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与应用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例
王星1,徐影2,张勤茹2
(1.淮北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从顶层设计角度把握教学变革特征和趋势指导理论创新,如何从具体操作角度设计有现实意义的模式指导实践发展,具有紧迫性和前瞻性。本文调研了“互联网+教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翻转课堂教学空间作为未来教学发展的典型方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联通主义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远程教育交互理论,构建了由四维空间组成的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模式,并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充分融合,翻转课堂四维空间架构实现了有效整合,课程教学模块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构建能够为“互联网+教学”创新教学形态的形成提供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 “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空间
一、问题的提出
“空间”一词应用于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学习空间。戴安娜·奥布林格主编有《学习空间》一书,北卡罗来纳大学主办有《学习空间杂志》期刊[1]。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高教版连续三年(2015—2017)将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列为技术运用的关键趋势[2]。鉴于东西方对于空间内涵有丰富的理解,教学空间从不同角度出发也有多元界定:从物理建筑方面,教学空间是由多个实体按照一定次序布置而成的实体空间;从心理学方面,基于库尔特·勒温的心理场衍生出教学场,侧重要素之间交互产生的影响力对于主体行为的影响;从社会学方面,侧重反应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3];从虚拟网络方面,侧重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当前教学空间的研究前沿涉及未来课堂学习空间的建构,代表性项目包括NC State的SCALE-UP环境、MIT的TEAL项目、UMN的ALCs项目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未来课堂项目等[4]。教学空间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限定性与伸展性和稳定性与生成性的特征[5]。教学空间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连接起来,形成教与学连续统,适应了“互联网+”技术对于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展趋势。
冬小麦的生长周期从10月初至次年的6月中下旬,约260 d左右。期间在返青之前(约次年3月底之前),日需水量一般小于1.0 mm/d,该结果与Liu等[12]用蒸渗仪测量的结果一致。而在拔节期,由于温度和辐射等增加,叶面积也迅速增加,这时作物需水量也快速增加,在开花期和灌浆前期需水量一般达到最大,约在5.0~6.0 mm/d之间。进入6月后,小麦从灌浆期进入成熟期,这时需水量迅速下降。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日需水量过程如图1所示。
翻转课堂萌芽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教师的化学课堂[6],萨尔曼·汗和他开办的汗学院大大推动了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7]。翻转课堂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有效性研究、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和质量保证研究[8]。其研究范围由中小学扩展到整个教育层次。媒体技术运用比重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显著增加,集中体现在资源供给方面。翻转课堂环境建设、主体交互、要素特征等研究也逐渐引起重视。关于翻转课堂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具体实践研究固化,研究体现了设计模式、教学平台、资源形式的不同,却较少扩展翻转理念的深层次内涵;二是系统性研究欠缺,体现为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顶层设计研究较少;三是创新性研究不足,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形态模式。
基于空间理念架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框架可以打破固化研究的藩篱,体现整体性研究取向,激发创新性研究活力,实现翻转课堂可持续性的生态化发展,从而探索研究未来教学新形态发展趋向。一是打通线上线下教学研究界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深层融合发展。翻转课堂教学空间整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着眼于未来教学发展趋势,能够将物化形态技术与观念形态技术充分融合。二是打通教学设计过程阶段的界限,以空间的理念统整翻转课堂教学,以空间的概念引导设计过程,真正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将相互孤立的课堂多维空间充分整合,实现边界互通、内在融合。三是以创新教学理念内生技术的需求,提高技术服务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详细的四维空间组成,以开放的空间架构内生技术需求,寻求以创新教学为主、以生为本转变技术被动服务的弊端,将技术主动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作为其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同时亦可为教育教学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自2014年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承诺与个人护理,化妆品和清洁产品行业达成自愿协议,希望能在2018年7月前逐步淘汰添加塑料微珠的产品,直至目前,澳大利亚卫生,化妆品和特种产品行业机构Accord进行的对48家公司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81%的公司已经从其产品中清除了塑料微珠的使用。澳大利亚政府也进一步希望自愿禁止塑料微珠的行动能够按时完成[22]。
二、翻转课堂教学空间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自身认知理论
