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守学术品位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位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01-03
学术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从这种意义上本没有坚守的问题,但是,学术规律是通过学者的研究活动表现出来的,学者的价值观是否端正、是否遵守学术操守和职业道德,直接决定着学术的质量和品位,从这种意义上,又确实存在着坚守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学术面临着功利化、市场化的冲击,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学术的公害,使坚守学术品位问题成为一个更加紧迫、备受关注的问题。《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在创刊三十周年之际,召开关于坚守学术品位的研讨会,体现了办刊人的学术情怀和历史责任,借此机会,我想对此谈一点不成熟的认识,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
一、坚守学术品位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
现在全党正在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譬如,关于现阶段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4-5“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决定》还提出,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的新高度、新境界。
学术不仅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高雅的文化,它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方向。学术不仅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而且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没有学术的繁荣,就没有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2文化建设关系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不论是作为传播文化载体的高校学报、学术期刊,还是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文化人”、“学问人”,对于推进我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学术的载体之一,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和异常复杂的困境,在学术日益功利的背景下,学术研究的泡沫化、浮躁化、虚假化、数量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社会需求与紧缺的期刊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人情稿、职称稿、关系稿一齐压向编辑部,在这样的情况下,讨论坚守学术品位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影响学者坚守学术品位的主要因素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陈寅恪提出的这一著名论断被学界视为学术的灵魂,是学者应该坚持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这里所说的人格也好,思想也好,都是针对学者而言的,意在说明,坚守学术品位的主体是学者。但学者又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的,这些环境和关系对学者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学者和学术期刊坚守学术品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学者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的最大弊端是导致一切领域都用经济效益来衡量,一些管理者认为市场就是“灵丹妙药”,只要推向市场,什么问题就会解决了,前些年一些人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就是试图让教育部门也实现利润最大化;有些部门的所谓“改制”、“改革”,实际上就是“转企”,就是走市场化的道路。譬如,如果让教育产业化,那就只能向学生收取更高的费用;学术期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就只能收取版面费;高雅艺术要利润最大化,那就只好庸俗化;等等。正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使一些学者和学术期刊丧失了学术原则,把追求功利放在第一位。譬如出书是为了评职称,发表论文是为了应对考核。有的为了追求数量,粗制滥造,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败坏了学术声誉。
第二,行政管理部门的若干不合理的规定对学者的影响。
学者的职称评定由人事行政部门组织评审,为了便于操作,往往规定一些量化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越来越高,而且把刊物和论文分成级别,被评者不在规定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就达不到评审条件的要求,这就助长了以量来衡量学术水平的风气;科研管理部门为了考核学者们的年度或任期的业绩,也采用量化的办法进行统计,导致一些学者粗制滥造,以应对考核。“十年磨一剑”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考核机制。
第三,“官本位”对学者的不良影响。
官本位是我国根深蒂固的现象,学术领域的最高权威应该是学术,但却渗透着浓浓的行政化色彩。譬如,某单位要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一般要请官员出席开幕式,新闻报道一般也只发表官员的讲话,至于学者研讨了什么,则是不被重视的。“高校去行政化”已经喊了很多年了,但却没有丝毫的改变,譬如,一个获得了博士学位的博士,到大学工作,往往希望同时担任某个行政管理职务,如果没有担任行政职务,就认为自己没有被学校重视,以至于某大学出现了几十个教授竞聘一个人事处长的事。为什么这么多教授争着当处长,这是因为处长掌握了很多行政资源,能获得很多好处。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在申报课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占了很多便宜。现在很多评奖委员会的成员也都由担任一定级别的官员组成,结果是获奖者大都是官员。官大学问大,官大学位高(很多官员都拿到了博士学位),这种导向使很多踏踏实实搞学问的人感到不公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来独立之人格?又何谈自由之思想呢?
