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护理论文_唐凤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护理论文_唐凤玲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31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及其效果。方法:将近期收治的50例ARDS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病人都进行正常治疗,对实验组的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状况,实验组的患者呼吸状况的到极大的改善,部分患者脱离呼吸机,相比于对照组,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PDS)近年来已经成为了致死率极高的呼吸系统疾病,而俯卧位通气护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方法,临床上研究表明可以明显的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状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本文将近期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对照治疗,详细的观察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具体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本研究者;②患有ARDS;③出现急性进行性呼吸 窘迫,呼吸频率>28/min;④动脉氧分压(PaO2)在吸气时<60mmHg(1mmHg=0.133kPa),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35mmHg。排出标准:①不愿意参加本研究;②患有ARDS但合并其他多功能脏器损伤,不适合翻身者。收治临床患者共计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5-70之间,所有病人皆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断标准,均因严重的低氧血症而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控制通气。将入选的50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肺部的底部或较低部分通气较佳,这是因为肺部本身的重量,令到肺部底部的胸膜内压的负压变得较小,所以顺应性较大。通气时,便会有较多气体走到这个部分。病人处于俯卧式体位,气体便会转到身体的上方,而上方肺部正常,气体会转到身体的下方或底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气时气体送往底部正常的肺部便能产生正常的通气,而被转往上方已变实的肺部,会因地心引力等的关系而重新慢慢张开,背侧通气改善,肺内通气分布更均匀,从而改善氧合。

1.3俯卧位通气的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正常的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护理,操作方法如下:软枕分置患者胸部和髂部及两侧锁骨位,头部一侧置备,放掉引流袋内过多引流液并夹闭引流管,引流袋固定并理顺各导管及监护导联线,保护输液管和呼吸机管路的通畅。4h后改为仰卧位,仰卧2h再改为俯卧位,重复轮回,期间严密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的变化情况及骨隆突处的受压状况,避免压疮发生,并且定时检查记录血气分析对照。

1.4观察指标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个体化治疗也很重要,需要连续动态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氧结合状况、呼吸末二氧化碳水平及其它有关原发病的必要监测项目,随时监测二氧化费和潮气量,以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评价医疗效果。观察两组病人通气前及通气2h、4h、24h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BP)、HR、RR、[包括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和血气指标(动脉氧分压PaO2)、PaCO2。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

1.5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中所有提取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并比较两组实验的差距,探究俯卧位通气对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的作用。

2.护理时注意事项

2.1病人转位时的安全性

在转换体位前停止鼻饲,排空鼻饲管中食物,并夹紧鼻饲管。准备好所有导管的连接:确认长度足够。将所有管道置于安全位置,观察病人血压在正常或稍高于正常范围,转换体位后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以防止病人体位变动出现低血压引起不良后果。俯卧位时,观察导管是否受压,定时冲管以防深静脉导管堵塞。另外预防逆行感染,转位前注意夹闭尿管及各引流管,防止返流,并注意固定,翻身后立即放开,检查连接是否完好。

2.2确保俯卧位通气效果最佳

要让病人的腹部有空间移动。用厚垫支持病人身体的几个主要部分,包括头部、胸部、髂部及小腿部分,定时检查病人的腹部是否触及床褥及垫,以确保腹部上下移动,达到最佳的通气效果。俯卧位通气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方法、时间和作用,减轻患者心理恐惧和不安,取得患者配合,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在操作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确保病人安全。清醒患者感觉严重不适应可告知护士,以便处理。俯卧位通气时,应该持续监测动脉血压、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波形,必要时可在翻转体位时提高吸入氧浓度,还可给予部分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本次出现5例患者血压下降,加快输液的速度和增加FIO 2后,患者经过几分钟的休息,血压恢复正常。

2.3基础护理做到位

保持病床的整洁,适当调整受压部位,并给予减压,增加血流。每天给予两次尿道口的护理,防止泌尿道感染。让患者多饮水,使痰液易咳出,减轻呼吸道感染。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血压、呼吸、SpO2等。定时动脉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尽早发现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低血压,扭伤,眼球或角膜损伤,眼眶周围或结膜水肿,压疮及导管脱落等。

3.结果与讨论

ARDS是一种由严重创伤、休克、严重感染或者手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本次临床数据研究显示,通过俯卧位通气的辅助护理,发现ARDS患者的病情有明显的好转迹象,25组实验组病例有16组患者脱离呼吸机,相比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ARDS患者有着临床操作简单、无创、无需特殊设备的巨大优点,有效的提高了病人的氧合能力,采用俯卧位通气,又有效减小了胸腔内压的梯度以及心脏对肺的压迫,临床数据还表明俯卧位通气可以使功能残气量增加,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长远的意义。俯卧位通气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了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各级治疗单位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时可以辅助以俯卧位通气的治疗,相信对于患者会有极大的帮助,ICU护士也应懂得为病人提供适当的护理,及时处理可能遇到的并发症等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13):203.

[2]李全业,张国培,向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侧卧位通气的疗效[J].临床荟萃,2015;30(1):51~53

论文作者:唐凤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  ;  ;  ;  ;  ;  ;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护理论文_唐凤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