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三年级化学错误看初中教学的衔接_课程标准论文

从初三学生化学错题看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化学论文,高中论文,三学论文,错题看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中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笔者一直在这样的学校任教,既教过初中也教过高中,初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能力缺乏,反复讲过多遍的知识不能准确掌握,升入高中后继续学习化学也困难重重。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是同一学科知识的深入和延续,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密切关联,高中化学的顺利学习有赖于初中化学的良好基础。如何夯实学生薄弱的基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以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我校开展的“错题行动研究”,促使我在初三与高一化学学习的衔接问题上做进一步思考。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无论初高中教师都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对各部分知识的基本要求,找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高中有限的课时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完成高中的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对初三化学(人教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整理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见下页表1)。

二、知识衔接点与错题分析

从我校初三两个班的期中化学考试错题分析可知,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掌握不好;而对于应用型的题目,尤其是非直接应用概念(间接或转化应用)的出错率更高,说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个别记忆性的知识掌握还有欠缺。这些问题可能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从初高中化学内容的衔接角度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初三教材中出现并明确提出要求,高中教材稍做补充并形成体系

比如物质的类别(见表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实际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上明确要求“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物质分类是很重要、很基本的一组概念。错题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氧化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关于物质分类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当然题目考查又是以非直接应用概念(即间接或转化应用概念)的形式出现,也会增加学生的困惑。在《化学1》第二章“物质的分类”一节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尝试按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一般来说,教师会在这里先带领学生进行初三内容的知识回顾和复习,可学生这时往往会出现知识和方法衔接的空白点。当练习中出现蓝矾、明矾、碳酸氢钠、硫酸、干冰等物质时就又会引起学生疑问。由于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相应的另一个实践活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就会成为难点,讲树状分类法时就不易形成体系。另外在《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对于金属钠、铝、铁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对比分析,出现了多个概念,如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既有知识的大幅提高,又有新的研究方法(对比法)的使用,跨度相当大,学生很可能会将他们混为一谈。到了必修《化学2》再出现“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时就更不知所云了。可见学生在初中如果做不到“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在高中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二)初三教材有初步的介绍,高中教材进一步加深

表1 人教版初高中必修教材《化学1》知识衔接点

(文章中用到的上表中的衔接点均添加了符号。)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初中只从得、失氧角度出发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就是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观点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关于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而初三只要求学生举例并会认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能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具体说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及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等。由上可知,高一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严密,也兼顾了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我校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期中试卷中相关题目:

4.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31.用化学符号表示:(2)4个氧分子__;(4)2个氢离子__(6)钠离子__。

33.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该元素名称是__。

统计结果显示,第4题错误率为37.5%,31题(2)错误率为41.7%,(4)错误率50%,(6)错误率为45.8%,33题元素名称错误率为29.1%。

在期中试卷题目中,有一部分要求书写带一定数目的分子/离子,从书写错误发生较多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很难搞清楚,这会直接影响必修《化学2》化学键、元素周期率的学习。记得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要求学生根据编排原则将1-20号元素设计成一张符合元素周期律的表格,结果学生做得很不顺利。这是因为学生不知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何物,因为初中只要求会认,不清楚每部分的含义。有些学生竟然画出。可见学生对原子的构成并没理解,多数学生停留在会背诵1-18号元素的水平上。再比如,我们谈到10电子的微粒时,学生的茫然曾使我无奈:第一,对微粒是什么就含糊不清;第二,得失电子后的微粒是显正负性也不知道;第三,离子符号更不能准确书写,甚至多次出现金属显负化合价的笑话。试想,当元素化合价不记得,离子符号书写有问题的学生面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时,大量化学用语能不吓倒他们,使他们产生化学难学的心理吗?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理论必须以初中知识为基础,如果在初中就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么到高中面对知识的加深和完善也就不可能达到课标要求。

(三)初中淡化,高中深化

比如有关化学计算,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将摩尔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呢?

期中试卷第20题:缺钙能导致儿童发育不良或佝偻病。小明从食物中摄入钙元素的量不足,每天还需要服用2片某种钙片。该钙片标签的部分如图所示(钙片中只有碳酸钙含有钙元素),小明每天从钙片中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A、0.30g;B、0.60g;C、0.75g;D、1.50g。

这道题是已知化合物的质量,求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本题的错误率高达62.5%,属于概念理解/策略性知识,这对于学生是个难题。初中学生见到计算就想放弃,而高中学生见到物质的量/摩尔的相关计算就头疼,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初中没有真正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不能领悟有关关系式中的物质的质量与元素的质量的关系,将来更难领悟摩尔质量的含义、物质的量,这一内容就会成为高中学生的分化点。虽然在中高考中计算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放弃计算必然不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初中要求单一具体,高中要求迁移拓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级涉及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对还从①反应原理;②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气体检验;⑤注意事项(尾气处理、气体干燥)等方面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高中出现的综合实验,会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几个方面进行考查,当学生面对综合实验时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知识的迁移必须依托坚实的基础。

三、反思与启示

初三化学教师作为启蒙教师,不仅承担初中化学的教学任务,实际上也承担着为高中化学奠定基础的任务。就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看,初中化学教师应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初三教师应通览教材、大纲,努力落实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概念教学中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不把概念讲死,不搞绝对化,要给学生以后的学习留下空间;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广度,授课的同时不断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

(二)强化记忆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注意联系实际,纠正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必修《化学1》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有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还有硫氮的化合物。大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落实,对教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些物质的性质特征,一些特征反应必须烂熟于心,解题才能得心应手。这里仅举一例,初中对于酸碱盐的溶解性并不要求记忆,而是提供溶解性表,学生会用即可;但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涉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判断离子是否共存时,要求学生不仅会认一些物质的溶解性,还要牢牢记住。所以该记住的一定要求记牢,才会快捷顺利地解答习题。

(三)突破计算难点

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在中考、高考中化学计算所占比例不大,于是有的教师从初中开始就不大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使得化学计算成为难点。当学生掌握一种计算方法之后,会形成习惯,而不愿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解题方法。所以从初三开始,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多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练习,熟能生巧。学生练习多了,自信心增强了,计算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初三化学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初高中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分析,及时落实,夯实双基,只有在初三阶段把化学“地基”打好,高中知识的“大楼”才能更加稳固。

标签:;  ;  

从初中三年级化学错误看初中教学的衔接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