实践课程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该课是高校师范类专业的公共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选择本课程开展翻转课堂创新教学实践与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相符,而且能够有效运用课程教学理论与技术,有利于将课程教学与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该层主要包括集成数据库和数据的补充优化处理。集成数据库包含以不同病毒物种为主题创建的数据集市,如基于流感病毒数据集市、基于艾滋病病毒数据集市、基于乙肝病毒数据集市等。
(二)联通主义理论
联通主义由乔治·西蒙斯在2005年提出,理论契合了数字化时代学习理论的变革与重构需求。联通主义的学习观可以概括为节点、连接和网络[10],知识观强调知识存在于连接之中,环境观强调对于复杂网络环境的快速适应,交互观强调交互是数字化时代学习活动的核心[11],体现了分布式认知和关系中学的观念。联通主义注重寻找知识的能力[12]、建立关系的强弱和融通网络的能力。基于联通主义的应用研究包括移动学习、微课与MOOC教学、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联通主义理论研究对于构建翻转课堂社会空间的启示有:一是注重学习者数字化时代信息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能力;二是注重学习者资源共享互换共同利用理念的培养,扩大资源的流通效率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三是注重学习者整体共同体与小组共同体认知网络的构建,运用可视化手段持续分析认知网络发展状况,维持认知关系网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三)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由利昂·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关于态度变动过程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经过完善修正发展出了自我一致性理论、印象整饰理论和反应-传染理论[13]。认知失调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新旧经验相悖和观念矛盾。认知失调类别分为决策后失调、强制服从失调、接触新信息造成的失调和社会支持体系造成的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外部环境、改变个体行为和改变已有认知态度[14]。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研究包括课程教学、体育教育、师生心理等方面。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对于构建翻转课堂心理空间的启示有:一是关注学生个体的认知特征,提供学生与其认知相匹配的外界环境;二是充分了解学生行为变化引起心理变化原因,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水平;三是完善认知失调调整的心理空间氛围建设,引导学生内在有效完成概念交互,外在有效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四是培养学生认知动态平衡的自我认知机制建构。
上海市水务局依托已有水务信息化成果,在已运行多年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以优化、完善、提升为目标,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和考核,启动了新一轮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并计划于2015年年底全面完成。
(四)远程教育交互理论
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具有时空分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虚拟交互是实现远程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穆尔引入交互距离并于1989年提出了远程学习交互作用理论,包括学生与内容的交互作用、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作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15]。范迪和克拉克于1991年发提出三维框架理论,贝茨、丹尼尔提出双向交流理论,霍姆伯格提出了“非接触性传播”与“教学会谈”理论,陈丽[16]建立了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形成了教学交互的层次塔[16]。基于远程教育交互理论的应用研究包括视频资源设计开发、教学系统设计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远程教育交互理论对于构建翻转课堂虚拟空间的启示有:一是创新新媒体平台应用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技术与应用,优化师生界面交互体验及丰富资源获取方式;二是形成多媒体、多途径、个性化的人际交互系统,构建翻转课堂虚拟教与学生态圈;三是基于多元评价理论展开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引导、促进、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与能力提高状况。
(2)造液厂房、净化厂房为384 m×(24 m+24 m)×21 m(25 m)大型钢筋混凝土排架柱、预应力屋架结构联体厂房,防腐方法与电解厂房类同。
三、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模式
空间理念的引入给翻转课堂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空间理念开展的教学研究方面,乔亚奇[17]认为教学空间由教室空间、知识空间、话语空间和情感空间组成。齐军等[3]37从物理建筑、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描述了教学空间的研究取向。闫玉莲等[18]提出新型教学空间,倾向于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如微博、在线信息库、社交论坛等。王星等[19]提出了微学习空间建构模式,主要包括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心理空间和思维空间。
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旨在打通“创新理论-空间架构-实施模式”之间的联通壁垒,实现教学空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实施的最大化效益,贯穿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设计理念。其输出目标,一是注重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低阶能力教学目标,二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群体化学习最优化,三是面向传统课堂教学转型升级与网络教学新形态形成,为适宜的学习环境支撑和理论提供借鉴。
