价格⑥ 变动情况存在差异,煤炭采选业产品净价格继续保持上涨的趋势,涨幅较小在0.24%-1.2%(0.46%-2.32%)之间,其它能源部门由于生产意愿较低,对资本及劳动的需求降低导致支付的工资及利息降低,即净价格下降,其中燃气生产供应业下降幅度最大,其次为炼焦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核燃料加工业。同样地,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生产性碳税较消费性碳税、高碳税率较低碳税率对能源部门价格具有更大的影响。
图5 不同碳税情景对政府收入的影响
征收碳税所释放出来的节能减排信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部门的总产出以及国内产品供给量(如表3)。其中总产出方面,炼焦业的降幅最大,在0.75%-3.75%(1.26%-6.31%)之间,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核燃料加工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刚性,在不同的碳税率下二者分别降低了0.03%-0.16%(0.07%-0.35%)和0.05%-0.24%(0.06%-0.29%)。国内产品供给与总产出所受影响类似,影响程度略低于总产出。进口方面,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进口量降低了0.07%-0.36%(0.05%-0.23%),而其它能源部门的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受到国内产品供给下降的影响,最终煤炭开采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燃气生产供应业的复合品需求都呈降低趋势,而石油核燃料加工业与炼焦业的进口增量超过国内供给减少量,最终的复合品需求略有上升。
(四)对其它部门的影响
本文构建的CGE模型涵盖了121个部门,可以明确地反映各经济部门对碳税政策的响应及敏感程度。针对3.2节的宏观模拟结果,下面我们从总产出、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以及居民消费方面讨论产业部门层面所受到的影响。限于篇幅,在此仅列举碳税影响比较大的部门。
在产出供给上,负面影响最大的部门依次为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针织品及其制品业、基础化学、皮革羽毛制品、化纤纺织印染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日化产品等制造业部门。而产出供给增加的部门涉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通信电子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建筑业、有色金属压延业、汽车制造业和第一产业中的林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仓储业、旅游业和租赁业等。总体来说,碳税的征收对这些部门供给的影响幅度较小,在生产性高碳税率下,负面影响最大的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为-0.79%,正面影响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为9.78%。
在复合产品需求上,与供给类似,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除燃气生产供应业与煤炭采选业等能源部门外,主要为采盐业、皮革羽毛制品、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毛纺、针织棉纺印染等制造加工业部门等。正面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以及其他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和其他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碳税的征收对相应部门需求的总体影响幅度同样较小,生产性高税率情景下负面影响最大的采盐业部门为-0.5%,正面影响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为5.3%。
对复合品需求的增加主要用于满足投资需求,总体来看,各原有投资部门的投资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增长最为显著的部门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了0.64%-3.22%(1.3%-6.52%)。其次为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管道运输、建筑业、其他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低能耗部门以及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部门。资本需求增幅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也是劳动需求降低最多的部门,在生产性高税率情景下,劳动需求分别下降了39.12%和14.95%。在这里资本倾向于替代劳动力。
从居民消费来看,由于碳税的征收,居民对各部门的消费量都将减少。其中尤以⑦ 对颜料油墨类似产品、塑料产品、橡胶制品、日化产品以及专用化学产品和基础化学原料制品的消费最为明显,高税率情景下城镇居民的相应部门消费降低了0.77%-0.88%,农村居民相应部门消费降低0.17%-0.3%。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针对征收碳税这项气候保护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发现,征收碳税对减排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生产性碳税减排效果优于消费性碳税。当税率从20元/吨提高到100元/吨时,减排量在消费性和生产性碳税下分别从228和426万吨碳等价物增加到1141和2132万吨。
碳税的征收增加了社会总产出及国内产品供给量,相应地降低了出口量。需求量,尤其是对进口需求增多,主要用于满足投资需求,进口增多和出口下滑使得我国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居民收入下降导致消费和储蓄也随之降低,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且城镇居民所受影响约为农村居民的2倍。企业的投资与资本存量在征收碳税后保持增长,但对劳动需求下降,最终压缩产出的结果使得企业收入下降。尽管经济主体收入下降减少了政府的所得税收入,但是碳税以及进口关税的增加足以弥补所得税的下降,政府收入上涨,同时政府支出略有下降,最终带来政府储蓄的较大增长。
碳税征收对各经济部门的影响各异。首先毋庸置疑,高排放的能源部门——煤炭采选和炼焦两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其所受影响也最大,供给和需求都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而给其它非能源部门带来的影响需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其中负面影响最大的部门集中在一些玩具体育娱乐用品、纺织、印染、服装以及基础化学和日用化学等部门,而正面影响较大的部门为通信、电子、汽车、电机等制造业和林业以及仓储、旅游等低碳部门。
同时,不同征税形式其作用也不尽相同,生产性碳税的减排效果与经济影响程度都明显高于消费性碳税。总体来看,即便在高税率情景下,碳税征收给经济部门带来的影响程度也较低,因此通过碳税实现减排目标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9-12-22 修回日期:2010-04-04
注释:
① 生产性碳税会提高能源产品的生产者价格,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而消费性碳税在消费环节(中间投入、居民消费)征收,存在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碳税泄露。
② IEA的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09-Highlights显示,中国2007年的
总排放为6027.9百万吨,假设这个数据是准确的,折合碳等价物为164397万吨。
③ 最终需求由国内产品供给与进口产品供给复合而成。
④ 以增值税为主,征收碳税后,将碳税也看作间接税的一部分。
⑤ 括号前面数值对应消费性碳税情景,括号中数值对应生产性碳税情景。
⑥ 产品净价格指的是单位产出所含的增加值部分价格,从成本角度意味着生产单位产出需支付的工资及资本利息支出。
⑦ 居民消费减少最大的为各能源部门,这里比较的是非能源部门消费量。
标签:碳排放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情景模拟论文; 企业税率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石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