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伊斯兰国家社会转型中的文化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中东论文,社会转型论文,国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2)01-0014-06
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转型时期,尽管这种社会转型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但求变革、谋发展,以文化自觉实现文化重建,是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共同的发展潮流和主流民意所向。由于这些国家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其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会持续很长的历史阶段,尤其是文化的重建更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最终能否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值取向是否正确,亦即能否成功探索并选择出适合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处境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确立起既立基于民族传统、又适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功实现当代伊斯兰文化的更新与重建。
值得关注的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正在兴起的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正是这种文化更新与重建的重要表现。伊斯兰“中间主义”秉承伊斯兰文明和平中正、宽容和谐的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理念与仁爱精神,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中间主义”力图通过对伊斯兰文明和文化的反思与重建来实现中东伊斯兰国家改革与发展、自立与自强的目标。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特别在是在中东北非地区发生历史性剧变的情况下,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愈加凸显其在社会转型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而“中间主义”关于“宗教维新”和文化重建的一系列主张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文化创新是中东伊斯兰国家社会转型时期文化重建的核心内容
众所周知,自公元7世纪以来的漫长历史中,一直不曾有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态能够取代伊斯兰教而成为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认为,伊斯兰教始终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与渊源,没有伊斯兰教,也就没有伊斯兰文化和文明。因此,没有伊斯兰教的维新,就不可能实现当代伊斯兰文化的重建,显然,宗教维新与文化创新,是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社会转型时期文化重建的核心内容。
伊斯兰文化史的发展历程证明,要重建当代伊斯兰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开展教法创制(),通过教法创制实现宗教维新(),通过宗教维新实现文化价值观的重建。教法创制指的是以《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则精神为依据,通过公议、类比、推理等方法,对新的时代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符合伊斯兰基本原则的独立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从本质上讲,创制是伊斯兰教的一种自我更新机制,也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特征……其根本宗旨是正确理解伊斯兰的核心精神,弘扬和发展伊斯兰文化,使之与时俱进,历久弥新。”[1]
由于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与严峻挑战,当代伊斯兰文明也处于前所未遇的困境当中。伊斯兰“中间主义”认为,从当代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教法创制不仅是伊斯兰法所规定的义务,更是一种现实的必需”[2]。如何有效重启伊斯兰文化的更新机制,开展教法创制工作,使中东伊斯兰国家适应新的时代,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使当代伊斯兰文化走出困境,实现更新与重建,是这些国家思想文化界必须勇敢担当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历史任务。
伊斯兰“中间主义”强调,在当代伊斯兰文化的更新与重建中,首先需要克服和避免两种过激的思想倾向:一是极端的保守思想,一是极端的变异思想。一方面,长期以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普遍为保守僵化的思想所困,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尤其在宗教思想领域,更是谈“新”色变。不少宗教学者认为,宗教怎么能维新,莫非要更改真主的法度,难道真主的宗教不是完美无缺的吗,它还需要人们做出所谓的更新,《古兰经》中哪里提到了“更新”或“维新”?另一方面,一些人又试图以维新的名义变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属性,动摇甚至废除伊斯兰文化的根基,变更穆斯林民族的朝向和经典,让他们不再朝向麦加,不再尊奉《古兰经》,而是追随西方,现代著名伊斯兰思想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嘲讽这些人试图更新一切,甚至连天房的玄石①也要用欧洲的舶来品来更新,事实上,这些人不是更新者和维新家,而是文化的蛀虫和破坏者[3]。
