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优势与重点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优势与重点_中西部地区论文

我国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优势与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用外资论文,中西部地区论文,优势论文,重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指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包括19个省区,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及内陆省区。该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富足,而资本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通过引进外资解决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的问题,达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形成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有质的飞跃。

一、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一)资源优势

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足,土地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85%以上,草原面积占全国的71%以上,宜农荒地占全国的40%,宜林面积占全国的38.5%。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占全国的60%,天然气占全国的40%以上,锂、镍、铂族金属、石棉储量占全国的80%。中西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83%,其开发潜力大,可利用价值高。中西部地区的生物资源也极其丰富,从南到北有数不胜数的珍稀动植物,其中许多被列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保护对象。仅以四川省为例,可供利用的生物资源达几万种,高等植物就有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2,珍稀植物占全国的1/5以上。西南、东北地区都是动、植物王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部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西北、西南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因而文物古迹遍布各地,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名山胜水更是星罗棋布。旅游资源为中西部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有些省区已将旅游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劳动力优势

中西部地区人口近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劳动力充足,而劳务价格平均只有沿海地区的1/5左右。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有些地区的劳动力在素质上也有相对优势。如:陕西省的国有企业中科研人员所占比重居全国第二;四川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5.4万人;兰州市有科研人员10万余人,人才密度名列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第4位。

(三)产业优势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林业、牧业的主产区。其中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新疆等省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煤炭、钢铁、冶金等老工业基地,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制造以及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制药等工业也较发达。电子、航空、核工业等高精尖产业在四川、陕西等省已成为支柱产业。

(四)市场优势

中西部地区既是一个庞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又是一个庞大的生产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外资的进入提供了极大的商业机会。仅三峡工程本身就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金融市场、建材市场、机电市场和运输市场等。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移民的搬迁、一批中小城市的建立以及重庆直辖市的崛起,孕育着更为可观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市场。

(五)区位优势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腹地理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区是东南沿海城市的广阔腹地,对东南沿海经济有支撑作用,主要为东部提供资源和工农业产品,并作为东南沿海的商品集散地。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入,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更为密切。中西部的区位优势表现为:对内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京广线、京九线的横向、纵向连结,形成东西结合、南北贯通的经济增长带;对外有东北、西北、西南三面沿边开放的口岸。加上东起我国江苏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的启用,中西部地区在全国整体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二、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

(一)国内机遇

“九五”计划提出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目前,国家正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方面,1996年外经贸部制定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主要包括: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尤其在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允许这些地方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今后,凡有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多边双边受援项目,除有特别要求以外,将全部安排在中西部地区。对于在中西部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的外资企业,可依照国家政策规定,享受与沿海省、市相同的优惠待遇。此外,我国还将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审批权限,并将在市场开放方面适当放宽。

1995年6月我国公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名录》,鼓励外商投资于农业、能源、交通等领域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关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利用新技术,正是农业占重要地位的中西部省区要优先解决的大问题。

此外,政府还鼓励外商投资于国有企业,并帮助改造老企业。中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着机制不活、资金不足、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致使企业亏损、停产、工人失业。中西部地区将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为这些老企业注入活力。

中西部地区在资源、市场、区位等优势的基础上,有了政府政策的扶持,增强了利用外资的比较优势。中西部要抓住机遇,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二)国际机遇

1.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之一是流向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经济多年来以年均增长10%左右的速度发展,因而成为国际资本注入的重点。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连续数年居全球引进外资的第二位。自“九五”开始,中国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中西部地区,大力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只要有优惠的引资政策,预计外资今后将大量流向我国中西部地区。

2.跨国公司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将不断寻找那些能够提供最佳生产要素、特别是工资较低的地方从事生产。因此,中西部地区正是跨国公司要寻找的理想场所。

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是占领新市场,注重长期利润回报。中西部地区有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工程需要跨国公司的雄厚资本和先进技术,而这些大工程多半都有国家或当地政府的财力支持,且投资回报率高。这方面的投资对当地的脱贫致富极为有利,对跨国公司来说也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利润回报。

