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1]2007年在《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文中研究指明时间副词是副词中数量较多的一类。本文以敦煌变文集中的时间副词为研究对象,在分类描写敦煌变文集时间副词的基础上,从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的角度把时间副词分为两大类,指出变文中的时间副词在保留上古用法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用法,出现了大量的双音时间副词。对于变文中出现的双音时间副词,本文从构词角度、产生原因、意义作用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以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材料、一点新认识。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绪论。笔者简要地叙述了研究变文的价值和意义,对变文中各词类的研究概况,分析了时间副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界定了区分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及少数表示时间意义的形容词的判定标准。二、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笔者对敦煌变文中出现的所有时间副词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和分析,包括单音时间副词和双音时间副词。根据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笔者把变文中的时间副词分为两个大类,一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类表示动作发生的状态,包括动作行为发生的急遽、徐缓、长久、偶然、经常及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紧相连接等。对敦煌变文中的双音时间副词做了特例分析。据笔者统计,变文中出现了109个双音时间副词。这些双音时间副词按结构来说,可分为联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和偏正式等。变文中的双音时间副词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附加式构成的数量较多。二是双音时间副词虽然在数量上比单音时间副词多一倍,但就词汇意义的量上来说,它几乎没超出单音时间副词词汇意义的总量。三是它们中绝大多数的使用寿命比较短,或者说只是那个时期的特殊词语。三、与《世说新语》中的时间副词进行比较。文章统计出《世说新语》中的时间副词有63个,其中单音时间副词为38个,双音时间副词为25个。笔者从使用频度、单音词的使用、双音词的使用等方面与变文作了比较。四、小结。这一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作了概括总结。首先敦煌变文中的双音时间副词数量占明显的优势;其次变文中的时间副词大多数保留了上古时期的用法,只有少数是变文中特有的;最后,变文中的双音时间副词大部分是由原单音时间副词加词缀构成,仍保留了原词的意义和用法。
柳燕妮[2]2007年在《副词的分类与释义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部规范的中型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当前最具权威性的语文工具书之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实现了全面标注词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语言界和辞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副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类别,由于它的独特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因而一直是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首先确定了副词的定义及分类。其次,主要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五个版本中的副词释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现代汉语词典》在副词释义方面的变化,揭示第5版标注词类之后对副词释义带来的影响,说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语释义的进步性。同时关注《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是否有疏漏之处,为《现代汉语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出可资参考的建议。
张亮[3]2017年在《“有X”的功能演化及相关现象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X”可视为VO式动宾结构,在历时与共时双重演化推动下,呈现出不同的演化斜坡。语义指涉成分的凸显强化“有X+于+O”结构的使用。韵律机制的制约和语用经济性的干预迫使“有X于”难以进入汉语词汇库藏,“于”趋向零形化。“于”的零形化诱发“有X”词族属性的重新解读,导致“有X”的及物化。“S+有X+Vp”是孕育“有X”副词化的句法环境,其源结构为“S+有X+Np”,是“有X”进一步语法化的前提和基础语境。“有X+Vp”结构内“有X”呈现粘谓分布,在“adv.+Vp”状中结构的强势类推下,“有X”具备被重新分析为副词的可能。“有望、有感、有意、有幸、有失、有待”等“有X”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不同的演化路径,在共时层面却呈现出相似的词汇化连续统,即“跨层结构→韵律词→语法词→词汇词”。“有望、有幸、有意”的副词化、“有感”的形容词化、“有待”的形式动词化、“有失”的附缀化等都是“有X”词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有”的语法化、“有+X”的词汇化和“有X”的语法化涉及“有、有X”的句法语义地位。“有、有X”的语义信息负载量与其是否会发生语法化具有内在联系。“有”失去语义核心地位,更易于发生语法化;同样,“有X”与Vp的谓语核心分配也决定“有X”的演化。“有X”语法化程度加深,主观化程度表达强化,外在体现即其句法位置的左移外围化。“有X”进一步语法化,从谓语核心的修饰成分向整个谓语的修饰成分演化,也就是“有X”的限定或修饰辖域扩大化,句法位置逐渐左移,外围化。此可谓“有X”语法化的“逆向减量”原则。“有X”的词汇意义弱化,其语用功能义强化。“有X”的演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X”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因其演化程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有望”正向以表示情态意义为主的评注性副词发展;“有意”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的描摹性副词;“有幸”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兼具评注性的描摹副词;“有待”抑制其后动词的陈述性,凸显动词的指称性,Vp的动作性或动词特征越明显,“有待”的形式化特征越显著;“有失”语法化程度加深,词义虚化,功能泛化,渐失独立词地位而倾向粘着化,最终附缀化。“有+Np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具有特殊语义功能的能产构式。“有”表存在与领属、“Np双”的抽象化程度和“有+Np双”构式化层级都以连续统的形式呈现。“有Np双”构式化连续统的最末端是副词化。“有+Vp”结构历经“繁荣→衰退→再复兴”三个阶段,与汉语的历时发展轨迹吻合。“有+Vp”与“有+Np”“没有+Vp”互为对称结构。“有+Vp”框架下,“有”由存现动词向表确认与肯定功能的评注性副词演化。“有”的语法化与主观化是个互动过程。“有”的体助词功能是在“有”表评注副词的基础上经重新分析而来的。语言类型学的普遍共性下,“有”的确认功能可被视作“广义的完成体”。