对于当代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文化重建,上述两种思想倾向都是危险的。显然,要重建当代伊斯兰文化,首先要冲破各种保守思想的禁锢,同时要防止全盘西化者的文化虚无主义。要明确认识伊斯兰教以及伊斯兰文明与文化要不要更新、什么是伊斯兰文化所指的更新、更新的内容是什么、由谁来更新、为谁而更新、何时去更新、怎样才能实现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伊斯兰教要不要维新,伊斯兰文明与文化要不要更新,伊斯兰“中间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圣训”中所说,“真主每过百年都会为这个民族派遣维新家来维新宗教”。(艾布·达吾德)显而易见,这段“圣训”实际上明确表达了伊斯兰教需要不断得到维新。既然伊斯兰教需要维新,以伊斯兰教为核心价值观的伊斯兰文明与文化就更需要不断更新了。因此,宗教维新与文化更新,既是符合《古兰经》和“圣训”基本精神的一项原则,也是伊斯兰文明的优良传统,是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明历久弥新、充满活力的奥秘所在。
那么这里所说的“更新”或“维新”,其具体内容指的又是什么呢?“中间主义”思想家回答说,“真正意义上的维新,要立基于文化之本,紧系文化根源,在遗产中获取启迪,从历史中寻求借鉴,将今日与昨日相连,不去溢美先辈,而要丰富和发展先辈的文化和文明遗产,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弃之,正如先贤所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有益的科学知识与端正的宗教信仰相结合,秉承一切优良的传统,接纳各种有益的新生事物,确信宗旨和目标的恒数与方法和途径的变数”[4]。就是说,维新不是更换或取代,不是将一切推倒重来。文化更新与宗教维新,恰如古迹的保护和刷新,需要精心而全面的修缮而不是拆除或推倒重建,对于具有悠久传统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而言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要维新一座古建筑,那么这个维新的含义就是:要保存其所有本质特征、属性和标志,使其原封不动,同时修缮所有的斑驳裸露之处,优化人口,清理通道,并做出简明易懂的介绍,等等;而不是推倒重建,代之以一座雄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5]。宗教维新与文化重建和更新亦当如此。
伊斯兰“中间主义”强调,要实现当代伊斯兰文化的更新与重构,必须从伊斯兰教的维新开始,因为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所在,没有伊斯兰教的维新,就没有伊斯兰文化的更新。这里所说的伊斯兰教,指的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理解,是人的思想和观念,换言之,需要不断更新的不是《古兰经》,而是穆斯林对《古兰经》的理解与实践,穆斯林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真主所创造的宇宙万象及其规律的认识,正确理解真主所制定的大法。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那些反对文化更新与宗教维新的人,往往会理直气壮地诘问:难道要变更真主的法度、更新永恒的《古兰经》吗!
伊斯兰“中间主义”认为,实现伊斯兰教的维新与伊斯兰文化的更新,既是伊斯兰教经典的明文规定和要求,也是当今时代和现实的迫切需要。那么,由谁来担当宗教维新与文化更新的使命,为谁而更新,何时去更新呢?根据前述“圣训”的精神,宗教维新和文化更新,应由维新家()来承担,这里所说的“维新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是一个学派,也可以是一种思潮,因为“圣训”中并未限定宗教维新只能由某一个人去完成,而事实上,这样重大的使命绝非一两个人所能完成,任何个人的工作和努力,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集体的辅助,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毕竟十分有限,这也是真主的常道和人间的常规。因此,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对自身的定位和要求,就是要肩负当代伊斯兰教维新的历史使命,承担当代伊斯兰文化更新与重建的重任。
基于此,伊斯兰“中间主义”吁请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广大穆斯林走向文化自觉,积极参与宗教维新与文化更新工作,而不应消极等待某一位维新家的到来,因为宗教维新与文化更新,事关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民族的兴衰存亡,穆斯林人人有责。“每一个穆斯林都当这样自问:在文化更新中我能发挥什么作用?我的义务是什么?而不能期盼和自问:维新家何时出世?”[6]因此,伊斯兰教的维新,伊斯兰文化的更新和伊斯兰文明的重建,是全体穆斯林的共同使命,应当积极参与,而不能消极等待。前述“圣训”中所讲的“百年”,并非实指一百年,而是一种修辞学上的表达方法,意在说明每过一段时期,社会发展变化了,宗教也要适时维新,如此才能使宗教永葆活力,历久弥新,而不失原本的纯正性。因此,宗教维新要适时开展,与时俱进。
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还强调,当代伊斯兰教的维新与伊斯兰文化的更新和重建,需要从内部自主进行,而不能由外力推行。最为直接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重启教法创制这一更新机制,使其有效运转,从而为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注入活力,使其长盛不衰;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教育在文化更新和文明重建中的作用,因为只有成功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健全人格和文化更新能力的青年一代[7]。
