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成丽娟,王小丽[通讯作者]

扶风县人民医院;陕西宝鸡市722200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我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实例,探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诊的2000例儿童患者的临床与治疗资料,分析这些资料。结果:通过研究和分析数据可知,制定新生儿护理的规章制度、多次消毒、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均可有效地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明确相应的护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都可以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几率,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医护人员

儿科护理一直以来就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新生儿由于年龄小、各项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的特点,也就成为了感染各类疾病的重点人群[1]。而就近些年的各项调查数据表明,新生儿的感染率有一直飙升的趋势,因此,笔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地抽取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儿童患者的临床和诊治资料,细致地分析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合目前各大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新生儿院内护理的对策和整体思路,具体情况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确保最终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儿童患者2000例,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20例,这220例儿童患者的性别比例是:男性儿童患者136例,女性儿童患者84例,男女性别比为1.6:1,这些新生儿中,顺产的有130例,剖腹产有90例。这些新生儿出生后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而且这些新生儿没有遗传病、先天性疾病。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手工翻阅每位儿童的病例和有关的临床资料,将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地整理和统计,明确每位新生儿的各个时期的身体状态,以及后来所感染疾病的类型和后续治疗情况[2]。

1.3、统计学处理

对于初步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概率统计中的x?分布和t分布,规定当p值小于0.05时即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通过研究病例和统计相关结果,可以发现,在发生院内感染的220例儿童患者中,最后被治愈的有92例,情况基本稳定的有18例,转院的有7例,自己强制出院的有3例。这些感染的儿童患者最主要感染的病症类型是呼吸道感染,根据病例记载引发的感染原因的各项占比为:自身感染的为120例,占比为54%,由于广谱抗生素应用导致的感染有60例,占比27%,通过医护人员携带病毒传染的为15例,占比6.8%,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产生感染的为25例,占比12.2%。具体数据分析见下表:

新生儿院内感染数据分析(%)

 

三、讨论

3.1、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

(1)自身感染

自身感染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新生儿的体质较弱,各项器官和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等的机体第一道防线并未完全建立,这就导致了新生儿的白细胞效用差,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感染,再加上新生儿的IgA缺乏,这就很容易引发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所以几乎对于每个新生儿来说,肺炎的感染率极高。

(2)医院的治疗环境差

就目前各基层医院的就医环境来看,新生儿的诊治环境比较差。很多医院提供的新生儿病房少,致使床位不够,更有甚者,居然安排在走廊上接受治疗。而且由于新生儿的抵抗力较弱,各种不同病情的新生儿患者挤在一个病房,极容易产生彼此传染和交叉传播。有的病房冬天供暖效果差,对于呼吸道传染的新生儿来说,很容易导致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复[3]。

(3)医疗卫生处理工作不够及时

病毒的传播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新生儿的粪便和分泌物传播,在如今的儿童病房中,相关人员对于这些排泄物的处理并不是很及时,这就会造成同病房的儿童患者被传染,此外,各种医疗器械的处理也不及时,医院对于病房的消毒工作做的不到位,这都会导致病菌通过空气传播进入新生儿体内,增加了他们患病的概率。

(4)广谱抗生素的因素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广谱抗生素引起新生儿感染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因素。由于新生儿体质的特点,有些医生为了迅速地控制病情,往往不经皮试就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这种做法产生的疗效是相反的,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不但没有控制病情,反而引起新生儿体内菌群系统的紊乱,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概率。

(5)医护人员携带病毒感染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照顾多个不同病情的患者,这就存在携带病毒传播的潜在可能。而对于基层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由于工作繁重,他们可能来不及消毒衣服,每次检查病人之后来不及清洁手上的病毒,当对下一位患者进行治疗时,就很可能把病毒传染给患者,这样很容易形成交叉感染,威胁新生儿健康。其次,有的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本身患有流感等症状,也会在护理过程中传染给新生儿,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新生儿的感染几率[4]。

3.2、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

(1)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新生儿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有专业的素质和足够的经验才能很好的控制病情。因此,医院要加大对于医护人员素质培养的力度,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到外地交流学习,引进先进的治疗方法;对于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素质培养,建立健全的护理制度,让每位患者都能享受到安全的护理,降低再次感染的几率。

(2)加强病房的消毒和卫生处理工作

作为医院方面,一定要对废弃的医疗器械进行谨慎处理。要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需要销毁的坚决销毁。对于新生儿的排泄物也要及时处理,要求患者家属对新生儿的奶瓶、玩具、衣服进行消毒,凡是解除过患者机体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温度计都要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毒通过医疗器械进行传播。同时,对于病房环境要做到每天多次消毒,不给病毒提供滋长的环境。

(3)要求医护人员及时进行自身消毒

新生儿通过医护人员感染的病例屡见不鲜,因此,医院方面应该重视起来。健全医院内的消毒措施,对于医护人员的衣服进行每天消毒,给每位医护人员配备一次性口罩,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患者的时候要对手部进行消毒,在科室中配备消毒器材,及时对室内进行消毒[5]。

四、结论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新生儿院内感染疾病的现象一直增多,这需要医院和社会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但给新生儿带来了痛苦,甚至还会威胁新生儿的生命,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现状,本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找出了相关的感染原因,新生儿在院内治疗时,除了本身抵抗力弱容易被感染外,其中将近一半的原因是人为导致的,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在院内新生儿感染防治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医院的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到合理用药、定时消毒,对于新生儿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可能的无菌处理,同时,医院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消毒措施,保证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衣服、手等可以接触患者的部位无菌,最后,加强有关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地为新生儿患者治疗,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火荣,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河北医药,2015,4(37):567--568

[2] 郭丽霞,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妇幼保健,2015,1(9):158--159

[3] 黄美珍,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管理控制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5):753--754

[4] 邹菊梅,基层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医学科学,2012,12(2):145--146

[5] 陈小蓓,张荐,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6--28

论文作者:成丽娟,王小丽[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9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_成丽娟,王小丽[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