社会空间主要包括活动组织、互动开放、秩序关系、意见领袖四个部分。活动组织主要是基于活动理论将知识学习与载体活动有机融合,突出高阶认知目标与高阶能力的培养。互动开放主要是师生群体内部交互形式的多元化,群体与外部群体多样性交流的态势。秩序关系主要是群体形成的价值观、喜好以及共同追求等,需要动态优化调整群体内部的运转结构。意见领袖主要是指在群体传播中较为活跃的分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过滤作用和中介作用,其形成因素包括知识面、责任感、价值观、社会地位、人际交往能力等,需要在群体中识别、培养、有效利用意见领袖的作用。
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设计旨在形成创新性的教学生态发展体系。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包含四维空间:物理空间——教与学所依托的现实展开环境空间;心理空间——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接收与反馈空间;社会空间——教与学过程中生成的动态人际圈网络空间;虚拟空间——教与学过程中基于“互联网+”技术理念创设的数字化空间。翻转课堂教学空间服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搭建的教学连续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知识的内化创生,推动有效交互的发生,形成贯穿空间的交互环,实现教与学向深层次推进。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模式
(一)翻转课堂四维空间架构
1.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主要包括物理状态、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设施装备四个部分。物理状态主要是指师生对于翻转课堂空间的感官感受,包括对于视觉有影响的建筑布局、颜色、饰物等,对于听觉有影响的音乐、噪音等,对于嗅觉有影响的异味、氧含量等,对于触觉有影响的温度、接触物品等。功能定位主要是指完成翻转课堂所需的不同环境,包括资源制作室、教学设计室、工具开发室以及面向不同实施模式的实验室。空间布局主要是师生具体展开教学的空间架构,既要创新的空间物理建筑设计,又要融入信息化设备的课桌椅摆放。设施装备主要是教师教学设备环境、师生公共设备环境与学生个体设备环境创设。
4.4.2 压碎玻片 当载物台上升到一定高度,载玻片与镜头“亲密接触”,已经超过了物镜头的弹性范围,最先受伤的只能是载玻片。解决办法:遵循载物台高度调节先上后下原则即可避免。
2.心理空间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乡土文化自信是指乡村社会主体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乡民对传统文化价值和自身理想信念的认可,是对所属群体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3]。乡土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源于对优秀乡土文化的自觉和自醒,根基在于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
心理空间主要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倾向反应与咨询调整四个部分。个体心理主要是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心理状态,包括认知状况与能力、情绪与情感、学习动机、人格发展状况等,研究个体心理可以解释、预测、引导学习者学习行为,激发学习者学习潜力。群体心理主要包括群体归属心理、认同心理和促进心理,研究群体心理有利于师生整体适应动态环境、实现群体目标、统一内部关系、维持潜在价值。倾向反应主要是指学习者的心理接收、心理应激、心理评价、心理反馈构成的选择机制,目的是保持学习者与环境实现良性互动。咨询调整主要是调适心理、分析问题、寻求解答、恢复心理平衡,旨在保持学习者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3.社会空间
翻转课堂教学空间引领未来教学形态创生:一是引领传统课堂结构转型升级,生成传统教室翻转课堂高阶形态,其发展指向智慧教学;二是引领网络教学新形态建构,生成网络虚拟翻转课堂高阶形态,其发展指向未来在线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结构特征有:系统性—基于空间理念构建面向未来的教学生态体系;科学性—外显的教学进程要素与内隐的知识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相结合;可持续性—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与创新的前沿教育理念;开放性—基于空间融合其他先进教学模式设计优势与资源建设优势。
和常规直流换流站一样,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站阀厅也分高端阀厅和低端阀厅,两者工艺布置相似但高端阀厅建筑体量更大。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以设计难度相对较大的高端阀厅为例开展论述。
虚拟空间主要包括情景智能、情感计算、资源空间和沉浸参与四个部分。情景智能主要是适应翻转课堂实际应用需求相匹配的模拟环境,既可以运用已有的情景模式,也可以灵活创设所需情景模式。情感计算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智能化感知人的情感来建立和谐的交互环境,应用领域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动作分析和语音情感理解等方面。资源空间主要是建构资源动态生成、多样式表达、智能化组合、大容量储存、大数据个性化分析、智能化推送的资源体系,资源空间建构目标就是由静态容量观向动态服务观转变。沉浸参与主要是根据翻转课堂实际需要,配备不同的虚拟现实设备,实现不同层次的沉浸参与环境。
(二)翻转课堂建构教学的完整体系
翻转课堂教学空间协同效应依托于翻转课堂教学连续统体系生成。翻转课堂具体实现模式有赖于科学的理论建构。正式教学中,一方面建构专门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体系,另一方面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中,从而推动基于高阶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非正式教学中,设计开发专门的移动教学应用设备,同学生的日常活动生活相结合,创设翻转课堂的泛在教学应用环境。线上教学中,研究同在线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理论,从而科学指导与之相匹配的网络教学技术工具与环境的开发。线下教学中,研究创新课堂教学适应的教学环境与教学理论,从而科学指导与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技术工具与环境的开发。教学连续统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实现物化形态技术与观念形态技术动态创新。
(三)翻转课堂创新模式构建