金峻铁[4]2007年在《“X然”类短时义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间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一个次类。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方法,在对古今大量语料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X然”类短时义副词在共时平面上的语义、句法功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的总结,离析出共性和区别。通过考察分析,本文还考察了“突然”与名词性成分结合的情况,认为“突然+名”结构的存在是有一定语用等方面的基础的,这种基础虽然并不足以证明“突然”为形容词,但却是“副+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的一个有力证明。为了更好地对“X然”类短时义副词进行考察,本文还从历时平面上考察“X然”类短时时间副词的虚化轨迹,进而提出“X然”类短时义副词的虚化机制,以此对照“X然”类短时义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表现。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陈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范围和方法等。第二章:汉语时间系统和时间副词研究。本章主要梳理了汉语时间系统和时间副词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现代汉语“X然”类短时义副词的语义、句法考察。本章主要从语义、句法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对大量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部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它们之间替换的相关条件,找出了它们的共性和差异。第四章:“X然”类短时义副词的虚化过程。本章主要从历时的角度,运用语法化的相关理论,在对历史语料的考察和分析基础上,总结了“X然”类短时义副词的语义、句法上的虚化过程,大致掌握了“X然”类短时义副词的发展脉络。第五章:“X然”类短时义副词的虚化机制及“突然”的词性问题。本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对“X然”类短时义副词的虚化机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还从历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目前争议较大的“突然”的词性问题。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突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副词,“突然+名”情况只是它的特殊用法而已。第六章:结语。
索烨丹[5]2007年在《《春秋公羊传》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史各时期的专书研究是构建汉语史断代语法系统的基础,而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虚词研究上。《春秋公羊传》(以下通称《公羊传》)是上古中期的代表文献。据史料记载,它是公羊家口授于先秦,成书于汉景帝时期传述《春秋》的“解义之传”。学术界近二十年来对它的词类包括虚词的研究几近于零。本文前言部分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给副词作了界定和次类的划分。然后以此为纲,对《公羊传》的副词作了严格筛选和统计,调查出副词51个:皆、凡、遍、独、唯(惟)、尝、曾、既、已、将、卒、终、渐、方、俄(睋)而、少、滋、徒、直、相、相与、胥、亲、亲自、犹、固、亦、又、有、亟、复、盖、果、实、故、必、诚、其、其诸、盍、焉、无乃、不、弗、非、末、莫、未、无、否和勿。内部分类上,本文将这51个副词分为十类:总括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类同副词、累加副词、频率副词、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第一章从副词的来源、句法分布、组合功能和语义指向等方面逐个对这51个词(其中“固”、“犹”和“已”3个词兼任副词的不同次类,“将”、“既"、“无”和“勿”兼属次类内不同小类,词量统计时分别以1词计)作了详细描写,并对每一次类从句法位置、组合能力等方面有所侧重地作了语法特点的总结,既突出了该次类内部成员的共性特征,也指出了某些词的个性差异。第二章对在学术界容易被当作副词的“甚”、“殆”和“俱”根据它们在《公羊传》中的用例情况作了特别描写和说明,指出它们在《公羊传》中并不作副词。第三章分别从副词来源、结构形式、各类副词的用词数量、词频和语法特点上对《公羊传》副词的特点作了总结。第四章将《公羊传》和上古前期的甲骨刻辞副词作了历时比较,旨在分析《公羊传》副词对上古前期副词的继承和流变情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注重三个结合:一、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共时描写是基础,历时比较才是目标。共时描写主要是在副词的认定和描写时将《公羊传》副词和同时期的《战国策》、《淮南子》中的副词作了对比。历时比较主要是对《公羊传》副词在来源考察时联系它们在上古前期甲骨刻辞、《诗经》中的存在情况作了调查说明;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按照副词的定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公羊传》的副词作了严格定性和定量统计;三、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在各个副词的描写上,不但说明其语法功能有哪些特点,还力图对其来源和形成条件及过程加以解释。