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强调伊斯兰教法应关注时代与环境的发展与变迁,不可固步自封、僵化不变,应在古典教法的基础上创建具有现实针对性及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型教法体系。在构建新型教法体系的过程中,要重新审视和研判前辈学者曾经做出过的一些重要教法判断,因为“时过境迁,适合以前那个时代和地区的教律未必适合今天这个时代”[8]。教法判令的发布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对特定地域、特定时间的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和研判,要充分考虑时空、各种具体情况,人们的习惯、需求、能力和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不可墨守成规、闭门造车[9]。例如,“历史上由于穆斯林的军队不断对外扩张,传统的对‘不信道者’和异教徒进行圣战的思想对穆斯林社团影响至深,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区别、穆斯林军队控制的‘伊斯兰国土’与异教徒控制下的‘敌占国土’的区别,一度在群体关系和政治理念上对穆斯林社团有广泛的影响”[10]。
今日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交往日趋频繁和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也日益增强,古代教法所做的这种简单划分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实际上还有悖于伊斯兰教的基本价值观。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著名教法学家尤苏夫·盖尔达维就此指出,过去的教法曾将世界划分为伊斯兰的和平区和非伊斯兰的战区,认为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关系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敌对的战争关系。事实上,这种说法不但早已过时,而且与伊斯兰教经典明文中的基本精神相悖,因为《古兰经》中说,“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类群体,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应是和平相处、相互对话与相互了解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敌对和相互侵害的关系[11]。
二、中东伊斯兰国家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重建的重要路径
伊斯兰“中间主义”指出,在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社会转型中,要成功实现伊斯兰教的维新与伊斯兰文化的更新和重建,必须从如下基本路径开始。
(一)从重外表与形式走向重本质与真谛
伊斯兰教的信仰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本质和真谛是对真主的敬畏,因此不能将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只注重形式或只注重内容都有失偏颇。在今天的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穆斯林往往是注重外在形式,忽视本质内核,因形害义,导致信仰失真,偏离伊斯兰教的真精神。一些宗教界人士所关注的,往往是男人留胡须了没有,留得规范不规范,他的穿着打扮怎么样,裤筒是不是长了点,女人的面纱款式应该怎么样,到底如何戴才算规范,礼拜中动作怎么样,抬手是一次还是三次,吃饭用餐具还是直接用手,是席地而坐还是坐在餐桌边,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要重建当代伊斯兰新文化,就要表里兼顾,既重外在的形式,更要重视内在的本质。穆斯林必须从重外表重形式走向重本质重内容,全面理解《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伊斯兰教的真精神,走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敬主爱人、恪守中正的虔诚之士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谦谦君子,也才能重建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新文化。
(二)从空谈与争辩走向奉献与实践
在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人们热衷于夸夸其谈,而缺乏应有的实践精神。这种无谓的空谈,不是对昔日的辉煌历史津津乐道,就是对他人的错误或不足指手画脚,不是对鸡毛蒜皮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就是对一些不切实际的玄虚问题争论无休。无谓的空谈与争论,除了浪费时间之外一无所获。一些伊斯兰组织热衷于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一心向往建立真正的伊斯兰国家,甚至不惜诉诸武装斗争的方式,而不屑于从事社会慈善、劝善戒恶、道德教化乃至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扶危济困等身边能做的工作,以为这些工作只有在建立伊斯兰国家后方可开展,而目前的要务就是建立伊斯兰的政权。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改善现实,反而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引来更大的麻烦[12]。