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俏君
1南开大学 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摘要】我国法律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来看在校大学生来自于各个民族,而且不同的大学生也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怎样正确的看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从心理学的角度本研究主要分析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原因,并且提供一些简单的引导策略,希望所得的结果可以为相关的教学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信仰;引导策略
提到宗教信仰的问题首先就要谈一谈什么是信仰,这主要是人们对于自身所认定的最高的生活价值或者是对于某种对象进行矢志不渝的追求的一种状态。这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其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态度,它渗透在整个人的生命体验过程当中,信仰可以使人能够更加勇敢的面对现实,并且依靠自身的信仰来维持生活。现如今政治元素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种种激烈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宗教组织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当中,而大学生作为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他们正确的信仰十分重要。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于大学生的信仰宗教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有效的引导策略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1.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
1.1迫切的心理归属需求
从当前大学环境来看,因为现如今的生活节奏变快,使得现如今的人际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再加之竞争压力不断的巨大化,这样会使得很多大学生生活存在独立和孤单的情况,很多大学生都渴望真实的存在,有能够接纳他们的群体。从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来看,一般所获得的物质支持比较多,也存在有一定的信息支持,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知识却相当少,很多大学生对于心理支持和情绪支持更加的侧重。而宗教信仰能够对大学生的这种需求加以满足。从需求的层次理论角度来看,人的需求可以从高到低划分为五个层次,也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的低级需求再被满足以后,就会逐渐地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直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被满足。
从高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看,他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一类群体,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因为为了寻找关于自身的需求归属,特别是寻找情感上的归属感。在他们当中情绪交流和情感需要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比较重要的矛盾,这样会使他们心里产生孤独和寂寞感,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寻求心灵的安慰和归属就显得尤为必然。
1.2适当的心理慰藉的需求
从个体化角度出发,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心理慰藉,这是一种幻想补偿的心理慰藉。因为当前的社会生活节奏和传统的社会生活节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现在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使得社会信息不断的丰富,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矛盾便会导致很多人都普遍存在有焦虑和紧张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在校大学生,他们同样面临的压力,甚至面临着更加重大的压力,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面对压力,甚至是无法面对压力,所以就想到了寻找宗教的信仰来为自己提供心理慰藉。宗教一般是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贬抑,对于神圣价值的推崇,并且对于因果报应进行宣扬,对美好的来世加以向往,这样能够来慰藉自身所遭遇的不平之事,对于此生的不满足进行规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对于功名和利禄的执着,把原来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上。
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他们还没有发展成为完全成熟的心智,所以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比较薄弱,新生所面临的适应环境和自我管理的压力比较巨大。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离开了父母的呵护,离开了熟悉的生长环境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当中,和陌生的人群进行相处,这样就形成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通过自身来处理,所以导致大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紧张和困惑感,甚至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毕业生面临着学业情感、考研和就业等多重压力的影响,所以他们具有更高的期望值,但是如果此时获得较低的收获,那么这种矛盾就会导致他们存在有挫败感、畏惧感,甚至产生无助感。如果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比较薄弱的同学,就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宗教当中的逝世轮回等多种说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心理压力进行缓解[1]。
1.3盲目的好奇心需求
每一个人都具有好奇的本质,主要是因为新奇和相关刺激而导致产生的一种朝向,重视和探索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从人类的行为角度来看,好奇心是最强烈的动机,现如今大学生从小就接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所以有一些同学从小就排斥宗教,他们认为宗教是迷信的说法,会麻醉人的精神。但当知身边的一些同学,特别是有一些老师会对宗教产生信仰的时候,在这种驱动之下就会产生惊讶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使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宗教活动。而且对于一些宗教仪式的神圣性和宗教信徒的虔诚性都会使他们感觉到一定的新鲜感,这就会对他们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而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使他们主动的对于宗教进行了解,加入到宗教活动当中,最终慢慢地信仰宗教。
2.对于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引导策略
2.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需要强化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教育工作,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大学生在面临众多压力的时候需要从心灵深处寻找慰藉,他们需要有人去关怀他们,安慰他们,避免他们向虚幻的神灵寻求庇护,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学生在无助的情况之下产生灰心和丧气的情绪。一定要避免将大学生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寄托给虚幻和超现实的宗教神明,对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需要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时候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需要体现出学校以生为本,人文关怀的特点。必要的时候需要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要聘请心理老师或专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仰宗教的心理特点,重点地讲授如何调节自身的情绪,如何合理地释放自身的情绪,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科研活动,使学生成立一些科研兴趣小组,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活动。这样就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的磨练,对于大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进行磨砺,使他们勇于探索,不断的求实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的精神。
2.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马克思理论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中调的起源进行信仰,从本质和社会作用的角度,正确的对于神的本质和根源进行认识,通过对于科学和理性的认识,选择采用科学的态度来正确对待宗教。最近这几年,自身认为自己信仰宗教的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而这也使得我们开始对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产生反思。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能够使一些缺乏政治和教条化单一化的认识加以规避,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会导致一些一些宗教有机可乘,进而不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观,所以高校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对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实效性。
2.3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营造人文关怀和谐校园
科学知识能够去除非理性的信念,人们对于自然规律探索的越深对于自然界理解也就越为透彻。有一些在无形当中所产生的幻想,对于外部力量的恐惧等等会使得一些人产生一些迷信的想法。只有通过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才能够有效的科学的在高校传播正能量,使高校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于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教育的培养。在校园当中需要积极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并且有效地促进人文关怀。高校需要着力的创造温馨的和谐的校园,使校园能够成为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具有吸引力的高品位的家园。学校当中需要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并且能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师生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群体,并且做好送温暖和送关怀等各项工作。确保所有的同学都能够感受到学校对于自身的关怀。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教育,使每一节课程都能够愉快的进行,在生活当中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多的教书育人,使他们能够明白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事业心,也需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综合地创办身心健康和德才兼备的校园文化。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为其提供有效的引导策略。笔者认为,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信仰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为社会贡献力量,而学校需要对于大学生的信仰进行积极和科学的引导,保证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蒋静文,胡新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引导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2013,26(03):147-148.
论文作者:陶俏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大学生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论文; 需求论文; 学生论文; 角度论文; 宗教信仰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上论文;