李海云[6]2007年在《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近代汉语时间副词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对近代汉语的时间副词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展现其发展变化,从而总结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特点。全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分“唐五代时期的时间副词”、“宋代的时间副词”、“元明时期的时间副词”、“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发展变化”、“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特点”、“余论”六章内容。导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近代汉语及时间副词的研究概况和本文所用语料等问题。第一章根据语义功能,将唐五代时期的时间副词分类描写。第二章主要分类描写宋代的时间副词。第三章分类描写元明时期的时间副词。第四章主要从历时角度描述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发展变化。近代新的时间副词大量涌现,主要通过派生、分化、转类等途径。第五章总结归纳近代汉语时间副词在构成、连用以及与结构助词的组合功能等方面的特点。第六章主要讨论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的辨析等问题,并且对一些问题提出了一己之见。
王君君[7]2017年在《《桃花扇》副词研究》文中指出《桃花扇》是清初戏曲"惩创人心,救末世"、"寄托遥深"的压卷之作,为现实服务的"兴亡之鉴",其"充盈篋司,美且不胜收矣",在中国文学殿堂大放异彩。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升的《长生殿》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这四部作品是研究元明清戏曲体质和语言特点的重要文本。茅盾先生曾评价《桃花扇》是我国历史剧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作品。本文以《桃花扇》的副词为考察对象,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文本的副词用例和出现频率作全面的定量、定性统计分析,并对副词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将文本与其他三部戏曲作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梳理副词的使用和变化情况,总结出《桃花扇》文本副词体系的基本发展趋势和特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汉语副词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副词的定义与分类情况、《桃花扇》的基本情况与研究现状、使用版本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通过穷尽式地统计文本的副词用例,参照《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相关工具书把文本副词分为六大类:(1)时间副词;(2)范围副词;(3)语气副词;(4)情状方式副词;(5)程度副词;(6)否定副词。分析文本的各类副词用例和溯源个例副词的使用情况并详细论述其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完善《桃花扇》专书副词系统。第三章,全面统计分析《西厢记》的副词用例情况,借鉴已有《牡丹亭》、《长生殿》的专书副词研究结果,采用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四部戏曲使用的异同点,从而说明副词在共时和历时的发展演变中体现的一些语言变化现象。第四章,结语。总结《桃花扇》文本的副词继承性、渐趋稳定的复音化趋势及副词的兼类现象和不规范现象等使用特点,从而揭示了《桃花扇》的副词体系由以单音副词为主,逐步向单音副词与复音副词平分秋色的方向发展,体现《桃花扇》副词体系使用的成熟性特点,符合副词总的发展趋势。
戴黎红[8]2008年在《多媒体环境下对外汉语副词“就”的教学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中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和发展方向。本研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考察了不同形式的媒体及其不同呈现方式下副词“就”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环境下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在本文的实验中我们选用了三种最常用的媒体进行教学实验:文本媒体、图像媒体和视频媒体。本文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副词“就”的教学,文本、图像、视频媒体分别有多大的应用价值;文本、图像、视频媒体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有什么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本文通过三种媒体形式的组间实验和三种媒体内部不同呈现方式的组内实验细致地研究了多媒体环境下副词“就”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的组间实验结果显示视频媒体在副词“就”的教学中具有最突出的应用价值;文本媒体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图像媒体几乎没有什么应用价值。本研究的组内实验结果显示在文本媒体环境下大号字体突出显示优于红色字体;在图像媒体环境下图左文右的方式优于图上文下的呈现方式,图文同时出现优于异时出现;在视频媒体环境下有字幕的呈现方式优于无字幕的呈现方式,间歇播放方式优于连续播放方式。总之,多媒体辅助副词“就”的教学有着较大的应用空间,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否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应用了多媒体,更主要的在于能否对多媒体种种资源的合理运用。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同的媒体作用于人的不同感官,它们互为补充,很少能相互替代。各种媒体对感官的延伸作用是不同的,它们各有所长。有了新媒体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媒体就要被淘汰,复杂、昂贵的媒体也未必一定比简单、经济型的媒体教学效果好。对媒体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只能建立在对各种媒体教学特征的准备把握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刘建华[9]2007年在《副词“还、也、又、再”的重复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角度,在共时平面上对副词“还、也、又、再”的重复义进行了分析。