第四,社会分配政策对学者的影响。
学者是社会的一个高尚的职业,是复杂的精神劳作,理应得到优厚的报酬。社会如何给予学者报酬,事实上是一个政策导向,体现着这个职业受重视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对学术事业的投入偏少,使学者的待遇一直偏低。譬如高等教育系统的工资就偏低,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很多学校建设了新校区,其资金多依靠学校贷款,不要说还贷,就是利息,就压得高校抬不起头,有些高校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除了正常的开支以外,很难再有资金改善教师的待遇,致使很多高校教师依靠社会兼职提高自己的收入,不能把全部心思用在教学科研上。
三、坚守学术品位的几点思考
坚守学术品位涉及很多问题,以下三点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坚守学术品位,应坚持“立学为公”的价值观,坚持职业操守和学术良心,反对以学术名义谋取个人私利。
《决定》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1]18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些功能表明:学术是公共事业,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事业。古人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郑州大学第一任校长嵇文甫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指出:“学术的确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所系,学术救国绝不是一句好听的门面话。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一到了所谓‘学绝道丧’,所谓‘上无礼,下无学’,一到了大家都‘不悦学’,不尊重学术,不尊重学者,那就是必亡的征兆。”[2]390国家民族的命脉,就是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显然也是从“公器”的角度来谈学术的。学术这个命脉靠什么维系?靠什么发展?这涉及很多层面的问题。除了学者的努力以外,学术期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作为学术期刊的主编或编辑,一定要站在学术发展的高度,认识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我们拒绝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不仅是对杂志负责、对作者负责的问题,而且是对学术事业负责的问题。确立这个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出现的很多问题,主要是一些同志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进了学术领域,把学术期刊当做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是价值导向的偏离。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对人性的奴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思潮肯定会对我们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我们却不能把责任推给环境,推给体制,推给外在的东西,因为我们是把关人,稿件是否达到发表水平,我们心里最清楚。如果“立学为公”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所谓的“坚守”就失去了根基,没有了支撑点。
第二,正确开展学术评价活动,营造学术发展的良好发展氛围。
《决定》指出:“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精简评奖种类,改进评奖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1]22过去我们能够用平常心搞学问,主管部门没有什么量化的考核,很多知名的学者,学术“产量”并不高,很少有来自上面的“课题”,而是凭自己的兴趣研究学问。作为办刊人,也能够用平常心办刊,那时候,没有什么核心期刊,没有什么影响因子的说法,也没有什么期刊的排名,期刊也没有什么级别。现在对期刊的评价越来越多,尤其是期刊的级别与评职称和学术考核结合起来,对刊物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引导。应当说,现在的评价,总体上是合理的、公正的,但也存在过多、过滥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譬如CSSCI对期刊的评价,主要看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被其他期刊引用得多,就能进入来源期刊,就被认为水平高。于是,大家就互相引用,集体弄虚作假。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如果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就会成为奴役人的新工具。就期刊评价而言,数字一旦被人为地制造出来,所谓的影响因子就失去了客观性,评价也就成为虚假的东西,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反而成为学术造假的帮凶。在伦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做“德福统一论”,就是有德之人,应该得到相应的福报,无德之人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如果作恶的人得不到相应的惩处,行善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奖赏,那么,人们的道德信仰就会动摇,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混乱状态。同样道理,学术评价如果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伤害学术事业。如何解决现在评价的“乱象”,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作为办刊人,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有效的评价机制,解决弄虚作假的问题,使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上来。
第三,在全社会提升学者的地位和尊严。
有学者指出,尊严可以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由享受尊严的主体所持有的生活状态,叫自尊。二是由社会给所有社会成员以平等的待遇和地位,叫尊重[3]。相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是所谓的“臭老九”的地位而言,当前我国学者、学问人、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整个官本位占支配地位的形势下,学者的地位和尊严仍然值得关注。除了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之外,还应尊重他们的精神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特别是应贯彻公平正义的原则,使他们能够精神愉悦地开展工作,既不为稻粱谋,也不为不公平的待遇而烦恼。
(该文根据辛世俊教授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