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颖 哈尔滨工程大学 思政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150000
摘要 本文从“网络红人”现象的基本概念、产生条件等角度着手分析,并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讨论了“网络红人”现象对其价值观树立起到的正负面影响。针对这些负面影响,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旨在让“网络红人”现象在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正能量”。
关键词 网络红人现象 价值观教育 榜样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
近年来,“网络红人”现象已成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景观。“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具有各种成名必备资源而单纯依靠网络出名并受到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的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反叛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现象。据调查统计了解到,大学生了解“网络红人”多以网络资源为途径(55.56%),所以这种状态的产生,大多取决于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及习惯。
“网络红人”现象向大学生价值观传递的正能量
据了解,大学生对于向他们侵袭而来的“网络红人”现象的态度褒贬不一,对这种现象给大众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各抒己见。有不少人认为这种现象还是传递一些正能量的,包括“提供了消遣的谈资,给社会带来欢乐”,也有认为“帮助人们树立信心并鼓励人性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1. 深化大学生自由、平等价值观
长期以来,明星产业由少数精英掌控,相较于这些精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资源占有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出名”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然而在网络中“红”起来的人基本出身草根,他们打破了明星精英“一统天下”的局面,让人们目睹成为“网络红人”的过程,让人们确信自己可以拥有挑战精英文化的能力。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化,也更注重个性,他们渴望着自由、平等的话语权和价值需求。而“网络红人”现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由、平等的价值需求。
2. 丰富榜样教育的多元性和贴近性
在过去,在我国所特有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意识形态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齐头并进,所以那时我们所树立的榜样以及榜样教育带有明显的政治教化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等特征。而现在,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得榜样评选更具多元性,可以适当地从“网络红人”中评选,可以是传递正能量的,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某一领域具有独特个性的。
“网络红人”现象向大学生传递的负能量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网络红人”现象给公众带来的影响方面,也有人认为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现象内容低俗无聊,败坏社会风气”、“给人们探索法律法规以思考”、“冲击大众价值观、社会风气”等。
1. 模糊大学生价值观标准
反观当下的“网络红人”,有部分红人的论调已经威胁到了大学生价值观标准,无论是以性感文字出名的木子美、辣舞调情的芙蓉姐姐、智商无人能及的凤姐,还是愤青作家韩寒,不难发现他们在追求眼球效应和名利的过程中不乏利用离谱的言行、强烈的反差和另类的做派等手段制造一种轻松又眩晕的视听空间。勤奋节俭的基本美德被嘲弄,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被抛弃,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被弃于不顾,这些以恶俗为能事的“网络红人”所带来的浮躁、低俗甚至是反动的价值取向正在肆无忌惮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
2. 粗俗化大学生审美观
随着“网络红人”现象受热捧,大量的“网络红人”都以雷倒众生的形象出现。如扬言“让女人无路可走”的“伪娘”,利用男扮女装一路飙红,并引发“姐”时代的到来;大打情欲牌的闫凤娇紧捏“艳照”诀,利用除去衣衫的艳照展开一轮接一轮地肆意炒作……还有很多“网络红人”打着艺术的幌子,以低俗的肉体暴露为行为方式,以刺激人的欲望为目的,来亵渎艺术、玷污艺术,与美背道而驰。
而部分认知分析能力有限、生活阅历浅薄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感官刺激,把一些恶俗、低俗、媚俗的东西当成美的事物去追逐,由开始的“无所谓”到“习以为常”,心态也逐渐变得浮躁,审美追求也呈下降趋势,对高尚情操、高雅文化难以接受认同,对低俗的、低层次的美学却表现得过分热衷,审美情趣也变得粗俗化。
3. 挑战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网络红人”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烈的榜样效应,其一言一行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而由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具有可塑性和长期养成性等特点,在网络前沿文化强烈碰撞的今天,大学生极易陷入价值评判迷失和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而某些“网络红人”道德素质过低,给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如汶川地震中弃学生于不顾,慌张自逃的教师“范跑跑”,还有淡定戏看学生斗殴致死的教师“杨不管”,他们传递的这种罪恶的、负面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公民道德的建设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误导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第一,误导金钱观。部分网络红人特别是他们过激的言论、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金钱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俭,鄙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部分“网络红人”的道德坐标系中变得相当模糊了。“易烨卿”、“烧钱男”、“雅阁女”、“千金小姐”等众多拜金炫富人士凭借着“炫富”、“辱穷”的言行出位,以其惊世骇俗的“强文”、“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声名鹊起。他们大肆宣扬自己看不起穷人,以极其夸张、露骨的语言,大肆鼓吹所谓的“日挥千金”的上流社会生活。而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红人”的炫富现象,于是片面放大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金钱产生盲目崇拜和追求。
