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分析论文_纪华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分析论文_纪华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市 300162)

摘要: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完美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因此,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本文就如何搞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从双师型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开发、基地建设、改革教研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双师型教师

1、存在的问题

1.1 一体化教学师资严重短缺

一体化教学需要讲解理论和指导操作一肩挑、融讲师和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前提。但目前技工院校中既能讲理论又能带实训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掌握现代前沿技术工艺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匮乏,这已成为制约一体化教学的瓶颈。首先技工院校在录用专业教师时出现了严重偏差,即重学历轻技能,录用的教师一般是刚毕业的本科生或具更高学历的人,但高学历不等于高技能。这些教师既缺乏操作技能又缺少实践经验。其次由于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形成,教师入职后实践锻炼机会很少,使得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行业实践经历基本是空白,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强,与行业工艺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是少之又少。教师顶岗锻炼制度至今未形成政策层面的刚性文件,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锻炼形同虚设,“双师型”教师培训成为教师培养的荒芜之地。同时技工院校与企业间的人才流通渠道也始终没有打通,一些优秀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被拒于学校门外。凡此种种,使“双师型”教师“内生”不行、“外引”难成,严重制约了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1.2 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不足

技工教育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体制机制僵化,在课程体系上多向普通教育看齐。教学计划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偏重理论知识系统性、忽视专业技能针对性,一味强调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近几年技工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逐渐引起业内重视,但由于缺乏企业界人士参与,使得技工教育课程设置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技工教材不适应社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技能结构的需求。而学校现职教师由于担任课程过多,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招生和学生管理中,没有更多的精力针对本校现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操作流程进行有效融合,更没有时间了解新技术、熟悉新设备、掌握新工艺。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教师能力不能与时俱进,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出校门即落伍、合格毕业却不能合格就业,以致出现了高就业率、高离岗率的“双高”现象。

1.3 一体化教学基地不够健全

目前,我市多数试点学校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场地建设上的投入均显不足,多数学校的生产设备一般是几台几类而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同时动手实训的需要。而在此现状下的“一体化”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无法看到实物也就谈不上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也就无法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1.4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开展不充分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开展不够,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和向深度推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尚有许多难题没有破解,如数学、语文、外语、机械制图、专业基本功训练等课程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如何有机结合;如何结合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企业需求和就业市场要求设计、完善各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设计上,如何引进生产型任务,降低纯消耗型任务,以利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持久、全面推开;如何开展新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如何开发新教材、学材问题;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如何科学设计等问题。我们多数院校目前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学习风气和改革风气。

2、采取的对策

2.1 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应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学校采取优化师资配置,将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师充实到实习教学中去,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让教师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分成多个子模块组,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模块式"一体化"。合理安排模块教师的搭配。原则上是师傅型教师+理论教师或业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另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技能。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在加大。

2.2 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大纲校本教材

过去,职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大纲、教学计划、教材。该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定,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职业中学学生教育教学的教材,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提倡"先讲义,后教材,成熟一门,编写一门"的教材建设方法,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该校每一个科组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多渠道改善教学设备,提升硬件水平。

做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其必要条件是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一体化场所及各种设施设备。在财力不足、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提高一体化教学实效,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省示范校、示范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等资金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场地设施建设和师资建设。二是要加强校企联合,注重与现代化企业联合办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训练基地,利用其先进的设备、现代化的生产工艺等开展一体化教学,以满足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

2.4 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牵扯面很广,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一方面,一体化教学的阻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另外,学生本身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为此,在教师层面,该校首先展开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充分认识到职校教学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改革怎么改?一体化教学是方向。通过研讨,教师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论文作者:纪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  ;  ;  ;  ;  ;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分析论文_纪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