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明朗,中国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在即,企业竞争力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峻地摆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是,中国企业普遍对这一生死攸关的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中国加入WTO后会对自身的竞争力带来何种具体影响准备并不充分,在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召开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专家委员会年会”上,与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们不同程度地表示了上述担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洛林研究员在研讨会上首先发言,他指出,国有企业3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脱困后的路子如何走,新的发展与改革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当是一个及时的切入点,需要深入地研究。就加入WTO的问题,他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无疑是人才,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经贸熟悉国际惯例的专业人才,否则我们的企业谈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入WTO后,一方面,企业竞争无疑会加剧,另一方面,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可能会大大拓宽,选择资源的范围也得以扩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强调,今后5~10年“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在研讨会的主题发言中,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研究员分析了这一战略性调整所具有的5个特点。(1)在生产能力过剩条件下的调整。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具体方式上都与过去的调整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强调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2)升级换代式的调整。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以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振兴装备制造工业,要采取“拿来主义”、合作互惠等方式解决技术瓶颈。(3)增量与存量相结合的调整。以增量带动存量,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开放式的调整。调整的参照体系是国际大市场,调整的效果要用国际竞争力是否得到提高来考察。(5)全局式的调整。调整的对象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还有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等。
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研究员在主题发言中,就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评价指标以及如何才能具有竞争力等内容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他认为,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我国工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系命运于自己所具的国际竞争力。民族工业面对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既然不能关起大门挂上“免战牌”,又绝不甘于永远作弱者,甚至永远失去自身生存的空间,那么,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条:努力提高民族工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国增强产业国际竞争的基本战略是: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
对企业竞争力指标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小洪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标应是一个体系,由市场业绩指标和能力指标两大类组成。前者包括市场占有率、企业利润率、资本市场表现等指标要素,后者则有技术能力、声誉品牌、客户关系和销售能力、知识能力、财务能力、装备能力、公共关系和人力资源等指标要素,他对这些指标的应用进行了简略的解释。
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角度,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研究员就提高企业竞争力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国际间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国界存在,国家间国力的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提高国家竞争力就更重要、更迫切了。这就需要以提高国家竞争力着眼,提高企业竞争力着手,国家竞争力强了,也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他特别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必须坚决打破垄断,实行产业平等待遇。
围绕企业竞争力,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管益忻教授提出了目前我国企业需要进行的15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核心能力为主线,培育战略资产,推进制度创新,打破所有制崇拜;构造完善的企业重组体系,以产权、产业、产品、市场开发机制和消费结构为重组链条;有效地推进战略联盟,这是资本运作的高级形式;建立最佳的客户关系,以客户为本,强化营销能力;R&D与市场相结合;再造团队意识;员工人身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推动企业的业态革命,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服务革命,按照产业关联性完善配套体系;丰富管理模块,不断克隆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探索符合国情的公司组织形式;用超前的战略眼光发展21世纪的主导产业;促进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构建企业运行平台;优化管理规则,建设企业文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中原研究员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工业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入世”的应对措施: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步伐,组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突出重点领域,明确有限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制定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对国内各类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创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运用WTO有关规则和条款,适度保护竞争力较弱的产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提供透明的法律、法规。
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海舰研究员就企业竞争力问题的一些观点引起与会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垄断才有竞争力。当然,这种垄断是经过竞争产生的,而不是由政府特殊政策保护形成的。竞争就是为了形成垄断,获取垄断利润。国际市场上企业并购愈演愈烈,就反映了这一趋势。“打工”才有竞争力,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技术差距,不要惧怕打工,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要果断地实行与国际跨国公司捆绑在一起的战略,“与跨国公司同行”。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终要素是企业理念,或者说,企业竞争力决定链条是理念→制度→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结果是造成行业利润率的下降,如我国家电大企业竞争的情况。这就是企业竞争力悖论。
来自企业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们也纷纷发言,以现身说法探讨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和应对方略。北内集团、二汽、北人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代表认为,至今政企不分,政资不离,政府干预企业决策的现象并没有杜绝,这样国有企业仍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仍不成熟,因而,国有企业并不具备独立确定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企业竞争力从何谈起。
武钢、首钢、伊利等企业代表介绍了增强竞争力的经验。武钢、首钢在非钢多元化经营战略方面迈出了关键的步伐。尤其是首钢,已经取得非钢产品产值超过50%的不俗成绩,竞争力得以显著增强。
浙江尖峰集团王友法总经理关于通过不连续创新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介绍,给与会代表们很大启发。该集团原是一个传统的水泥生产企业,在由生产普通建材向开发新型建材的转型过程中,大跨度进入生物制药行业,取得巨大成功。他们的基本经验是:(1)不要怕行业跨度大,关键在于人才,而人力资源的来源应从全社会着眼,要善于把社会资源纳为己用。(2)一切以市场为出发点,市场定位,营销先行。先建立起营销网络,再回头来抓生产制造,向上游进发。(3)介入时机要恰到好处,过早会占用、浪费大量资源,过晚则可能丢失市场,丧失机遇。
标签:企业竞争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