第二,误导婚恋观。 部分网络红人却片面夸大了婚姻中物质条件的必要性,更甚者以高择偶条件来宣传自己。如马诺的论调“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就是在宣扬一种她自认为“正确”的婚恋观,但事实上这是极不健康的婚恋观,将婚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为了物质而抛弃幸福和快乐,无异于买椟还珠。
第三,误导成才观。“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的现象,颠覆了传统的通过艰苦奋斗获得成功的成才观概念,部分“网络红人”现象选择暴露过度或自毁形象,以满足当前浮躁、功利的社会心态,并试图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来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导致其“成功”的假象,以此谋取钱财,满足个人通过正常途径不能达到的欲望诉求。对于渴望成才、急于想证明自己却又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相信一夜成名的神话,认为靠机会和运气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
“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在问卷反馈情况中发现,对于“网络红人”现象大多数人还是“爱恨交织”的,且表示“爱憎分明”。而对于国家相关部门针对“网络红人”现象现有的疏导和管理措施,部分大学生认为不能“一竿子打死”,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可见还是非常理性的看待“网络红人”现象的。以下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 增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坚定大学生价值观标准
为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信息甄别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培养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以达到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增设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批判性的反应模式,还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是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得力助手”。
2. 弘扬健康高雅审美文化,培养大学生高审美情趣
当前很大一部分的“网络红人”是以低级趣味、色情、低俗等为标签的,并受到部分网络受众的追逐,这种现象直接透露出部分受众的审美价值观已经开始产生畸变,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要弘扬高雅健康的审美文化,并用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来规范“网络红人”现象。可以适当地推荐大学生观看高雅健康的艺术片,定期的向大学生宣传正面榜样、偶像等等,从这些实际的细节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背景、要求的审美情趣和观念,从而陶冶他们的美德情操。
3. 实际出发加强道德教育,巩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第一,深入调查研究,从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红人”现象入手,充分了解大学生“追星”期间的思想变化的特点;勤于调查,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治标治本,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二,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力。比如制作视频短片、组织学生有剧本表演等等,在这之前要做好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心理特征的准备,开展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活动,以此取得实效。
4. 加强人生各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要注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主动抵制并理性分析部分“网络红人”现象所宣扬各种消极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注重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及时杜绝盲目从众现象,积极提倡合理消费,并理性看待分析部分网络红人“炫富”、“辱穷”现象,引导大学生对金钱的价值和作用做出理性评判,坚定自我金钱观和消费观,不受低俗风气影响。
第二,端正理性的婚恋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大学生的婚恋动机,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形成。往小处说,此举可以促进未来家庭稳定幸福,往大处讲,可以增进社会团结。
第三,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端正大学生“成才等于高学历”、“成才等于就好业”等错误认识,鼓励赞许大学生树立拼搏精神,去除部分“网络红人”现象所传递的不良成才、就业价值观影响,以平等观念对待就业的各行业。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才能使大学生的未来人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结束语
“网络红人”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利亦有弊,且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明显弊大于利。所以为了避免不良影响的滋生繁衍,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以引导、帮助大学生顺利树立起其价值观航标。
参考文献
【1】陈晨.《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商业文化.2012(6).199-200
【2】刘莹.《网络红人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重庆: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2012
【3】张雪莉,贾力平.《网络红人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出国与就业.2011(15).23-24g
作者简介:
王春颖(女)哈尔滨市人,1989年出生,现2008级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王春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9
标签:大学生论文; 网络红人论文; 价值观论文; 现象论文; 低俗论文; 网络论文; 社会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