翻转课堂教学空间应用效益依托于翻转课堂创新模式体系构建。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包括:创客教学主要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采用适宜的工具设备,融入到项目学习的环境当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同、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二维码教学主要是将多媒体教学资料以及其他教学资源制作成二维码实现随时随地按需发布,实现基于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慕课教学主要是依托慕课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手机APP教学主要是根据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选择适宜不同学习阶段的APP应用,形成整合效应开展创新性教学;云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学习者无需购买任何硬件和软件,采用租用网络互动直播技术服务的方式,提供同步和异步的多媒体互动和资源传输,可以创新网络虚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多种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形成智慧教学和在线教学既相互独立又融合发展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四、翻转课堂教学空间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
(一)前期准备
虚拟空间方面,一是营造基于微信的学生学习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开展主动网络学习。二是在研究生助教帮助下注意培养有利于学习的师生情感、生生情感。三是资源方面,基于微信公众号课前发布详细资源,要求和鼓励学生基于微信传递、编辑、存储学习资源。四是协同基于微信的虚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深度学习。
具身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认为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非常大的相关性,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观点包括:一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认知过程进行的形式和过程;二是身体提供认知的内容;三是认知、身体和环境形成动态的关联系统,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9]。由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研究涉及学生培养质量、教学设计、课堂行为等方面,因此针对学习环境的研究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构建、学习环境的进化机制、教育游戏设计等方面。具身认知理论研究对于构建翻转课堂物理空间建构启示为:一是给学习者提供适宜的个性化物理环境,维持学习者身体体验处于适宜境况;二是给学习者提供符合其认知的真实和虚拟情境,维持学习者认知体验处于适宜状态;三是重视基于“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激励学习者主动学习;四是拉近师生距离来实现身心融合,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
研究依托微信平台,申请建立班级微信群和课程微信公众号,一是基于理论设计模式,制定教学实践计划展开实证研究,二是根据研究需要科学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以求从综合视角不断改进完善研究方案。
(二)空间培育
研究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微信平台为基础,构建虚拟教学空间,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虚拟教学相融合,形成虚-实一体的翻转课堂教学空间,并且根据四维空间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教师引导作用,着重培育四维空间理念初步形成,共同整合形成系统的翻转课堂教学空间。
1.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方面选取与人数匹配的多媒体教室,课前注意窗帘、窗户、灯光和空调的开关,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适宜的课桌椅摆放形式。信息化设备主要是教学用多媒体系统,同时开放一间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供学生开展学习。
4.虚拟空间
2.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方面,一是在微信群中关注发言者的状态,配以三名研究生同学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注每位同学的状态。二是关注群体学习状态的变化,在微信群中和课堂教学中对于群体心理状态倾向给予及时引导和调整。三是关注班级学习倾向,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营造学生舒适满意的学习氛围。四是增加学习以外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3.社会空间
由表1可知,推文数方面至少有3篇文档,涵盖教学设计word文档、教学设计PPT文档和选题文档。因为尚未授权公众号评论功能,因此文章评论和讨论均在班级群中进行,约定评论主要针对小组选题文档,讨论主要针对教学设计文档。其中评论数为20的组包括1、2、3、11,说明班级学生均进行了评论。选题大数据和自然用户界面评论数为11,关注程度相对较低。讨论数超过50的组包括3、4、5、10、11,说明学生对于这几个组的教学设计比较感兴趣。讨论数相对较低的组包括7、8、9,查看教学设计文档发现,文档制作格式缺乏规范性且部分模块缺失且描述简单。
(2)交互的选课方式。学生可通过选课平台与相应的任课教师互动,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认识,选课更有目的和针对性,在授课前让教师和学生就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微博、微信、人人网,也可是视频等。
4.虚拟空间
教学班级选择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该专业共有22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2人。学生均参加普通话考试并取得教师资格证,并且已经参加过微格教学实践,部分学生有在外代课经历,学生具有较强的师范生技能,同时乐于尝试创新型教学模式。
(三)教学实施
研究选取教学设计模块展开实验教学,按照学号顺序随机将班级学生分为11组,每两人一组,建立并命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微信群,申请并命名“根据地203”课程微信公众号。在教学设计模块中,要求每组选择中小学课本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设计课件(PPT形式)和对应的教学设计文档(word形式)各一份。在扩展模块中,教师准备15个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热点选题供小组选择,课前小组发布一期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设计文档和小组选题文档,基于微信平台的学生学习信息和行为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微信平台的学生学习数据统计