要重建面向未来的伊斯兰文化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从空谈走向实践,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鼓起实干的勇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今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危机重重,处境艰难,思想重建与社会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艰巨,贫困问题、腐败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极端主义的滋生流布及恐怖暴力活动的频发等,无不需要积极应对、及时医治。要解决这些问题,绝不能靠空谈或喊口号,而需要统筹兼顾,制定长远而全面的规划,并努力付诸实践。
(三)从冲动与宣泄走向理性与科学
伊斯兰教既关注人的情感,也重视人的理性。一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人皆有之,这是人类的天性;另一方面,人并非只有感情,还具备理性、思想和智慧,这更是人的崇高之处。事实上强调任何一面都有失偏颇,而只有将两方面平衡协调,既不因情害理,也不因理伤情,方能行于中正之道。一个人如此,一个集体如此,一个民族和国家同样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并未很好地协调情感与理性的关系,普遍的表现是,往往感情过盛而理性缺失,其结果是面对各种内外挑战,不能处变不惊,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而是感情用事,鲁莽冲动,盲目行动,要不就是缺乏应有的自信,沉默不语,消极无为,坐以待毙。多年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许多所谓的伊斯兰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并无周密的计划,只是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夸夸其谈,好高骛远,而且还自命清高,既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更缺乏自我反省和思考的精神。要改变这种失衡状况,建设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化,就必须走出感情用事的误区,提升理性思考的能力,事事遵循客观规律,认真制定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既信赖真主,又拴牢骆驼,脚踏实地,默默奋斗。
(四)从重细枝末节走向重原则根本
要重建当代伊斯兰文化,必须从重细枝末节走向重原则根本。当代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普遍缺乏整体思维、宏观视野和全局观念,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沉溺于许多细枝末节的局部问题之中而难以自拔,忽视了伊斯兰教的根本宗旨和原则精神,从而导致纷争不断,陷于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的境地,甚至使伊斯兰教的本来面目失真,偏离中正之道。究其原因,还在于忽视了伊斯兰教法中的优选原则。优选原则强调,凡事需作轻重缓急之分,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可舍本逐末、弃重就轻,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今天,我们穆斯林民族已为主次失衡所困,以至于大事化小,小题大做,以轻为重,视重若轻,本末倒置,首尾不分,轻视主命,看重副功,计较小过,忽视大罪,为分歧问题吵闹不休,对丧失共识却三缄其口……所有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比过去更为迫切的需要优选学”[13]。
(五)从严厉苛刻走向简易宽松
建设和平中正、宽容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化,需要有宽松、宽容的人文环境。从伊斯兰教法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法律裁判中避免严厉与苛刻,尽可能从易从宽。即使宗教功修也不能强人所难,勉强为之。因为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是要给人容易和便捷,而不给人繁难与麻烦。《古兰经》中说,“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2:185),“关于宗教的事,他未曾以任何烦难为你们的义务”(22:78);“圣训”中也说,“你们当让人容易,而不要烦难人,当给人报喜,而不要恫吓人。”(布哈里、穆斯林)然而,在当代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不少人尤其是宣传宗教的人,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点,往往显出严厉苛刻的冷酷面孔,他们忽视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差异性,以及教法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变通原理,不顾时空变迁与具体情况的变化,生搬硬套,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一切,对人对事千篇一律,要求苛刻。
(六)从保守与僵化走向创制与维新