文章采用对比分析、量化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还、也、又、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和定性研究。全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绪论。概括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语料来源和相关研究现状。第二章对“重复义”以及“还、也、又、再”的重复义作了新的诠释,并给出了“还、也、又、再”在语义背景上的解释。第三章对“还、也、又、再”的句法特征进行了考察,包括“还、也、又、再”对时态的选择、所修饰动词性成分的性质、与其他副词及“还、也、又、再”之间的共现等几个方面。时态上,本文区分了“还、再”的将来时,“再、又”的过去时,“还、也”的无时态状态;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包括动词后带数量补语、结果补语,带助动词的动词,动词重叠式等几类动词;与副词的共现上,我们考察了“还、也、又、再”与语气副词、时间副词、频率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否定副词、协同副词等七类副词连用的情况以及这组副词之间的共现情况。第四章主要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对“还、也、又、再”进行分析。包括副词“还、也、又、再”重复义的出现频率、对句类的选择和重音位置对其产生的影响。在句类的选择问题上,本文分析了“还、也、又、再”进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区别。在重音位置方面,我们着重讨论重音位置不同时,“还、也、又、再”所产生的不同的语义现象及这种语义现象的句法条件。第五章调查留学生对“还、也、又、再”的习得情况,对其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同时考察几部目前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材,通过这些汉语教材对“还、也、又、再”的解释说明指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最后是结语,总结前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文中的不足。
沈宇真[10]2013年在《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频度副词习得顺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频度副词作为时间副词的一个分支,使用频率极高,在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上基本是对应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不将其作为难点对待,但在日常交际中却很容易造成混淆。且频度副词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与英语频度副词相比,两者在语法结构上基本对应又不完全对应。对于频度副词的研究,从搜索结果看,几乎停留在本体研究的角度。从习得角度,特别是从习得顺序角度来分析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常用频度副词的习得研究微乎其微,且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横向调查研究的方法,重点考察了8个常用频度副词的习得规律。探讨母语英语的留学生频度副词习得顺序的成因与制约因素,指出其对教学和研究的启示,试图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进一步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中频度副词的研究。首先,通过搜集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约15万字的自然口语语料,提取出404条有效语料,相比书面语料更能真实的反映留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运用频度副词的水平,使研究数据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按照学时等级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运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分别统计出每个阶段的习得顺序。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检验,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实验的可行性。综合考虑三个阶段以及总体阶段的习得顺序,得出8个频度副词的客观习得顺序为:从来、有时、总是、一直、常常、通常、往往、偶尔,并提出了相应的习得等级;其次,在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二语对比的研究方法,对149条偏误用例从遗漏、冗余、替代、错序四种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偏误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习得顺序的因素,对论证客观习得顺序有指导意义;最后,本文选取了四套典型的对外汉语教材,对其频度副词的编排和语法设置情况做了统计分析,发现教材对频度副词的收入和编排方面存在较多不一致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得出的频度副词的习得顺序,提出教学难度分级和教学顺序应当符合频度副词习得顺序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D]. 李亚.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2]. 副词的分类与释义分析[D]. 柳燕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 “有X”的功能演化及相关现象专题研究[D]. 张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4]. “X然”类短时义副词研究[D]. 金峻铁. 延边大学. 2007
[5]. 《春秋公羊传》副词研究[D]. 索烨丹. 山西大学. 2007
[6].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 李海云.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7]. 《桃花扇》副词研究[D]. 王君君. 安徽大学. 2017
[8]. 多媒体环境下对外汉语副词“就”的教学效果研究[D]. 戴黎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副词“还、也、又、再”的重复义研究[D]. 刘建华. 延边大学. 2007
[10].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频度副词习得顺序研究[D]. 沈宇真. 南京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