社会空间方面,一是以具体活动串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班级协同学习的持续开展。二是鼓励学生开展基于微信的多媒体交互,学生个体可以自由畅达交流,小组之间竞争与合作相互促进。三是基于生态理论帮助学生个体、小组群体动态科学定位,促进班级系统学习优化运转。四是注重培育基于微信具体学习活动开展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
(四)调查结果
问卷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展开,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测量法,实践开展前根据王荣发[20]设计的课程教学空间、刘智等[21]创设的物理学习空间和张洁等[22]设计的主动学习空间等相关成果预先设计完成调查问卷初稿,伴随实践的进行不断修正完善,在咨询学科专家教授的基础上,删改了部分题项,最终形成了调查问卷定稿。基于SPSS 22对于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结果如下:(1)信度检验。α 系数为0.925,大于0.9,针对“项已删除的α 系数”,分析项被删除后的信度系数值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对应的CITC值全部均高于0.4(最低值0.443),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较高,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2)效度检验。KMO值为0.762,介于0.7~0.8之间,说明效度较好,共同度值均高于0.5(最低值0.573),因子载荷系数与题项维度对应良好,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82.755%,大于50%,说明可以有效提取研究项的信息量,表明研究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水平。
师傅告诉他,原始记录是总结经验、摸清操作规律的依据,记录过程千万草率不得。董松江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他每填写一个数据,都要核对仪表多次,以防出错。每班456个数据,四五年间,他记录了近76万个数据,没有一次漏记错记。
1.物理空间建构维度
无叶美冠兰发现于贵州兴义市郑屯喀斯特石山稀疏林下,生境海拔533 m。2018年6月14日发现时正处于花蕾期(封三图ⅠA),6月20日观察时开花(封三图ⅠB、C),仅1株,故未采集标本,只拍照留证。无叶美冠兰腐生于潮湿腐殖质土壤,伴生种有清香木、毛桐、漆树、构树、假斜叶榕、扶芳藤、江南星蕨、大根兰、见血清、浅裂沼兰、美花石斛及荩草等。
物理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如表2所示。A1平均值3.67,得分≤3,占比42.90%,标准差0.80,t 值为3.84,p =0.00<0.01,设置3为中立数字,表明同中立数字3存在显著差异。A2、A3和A4分值也都同中立数字3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依据平均值都大于3可以得出倾向于“同意”,但是物理空间建构维度整体小于4分,均未达到“同意”水平。同时,题项A2得分≤3,占比52.4%且大于50%,说明传统多媒体教室和机房尚无法满足实际翻转课堂教与学需要。
表2 物理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
注:*p <0.05,**p <0.01。
2.心理空间建构维度
通过新资产管理新规定的出台,不仅打破了刚兑与净值化管理、收紧了相应的通道业务,对存在的资管乱象进行有效的整顿,同时对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与行业外的投资人员也带来的了一定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投资者已经不能够向以往一样按手买入能获得确定性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同时在购买其他资管产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史来看,这种资产管理新规定能够将系统性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对人们辛苦积攒的财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也能够使人们的理财观念逐渐走向成熟,更加喜爱长期投资、分散投资、价值投资等形式的投资方式,从而使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的走向正轨,并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
心理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如表3所示。B1和B2平均值均为3.62,得分≤3,占比分别为42.9%和33.30%,标准差分别为0.74和0.86,t 值分别为3.83和3.28,p 值均为0.00<0.01,表明同中立数字3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倾向于“同意”,然而平均值没有达到“同意”水平。结合访谈发现,尽管学生在课程进行之前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学生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方面尚无法完全适应和接受翻转课堂知识传授及知识内化的翻转。B3和B4同中立数字3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值均大于4,表明教与学节奏的把控及现实及微信学习交流效果获得了学生的显著认同。
表3 心理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
注:*p <0.05,**p <0.01。
3.社会空间建构维度
社会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如表4所示。C1和C2平均值分别为3.95和3.67,得分≤3,占比分别为19.10%和33.40%,标准差分别为0.74和0.66,t 值分别为5.90和4.64,p 值均为0.00<0.01,表明同中立数字3存在显著差异,虽然倾向于“同意”,然而平均值没有达到“同意”水平。访谈发现,学生尚没有完全建立社会空间概念,课堂实际所提供的组织活动和交流活动没有显著的区分度。C3和C4同中立数字3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值均大于4,表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可以有序配合开展。同时教学过程中培育起了意见领袖起到了较好的推动学习的作用。
表4 社会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