3.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也迅速增长。港台资本多年来都居于中国大陆引进外资的前二位;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近年来对中国的投资也明显增加。港台投资者一向熟悉中国大陆的政策,他们对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战略最先做出反应,近年来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吸收港资明显增多。香港一州集团在新疆霍尔果斯兴建的国际贸易城,是目前西部地区最大的外资项目;九龙仓集团已在武汉投资修建集装箱码头、轻轨铁路、发电厂等;台湾大企业财团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在1996年10月举行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技术洽谈会”上,与中西部签约投资项目最多的境外客商是港台商人。

据统计,中西部地区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6%增至20%。另据外经贸部统计,1995年我国西部地区批准利用外资的协议金额比1994年增长24.43%,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实际利用外资比1994年增长11.6%。外资向中西部转移已经付诸行动。在国内国际各方面有利因素的促进下,外资西进的高潮即将到来。

三、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重点及战略选择

(一)“内引外联”

“内引”是指通过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引进资金,包括东南沿海的富余资金,也包括外商在东南沿海的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一方面因东南沿海需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是因在东南沿海投资获利后而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投资。“外联”是指中西部地区通过东南沿海搭桥引资,可使外商更快、更多地了解中西部,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中西部。通过“内引外联”,中西部地区得到的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渠道等。同时,中西部地区也以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为投资者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场所。“内引外联”可加快中西部地区引资的步伐,也可保证整个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抓大放小”

中西部地区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的“抓大放小”是指把外资重点用于发展中西部地区有明显优势的特色经济方面,吸引资金雄厚的国际大企业、大财团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能源工业等国家鼓励发展、中西部也亟须发展的产业。

我国中西部各省区都是农业大省区,农业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是整个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重头戏。除了将国际贷款等资金优先用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外,还要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向中西部的农业项目和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目前中西部地区已有不少利用外资发展农业的大项目。如:黑龙江省万亩尚未开发利用的“五荒”资源(荒山、荒地、荒草、荒水、荒滩)自1995年面向海内外开放以来,已吸引香港华兴贸易公司、香港投资概念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外资用于垦荒。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引大八秦”(从青海大通河引水到甘肃秦王川)大型自流灌溉工程,被称为“地下人工长河”,年引水4.43亿立方米,灌溉农田86万亩,该工程可大大改善甘肃的农业发展环境。甘肃省还有世行扶助的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目的在于改变甘肃缺水、农业发展落后的状况。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已形成“北粮南运”的新格局。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率先由粮食调出区变为调入区。因此,应在东北、陕西、河南、湖北、四川、新疆等有条件的中西部省区多建几个粮食生产基地,还要发展棉花生产基地(湖北、新疆等地)、畜牧养殖基地(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等地),可以预言,利用外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农牧业将大有作为。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中西部利用外资的重点。“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中西部对外开放,脱贫致富的关键部门。“九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在交通建设方面利用外资,并优先安排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目前,贵州拟用国外贷款加快建设贵阳至南宁的南下通道;云南拟用亚行1.5亿美元贷款修建滇西公路。青海省规划到200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823公里,牧区乡乡通公路,农区85%的村通公路。中西部各省区都有类似的基础设施规划,除交通运输业外,通讯业也有很大的资金缺口。利用外资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

能源开发与基础工业是中西部利用外资的另一重点。中西部有丰富的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建立能源工业基础、发展基础工业很有潜力。以电力工业为例,我国电力总量匮乏,供需矛盾突出,而中西部煤炭、水能资源富集,仅贵州省在电力方面除在建项目外,未来要开发建设的还有乌江干流各梯级电站、西北盘江梯级电站及其他水电、火电项目,已进行和完成设计或可行性研究的总计达1000万千瓦。贵州拟通过对外合作加快能源开发和电力工业建设。我国中西部有富绕的水电、火电资源,有广阔的电力市场,加上中国的电力工业受到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具有投资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点,因此,外商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电力建设很有前途。

在能源开发和基础工业建设方面,中西部所缺少的是资金和先进技术。笔者认为,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使引进的资金和技术上规模、上档次,中西部应采取联合引资、分工协作的战略。如西南的云、贵、川三省联合建立水电基地;云、贵两省联合建立磷化肥生产基地;新疆、甘肃联合建立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此外,石油出产地与周边地区联合吸引大跨国公司建立从勘探、采油到加工、精细化工等一系列上中下游多层次的生产体系,发挥规模效益,带动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煤炭主产区如能采取联合引资、规模办厂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滥建、私建小煤窑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这种规模、配套生产,也易于引进较上档次的技术和设备,在利用外资方面可减少出现小打小闹、重复引进、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情况。

