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党合作制度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党合作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政治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2)02-0042-0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丰富、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推动了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实践工作的开展。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展和成就,特别是“中国模式”成为热点问题,鉴于其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效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进入了研究者越来越众、方法越来越多、成果纷呈的佳境。为了更好地推动对多党合作制度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须对各自领域包括其交叉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
一、近年来关于多党合作制度功能和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是推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贡献。近年来,多党合作制度研究在继承既有研究的领域、成果、方法、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新思考,提出了新论断。
(一)对多党合作制度的既有课题如必然性、特征、优越性、面临挑战和未来走向等的新思考新回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理论界关于多党合作制度必然性问题的共同认识和一致回答,但近年在角度上有新突破。陈福今在《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一文中考虑问题则更全面,他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国际格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状况和民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1];陈洪江则从立体角度考虑了这种选择的合理性,认为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具有历史合理性;是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具有现实合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性选择,也是各民主党派的理性选择,体现了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合理性的统一,是引领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方向合理性[2]。
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的特征和优越性在原有共识的基础上用多学科方法研究也有突破,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成就,验证了多党合作制度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多党合作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3];王瑞林提出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结构多元、目标一致,平等独立、协商监督;虞崇胜则从新侧面研究了这一问题,认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就在于其非对称性。在中国非对称性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4]。
在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重要制度安排,这就要求探讨多党合作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走向。王义保认为其面临诸如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新形势、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考验、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新挑战;陈福今则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进一步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科学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
(二)关于多党合作制度内层和核心问题如价值功能的研究成果
目前,研究出现了新趋势,即研究重心转向了制度功能和价值层面。
在研究和强调制度的对内功能的同时,拓展了研究领域,转向对外职能即防御功能。孙信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防御功能的内容,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政党制度,其对外功能主要表现为防御功能,即自身具有的防止被外部力量消灭或同化的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党制度进行“西化”的功能;同时孙信在文中还分析了产生这种功能的原因,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对西方多党政治的先天免疫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主体构成的宽泛性铸就了防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的坚固长城、我国政党制度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政党关系的和谐性封闭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党制度进行“西化”的路径、我国政党制度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战胜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图谋的力量源泉[5]。
有学者从民主实现形式和民主执政的角度探讨其价值,李金河提出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体现在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执政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实现形式,以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相辅相成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合作关系。
有学者从政党制度的层面探讨其创造性价值,董树彬认为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性价值,如具备一体多位的结构设计,采取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发挥非对称性的地位作用,拥有团结和谐的政党关系等[6]。
有学者以亨廷顿政治秩序理论作为视角研究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核心价值,杨建国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核心价值,展示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还有学者从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的角度探讨制度的作用,刘蓉宝认为提升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增强各阶级阶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机制,实现、维护、发展好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挖掘多党合作制度的整合功能,妥善解决阶级阶层矛盾[7]。
有学者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谈其功用,刘菊香提出多党合作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而且,它在适合中国国情、推进民主政治、强化一元意识形态、整合各方面利益等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有学者探讨了制度的社会学特别是动态社会稳定的价值,杨爱珍认为多党合作制度是构建动态稳定观的重要途径。在价值判断层面,政党关系的和谐性与多党合作制度运行机制设置的合理性,使多党合作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本质优势。
二、近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成果
经济与政治的辩证互动、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型、中国模式研究不断升温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进展和新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成为理论研究的新热点,涌现出诸多研究成果。
(一)从中国模式的角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高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其特色,无论把它称为“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还是“中国模式”,其实都是一个比较出来的概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国模式”的本质特点和成功的主要因素,从而使“中国模式”既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模式,也与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8]。刘学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陈洪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努力奋斗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是由近代以来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抉择之后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的科学选择,是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三)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刘宁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中国人民在黑暗中长期探索中国政治发展道路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推进阶段、党的十七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入崭新阶段。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在中央重要论述和基本精神的指引下,学者研究成果也有多种认识。王敏认为其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夏春涛提出其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基本方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和四项政治制度;佟一提出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领导核心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制度设计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目标取向上坚持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刘晖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同于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由追求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指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刘学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可以表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家公权配置各方利益的系统基于本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并顺应时代潮流而发生的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转变途径,包含原则、制度、理念等相关要素[9]。