注:*p <0.05,**p <0.01。
4.虚拟空间建构维度
虚拟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如表5所示。D1、D2、D3和D4的平均值均小于4分,p 值均为0.00<0.01,虽然同中立数字3存在显著差异,但尚未达到“同意”水平,表明微信提供的学习情境、情感情境、资源流转、学习活动方面尚有待完善。访谈发现,虚拟空间均值均未达到“同意”水平的原因是,微信平台并非专门设计的配套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之初非常投入学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微信逐渐不能适应教与学开展进一步需求。
表5 虚拟空间建构维度题项分析
注:*p <0.05,**p <0.01。
五、研究结论
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该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23]。“互联网+教育”在教学领域的落地实施需要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的教与学展开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入融合。课题组充分考察翻转课堂发展现状和趋势,引入空间的理念引导翻转课堂创新发展,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生成模式,并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前期实践探索,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是翻转课堂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充分融合。翻转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课下知识内化和课上知识传授的翻转。课下知识传授的关键是创设友好契合的线上学习环境,课上知识内化的关键是转变师生角色,把更多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的设计目标就是旨在实现深度学习[24]。课程教学过程中,课下小组基于微信公众号推送教学设计文档与课件及课程前沿小组选题内容,班级学生进行浏览并且基于微信群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课上小组进行限时试讲并且简要介绍选题内容,同时接受其他组学生的提问。期间教师在适当时间给予引导,没有提问的学生还可以实时基于微信群进行讨论,线上与线下教学相互配合、无缝连接,优化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第二是翻转课堂四维空间架构实现了有效整合。传统翻转课堂教学以教学设计为逻辑起点,将翻转课堂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形成了模式较为固定、阶段泾渭分明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空间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设计为依据、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通过整合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和虚拟空间将教与学过程融为一体。尽管在调查过程中,各维度部分题项小于4分,然而四维空间实现有效整合题项得分为4.10,并且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题项分值分别为4.05和4.1,充分说明了四维空间在实际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整合形成翻转课堂教学空间系统仍然能够产生较好效果。
产业融合、空间集聚已成为我国文化与旅游业的重要特征[15]81,陈建军等[19]分析得出促进产业融合的现实空间平台就是产业协同集聚。本文循此分析脉络提出,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协同互动,两者的融合使两大产业链的要素相互交叉渗透,这一融合过程促使两大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渴望邻近分布以形成协同集聚态势。这种协同集聚具有雅各布斯(Jacobs)外部性收益,不仅能减少文化与旅游产业部门之间的搜寻、订约、监督等交易成本,也有利于文化与旅游企业间的要素资源的专业化共享与多样化溢出,提高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匹配程度,实现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化。据此,本文提出:
第三是课程教学模块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课程先前模块教学相比较,一是微信公众号推文教学设计word文档、PPT文档和选题整体格式规范、内容丰富深入,访谈学生发现这种预先发布作品的形式对于学生追求卓越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行为显著增强。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会主动持续讨论小组教学设计和选题内容,不仅关注本组内容,而且联系其他小组作品进行比较,继续修改完善推送课件,最终提交的教学设计文档和选题文档无论从格式还是内容深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三是学生课堂进行限时试讲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准备较为充分,访谈发现试讲组在课前已经进过多次练习。模块教学制定了评价量表,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基于微信平台讨论的情况和课堂试讲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达到优秀(≥90分)水平的有7组,达到良好(80≤组分<90)水平的有4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南中.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1-27.
[2] 金慧,胡盈滢,宋蕾.技术促进教育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7(2):3-8.
[3] 齐军,李如密.教学空间布置艺术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4):37-40.
[4] 王麒,许亚锋,李锦昌.学习空间的参与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1):48-56+80.
[5] 段兆兵.论教学空间及其创设[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6-29.
[6]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 ASH K.Educators evaluate ′flipped classrooms′ benefits and drawbacks seen in replacing lectures with on-demand video[J].Education Week,2012(10):6-8.