(三)“两个挂钩”

中西部利用外资还要注意与脱贫致富挂钩,与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挂钩。

中西部一些深山老区及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有些地区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引进外资,积极搞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主产区开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利用外资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逐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利用外资修路、架桥,大兴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对脱贫致富极为有利的发展项目,可以使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利用。

中西部拥有一批老工业基地,有大批国有大中型老企业,由于它们的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产品结构也不适应市场需要,许多企业严重亏损,走入三角债误区,直至被债务拖垮。改造这些老工业基地和老企业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据报道,仅吉林省到本世纪末对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改投入就需近50亿美元,其中40%的缺口资金要通过向海外招商引资解决。国家在无法拿出大量资金投入改造老企业的情况下,应鼓励外商投资于现有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欢迎外商参与对其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采用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科学管理和经营模式。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由于有现成的厂房、设备和生产、生活设施,加上员工素质较高,易于接受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对外方来说,投资见效快,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中方来说,老企业的复苏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而且也降低了失业率,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中西部利用外资宜选择“引资方式多样化,引资来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一)引资方式多样化

即指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外资兼备的各种方式,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项目,各取所需,同时避免因集中使用某种引资方式而使某些不利因素过于突出。

在外商直接投资中,中外合资、独资经营的形式可以引进技术、设备,特别是中外合资经营的方式,中方可以用固定资产投资,比较适合于老企业的改造。中外合作经营一般由外方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中方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等,这一做法可以解决我方缺乏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外合作经营允许外方先行回收投资,对外国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这种投资方式较适合于中西部的 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或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采用。合作开发一般采用国际招标方式,它是目前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中西部地区广袤的大地下沉睡着各种矿产资源,许多国际著名的跨国集团也看好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因而中外合作开发我国中西部地区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BCT投资方式是国际通行的项目融资办法,由政府在一定期限内授予投资者特许权,让私人资本通过投资建设、经营管理,最后移交政府。广西来宾火力发电厂是我国第一个采用BOT方式建设的试点项目,目前已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始在电站、高等级公路、桥梁、隧道、城市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中试行。我国有关部门正按照国际惯例制定BOT投资方式的文件,以明确BOT应遵循的原则。这一方式在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中将会逐步扮演重要角色。国际租赁是当今世界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较为适于中西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它可以引进单项或成套设备,也可以引进中小型设备或大型设备。但承租企业和租赁公司要保证提高效益和信誉可靠,否则提供担保还款的金融机构未必敢冒担保风险。此外,补偿贸易和对外加工贸易对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来说,仍不失为较适宜的合作方式。

在借用外资方式中,国家已明确做出“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决定。中西部在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可以力争采用借用国外贷款的方式,包括借用国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境外债券、项目融资等,但要符合国家计委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借用中长期国外贷款实行总量控制下的全口径管理范围和办法所做的规定。

(二)引资来源多元化

这主要是指在利用外资过程中采用竞争策略,避免外资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独家或几家垄断。多方引资使投资者有竞争,这样才能保证引进较先进的技术。我们鼓励实力雄厚的国际著名财团企业投资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型开发与建设项目,也欢迎适于中小企业改造和乡镇企业发展的中小资本,还欢迎适于地区特色的外资。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穆斯林特色,可以着重引进中东地区的资金。另外,西部地区石油储量丰富,具有吸引中东地区石油公司共同合作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宣传、招商,中西部也将吸引缺少资源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资本前往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地区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必须强调开放意识。加强地区间的联合引资,使利用外资上规模、上档次。在利用外资开发资源的同时,要牢牢树立开源节流的观念,使宝贵的资源真正发挥经济效益。在加快开发、建设中西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尽量避免今天利用外资搞建设,明天却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治理污染的现象出现。总而言之,利用外资不可有短期行为,要有长远规划,注重科技的力量,以科技振兴中西部地区。

标签:;  ;  ;  

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优势与重点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