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建设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笔谈)——树立良好学风是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学风论文,重要讲话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世界知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2002年4月28日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第 三代领导核心对哲学社会科学最系统、最全面、最具有指导性的论述。江总书记在讲话 中重申去年北戴河“八七”讲话中“四个同样重要”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的充分 肯定;提出“两个十分重要”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社会功能的全面阐述;“五个 高度重视”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 发展繁荣发出的号召、提出的要求;“五点希望”是党和政府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和指明的努力方向。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者增强了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感到重任在肩。
当我细读江总书记的讲话时,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第四点 希望”即学风问题。江总书记说:“希望大家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 风”。我认为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学风问题所作的最全面的论述,对于我们当前正 在进行的反对学术不正之风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才能树立“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呢?我理解,江总书记的讲话 向我们提出了六点要求,我们应该逐一对照检查,克服学术不正之风,建立良好学风。
1.“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 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 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要在这些学科领域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决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必须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切忌把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升职发 财的敲门砖。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讲到,哲学应该是一门自由的学问,不 能以任何功利为目的,它应该是为了知而求知。如果把它作为达到功利目的的手段,那 就违背了这门学问的本性,因而哲学也就不成为哲学。如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许多中青年学者耐不住寂寞,或心浮气躁、想快出成果而一举成名,或涉足商海、把自 己有限的知识尽快变成现钱。因而,潜心钻研、做真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不容易快出成 果、不容易赚钱的学问越来越少人问津。在各种评奖、“优秀人才”的圈定中,非学术 因素越来越多。制造泡沫、刻意炒作、做假学问的大行其道,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越来 越商业化、工具化。因此,要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首先就应该克服浮躁心理、消 除泡沫学问、反对商业炒作,这是我们加强学风建设要抓的最根本的一点。
2.“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注重学术积累”。注重学术积累是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也是克服浮躁、消除学术泡沫的前提条件。文学、历 史、哲学等基础学科的学者,往往是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学术积累才能成为一个高 素质的学者。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也需要学术积累,但他们往往会因为在 某个课题或某个技术环节上的突破而成为大专家,他们出成果的轨迹是飞跃式的;而人 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出成果的轨迹则是渐进式的,往往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出版数十本 书才能使一个学者逐渐成名;因而,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往往是成名于创造 性最强的中青年时代,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大多是成名于积累日益丰厚的中老年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需要创新思维,而是说,人文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有着不同的知识发现的逻辑,因而对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学者在 素质上有不同的要求。
如何增强学术积累呢?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书,会通中外,博古通今。既要努力继承和 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 果,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多读是增强学术积累的重要途径,不读书,不读好书,不读 名家名作,是成不了大学者的。其次,不仅要多读,还要多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只有多思才能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成果,而不至于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但 是多思并不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思,一方面要以多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前提,另 一方面,还必须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做到“慎思”。最后,增强学术积累还要求我们 要特别关注现实世界,向实际学习。既然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社 会管理规律的科学,它们就必须以人类社会和历史为研究对象,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检验和修正理 论,不能脱离实际,搞纸上谈兵、书斋哲学,更不能唯上唯书,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
3.“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 产品,应该出精品、出上品,这也体现了一个学风问题。要出精品、出上品,我们应特 别注意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一方面,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服从“以最 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它必须是厚积薄发,只有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才能 提炼出精品、上品,应该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如果是急功近利,现买现卖,无积 而发,少积多发,那必定是粗制滥造,生产出危害社会的次品、废品。另一方面,精神 文化产品的生产也不服从“以最大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的原则;当然,如果精神文 化产品的生产者没有必须的经费投入、没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不可能生产产品 ,但并不是说领导越重视,给生产者的钱越多,荣誉越多,他们就能生产出精品、上品 。我们不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搞多快好省、大干快上的大生产运动,不能批量订货 ,立等可取。它要求生产者有知识积累、有生活积累,有感而发,有兴而作,特别是要 求我们能有一种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能创造出一种支持科学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 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
4.“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科学协作、学术 合作是当代科学研究的新特征。不仅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需要无数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精诚合作来完成,甚至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也需要团队合作进行。特别是涉及全局性、 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决不是个别学者在家里读读书或冥思苦想就能独立完成的 ,它们往往是一个大的系统,需要无数学者的共同合作来完成。这种协作、合作不仅是 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别进行,甚至是跨地区、跨国界进行的。例如,全球经济和金 融危机、文化冲突和比较文化、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等的研究都需要多国学者的合作 才能进行。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学 者,不仅有很强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国际交 往能力。团结合作,相互学习也是良好学风的一部分。
5.“要不断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要加强基础课程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在现行 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研究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应用轻基 础的倾向。职称晋升和业绩考评时,更多地注意发表的字数,而较少注意学术水准;更 多地注意发表的字数,而较少注意学术水准;更多地注意讲课时数,而较少注意教学质 量;错误的评价标准助长了不良学风的形成。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而提 高教学质量,除了端正教学态度、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外,关键是加强基础课 程的建设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基础课程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搞好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 有根本性的、稳定的提高。我们应该鼓励知名教授站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上基础课程 ,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把教授们的兴奋点和主要精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吸引到提高教 学质量和基础课程建设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实现哲学社 会科学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看做是我们树立良好学风、纠正 学术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6.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也是树立良好学风的重要内容。江总书记引用古人 的话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要求“大学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 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做传授知识的 “经师”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特别是在信息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经师”的职能越 来越弱化,再有学问的“经师”也比不上一个专业“数据库”和网络终端,何况知识的 更新是日新月异的。“经师”更多的不再是传授“经”,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取经”, 如何以最科学、最快捷的方法去鉴别、获得、把握“真经”,即传授最有效地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人师”的职能越来越凸现出来,我们应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世, 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教学生做 人,老师必须先做好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首先就要求老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老师的所作所为会对学生产 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上梁”端正,学生“下梁”不歪。因此,做“人师”比做“经师 ”要难得多。
我认为,江泽民总书记就“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提出的六点 要求是有着内在联系、层层递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一个完整体系。我们要认真学 习,全面贯彻,不可偏废。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保证,我 们学习江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就是要联系学科建设的实际,把学风建 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