[8] 姚巧红,武亚男,李爽,等.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翻转课堂研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7):106-112.
[9] 赵蒙成,王会亭.具身认知:理论缘起、逻辑假设与未来路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2):28-33+45.
[10] 邱婧玲.联通主义视域下大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2):115-119.
[11] 吴同帅.基于联通主义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12] 许涛.试析联通主义慕课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 2016(10):71-78.
[13] 杨雪,陈为东,马捷.基于认知失调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8):50-55.
[14] 阳海英,张力为,惠悲荷,等.认知失调与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损耗:自我肯定的预防作用[J].体育科学,2015(5):29-37+54.
[15] 丁兴富,李新宇.远程教学交互作用理论的发展演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3):8-12+71.
[16]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5):24-29+78.
[17] 乔亚奇.学校课堂教学空间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6..
[18] 闫玉莲,谢小军.新型“教学空间”在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149-151.
[19] 王星,李怀龙,徐影.“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35-40+78.
[20] 王荣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63-67.
[21] 刘智,方常丽,刘三女牙,等.物理学习空间中学习者情绪感知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9(2):33-44.
[22] 张洁,彭雷.网络技术时代的高校主动学习空间设计趋势[J].装饰,2019(1):102-105.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08)[2018-05-29].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4] 姚巧红,修誉晏,李玉斌,等.整合网络学习空间和学习支架的翻转课堂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1):25-33.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Taking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WANG Xing1, XU Ying2, ZHANG Qin-ru2
(1.Information Colleg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Huaibei 235000, China;2.Education Colleg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it is prospective and urgent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of teaching reform to guid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and to design realistic mod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The developing status and trend of “Internet + Teaching”is researched, and the idea of taking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space as the typical solution for future teaching development is presented.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space designing mode made of four-dimensional space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connectivism theory,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and remote education interaction theory.And taking the course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as an examp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has realized the full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the four-dimensional space structure has been effectively integrated and the course teaching modul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The construc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space can provide a new entry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Internet + Teaching”innovative teaching form.
Key words :“Interne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space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729(2019)04-0107-09
收稿日期: 2019-04-12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ECA190479)
作者简介: 王星(1986—),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DOI: 10.19722/j.cnki.1008-7729.2019.0148
标签:“互联网+”论文; 翻转课堂论文; 教学空间论文;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论文;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