如前所述,要建设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或路径就是要开展教法创制,实现宗教维新,从而摆脱长期形成的保守僵化思想的束缚。长期以来,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普遍为保守僵化的思想所困,缺乏文化创新的活力,尤其在宗教思想领域,甚至是谈“新”色变。事实上,伊斯兰教的不断维新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统,只有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的宗教维新,才能使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历久弥新,青春常驻。人类文明,包括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历史证明,全部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创新活动的发展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会不断发展,日益强盛,其文化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就会走向落后,其文化发展也会江河日下,日趋没落。因此,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社会转型以及伊斯兰文化重建尤其离不开创新。
(七)从狭隘与封闭走向宽容与开放
长期以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宗派主义,狭隘的门户之见与封闭现象十分普遍。而要重建当代伊斯兰文化,就必须敞开心胸,从狭隘封闭走向宽容开放。宗派主义和门户之见,是阿拉伯沙漠文化的糟粕和蒙昧时代的不良习气,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宽容仁爱精神背道而驰。真正的穆斯林,应当是尊重异己、接纳他者的人,是宽容开放、包容万象的人,是胸襟博大、心怀天下的人。因为伊斯兰教信奉宗教与文化的多样性是真主的常道,在这种多样性中,体现了真主的意志和睿智,任何人都不可使其强求一统;伊斯兰教同时强调全人类同宗同祖,共同享有人的尊严,人类生而平等,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真主在人间的公正与仁慈是普惠的,无论人们信仰什么宗教,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都同浴着阳光的温暖,同享着真主的恩惠。
(八)从暴力与仇恨走向温和与仁慈
伊斯兰教带给世人的是和平、正义与仁慈,而不是暴力、不义与仇恨。和平仁爱精神,是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古兰经》和“圣训”中。《古兰经》中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21:107)“圣训”说,“仁慈的真主慈爱仁慈的人,你们慈爱大地上的一切吧,真主就会慈爱你们的。”(艾布·达吾德)然而,“我们必须非常遗憾地承认,一些团伙和组织伪称自己属于伊斯兰教,蛮横暴戾地算计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用他们的愚昧、残酷、狭隘以及对仁慈、宽容和注重理智行为的伊斯兰价值观的蔑视,伤害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其程度超出了穆斯林和阿拉伯人死敌们的梦想。”[14]发生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穆斯林并未透彻地领会伊斯兰教的和平仁爱精神,他们不仅对异族异教心怀偏见和敌意,而且对与自己意见不一的穆斯林弟兄也心怀不满和仇恨。这种错误的认知最终导致极端思想乃至极端行为的滋生,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去打击和消灭异己。要摆脱这种误区,重建当代伊斯兰文化,就必须回归伊斯兰教的真精神,尊奉经训的教导,恪守中正和平之道,胸怀仁爱之心,善待异己。
(九)从内讧与仇视走向和睦与团结
长期以来,中东伊斯兰国家内部的纷争与内讧,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因此,从相互纷争与内讧走向相互包容与团结,是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伊斯兰文化重建的必由之路。因为“损害、打击和阻挠伊斯兰觉醒的最大敌人,就是不同派系之间的相互漠视而不是相互理解,是相互为敌而不是互为弟兄,是相互分裂而不是相互团结,是相互警觉和相互歹猜,甚至是相互算计和相互估计,力图打倒自己的弟兄,将对方踩在自己的脚下。这是一个重症和猛病,是穆圣所说的先民们的老病。穆圣说:‘先民们的一种老病在你们中传播,那就是嫉妒与憎恨,憎恨犹如剃刀,我不是说剃掉头发,而是剃掉宗教!’(提尔密济)”[15]在今日中东伊斯兰国家面临严峻的内外危机的历史性时刻,更要摒弃前嫌,谋求团结,惟其如此,才能成功走向文化自觉,实现文化重建。
(十)从极端与颓废走向中正与和谐
伊斯兰教强调,穆斯林是“中正的民族”,奉行的是中正之道,和平中正、宽容和谐是伊斯兰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核心理念,因此更是当代伊斯兰文化重建中不可或缺的要义。“中正和谐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伊斯兰文化乃至整个伊斯兰民族的救生圈,籍此方可踏上正确的道路,走向期望的目标,即实现伊斯兰民族物质文明的丰富与精神文明的升华,进而以其所肩负的天道人道并重的均衡和谐的普世伦理再度引领人类”[16]。当代中东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极端主义和颓废思想,要重建中正和谐的当代伊斯兰文化,确立其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正本清源,努力匡正各种极端思想,摒弃偏执,返本归真,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伊斯兰中正之道上。
注释:
①指镶嵌在麦加禁寺墙角的一块黑色陨石,据传是先知易卜拉欣父子修建天房时所采,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圣迹之一,由于先知穆罕默德曾抚吻玄石以示对先圣的缅怀与敬仰,因此历代穆斯林凡朝觐天房者亦仿效圣行,争相抚吻玄石。
标签:古兰经论文; 阿拉伯文化论文; 伊斯兰文化论文; 中东历史论文; 中东论文; 伊斯兰建筑论文; 伊斯兰教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穆斯林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