(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
庄聪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特征和需要把握的原则》一文中提出其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李龙强、罗文东则认为其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而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
胡伯项、刘浩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脱胎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动力机制和自身特殊的演进规律。郝遥把它与其他性质的发展道路、与改革开放前的道路进行综合比较,认为与既有西方政治发展模式相比,从发展方向来说,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发展道路;从发展动力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政党推动的特点;从发展类型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后发式政治发展道路;与改革开放之前政治发展道路的相比较,其走的是一条增量改革的道路,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在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较以往更具灵活性[10]。
(七)还有学者提议用唯物史观解读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阎孟伟撰文指出,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出发来系统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提供内容充实的理论论证,只有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坚实可靠的思想原则和基本理念。
(八)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具体路径和发展原则问题
刘学军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关系,正确处理共产党领导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关系,努力探索共产党一党执政条件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运行机制,加快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吕普生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样化和整体性特征,是各种不同方式和路径的有机结合,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同时,要把民主政治建设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要重视由下而上推进民主和由内而外拓展民主的“双向并举”的民主发展路径[11]。张建认为党的领导是前提、选举民主是核心、协商民主是关键、政治参与是基础、党内民主是保障、基层民主是根本;胡伯项等提出必须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理念、探索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发展模式、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伦理、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机制;蒋建新则认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认为,必须毫不动摇地走社会主义民主之路,始终坚持自身特点,必须注重民主实质与民主形式的统一,必须坚持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12]。秋石则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政治文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发展模式[13]。
三、近年来关于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成果
随着上述两个课题独立研究的深入,交叉研究成为趋势和必然,围绕多党合作制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框架中研究多党合作制度的成果也纷纷出现,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了实践发展。
《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8期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现方式》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也是最能体现和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中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别重要的实现形式,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采取了多党合作而非多党竞争的方式、政治协商而非政治斗争的方式、民主监督而非政党对立的方式。王远启则认为,从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逐步成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14]。
王孝询发表的论文《多党合作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认为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并将其推向前进的重要保证,它所形成的协商民主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引起世界瞩目,是我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厉无畏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立国安邦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焕发出强大生机和蓬勃活力,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王俊华、杨爱珍在《新视野》2011年第2期发表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与多党合作制度互动关系分析》一文提出,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特征、结构特点、运转机制都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15]。同时,多党合作制度运转状态又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资源和重要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政治发展道路规定政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同样对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起着质的规定和量的规范,作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党合作制度,其制度特征、运转机制特色、特定的政党关系,都体现了这条道路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政党制度发展状况是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变量。
四、关于多党合作制度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的若干思考
以上研究成果及其综述一方面反映了两者各自的研究成果及其初步融合的趋势、领域、方法和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研究提供了素材、积累了资料、明确了方向,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已经展开并逐步深入。另一方面,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则相对薄弱,尤其多层面的关联性研究少、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少、进行拓展研究的少、借鉴国外成果的比较研究稀缺,研究的视界尚显狭窄,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因此必须从共时态和历时态两大角度,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大维度,从理论和实践两大维度强化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
(一)须进一步明确深化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在思想理论层面,有助于加深对基本理论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厘清理论内在的逻辑结构,澄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误解,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有助于系统总结多党合作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嬗变和行动轨迹,以及两者之间是怎样互动来推动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健全的内在逻辑,从而揭示理论创新的一般性规律,寻求民主法治的路径方法。另一方面,在实践推进层面,有助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健全政治制度、推动民主政治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增强中国模式的吸引力。
(二)须在以下层面和维度取得新突破,形成新认识
在实践层面,在历时态上,重点分析两者各自的演进轨迹、发展路径和经验教训,在共时态上,着重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在逻辑层面,在阐述各自的内涵外延、本质特征、机理机制的基础上,梳理其内在联系的关键点,并把握新形势下两者关系的新特点和共同发展的新方法。
以“多党合作制”为研究视角,建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现路径和理论工具。认为“多党合作制”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为有效的方式手段,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给出了以多党合作制度为视角,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分析研究。第一,多党合作制是决定、影响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之所以有特色的重要因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外延、机制体制、规律经验与多党合作有诸多内在契合和良性互动;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规范、批判新形势下多党合作制的重要指标,指引其发展方向、规范其发展路径、检验其发展效果;第四,理论内在逻辑和实践演进轨迹昭示,多党合作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然是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而最大的问题是科学方法的探寻。
在研究方法上,须实现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将社会学与政治学相融合,将政党制度与政治文明相统一,用新的方法诠释和分析文献材料,注重“实践”理念和“理解”的方法,注重“逻辑”和“机制”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2-02-20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时政论文; 政党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